《饥饿的女儿》描述了六十年代的人们的成长历程,女作家虹影朴实的语言,极其切近地恢复和再现了那一代人的成长经验。小说的主人公——六六,出生与1962年的重庆,那是一个大饥饿的年代。她是双重饥饿的产物,是靠“一根扁担两根绳子”挑着家庭重担、又饥又累的母亲和另外一个拥有一副贫穷的肩膀的年轻男子的私生女。因为这一特殊身世,她失去父爱。在没有粮食也没有爱的饥饿中,女主人公坚强的成长。饥饿有时能让人陷入混沌,有时却能把人带出茫然。她从小没有感受过生父的爱,她是那么的渴望,但是当那一天真的到来时,她却拒绝了。她开始离家出走,过着流浪的生活。后来得知生父于1986年4月20日因患肺癌而死去,死时未能见到女儿和情人遗憾而逝,她非常的悔恨,原谅看父亲。病重的养父得知女儿的归来万分欣喜,曾经强硬和冷淡的母亲也变得软弱和温情。世间最亲的莫过于亲情,无论你走多远,家永远在那等你。所以我们需要学会并愿意表达自己的情感,如果你永远像刺猬一样竖起你尖尖的刺,只会刺伤了你身边最亲的人。结尾处“我站立床前,把衣服穿在身上,一颗颗布纽扣扣好,母亲呆呆地看着我。如果她这时,对我说一句,‘六六你留下,多住几天,’我会改变主意的。她没提出,我就坚持原来的打算,一早就走。”读到这几句话时文字依然冰冷,这是一颗真正的疏离、封闭、有隔阂的内心。一颗太渴望爱,而又不知如何诉说的心,给自己制造了一个坚硬的壳,永远也不知道如何给予他人。这本书,是作者的一部自传,也是一本关于大饥荒和文革的文本记录,但是历史的浓墨重彩掩映在个人经历的痛苦和绝望后面,显得更加的深刻和沉重。希望我们能怀念历史,活在当下,放眼未来。撰文/梁月霞
苔丝是托马斯·哈代笔下的一个勇敢而坚强的典型女性。苔丝天生拥有着超凡脱俗的美貌,不因为贫穷而掩埋她的美丽的光环。不幸的是,苔丝生于风云变幻的年代,她注定会成为那个时代的牺牲者,她的美貌将她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女主人公的父亲无意中发现,他们具有贵族血统,而让苔丝去认亲。她遇见了亚雷·德伯,利用他的富贵和权势,逼迫苔丝成为他的情妇。当苔丝怀上亚雷的小孩之后,她醒悟过来,她觉得自己丢失了贞洁,不再纯洁,她选择离开了亚雷。很不幸,她的小孩夭折了。她不断的自责,觉得是上天在惩罚自己,她决定逃离这个伤心地。她来到了一个农场,与安吉尔·克莱相爱了,在安吉尔·克莱的猛烈追求下,苔丝和克莱结婚了。在新婚之夜,苔丝觉得夫妻之间需要坦诚,即使她妈妈再三告诫,不要将她曾经是亚雷的情妇的事情告诉克莱,她还是像她的丈夫坦白了。结果,克莱接受不了,不肯原谅她,丢下苔丝去了巴西。这给苔丝一记沉重的打击。不久,她的父亲去世,资本主义的发展,让苔丝不得不接受亚雷的邪恶陷阱——再次成为他的情妇。只有这样,苔丝的母亲和未成年的兄弟姐妹才可以有房子住,有食物吃,但苔丝日日夜夜都在思念着她的丈夫,备受痛苦的煎熬。终于,克莱回来了。他发现自己还是爱着苔丝,他发疯似的找到了苔丝。但苔丝说,太迟了。的确,太迟了。苔丝知道了亚雷的欺骗,也许是因为一时冲动,也许是因为积累已久的怨恨,她将锋刀刺进了亚雷的胸口。最后苔丝去自首了,因为她觉得这是她犯的错,她需要承担。最后屈服于传统。苔丝的悲剧从一开始就铺垫了,她的美貌,她的性格,她的贫穷,她所处的环境,都预示着悲剧的结局。她说是个善良单纯的乡村女孩,她不屈服于传统,她渴望得到真爱和自由,另一方面,她又屈服于传统束缚,当她被***之后,她觉得她不再纯洁,还是介意世俗的眼光,没能百分百挣脱社会的枷锁。《德伯家的苔丝》揭露了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会禁锢人的思想、过分注重女性的贞洁、压抑妇女社会地位。撰文/梁月霞
读《狼图腾》有感《狼图腾》是读高中时我的语文老师送给我的一本书,读第一遍的时候,我只关注了情节,并没有很深刻的感悟,只是觉得故事的情节很新奇很吸引人,没有停下来慢慢地品味书中的一字一句。现在重新捧起《狼图腾》,看着神秘的封面,心中的疑虑油然而生,“这本书为什么叫狼图腾呢?图腾是什么?”带着这个疑问,我又重新开始细细琢磨了一番。正所谓“一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经过反复的精读才领悟到其中的真谛,我便也成为了这本书的一个哈姆雷特。原来图腾,是承载着神的灵魂的载体。在许多图腾神话中,有些民族会认为自己的祖先是某种动物或植物,或是与某种动物或植物发生过亲缘关系,于是某种动、植物便成了这个民族最古老的祖先。而《狼图腾》中,凶悍、残忍、智慧和具有团队精神的草原狼是蒙古民族的原始图腾。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的内蒙古大草原,由于知青下乡,主人公陈阵去到了蒙古草原并在辽阔的蒙古草原见证了狼的凶残、野性但富有智慧和爱心。最初我对狼的印象也只是停留在了狼心狗肺,狼狈为奸,白眼狼等等,大都是贬义词,也许是大众如今对狼的印象吧。《狼图腾》却让我换了个角度看待狼。我慢慢喜欢上了蒙古狼,喜欢狼的每一次侦察、布阵、伏击、奇袭的高超战术;敬佩狼对气象、地形的巧妙利用;学习狼的视死如归和坚强不屈 —— 无不让我联想到军人,虽然狼没有经过特别的训练,这些狼具备着军人的素质,我觉得应该是环境造就了他们的性情。也许我们人们身上的这些优点是从它们身上学习到的。成吉思汗当年能够带领蒙古骑兵横扫欧亚大陆是不是也从狼身上学习到的勇气和力量呢?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思考。“狼”这种动物在我们的历史上都是享有“凶狠”的盛名。从小开始,小孩就被灌输“狼”是坏东西,要远离它。例如,童虎故事《小红帽》给狼定位的角色是狡猾、凶狠而且下场很惨烈;风靡一时的电视剧《喜羊羊与灰太狼》,大灰狼是个反面角色,并且是个比较笨的狼,总是抓不到羊。从小根深蒂固的观念很难一下子转变过来,所以很难理解原来在另外一个时空,曾经存在过这样一批勇猛善战而又有血性的草原狼。所以,世界上的事物具有两面性,我们不能狭隘地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要客观看待每一件事物。任何事物都没有绝对的是非,例如互联网。人人都说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会助长网络暴力、网民沉迷虚拟世界、网络犯罪诈骗、低头族等;然而,互联网也促进了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缩短了世界之间的距离,可以做到“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电子商务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出现了新的社会形态——“互联网+”然而,我们不能单单从《狼图腾》就能完全认可狼。我们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现代社会中,首先,我们应该学习狼的团队精神。一条的狼力量是有限的,但是一群狼可以猎杀猎物,赶走猎人,抢回地盘;人也如此,在团队中需要分工合作,各司其职而又互相帮助,共同进退。然后需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狼可以强忍着腿伤继续前行,小狼再失去自由的时候也不被驯服;人也需要这种精神来支撑,只有遇到困难打击不放弃,继续前行,在恶势力面前不低头,才能磨练出人才。但是我们不能盲目的学习狼,我们不能学习狼的凶残,不能学习狼的狡诈,不能学习狼的贪婪。在故事的结尾,游牧民族开始学习农耕,曾经信仰狼图腾开始屠杀狼群。渐渐的,美丽的草原由于开荒无度而导致荒漠化沙漠化……人与自然的和谐被打破,人类也遭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如果我们还继续这样下去,将是个无限的恶性循环。历史上究竟是华夏文明征服了游牧民族,还是游牧民族一次次为中华输血才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我相信既然我们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我们也将付诸行动,保护自然环境,保护华夏文明。撰文/梁月霞
二十年代的革命文学的出现,拉近了文学与时代的距离,使文学保持了贴近生活的风貌,反映时代的姿态。革命文学家们不满于“五四”时期的文学创作,他们认为“五四”时期作家们脱离现实生活,脱离时代的创作风格。“五四”时期的作家们更乐于专注于个人主义的“趣味”,把反映时代情绪和时代趋向视为文学的重要价值。有知名人士说过,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一个文学家在消极方面表现社会的生活,在积极方面可以股东、提高、兴奋社会的情趣。“五四”文学革命的初期大致与新文化运动有同样的倾向,但是文学革命有创造社在不断地与恶劣的环境作斗争,诸作家以他们的反抗精神,以他们的新鲜的作风,在文学界养成了一种独创的精神。他们指导了文学革命的方针,率先走向前去。是这种创作的精神拯救了整个文学革命,作家们一方面给予觉悟的青年以鼓励与安慰,另一方面不断地努力完成我们的语体。在作家们的努力之下,文学革命的巨火越燃越烈。然而,“五四”文学革命中的文学主要描写个人生活,内容比较狭隘,没能很好地反映时代的自觉追求。于是,在二十年代,革命文学在我国诞生了。成仿吾曾说,我们今后的文学运动应该为一步的前进,前进一步,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革命文学的作家们大多是热情的革命青年,他们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和训练,大革命失败后,他们不得不把目光转向文学,他们不像鲁迅、茅盾、郁达夫那样以文学为业。在革命文学中,时代现实的革命斗争与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人物进入文学作品中。“从此以后,工农的生活和革命斗争,中国新民主义革命史上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才成了文学创作上比较普遍的现实题材。”革命文学的兴起,也加强了文学的政治化作用,如果说以“人”为主题的五四文学旨在思想的启蒙,那么,革命文学的作家们则站在无产阶级革命的价值立场上,以反抗资本主义的“阶级斗争”主题参与新社会的创造。从“文学革命”转向“革命文学”,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演化的重要环节,它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按照流行的观点,“革命文学”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延续和深入发展,两者根本上是一致的。至于“文学革命”对五四文学思想及五四文学代表人物鲁迅、茅盾等的批判,也只是对五四文学革命缺点、局限的反思、修正,虽然也体现了创造社的某种偏激思想和宗派情绪,但并不是对五四传统的根本否定。事实并非如此。“革命文学”作为一种文学思潮,与五四文学革命有不同的文化渊源和价值取向,后者源于西方文化,前者源于苏俄文化,他们存在着某些根本的差异。因此,“革命文学”对五四文学思想及五四文学代表人物从根本上进行了批判、否定。1923年,郭沫若发表了《我们的新文化运动》一文,首先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发起批判,并提出“我们的运动要在文学之中爆发出无产阶级的精神”。五四新文化运动时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运动,而不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引进欧洲科学民主,批判传统文化,反对封建主义,与苏联模式的社会革命性质不同。因此,“文学革命”发动者接受了苏俄革命理论后,对五四文学革命进行批判。李大钊在1916年《文学革命论》中颂称“今日庄严灿烂之欧洲”,而郭沫若在1923年的《我们的文学新运动》中发出“我们反抗资本主义的毒龙”的叫喊。成仿吾的《》一文,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有闲阶级的知识阶层的运动,他们“对于时代既没有十分的认识,对于思想也没有彻底的了解,而且大部分还是些文学方面的人物,所以他们的成绩只限于一种浅薄的启蒙,而他们的努力多在于新文学方面。”五四文学革命提倡平民文学,革命文学提倡无产阶级大众文学,二者具有一定的联系。茅盾虽然主张小资产阶级群众文学为文学主题和表现对象,但他们已经占到无产阶级文学的立场上。虽然革命文学作家在某些方面对文学革命持批判态度,但文艺的田土,在旧的表现内容与样式没落的时候,我们应该清算——批判一次,在旧的内容和样式才开始固定的时候,我们应该有批判,旧的东西才会产生出新的东西。由此观之,二十年代的革命文学是对于五四文学革命是批判的继承。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开始,而二十年代的革命文学沿着文学革命的轨迹,继往开来。
自2010年年底以来,发端于突尼斯的动荡犹如猛火一般迅速地席卷了整个北非西亚地区,突尼斯、埃及政权因无法承担动荡所带来的压力,相继倒台。利比亚动荡、内战还引来了英法等国家的军事打击,也门接近内战的边缘,巴林、约旦、阿尔及利亚、沙特、伊朗等国家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社会动荡。这是北非、西亚地区近30多年来罕见的政治动荡,动荡地区受到了各种各样的打击。政治和经济所受到的打击居于首位。任何事物的存在一定具有它所存在的理由,这种大规模的动荡不是无缘无故地发生的,它的背后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缘故。先抛开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不说,仅仅一个网络媒体的冲击力就已经足以给北非西亚地区的人们带来致命的打击。随着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现代科技给人们带来多种多样的信息和欣喜的同时,它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的干扰。网络媒体也是如此。在日常的生活中,它给人们带来最快的信息传递,让人们可以做到“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人们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更多的信息。可是,它也有可能会给人们带来不真实的信息,或是已经经过夸大的事实。北非西亚地区动荡就是一个铮铮事实。北非西亚地区动荡之后,世界的各个新闻媒体纷纷报道这个事件。尤其是西方的响应最为积极,他们开始盛赞网络媒体的作用,尤其是社交网络的作用对人们的影响极大。但是,他们在鼓吹社交网络的巨大作用的同时,还充分利用它们“助燃”了“互联网革命”,称“脸谱自由斗士”正在发起一场“革命2.0”,是继伊朗和摩尔多瓦后的“第二次推特革命”,是“一场由新兴媒体领导的革命”。其实,北非、西亚发生动荡的导火索最早是去年的12月17日,突尼斯中西部一个小城镇发生了一起突发事件,一名失业的大学生自己摆摊卖水果蔬菜,摊子被当地政府的执法人员没收,他愤而点火自焚。这件事通过新兴网络媒体,特别是脸谱等网站的广泛传播,在突尼斯引起了很大的骚乱。看到这样的事件,我想,倘若新兴网络媒体没有把这件事情扩大化、夸大化,北非西亚可能就不会有这样的悲剧发生。有人说,北非西亚地区的“脸谱革命”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与西方意识形态争夺在网络空间的延伸。我觉得,这是比较有道理的。因为西方国家对于新兴网络媒体的态度都是持支持的态度,比如,美国的谷歌、脸谱、推特等IT巨头,则明确表示要“保护用户的正常使用和通讯”,对所有内容免予审查,同时提供各种技术手段,协助当地网民突破政府的网络封堵。由此可以看出,西方国家可以说是北非西亚发生动荡的重要凶手。他们为了夺取自己的利益,不惜使用任何手段,利用新兴网络媒体这个工具,他们说给是北非西亚的人们提供自由的言论空间,其实只是在借此机会打垮那些可怜的人们,让他们轻而易举地成为自己的傀儡!虽然西亚北非国家的新闻管控向来较为严格,而互联网的普及却打破了政府对信息传播的垄断,“成功地放大了反对派的力量和声音”。此次动荡发生前,该地区网络舆论已十分活跃,这次动荡发生之后,更是给新兴网络媒体的“疯狂滋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它在西亚北非人民之间“施虐”,加剧了西亚北非的动荡的发生。于我个人认为,新兴网络媒体给人们带来的喜悦是不可磨灭的,可是它给人们带来的灾害也是不容忽视的。当它在我们的身边萦绕时,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它的存在,只是一味地在接受它赠与我们最快的资讯、世界最新的动态。可是,正因为我们的接受太过于理所当然,有的人就借着我们这些特点,进行大力渲染,把一些不正确的消息、不好的言论也一并送到我们的眼球,让我们有时候不知所措,有时候信以为真,有时候还做出不好的举动。这次西亚北非的动荡,大多数的“功劳”归根于新兴网络媒体,它就像一个放大镜一样,把原本很简单的问题,放大了几倍,几十倍,甚至几千倍,把原来的事实改得面目全非,甚至还添油加醋,让可怜的人们相信了。于是,西亚北非的动荡就这样悄然发生了。诚然,新兴媒体加快了西亚北非的动荡的步伐,可是,这并不是绝对的因素。因为倘若西亚北非的失业率和物价不再不断地升高,贫富差距不再悬殊,腐败现象不再逐渐增多,新兴媒体即使有再大的能耐,也不至于让西亚北非地区发生动荡。所以,新兴媒体只是一个作用突出的“助推”工具而已,西亚北非的动荡归根到底还是由各种内部因素引发的综合性危机。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人们的生活、思想等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兴网络媒体在其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人说,新兴网络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只要正确地利用它,它就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
一、活动对象:高三年级的学生二、活动背景: 随着时间的飞逝,高考的脚步声可以听得越来越清晰了。很多同学还在拼命地为一道题目而抓耳挠腮,为一次次的模拟考试而挣扎,为某一次的考试成绩而闷闷不 乐。大学是每一个高三学子都向往的地方,有的同学轻松迎接,有的同学却为某一次的失败失去了信心。为了实现梦想,你将怎样面对考试的失败呢?为了明天的起飞,请在今天装上自信的翅膀!三、活动目的:让高三的学子明白一次的失败并不代表着未来的一切,只要对自己有信心,朝着自己的目标继续努力,一切都会好起来的!通过展示前人虽然失败,但可以爬起来继续拼搏的例子,激励他们放下心中的顾虑,继续向前冲!四、活动形式:演讲、展示俞敏洪等成功人士的例子、同学互动、欣赏音乐等五、活动准备:(1)准备一份演讲材料,让一位同学作为代表发表演讲(2)查找俞敏洪等成功人士的资料(3)自由组合,几个人为一组,准备讨论并发表他们的意见。(4)主持人安排:同学A,同学B六、活动流程:同学A:看 着黑板上的倒计时表,我们每个人都知道,高考一天天的近了,而在为高考奋斗了十二年的我们,是否已经可以轻松地迎接高考了呢?我们是否还在为过去的一次失 败而纠结呢?我们是否还没有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呢?今天我们就为自己解开这把无形的锁吧。请看大屏幕(向同学们展示班会的主题)同学B:下面有请我们的班主任为我们这次班会发表讲话。(班 主任)看着同学们一天天的进步,一天天的长大,我感到很欣慰。每次经过我们班的时候,我都能看到同学们在很努力地学习,钻研。你们那种拼搏的精神让我很感 动。可是,经过了上次模拟考试之后,我忽然觉得我们有些同学变了。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活跃了,整天垂头丧气的。我知道,大学都在为自己的梦想和追求而努 力,但是一次或偶然的失败并不代表着什么,它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未来。所以,我们要学会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同学A:感谢班主任的讲话,下面有请我们的学习委员给我们带来演讲《卸下行装,轻松起航》。(学 习委员)新的一轮模拟考试已经能够尘埃落定了,我知道班上有些同学的成绩可能有点不如人意。但是这次考试只是一次模拟性的考试,它不能代表什么,也不能决 定什么。我们不应该对它还死抓不放,对这次的丁点失败垂头丧气,闷闷不乐。我们应该从这次的考试中汲取经验,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继续努力,继续朝着自己理 想的大学奋斗。跌倒了,就自己爬起来。对于这次考试的好与坏,我们就它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任何东西吧,但也不能留下任何东西——不自信。毛主席曾经讲过, 我们就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祖国的希望就寄托在我们的身上。所以,我们不能轻易地对自己失去信心,而应该卸下卸下行装,轻松起航。祝大家高考成功!同学B:感谢学习委员的演讲,接下来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展示俞敏洪等成功人士的成长经历)同学A:看完了俞敏洪等成功人士的成长经历之后,相信大家一定会有千言万语要诉说。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讨论一下,三分钟之后,请同学来讲述。(三分钟后,同学们纷纷发言,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与成功人士的进行对比,并给自己一个忠告:跌倒了,就自己爬起来。)同学B:同学们表现得很积极,你们的发言也很精彩,下面有请班主任给我们总结一下。(班主任)同学们,刚才听到你们的发言之后,我对你们充满信心。我们就从今天开始,放下心中的包袱,卸下那些不开心的情绪,轻松起航;从今天开始,我们已经学到了“跌倒了,就自己爬起来”的信念,我们要将它付诸于实践;从今天开始,我们继续努力,向自己心目中的大学前进!欣赏音乐:《我的未来不是梦》 《蜗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