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的一切都是父母所无私给予的,不要满心不服气,非要争辩今天的成就是自己当初如何奋力拼搏才换得的。的确,也并没有人会去否认这一点,但是孩子,要知道,若没有父母当初的茹苦含辛与一辈子的关怀备至,我们根本不复有奋斗的基础,又何谈成就?热爱父母,当是为人子女一生的奋斗方向。孩提时的哭闹不知所谓,少年时的叛逆不知收放,青年时的任性不知严宽,及至成人时的渐知世态,终到年迈时的阅尽一切,悟尽一切,人的一生,大抵便是如此这般的一个过程。而在人生最初的阶段,是父母的给予,才使得我们有了之后的精彩,这份恩情,我们不该忘却。但不要简单地认为自己能够偿清这份情,因为我们所做的永远也比不上父母对我们的付出,我们唯一能努力的是用最诚挚的心,用最热烈的情感去爱父母。不要大言不惭,夸口爱父母胜过爱自己,或许你真的能做到,但没有必要去说出来,那样便只会成了一种炫耀的爱,只不过是为了迎合他人的判评,与孝无关。孩子对于父母的爱应当是及其单纯的,容不得一丝杂质。实在一点,踏实一点,不要求胜过,但最起码应是等价的。而这,在今时看来,已是同等艰难。扪心自问,芸芸众生,几人敢于驳斥?父母倾尽一切去哺育孩子的时候并不曾希望将来孩子能够怎样报答,他们傻傻的,只是要孩子过的好,这样便好似获得了人生中最大的满足,而从不会在乎自身境况的困窘。而便是这种傻,我们当一辈子铭记。父母不希求孩子们的报答是因为他们对于孩子的爱是真的纯洁无暇,发自肺腑。然而作为孩子,报答却只是最基本的一种孝道。努力尽好孝道,这辈子才不会让自己在忏悔中痛苦。作为孩子,永远无法真正领悟父母的茹苦含辛。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自己人生阅历的丰富,随着自己道德思考变得深沉,这种感悟才会逐渐变得真切。孩子,趁年轻时,趁自己还有机会不去选择后悔的年轻的时候,好好尽孝,好好地对父母,这并不是什么样艰难的事情,对于真正懂得孝的重要,真正感谢父母的恩情的人而言,它甚至算不上一个要求,只是一个出于本能的天性。有一天,父母会慢慢变老,白发苍苍的背后,他们对我们并不会有任何的要求,因为父母从不愿因为自己而打扰到孩子,从不愿孩子为了自己去变更些什么,倘使真的这般,他们反倒会感到惶惶不安,感到对不起。可是,孩子,当知道,年迈的父母不言的背后,潜藏着对于我们多少的爱。他们希望孩子们能常陪侍身旁,他们希望孩子能常加问候,可是,他们却是不说,只是为了孩子自由,不因他们受到拘束。而这种大爱无言的背后,我们又岂能熟视无睹?长大后的我们,有了爱情,有了事业,生活变得忙碌,生活变得充实,却在无意识间逐渐忽略了父母。因为生活中有了自己的另一半,所以许多的爱一下子倾注到他或是她的身上。若干年以后,孩子,你也将会有了自己的孩子。于是,似乎,生活更忙碌了,你的爱,需要覆盖的范围愈加广泛,爱人和孩子逐渐成了第一位,父母就这样逐渐地被冷落了。而父母们,虽略有感伤,然而见到子孙和乐,宁愿自己孤独,也无怨。然而,为人子女,孩子,我们却当沉思。一个人的心并不很大,父母并不会要求占据孩子心灵的百分百,及至后来孩子成家有了孩子之后,自己在孩子心中所占据的比例将逐渐减少。可他们不会伤心,只是会微笑着将更多的比例让出去。可是,孩子,心中所占据的比例可以缩小,然而对于父母的爱却不能减少半分。心的大小有限,然而大爱无限。我们能做到,纠结只在于,是否愿意这样去做。不要再自欺欺人地说自己的工作多忙,千方百计地为自己对父母的疏远寻找借口。在对父母的孝面前,任何事物都不当有什么优先权。放缓自己疾行的脚步,常回家看看。年迈之后的父母其实别无他求,儿孙绕膝,就足够让他们满足的了。很小的一个要求而已,如果这般都得不到答应,那么为人子女,又该怎样坦然?孩子,或许现在年轻还不知事理,然而对于父母的爱,不能够等。无论是怎样的年轻,在父母面前都请学会缓下心来,收起不高兴的脸色。为父母露一张可爱的笑脸,然道真的有那么艰难?当父母年迈时,很多事情在我们看来会显得笨拙,但是孩子,不要不屑地走过,你应当是笑着弯下腰来耐心地为父母解决,就好像当年我们穿着开档裤愚笨时父母对我们的那般悉心。我们能给父母的是愈多的慰藉和感动,而不是惋叹唏嘘。这样,等我们年老之时才会一身坦然,毫无愧欠。爱父母,一如父母这一辈子于孩子从不曾间断的无私的大爱。人这一生最重要的,莫过于此。
2015-09-11 10:14:44
作者:云也
-
0
-
9586
-
2015年8月20日发表在《中国文化报》、《中国作家网》 独具岭南味的工业题材小说 --读谢友义新作《广州工人》 谢友义于2014年作为广东省作家唯一代表,参加中国作家定点生活。很高兴作者不负众望,于近期推出宏篇力作《广州工人》,以此回报中国作协和广东省作协的大力栽培。此作读之让人眼前一亮。《广州工人》是一部相当接地气的作品,真实地还原了在国有企业改革、转型阶段,广州大型国企的生活、工作场景,塑造了以袁志豪为代表的广州工人群像。中国工人经历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前的“芦柴棒”式的被压迫、被剥削阶段,那时的工人从事的是异化劳动,“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第二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工人步入“当家作主”阶段,那时的工人阶级地位崇高,生活质量有保证,当工人是非件常光荣的事,他们对企业有非常高的忠诚度,从一而终。第三阶段是国有企业改制后的工人重新投入市场竞争的阶段。这三个阶段中工人身份、地位如过山车般起伏,仿如从地狱升上天堂再落下人间。国企转型后的工人,半个世纪的优越感倾刻间化为乌有,这种身份落差的转变让工人们措手不及,其间便会产生痛苦、纠结、迷惘。有的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走上歪门邪道,利用潜规则上位;有的胸无大志、得过且过、醉生梦死;而以袁志豪为代表的有志青年,却在痛苦、挣扎、煎熬中奋发图强,用自身技术闯出一片新天地。这是很有现实观照和指导意义的。时下,“在场主义”成为了文学活动的热门话题,普遍用在散文这种文体上。其实小说的创作也是需要在场感的,“在场”的唯一途径是“介入”,小说除了作者本人不介入外,需要对当下现实介入,也要对人类个人生存处境进行介入。《广州工人》在这两方面的成功介入,构建了独一无二的典型环境--南方海洋公司的造船生产现场。工作场景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布局,每一项摆设,人物的一个表情、一句话、一组动作均顺其自然、真实可信,没有半点矫揉造作。这是生活的再现。当然,这些场景与典型人物的选择也如大浪淘沙,经过筛选再筛选,作品选取了很有特色及代表性的人物和场景。没有生活的积累与观察,靠凭空想象,断然不会写得如些丝丝入扣,令人信服。作品的成功离不开谢友义二十多年的国企工作经历。本土写作是这部作品的最大亮点。《广州工人》糅合了广府文化与客家文化两大文化体系,重构了岭南特色的价值谱系。谢友义是在广州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客家人,是广东为数不多的本土作家。他的身上携带着客家文化的因子,有神而无形地影响着他,并形成他的文化底蕴。而工作经历又让他对当下写作有现场碰撞或直接感受,文化积累与生活积累成为他写作的源泉,使他的写作更有力度和更富韵味。所以他笔下的主人公袁志豪具有吃苦耐劳、家庭责任感强、传统家族观念较重等客家人固有的性格特质。而这批工人群体中,广州籍的工人又占了大多数,他们的行为、思想、语言、习惯,等等,均具有浓郁的粤味。特别是语言方面,作品大量采用了广州和客家的方言、俗话、俚语,读来妙趣横生;岭南元素充足,俯拾皆是,使岭南式的表达具有审美和艺术的取向。人物的对话还原了广府方言,不仅特色鲜明,而且切合人物的身份、地位。读人物的语言,人物的性格便跃然纸上,让人回味无穷。在作品中,广府文化与客家文化相互交融,具有岭南物色与岭南风格。小说离不开人物,更离不开典型人物,典型人物塑造成功与否是一部小说成败的关键要素。在许多主旋律的作品中,人物的扁平化、脸谱化相当严重,很容易把正面人物塑造成高、大、全,把反面人物描写得一无是处。很庆幸,《广州工人》的人物塑造相当成功,不同类型的人物根据各自所处的社会地位、身份,恰如其分地加以区别,如秦科长与张老板,虽然一同去鬼混,但身为外工队老板的张老板显得更粗俗、放肆,而作为国企管理人员的秦科长却收敛、狡猾一些。同一类型的人物也各有各的特色,同为南洋公司的最高管理层,刘蔼显得深沉、内敛,展翅却显得豪爽、豁达。作品中所有人物都“立”了起来,有其优点和缺点。主人公袁志豪也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他的缺点也不少,如:交际能力较差,也出现了与陈小翠的精神出轨。作为小说反面人物的刘老板好色、堕落、嚣张,却对情妇朱丽英有情有义。小说的结构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大部分的小说都是线性结构,个别优秀之作采用的是网状结构,如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当代小说《平凡的世界》,这种结构的小说有多条线索,驾驭起来颇费劲,一旦掌控不好就会离题万里。《广州工人》虽然篇幅不长,却大胆采用了网状结构,对于工人群像的雕塑,这种结构显然是最适合的。难得的是,谢友义在《广州工人》中可以把各条线索交织起来,形成一个网状,却又能收放自如,彰显了他在小说创作上的深厚功力。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学典型已成为文学史评判的标准。近十年来,涉及工人和工业题材的作品数量有限,描写国企改革转型时期的产业工人的作品更是鲜见,《广州工人》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正如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朝全所说,《广州工人》是近年来工业题材长篇小说创作的一个新收获。————————————邱少梅: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批评家协会会员、广州市作家协会理事。 中国作家网原文网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wxpl/2015/2015-08-20/251289.html
2015-08-26 22:37:46
作者:邱少梅
来源:中国作家网
-
0
-
9700
-
洁白的床上,铺满了一张张红色百元大钞,仿佛贵妃出浴前,娇嫩的花瓣散漫在清水之上,一位身穿黑色魅惑内衣的性感美女,“漂在水里”,时而妩媚撩人,时而嘟嘴卖萌,在这“白、红、黑”的纠缠下,美女凹凸有致的身材若隐若现,令人浮想联翩,血脉喷张,这就是“最豪车模”田紫紫。日前,这组“嫩模用钱铺床炫富”照片在网上被疯传,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嫩模------田紫紫因此而人气直飚。随后,田紫紫的海量私房照被“有心人们”收刮出来。更有甚者,对这位嫩模进行了“人口普查”,她的大量信息像潮水样席卷互联网,如车展后5分钟内刷卡买走4000000的“超跑”获“最豪车模”、有高档别墅数栋、平时穿戴皆是名牌、十足的“白富美”等,也有大唱反调的,说她是出自贫困山区、曾夜店坐台、经整容后变身“伪车模”等。一时间,鲜花与板砖齐飞、荣光和脏水同致,但无论怎样,这位嫩模成功地吸引了大量的眼球,直接“爆红”,被众人斥骂炒作。田紫紫的家世背景究竟如何?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在故意炒作?接下来,她会怎样做?这些,我都不想在此讨论,我想借此机会,说说她“爆红”的原因。一、中国好智慧其实,“白富美”炫富的事在社会上早就是车载斗量,不可胜数,到了现在,已经是残羹剩饭,再也引不起大众的“食欲”了。可为什么这次的嫩模炫富却仍然“一招鲜,吃遍天”呢?细看之下,这里面,是有“创新成分”的,她把床、人民币以及美女这三个原本“风牛马不相及”的事物的放在了一个小小的空间,然后摆几个小动作、弄几个小表情,并拍摄下来制成照片,最后往微博一晒,大功告成。无需自己摇旗呐喊,声嘶力竭,网民们疯狂转载,媒体们争相报道,自己瞬间一炮而红。简单利落、方便快捷,投入之小,见效之快,称得上一绝!充分显示了这位田紫紫小姐的创新才能,谁说美女“胸大无脑的”,人家可是美貌与智慧并存哦!二、中国好身材老实说,作为一个男人,看到这组照片时,我也是热血沸腾。所以说,推己及人,我敢打赌,大多数人,尤其是男人,绝对是被她的“中国好身材”所吸引来的,长相不错,外加“魔鬼身材”,再加性感内衣,宅男们哪里还能把持得住!疯传吧!传疯了!如果,照片上的女主角是一位长相普通,身材平平的女人,还有如此效果吗?恐怕不会。正如“东施效颦”的故事。西施因心痛而捂着胸口,皱着眉头,人们见到西施,反而觉得她这样也很美,西施的丑邻居东施见到了,以为这样很好,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捂着胸口、皱着眉头,在村里走。结果,村里的富人看到了东施,紧闭大门,干脆不出去了。穷人看到东施,甚至带着老婆孩子躲着她跑。所以说,田紫紫还是有傲人的“资本”的。对此,我不禁联想到,不久前,林志玲内衣广告进某高校就业指导课一事。其授课老师提醒即将毕业的同学们“不光要埋头苦干,外在的美丽与自信同样重要”。确实,拥有傲人的的“事业线”,也是自己的一向优势,就跟某些天才拥有傲人的智商天赋是一样的,都是身体的一部分,难道因为一个是“外在”,另一个是“内在”就区别对待了吗?我不敢苟同。当然,无傲人“事业线”的,也无需羡慕嫉妒恨,“上帝在为你关掉一扇门的同时,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你必然有其他的天赋技能胜人一筹。至于网友爆料,田紫紫的好身材是“整”出来的,这就另当别论了。三、中国好勇气俗话说: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田紫紫是“丢不下脸皮,赚不了眼球。”不管怎么说,拍摄如此大尺度的照片,并敢暴露在公众舆论之下,是需要颇大勇气的。因为这是有很大风险的,要么一炮走红,要么身败名裂,如郭美美,不仅自己的名头臭了,连红十字会也被“揪出来”,一起批斗,当然了,红十字会确实有莫大嫌疑,也算是郭美美“无心插柳柳成荫”吧。而这次的“最豪车模”炫富,又不知会牵连出多少幕后“不为人知的故事”。不管如何,田紫紫在前车之鉴下,仍能鼓足干劲,迎难而上,真是“中国好勇气”。另外,以性感身材换来一炮走红,是需要放下自尊的,这也是人们的“诟病所在”,美女们要以此为鉴。四、中国好队友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田紫紫能有今日的“大红大紫”,离不开网上这一系列“中国好队友”的支持。如,各类网站、各大电视台、各种网络水军以及大量的屌丝、宅男等。若无我们的疯狂转载、我们的免费宣传还有我们的深度挖掘,田紫紫小姐,你能红的了?确实,如今的网络媒体和大众注意对一类的“新闻”,神经很是敏感的,这边稍有风吹草动,那边就能草木皆兵,真所谓“给面红旗,我就飘扬;给点云彩,我就下雨;给我一个支点,我们就能撬起整个地球!”前几日的“黄奕离婚事件”不就这样吗?这里说黄奕老公出轨了,那里就爆料是黄奕老公家暴,还有黄奕有精神病、黄奕老公偷腥朋友妻子等等一大串奇离古怪的东西纷纷砸向大众的眼球,管它真假,反正人们爱听爱看这些,只要有点击率、收视率就好,只要能榨干大众的好奇心和钱包就好!如今,田紫紫已经是走红了,但这样的走红,能红的了多久呢?就像剧痛前的麻醉,剧痛是迟早要来的,麻醉能维持得了多久?当然了,类似田紫紫这样的“麻醉剂”,可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次次的袭来,总让不少人沉醉其中。也许,只有当人们看清这些“麻醉剂”的真实面目时,才会如梦初醒。
2014-06-26 14:52:39
作者:杨瑞诚
-
0
-
9787
-
“幸福的家庭全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约摸着,列夫•托尔斯泰是看透了所在时代里生活的喧嚣与纷扰,他要把生活的华丽乔装撕下,把生活最真实与最丑陋的本质暴露给人们,给大伙当头一棒,从而无法躲避——亟需审视社会的真面目。然而,社会中的个体的悲剧命运,是不能完全归咎于社会的根源与现状的罪恶,每一个个体都具有主观能动性,主观因素是个体的命运走向的关键,或者可以这样说,个人的命运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息息相关,无法忽视。安娜•卡列尼娜,“她那穿着简朴的黑衣裳的姿态是迷人的,她那戴着手镯的圆圆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挂着一串珍珠的结实的颈项是迷人的,她那松松的卷发是迷人的,她的小脚小手的优雅的轻快的动作是迷人的,她那生气勃勃的、美丽的脸蛋是迷人的”,这一连六个的“迷人”,让人无法忘怀她的美丽。可是,她却是此般的不幸,当爱情变成幻影之时,她选择了与其端庄秀气大相径庭的惨烈方式放弃生命——卧轨自杀。鲁迅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安娜的悲剧是崇高的,她命运走向悲剧的主观因素值得人们深思和体悟。一、在社会的羁绊下顽强挣扎,对自我意识的觉醒,对生命意义和真爱的追逐。安娜出身高贵,是柳立克王室的后代,半个彼得堡都是她的亲戚。这般想来,如同公主般的安娜应该有权利较为自由地选择中意的夫婿。可是,命运却戏弄了她。从小父母双亡,寄居在姑母家里,17岁之时便由姑母作主,把她嫁给37岁的省长卡列宁。年龄的巨大差距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思想性格的尖锐对立,使得安娜无所适从。这个官气十足也理性十足的人物,根本不关心妻子的感情生活,以致于他同妻子谈话的时候,也像起草他最喜爱的公文一样,先写下一个大纲,然后一条两条三条四条,摇头晃脑念上一遍,简直就同向女秘书训话一样枯燥。这种以毁灭个人幸福为特征,只有门第和政治需求而结合的婚姻,并不是安娜所追求的婚姻,安娜痛苦地说:“卡列宁不是男子,不是人,他是一架官僚机器。想升官,这就是他灵魂中全部的东西。”“我是个人,我要生活,我要爱情!”安娜的自我意识已觉醒,她开始探索自我的生命意义,她对这种苦闷虚伪的生活已经忍耐到极限。青年军官渥伦斯基的出现唤醒了她晚熟的爱情,彼刻的她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光辉而且要把幸福发散给别人的神态”。在爱情面前,安娜是一个真诚的勇士,已为人妻人母的她竟不愿像别特西公爵夫人那样在家宴上公开接待情人;也不愿接受丈夫的建议仍然保持表面的夫妻关系,偷偷与情人往来。直至后来,她忠于自己的爱情,刚烈地弃家庭出走,公然和渥伦斯基结合。 安娜所有的这些品质和行为无法为当时的社会所接受,她的醒悟,她的追求,她的刚烈,实则是她对所在的社会的一种背叛,就如折翅的蝉难以逃脱蜘蛛网的羁绊,安娜如何能真正挣脱以获得想要的生活?如果安娜没有觉醒,没有追求,她便能如同其他贵妇人一般庸碌地过着奢靡的生活,相安无事。可是,安娜就是安娜,她难以违背自己清醒得吓人的内心。二、背负着传统因袭的包袱,无法卸下宗教信仰的枷锁,作茧自缚。出身贵族家庭的安娜,受过良好的教育,上流社会的传统因袭和宗教信仰深入其骨髓,而这也造成了她内心无比的困惑。安娜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是充满了矛盾的:一方面她顺从自己的内心果敢追求自己的爱情,而另一方面她对传统因袭和宗教信仰充满负罪感。自我意识已觉醒的她却无法和传统因袭、宗教信仰观念彻底决裂,她纠结,苦恼,痛苦,恐惧,这样矛盾的心理摧残着、折磨着她的意志,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她的叛逆力度。当安娜由着自己的意愿走上爱情的追求之路时,她就深深地陷入了矛盾的泥沼里,苦苦挣扎却无法脱身。在和渥伦斯基甜蜜地坠入爱河之后,她呜咽着说:“上帝呀!饶恕我吧!”她竟然觉得自己的行为羞愧难当,罪行深重,她要向上帝祷告忏悔。她分娩时患产褥热,几乎死去,病危时她唯一的意识是向丈夫请求宽恕:“饶恕我,完全饶恕我,我坏透了!”而后来,她决定自杀投身于火车轮下之际,临终遗愿也是渴求上帝的饶恕:“上帝,饶恕我的一切!”在传统因袭和宗教信仰面前,安娜是软弱的,她妥协了,她被自己心中的固念束缚住了脚步,只得在爱情追求和枷锁包袱中徘徊,忍受着两者拉锯的痛苦。三、经济地位难以独立,自我定位的偏差,难以凤凰涅槃,浴火重生。那是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经济地位显得格外重要。安娜似乎是不缺钱的,她有着丰厚的物质生活条件,她无需为生计忧虑。可是,她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在出嫁之前,她依赖家族成长;出嫁之后,转而依赖丈夫卡列文生活;离家出走后,只得依靠渥伦斯基过日子。不管生活怎样改变,安娜终究无法摆脱对他人的依赖。在那样的时代里,一个贵妇人独自离家出走只有两条道路:要么是无可依赖而选择再次回归家庭,要么是在无可依赖中死去。在与渥伦斯基的爱情冷淡之后,刚烈的她不会回到渥伦斯基的身边,更是不愿意回到卡列文的家庭里,无可依靠的她只好选择放弃生命以成就她的追求。安娜的经济地位一旦获得独立,她就可以不依靠任何人而独立生活。可是,安娜在出走之前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自我定位的偏差,使得她天真地认为爱情是生活的全部。如果安娜经济地位独立,尽管和渥伦斯基的爱情不再热烈和拥有,她也不会选择放弃生命,这般她有条件静待下一段感情的到来。四、自身身份的多重性与矛盾性,母爱和情爱的较量,严重失衡。任何一个完整的女人,总要扮演妻子和母亲的角色。当这两个角色协调时,女人才会感到满足和幸福;而这两个角色产生冲突时,女人则会痛苦不堪,甚至是导致命运的悲剧。显然,安娜是后者,她在爱情和儿子之间必须舍弃一方,而且必须做出决定,无论如何选择,安娜都无法平衡两者,等待她的都是痛苦和遗憾。因为,她钟爱的男子不是她的丈夫卡列文,而是“花花公子”青年军官渥伦斯基。安娜与卡列宁,一个爱情至上,一个面子至上,一个没有爱情就活不下去,一个没有面子就过不了,两人就像两条平行线,永远没有交汇点。八年的沉闷婚姻生活,让安娜感觉到窒息,她无法把爱投注到丈夫卡列文的身上,她转而把她的压抑在心底的全部的爱都给了儿子谢寥沙,她深爱着儿子:“安娜听到一个小孩打呵欠的声音;单从这呵欠声,她就知道这是她儿子,而且仿佛已经看到他就站在眼前了。”安娜在和渥伦斯基结合后,她永远地失去了她一生中最珍爱的儿子,在她的内心深处有着永远的痛。而渥伦斯基却无法真正理解安娜对其儿子的感情:“弗隆斯基不能了解,以她那坚强而又诚实的性格,她怎么能忍受这种弄虚作假的状态而不想摆脱,但是他没有想到主要原因就是‘儿子’这个字眼,这个她不便说出口的字眼。”安娜选择了爱情,却没有抛下儿子,在欧洲旅行三个月回来,安娜思念儿子,在谢辽沙生日时,她不顾一切撞进自己住过九年的那幢房子。看到儿子她激动异常,母子俩紧紧拥抱,难分难舍。直到卡列宁走进儿童室,安娜才不得不匆匆离去。只是,这样的失衡让安娜的内心从此无法安宁。五、偏执的爱情观,空前的自私和强烈的占有欲,无可救药。安娜是一个执着追求爱情的女子,与渥伦斯基的爱情成为了她生活里的全部。当安娜感到渥伦斯基冷漠的眼神及日渐冷淡的爱情,她就只能依靠吗啡来使自已入睡,就无法不胡思乱想,无法使心灵平静下来,只要一想到弗隆斯基如果不爱她,她就头疼起来,她就无法生活下去。这样的爱情对安娜对渥伦斯基而言都是一种负担、一种束缚,让彼此都感到窒息,最终,不仅让安娜本人受不了,也让弗隆斯基日益感到厌倦。罗曼·罗兰说:“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是激烈的、肉感的、专横的性质,安娜对渥伦斯基的爱情就像一个饥饿的人得到了食物。”这种自私和占有欲使得原本开朗、活泼的安娜变得偏执、自私、暴躁、多疑、恐惧、猜忌、乖戾……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安娜害怕失去渥伦斯基的爱,这是她离家出走后唯一拥有的东西,她无法不谨小慎微。可造化弄人,正是这般的在乎使得渥伦斯基变得冷淡,安娜生命里的最后一根稻草也倒了。 黑格尔说:“悲剧人物的灾祸,如带引起同情,他就必须本身具有丰富内容意蕴和美好品质,正如他们的遇到破坏的伦理理想的力量,使我们感到恐俱一样,只有真实的内容意蕴才能打动高尚心灵的深处。”毋庸置疑,安娜的悲剧命运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2014-06-17 23:15:54
作者:吴芸
-
0
-
9877
-
90后文学,你最近还好吗?我想和你谈谈,你长得那么矮又那么瘦,却还那么认真地坚持梦想,即使前行的步伐很艰难,你还是在苦中作乐,但你吃的却那么少,我真的担心你走得不远,走到半路就病倒了,我觉得很有必要和你谈谈。我知道你没背景,也没有后台,你能够走到今天靠的完全是自己顽强的毅力,尽管有些人已经死在文学的道路上,选择了能赚钱的职业,也选择了灯红酒绿,但你还是不为所动坚定如初地用文字呐喊心中的理想,我真的很佩服你!只是,我可以把一个事实告诉你,你的长辈为了鼓励你,没有太打击你,他们对大家说,你只是处于习作阶段的学生,还劝批评家们不要一棍子打死人。其实我知道他们内在的意思,他们对你的不成器真的感到惋惜,却又恨铁不成钢,只是他们也只能中庸而且生动地将你形容成习作者了,所以说句实话,你的家族没有一个作家,你的家族的光景很惨淡。但你依旧很阳光,决定要将正能量传播到祖国的每一个角落。于是,很多人开始了一个人关于文字的孤独的旅行,他们模仿80后的格调,重操青春文学的笔调,用自己的青春创造故事里男女主角的青春,然后沉浸在自己文字里的喜和忧里,然而他们却不知道,他们的模仿只是循规蹈矩,他们的青春是复制别人的,没有一点自己的创造性,就连他们的文字里的思想,也很难走出80后的框架。一个不尽人意的结果是,80后在青春文学里找到了一片蔚蓝的天空,90后却将青春结束于80后炽热的光环,留下再也无法弥补的遗憾和悲伤。我很同情那些走青春文学道路的90后,但我始终相信一句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自己不争气,自己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自己不与时俱进,而用别人的智慧去生存,最后被进化论淘汰,那是一种活该!没有谁可以责怪,自己永远是导致自己此时此刻窘迫之境第一个应该被批评的人。年轻就应该学着去创造与众不同的事物,与众不同不是指完全颠覆世界的规律,而是希望你有所创新,有自己的思考,走自己的路,不要活在别人的光环里,否则自己的一生都是孤独的,没有哪个读者愿意追随一个没有创造力的作者。90后文学,你有没有发现,你真的很少关注现实,现实中活生生的人物你不去描写,现实中有血有肉的故事你不去书写,却活在虚拟的世界里,或者活在朦胧的诗意里,你知道这些都是些什么东西吗?其实它们都偏离了我们生活的轨道,虚拟的世界让你远离了你身边的人和情,朦胧的诗意让你停留在上个世纪的文学发育之中,我都不知道你那些年轻的活力朝气都到哪里去了,难道是淹没到死水里了,自己将自己抛弃,腐蚀于到处是臭味的泥潭?更让我感到恼怒的是,很多90后作者把作家的光环戴在头上,实质上他们却没有什么有质量的作品,他们只是打着作家的幌子,做着不是作家应该做的事,却依旧兴高采烈地称自己是作家,真是不知道不要脸到了什么地步,真替你感到羞耻,你应该好好教育他们了,否则他们还会兴风作浪的。你说要展现自己全新的面貌,但你和那些普通人一样,整天对着手机,整天刷着微博,看着微信,看着电影,被动地接受信息,活在信息大爆炸里不懂得筛选有用信息,你还有多少时间留给自己的思考和创作?你说过要将名利抛到脑后,真正用文学的力量拯救这个国度愚昧的灵魂,但现实的问题让你陷入窘境,你要为生存的问题而产生顾虑,你不得不把写作用名利的枷锁套住,否则,始终有一天,你会饿死在街头上的。于是,很多人再也与文字无关,选择了一条不再受文字苦恼折磨的道路,我们可以说他们是胆小鬼,说他们言不由衷,当初信誓旦旦说要将文学进行到底,现在却出尔反尔。可是,我们应该理解他们,谁不曾年轻过,谁不曾冲动过,我们的文学,需要的是真正能沉得下心来的创作者,那些浮华的灵魂,真的配不起文学,他们要离开,就让他们离开,免得以后他们把自己活得不如意的原因归咎到文学身上,也让写作的圈子更加干净一些吧。其实,我担心你真的没有真正的文学可言,因为你的人生阅历真的很浅薄,我知道你的家族有很多人很有创造力,会创造出很多有意思的语言,只是这些文字都太不符合文学的要求了,说句不好听的话,你们只是在亵渎文字。所以,我发自内心建议你,放下身段,别把自己想象的那么好,其实说得重一点,你什么都不是,你只是小屁孩,未经世道,乳臭未干,缺乏内涵,缺乏阅历,缺乏营养。近来,我听说你的名声被一些抄袭者败坏了,他们肆无忌惮地将别人的作品占为己有,很不要脸地让大家认识他盗贼的真实面目,我真的替你感到惋惜。但无论怎么说,他们也是想要让你变得更好,让你引起世界目光的关注,他们犯错其实是有原因的。但说句心里话,换做我,我也不会原谅这些文贼,那么小的年纪不学好,总是用别人的劳动来换取自己的果实,这真的很可恶,宁愿杀一儆百,也不愿放过一个,宁愿错杀无辜,也不愿留有后患。很多和我差不多大的年轻人问过我,要怎么才能拯救你,我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因为这个问题也把我难住了。我可以确定的是,现在的你必须转型,你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你要用你的智慧和创造力为文学添加新的元素,用更加吸引人眼球的途径,才能将你获得重生的消息向世界宣布。后来,我很理直气壮地告诉那些问我问题的年轻人,其实,90后文学应该更加关注现实,应该回归到现实生活当中,因为艺术是升华之后的生活,而爱情、亲情、友情以及爱国之情,永远是四根紧系在人们心中感情的弦,创作把握好这四种情感,绝对没有错。因为我是写杂文的,当我看到90后当中,鲜有人写得好杂文,杂文可谓一种正在失去继承人的文体了,我觉得90后有必要将杂文继承下去,因为被称为民族之魂的鲁迅,他很多轰动一时并且影响到现在的作品也是杂文。要是再具体一点,我想我要说的应该就是“写而不读则枯,读而不写则淤”,相信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你肯定看得懂,但要做起来,你就必须做到读写平衡。“甘当寂寞客,甘坐冷板凳,夹缝中生存,梦想中永生”这是我的领导赠给我们这些90后作者的警戒,文学是一项大工程,需要花大心思、花大力量才能做好,要做好其实并不容易,但做好了却能够造福百世。如果你觉得自己适合在文学的道路上发展,那么就应该坚定不移地前行,不要被生活中的名利牵绊,你要创作出好作品,你就必须承受各种苦难,你的羽翼是一定会遇到各种暴风雨的,但要相信你现在的苦难是你未来甘甜的源泉。不要浮躁,时时刻刻让自己保持宁静,将你对名利的渴望放在身体的最底层,那么你才可以用最好的心态创作出好作品。最后,我希望你能够长成一颗参天大树,屹立于文学的森林里,不被前辈们的光环所掩盖,也不被00后的脚步所践踏,让自己的尊严得到世界的敬畏。
2014-06-14 01:31:00
作者:张文胜
-
0
-
9837
-
与时代相互抛弃 -------致敬鲍勃迪伦(Bob Dylan)说来迪伦进入我的视野也不久,差不多半年前知道迪伦的存在。当时没怎么在意,因为他在我还在持续聆听马頔,李志等人的民谣的时段以一首摇滚《Things have changed》进入我视线当然被我的潜意识排在了次要的位置。之后因为Dylan这个看似奇怪的名字开始了解他(其实他本名叫Robert Allen Zimmerman跟Dylan一点关系也没有)。这个混合着杂陈时代所有性格的男人,民谣以及摇滚一同伴随的男人突然出现,并且与当下的浑噩青年生活极其相似就成为了我本人在一段时期内关注的焦点。 其实时代永远不会因为一些人而改变,尤其是这种心怀桀骜,才华横溢但飘渺游离于时代之外的人更是如此。迪伦很少公开露面,他的私人生活也很少被别人了解,之前接触过的捷克裔小说家米兰昆德拉也是如此。这就导致我看到一个名字只能想起为数不多的他们公开的照片,好比说我脑子里想像的昆德拉永远是那个目视前方,有点谢顶,目露凶光的老头子而迪伦就是脸蛋帅气,叼根香烟,抱着吉他的年轻人。由于好奇,先前去图书馆找到了迪伦的传记《down the highway》,对其有了个大概的了解,但是里面包含的细节性实在过多而且又是别人采访迪伦的友人等等所做,因此对其真实性有一定的质疑。但是他的生活的大概轮廓就是那样——1941年出生,童年以及少年所有的时光就和战后的所谓“垮掉的一代”(the Bea tGeneration)一起惶惶终日。(要想了解这段时间美国青年的所做所思所想,以迪伦为标本,以杰克凯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为蓝图是个不错的选择)慢慢长大一点,认识到了摇滚的魅力,于是叫上三两好友组成乐队,巡演,像个侠客一样周游四方,之后借着才华和时代成名,赢得掌声之后荣光慢慢消散。当然现在老头子迪伦依然在进行音乐创作,时有专辑发布,但是这个时代的迪伦已经不是那个叛逆青年了。迪伦之所以憾动世界除了他极具音乐天赋并且才华横溢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是一整个美国战后青年生存状态的代表,就如同海子一样,是整个中国上世纪八十年代青年人的缩影。由于对迪伦真是生活状况了解过少,下面我想以其四首歌曲分析我所认识的鲍勃迪伦。 一.《Things Have Changed》 我先前已经讲过,这是迪伦进入我视野的第一首歌曲,收录在1965年8月发布的专辑《重访61号公路》(Highway 61 Revisited),标准的战后美国摇滚格调,里面的歌词充斥这对现实的感慨感叹,对生活不满但是又难以找到倾诉对象,所以歌词出现了一个坐在他怀中喝香槟的女人(There's a woman on my lap and she's drinking champagne)。起先听说过一个人生三阶段说,其中第二阶段大概会出现在一个人的青年时期,这个时段起先了解到的价值观等等都会分奔离析,觉得什么都不可信,急切需要找到一个类似信仰的东西以求指示方向,迪伦在写这首歌的时候差不多也处在这个时期。全篇歌词将现实和超现实结合在一起诉说内心的苦闷无奈。朦胧诗派早先的意象“南方”“青马”“姑娘”等等与这篇歌词暗中出现默契。以原版歌词来概括他所要表达就是:People are crazy and times are strange 人们都太疯狂,时间太诡异 I'm locked in tight, I'm out of range 我被紧紧锁住,在射程之外 I used to care, but things have changed 我曾经关心,但一切已经物是人非 简评:其实就是什么都难以表达才表达出这样的词句。二 《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同样收录在专辑《重访61号公路》之中,民谣风格,歌词清秀隽美,我个人认为诗与歌达到近乎完美的契合就是这样一种感觉。与《Things Have Changed》不同的是,他并没有将情绪如同火山喷涌一般爆发出来,而是犹如一个真正经历过生活,沧桑,满脸胡茬的老男人在对自己的妻子娓娓道来过去发生的事情以及对时代变化如此之快犹如火箭飞机,自己如同斑马狮子,永远都追不到时代但是始终在追着,望尘莫及。战后的美国就是这样,彻底抛开了战争的压力,国内一片繁荣景象,人们都看似生活美好富足,但是人们精神世界空虚,惶惶不知所措。压抑,迷惘,困惑,但是又害羞,无知,单纯就出现了这首歌:The line it is drawn,期限已到the curse it is cast,诅咒已发the slow one now will现在缓慢的later be fast,今后就是快速的as the present now就象现在will later be past终将成为过去the order is rapidly fadin'命令已无效and the first one now现在的第一名will later be last将成为最后一名for 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因为时间正在改变简评:要说早早就窥探到现代文明下人的精神空虚,除了迪伦,我觉得卡夫卡其实更应该当之无愧。三《Knockin' on Heaven's Door》,这首歌收录在Bob Dylan在1974年发行的双唱片专辑《Before the Flood》里面,同时也是1973年上映电影《比利小子》的插曲。我不太赞同很多人的论调,认为这首歌仅仅是一首反战歌曲。我觉得这更是是迪伦面对暴力,人类内心阴暗面的申索以及对安宁平淡生活的一种向往。全篇歌词大部分都在重复:Knock-knock-knocking' on heaven's door ! 敲敲敲,敲开天堂之门除此之外,还有:Mama,put my guns in the ground.妈,替我把枪埋到地下I can't shoot them anymore. 我已无力再举枪射击That long black cloud is comin'down. 那连绵乌黑的云笼罩在我身后Feels like I'm knocking' on heaven's door令我感觉自己正敲开那天堂之门这是向往,最单纯美好的向往,但现实往往残酷,生活就是充满痛苦荆棘:You just better start sniffin' Ur own.你最好开始反省自己。Rank subjugation Jack 'cause it's just U.因为就是你蛮横地镇压工人。Against your tattered libido.抑制住你残酷的欲望吧。The bank & the mortician forever,man.你是财富与死亡永恒的主宰,你这个刽子手。And it wouldn't be luck if U could get out of life alive.如果你根本不在乎这些,那你将是不幸的!简评:苦痛令你认清生活,苦难令你向往生活。四:《Mr.Tambourine Man》这首歌曲收录在迪伦1965年专辑《Bring It All Back Home》里面,乡村民谣风格。全篇歌词给我的感觉是尼采笔下的查拉斯图拉站在山顶高高吟唱,极度的超现实主义歌词,独特,精美与迪伦的嗓音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歌词中的Mr.Tambourine Man其实就是迪伦自己心中的救世主。有人问我,当你对现实不满时你会怎样做,我曾经可能会呐喊,会抱怨,会愤怒,但是如今我会告诉他们,我只能保持安静,书写一些东西,告诉自己身体得跟着世界一同运转得妥协,得生活得生存,但是内心自始至终都不会死掉。Hey! Mr. Tambourine Man, play a song for me,嘿!铃鼓先生,为我奏一曲I'm not sleepy and there is no place I'm going to.我尚未入眠,且无处可归 Hey! Mr. Tambourine Man, play a song for me, 嘿!铃鼓先生,为我奏一曲In the jingle jangle morning I'll come followin' you. 在这铿锵作响的早晨让我与你同去 Though I know that evenin's empire has returned into sand, 尽管我知道,黄昏的帝国早已归於尘土Vanished from my hand,自我的掌心消逝 简评:我之所以将这首歌曲放在最后来写评论是因为我个人觉得这是迪伦所有歌曲都想表达的那种心声,如前所提的看清楚了现实,苦痛,想游离于时代之外却被时代所抛弃,无奈只能高歌一曲。在于此,鲍勃迪伦不再是一位歌手,因为他不仅是歌手,而且是诗人,是自己的救世主。同时,我个人认为这是迪伦歌词创作的一个顶峰。我很期待与诗人,歌手,作家等等偶然的相遇,不仅如此,在这种偶然之后,能在彼此的灵魂中互相撞击,相互形成默契更加难能可贵,更加独特,更加打动我的内心。对于我而言,我认识的那个迪伦永远处在青年时期,桀骜不驯,喜欢周游四方,时代变了又变,他依然坚守着自己内心的那份诚挚,热情。我并不是说如今迪伦的作品不好,只是觉得他缺失了年轻时期的那种锐气,那种污秽之中都能看到光亮的双眼。迪伦老了,时代在改变,他和我们一样都和时代相互抛弃。 马格 2014.5.25于广州
2014-06-10 16:33:00
作者:
-
0
-
9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