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原创 > 杂文·评论·奇章

杂文·评论·奇章

  • 蜣螂狮兽

    蜣螂滚弹,狮兽团毬,日久弹中生子,毬中出狮。弹毬原是死物,内中一无所有,彼则形不交而神交,以雌雄二气感通,一意不散,神凝气结,即能无质生质,无形生形。吾之观此,因悟的无中生有之道矣。人秉天地阴阳二气而生,身中即有此阴阳二气也。人能运阳就阴,以阴顺阳,阴阳抟聚,恍也杳冥之中有一点生机,自无而有,能以结圣胎,能以生法身,功力到处,打破虚空,身外有身,步日月无形,入金石无碍,超出乎造化之外矣!

    2013-01-02 17:13:23 作者:liuziwei
    • 0
    • 9581
  • 黃帝內經

    一、《黄帝内经》是什么书?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有医经、经方、神仙和房中四种中医典籍。 其中医经有:《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 除《黄帝内经》外,其他医经均已亡佚。因此,《黄帝内经》便成了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了。什么是医经呢?《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指出:“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剂和之所宜。至剂之得,犹磁石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为剧,以生为死。”这就是说:医经是根据人身的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等情状,用以阐发百病的根源、死生的界线,而度用适当的针灸汤药等治疗方法以及如何调制各种适宜的药剂。最好的药剂之功能就像磁石取铁一样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不高明的医者违反医学理论,致使当愈者反剧,当生者反死。简言之,医经就是阐发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医学理论之著作。所以称之为“经”,是因为它很重要。古人把具有一定法则、一般必须学习的重要书籍称之为“经”,如儒家的“六经”,老子的“道德经”以及浅显的“三字经”之类。所以称“内经”,并不是像吴昆《素问注》、王九达《内经合类》所称“五内阴阳之谓内”,也不像张介宾《类经》所说“内者,生命之道”,而仅仅是与“外”相对为言而已。 这和“韩诗内传”、“韩诗外传”,“春秋内传”、“春秋外传”,《庄子》的《内篇》、《外篇》,《韩非子》的《内储》、《外储》之意相同,只是《黄帝内经》及扁鹊、白氏诸经均已不可得见罢了。 二、《黄帝内经》成书时代 首先应该指出,《黄帝内经》肯定不是黄帝所作,纯属后人伪托。这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指出的那样:“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我国医药文化发祥甚早。 《黄帝内经》究竟成于什么时代呢?宋林亿、高保衡等认为:“非大圣上智,孰能知之?战国之人何与焉?大哉《黄帝内经》十八卷,《针经》三卷,最出远古”;邵雍认为:“《素问》、《阴符》,七国时书也”;程颢认为:“《素问》书出战国之末”;司马光认为:“谓《素问》为真黄帝之书,则恐未可。黄帝亦治天下,岂终日坐明堂,但与歧伯论医药针灸耶?此周、汉之间医者依托以取重耳”;朱熹也认为:“至于战国之时,方术之士遂笔之于书以相传授,如列子之所引与夫《素问》、《握奇》之属……”;明方孝儒认为:“皆出战国、秦、汉之人”;方以智认为:“守其业而浸广之,《灵枢》、《素问》也,皆周末笔”。清魏荔彤认为:“轩岐之书类春秋战国人所为,而托于上古”。综上所说,将《黄帝内经》之成书定为战国时期是较为可信的,但也不能认为《素问》八十一篇、《灵枢》八十一篇尽出于战国。吕复对此发表过中肯的见解:“《内经素问》,世称黄帝岐伯问答之书,及观其旨意,殆非一时之言,其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刘向指为韩诸公子所著,程子谓出于战国之末,而其大略正如《礼记》之萃于汉儒而与孔子、子思之言并传也。”以上仅仅是从大多数学者的看法上加以归纳分析所做的判断。其实还可以从《黄帝内经》的哲学思想、理论体系、内容特点、先秦古韵等诸方面论证《黄帝内经》的绝大多数篇章(也即《黄帝内经》的主体部分)成于战国。限于篇幅,这方面的论述只好从略了。 对成于战国以后的少数篇章须做如下说明:《素问》的第七卷亡佚已久,唐王冰据其先师张公秘本而补入的《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和《至真要大论》,实际上是另一部医书《阴阳大论》。以其用甲子纪年,便可断定必在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 年)颁布四分历之后。以其曾被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时所引用,因此它一定得在张仲景之先。 《灵枢》中也有个别篇章晚出,如《阴阳系日月篇》有“寅者,正月之生阳也”句,故可断定成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0 年)颁布太初历之后。 《素问》中的第七十二篇《刺法论》和第七十三篇《本病论》,在王冰次注《素问》时已是有目无文,宋刘温舒著《素问入式运气论奥》时却将该二篇作为《素问遗篇》陈列于后。因此可以认为这两篇当系唐宋间之伪作。 总而言之,《黄帝内经》非自一人一手,其笔之于书,应在战国,其个别篇章成于两汉。至于王冰之所补与刘温舒之所附不应视为《黄帝内经》文,但仅依惯例而仍其旧亦无不可。  三、《素问》、《灵枢》的书名和传本 《素问》之名最早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自序》。他说:“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 迄今1700多年,《素问》之名未曾改变。为什么叫《素问》?林亿、高保衡等人的“新校正”说:“所以名《素问》之义,全元起有说云:“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岐伯也。方陈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曰《素问》。’元起虽有此解,义未甚明。按《乾凿度》云:“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苛瘵由是萌生。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素问》之名,义或由此。”人是具备气形质的生命体,难免会有小大不同的疾病发生,故以问答形式予以阐明,这就是《素问》本义。隋杨上善整理《内经》,迳称为《黄帝内经太素》是颇有见地的。 《灵枢》最早称《针经》。《灵枢》第一篇《九针十二原》就有“先立《针经》”之语,无疑等于自我介绍。后来又称为《九卷》(见张仲景《伤寒论》序),晋皇甫谧复又称之为《针经》。再后又有《九虚》(见《高丽史书》、《宋志》及林亿引文等)、《九灵》(见《隋志》、《唐志》、《宋志》等)、《黄帝针经》(见《七录》、《隋志》、《唐志》及新罗国、高丽国史书等)等名。《灵枢》一名,始见于王冰《素问》序及王冰的《素问》注语中。王冰在注《素问》时,曾两次引用“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这句话,在《三部九候论》中引用时称“《灵枢》曰”,在《调经论》中引用时又称“《针经》曰”,是知《灵枢》即《针经》也。而其他《素问》注中所引《针经》者,皆为《灵枢》之文,则更证明了这一点。 《灵枢》名称的演变大略如此,至其命名之义则需具体分析。因其书主要研究针刺问题,故称《针经》;因其卷帙为九卷,故名曰《九卷》,并因此而有《九灵》、《九虚》等名。何以称《灵枢》呢?马翃说:“《灵枢》者,正以枢为门户阖辟所系,而灵乃至神至玄之称。此书之切,何以异是?” 张介宾则简言之说:“神灵之枢要,是谓《灵枢》。”这些说法都是以枢机之玄奥为依据的。 《素问》自战国时代成书到齐梁间全元起作《素问训解》时,一直保持九卷的旧制。只是到全元起注《素问》时,《素问》的第七卷已经亡佚了。 王冰认为是“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故第七一卷师氏藏之”的缘故。王冰自谓“得先师张公秘本”,“因而撰注,用传不朽,兼旧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由于王冰补入了《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和《至真要大论》等七篇大论,并将《素问》全文广为次注,所以才从原来的九卷大大地扩展为二十四卷了。从而成了至今行世的《黄帝内经素问》。当然世上还存在有元代胡氏“古林书堂”十二卷刊本和明代正统年间所刊五十卷《道藏》本,但其内容、篇目次第并无变动,一仍王冰之旧。 至于《灵枢》,虽有《九卷》、《九虚》、《九灵》和《针经》等几个传本系统,但隋唐以后却都亡佚了。宋臣林亿、高保衡等校正医书时亦因其残缺过甚而欲校不能。南宋史崧氏所献的《灵枢经》虽与王冰所引之《灵枢》及王唯一所引之《灵枢》在内容上均有所不同,但毕竟是现今行世的唯一版本。史崧之所以将《灵枢》改成二十四卷,也只是为了与王冰所注之《素问》卷数相同而别无深意。因为原本这两部书都是九卷,现在则都成二十四卷。 元代胡氏“古林书堂”刊本将《灵枢》并为十二卷亦是与其所刊《素问》十二卷本相匹配。至于明刊《道藏》本之《灵枢》只二十三卷而不是五十卷,则是因为《灵枢》较《素问》文字量少之故。 总之,王冰次注的二十四卷本《素问》是现存最早、又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正的。史崧改编的二十四卷本《灵枢》也是现存最早和唯一行世的。 四、《黄帝内经》是我国战国时代以前的医学大成 如前所述,《黄帝内经》既非一时之作,亦非自一人之手,而是战国以前的许许多多的医学著作的总结。这不仅可以从《素问》、《灵枢》各八十一篇这一点得到证明,而且也可以从《黄帝内经》引用了大量的古文献及《素问》、《灵枢》互引、各篇互引等现象上得到证明。 《黄帝内经》所引的古文献大约有50 余种,其中既有书名而内容又基本保留者有《逆顺五体》、《禁服》、《脉度》、《本藏》、《外揣》、《五色》、《玉机》、《九针之论》、《热论》、《诊经》、《终始》、《经脉》、《天元纪》、《气交变》、《天元正纪》、《针经》等16 种;仅保存零星佚文者,有《刺法》、《本病》、《明堂》、《上经》、《下经》、《大要》、《脉法》、《脉要》等8 种;仅有书名者,有《揆度》、《奇恒》、《奇恒之势》、《比类》、《金匮》、《从容》、《五中》、《五过》、《四德》、《上下经》、《六十首》、《脉变》、《经脉上下篇》、《上下篇》、《针论》、《阴阳》、《阴阳传》、《阴阳之论》、《阴阳十二官相使》、《太始天元册》、《天元册》等29 种。至于用“经言”、“经论”、“论言”或“故曰……”、“所谓……”等方式引用古文献而无法知其书名者亦复不少。 正是由于上述情况,我们才说《黄帝内经》的成书是对我国上古医学的第一次总结,《黄帝内经》是仅存的战国以前医学的集大成之作。

    2013-01-02 17:12:34 作者:liuziwei
    • 0
    • 9590
  • 《易经道论》

    1、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2、《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着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3、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4、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5、「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称名也,杂而不越,于稽其类,其衰世之意邪?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6、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2013-01-02 17:11:26 作者:liuziwei
    • 0
    • 9581
  • 《大道说》

    庖羲上圣,画八卦以示人,使万世之下,知有养生之道。广成子谓黄帝曰: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赫赫发乎地,肃肃出乎天。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汝入于穹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轩辕再拜曰:广成子之谓天矣。周公繇易曰:君子终日乾乾。孔子翼曰:终日乾乾,反复道也。夫道也者,位天地、育万物,曰道;揭日月、生五行,曰道;多于恒河沙数,曰道;孤则独无一侣,曰道;直入鸿蒙而还归溟滓,曰道;善集造化而颉超圣凡,曰道;目下机境未兆而突而灵通,曰道;眼前生杀分明而无能逃避,曰道;处卑污而大尊贵,曰道;居幽暗而极高明,曰道;细人刹尘,曰道;大包天地,日道:从无入有,曰道;作佛成仙,曰道。佛经五千四十八卷,也说不到了处;中庸三十三章,也说不到穷处;道德五千余言,也说不到极处。道也者,果何谓也?一言以定之,曰炁也。原夫一炁蟠集,溟溟滓滓,窅窅莫测,氤氲活动,含灵至妙,是为太乙,是为未始之始。始也,是为道也,故曰无始。夫天地之有始也,一炁动荡,虚无开合,雌雄感召,黑白交凝,有无相射,混混沌沌,冲虚至圣,包元含灵,神明变化,恍惚立报,是为太易,是为有始之始。始也,是谓道生一也,是曰元始。夫天地之太极也,一炁斯析,真宰自判,交映罗列,万灵肃护,阴阳判分,是为太极,是谓一生二也,是曰虚黄。阴阳既判,天地位焉,人乃育焉,是谓二生三也,是曰混元。阳之清者,升上而焕丽也,则日月星辰在焉。故天左运,三光右旋。阳之清者,腾上而会于阳也,故风云动而雷雨作焉。阴之浊者,重滞而就地也,则海岳奠峙而五谷草木昌焉。故岩岫出云,山泽通气。阴阳之气闭而不通也,则雪霜结而冻冰焉。阴之浊者,积冱而下凝也,穴岩幽藏而深邃,故五谷八石以错杂焉。天地之中,阴阳正气之所交也,圣人焉,仙佛焉,庶民焉,贤愚寿夭,实所宰焉。胎卵湿化,无所息焉。是为六合也,是谓三生万物也。人禀氤氲之气而生,而长至于二八之年。则九三之阳乃纯。当是时也,岂非上德之大人乎?忽天一朝,谋报浑敦之德者至,乃日凿一窍,则九三之阳,蹄骤奔蹶,而去之六二之中矣。由是乾不能纯,而破于离;坤有所含,而实于坎。若夫至圣神人,能知道体太极之所以判,能知死生根本之所以始,能知乾坤阴阳之所以乘,能知天地玄牡之所以交,是以法乾坤之体,效坎离之用,振阴阳之柄,过生死之关,取坎中之阳,填离中之阴,离阴既实,则复纯白为乾矣。斯时补足乾元,复全浑敦,以全亲之所生,以全天之所赋,是为囫囫囵囵一个完人也。再加向上功夫,精进不怠,则盆丹成而圣胎圆,圣胎圆而真人现。真人出现,变化无穷,隐显莫测,而与钟、吕、王、马并驾,亦又何难?奈何世人不明此道,盛不知养,衰不知救,日复一日,阳尽阴纯,死而为鬼。故紫阳真人曰:嗟夫!人身难得,光阴易迁,罔测修短,安逃业报?不自及早省悟,唯只甘分待终。若临期一念有差,立堕三涂恶辙,则动经尘劫,无有出期。当此之时,虽悔何及?故三教圣人,以性命学开方便门,教人熏修,以脱生死。儒家之教,教人顺性命以还造化,其道公。禅宗之教,教人幻性命以超大觉,其义高。老氏之教,教人修性命而得长生,其旨切。教虽分三,其道一也。儒之圣教曰:安汝止,钦厥止,艮其止,止其方,缉熙敬止,在止至善。黄中通理,正位居体,思不出位,立不易方,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浑然在中,粹然至善。诚尽处腔子,里乐处方寸。神明之舍,道义之门,活泼泼地,乐在其中。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天下归仁,退藏于密,保思何虑之天,不识不知之地。难以悉纪,要而言之,无非为此性命之道也。道之玄教曰:玄牝之门,天地之根,生身处,复命关,金丹之母,玄关之窍,凝结之所,呼吸之根。甲乙坛,戊己门,心源性海,灵府灵台蓬莱岛。朱砂鼎、偃月炉、神室,气穴、土釜、谷神、灵根、把柄、坎离交媾之乡,千变万化之祖,生死不相关之地,鬼神觑不破之机。难以悉纪,要而言之,无非为此性命之道也。之禅教曰:不二法门、甚深法界、虚空藏、寂灭海、真实地、总持门。彼岸、净土、真境心他极乐国。如来藏、舍利子、菩萨地、光明藏、圆觉海、般若岸、法王城、西方、天堂、空中、真际、这个、三摩地、华藏海,陀罗尼门、不动道场、波罗蜜地,难以悉纪。要而言之,无非为此性命之道也。儒曰:存心养性。道曰:修心炼性。释曰:明心见性。心性者,本体也。懦之执中者,执此本体之中也。道之守中者,守此本体之中也。释之空中者,本体之中本洞然而空也。道之得一者,得此本体之一也。释之归一者,归此本体之一也。儒之一贯者,以此本体之一而贯之也。余于是而知:不执中、不一贯,其成圣而孔子乎?不守中,不得一,其能玄而老子乎?不空中、不归一,其能禅而释迦乎?唯此本体。以其虚空无朕,强名曰中;以其霹出端倪,强名曰一。言而中即一之藏也,一即中之用也。故天得此而天天,地得此而地地,人得此而人人。而天地人之大道,原于此也。皇得此而皇皇,帝得此而地地,王得此而王王。而皇帝王之大道,原于此也。圣得此而圣圣,玄得此而玄玄,禅得此而禅禅。而圣玄禅之大道,原于此也。帝皇之得道者,若羲农、黄帝焉。仕隐而得道者,如老、庄、关令焉。侯王而得道者,若子房、淮南焉。山岩而得道者,若钟、吕、希夷焉。道之在天地间,成仙作佛者,历历不可以指数也。伏睹总仙之传,始知自古以来冲举者十万余人,拔宅者八千余处。奇若子晋之骖鸾、琴高之控鲤,寿若李脱之八百、安期之三千。或住世而留形,或厌世而尸解。复有道成而隐,但为身谋,不肯遗名于世间者、岂胜道哉?是以深山妙窟,代不乏人,或隐或显,宁具知乎?古之王公大人,折节下士,只为有道存尔。周子曰:天地间,至尊者道,至贵者德,至难得者人。人而至难得者,道德有于身而已矣。先哲云:人身难得今已得,大道难明今已明。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世人不明此身虚幻,是四大假合之物耳。速如水上之沤,瞬若石中之火。人寿虽曰百年,迨其七十,固亦稀矣。今以有限易摧之身,日逐无涯不测之事。一息不来,倏然长往,命未告终,真灵已殁于别壳矣。当斯之时,虽荣居极品,禄享千钟,家丰无价之珠,室富倾城之美,悉皆抛下,非已有也。所有与于偕行者,平昔所作罪业而已。故曰: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回光集云:千年铁树开花易,一失人身再复难。悟真篇云:试问堆金等山岳,无常买得不来么?吕纯阳云:万劫千生得个人,须知前世种来因。速觉悟,出迷津,莫使轮回受苦辛。张紫阳云:休教烛被风吹灭,六道轮回莫怨天。三夏斯语,能不恤然失乎?夫人欲免轮回,而不堕于世纲者,莫若修炼金丹,为升天之灵梯,超凡之径路也。其道至简至易,虽愚昧小人得而行之,亦立跻圣域。奈何世之修真者,志道而不专精,专精而不勤久,是以学者众而成者寡也。尚书曰:知之非艰,行之唯艰。道经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闻而不行,道安能成?陈泥丸曰:我昔修行得真诀,昼夜功夫无断绝。一朝行满人不知,四面皆成夜光阙。马丹阳曰:师恩深重终难报,誓死环墙炼至真。二公念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发勇猛心,辨精进力,若不立此大志,安能脱樊笼,而超霄汉者哉?吕祖有云:辛勤二三年,快活千万劫。盖天有时而倾,地有时而陷,山有时而推,海有时而竭。唯道成之后,乘飞龙,驾紫雾,翱翔天外,逍遥虚空,数不得而限之,命不得而拘之,真常本体,无有尽时,回顾世间之乐,何乐如之?尝稽道德经曰:虽珙壁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此予道之所由作也。

    2013-01-02 17:10:40 作者:liuziwei
    • 0
    • 9568
  • 烟波蓝里静心气

    “暮秋之夜,坐在地板上读你的字,凉意从脚趾缝升起。空气中穿插细砂般的摩挲声,像两座大洋跋涉万里後在耳鬓厮磨。我被吸引,倾听,这原本寻常的夜,因你的字而丰饶、繁丽起来,适於以酒句读。”    这是简嫃在《烟波蓝》里说自己在阅读一封远方朋友来信时写下的一段,朋友的字点缀了简嫃的秋夜,简嫃的字惊艳了我的时光。简嫃是一位潜心文字创作的台湾女作家,功力深厚,运笔成经,她的散文是我读过最有韵味的,她的文字让我的心灵在匆忙的生活中得到天然的滋养和愉悦。《烟波蓝》共分三个章节,每章都三字成题,下又分若干篇目,结构如树,枝叶分明,脉络可辨。作者回忆自己小时候的成长记忆的部分,每每让我想起自己幼年在乡村的欢乐日子,山风不惊,溪水跃动,云蝶交织,菜花遍野,日光倾盆而下,小路引我入梦。简嫃笔下几乎没有现代化的东西,记忆中的农田还是农田,梦境里的孩子依旧笑靥如花。一个普通的中年女人,内心都有说不完的梦想与酸楚,何况是一位情感比春雨还要丰沛的女作家。人到中年,经历了人事多变,表情不再波澜壮阔,对阅读的痴迷足以让一个人的精神花园日益繁茂。简嫃的中年感悟直白而中肯,青春期的躁动堆放在那年夏天,人生起伏无常,心境实难静如止水,不如坐下来,茶水可免,心事已无矫饰之需。“生灭荣枯转眼即为他人遗忘。中岁以后的领悟:知音就是熠熠星空中那看不见的牧神,知音往往只是自己。”这是一个中年女人的自白,世事多舛,看得多未必看得透,想得明白并不意味着想得开。一人一世,拿起的东西千千,最后放得下的,能有几样。人世间,生的人很多,死的人更多,努力参悟生死的人亦不在少数,“看破红尘”始终是一个值得怀疑的词。知音难觅,一个人若是能好好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已是不小的幸福。简嫃笔下的景物皆带情感,山非山,水非水,一双多情的眼睛看到一个多情的世界。台湾狭长,山脉错综,登高远望,领略到的是山外有山;台湾临海,平原散布,踏足寻访,体察到的是人外有人。“你或许同意,台湾的山峦藏有繁复的人世兴味,好像见多了沧海桑田,尝尽了炎凉世情之後,有点累,想要坐下来,搥一搥膝头,顺道原谅几个名字,想念几个人,因而那苍茫是带著微笑的。”明明是自己情丝如麻,偏偏要抓“台湾的山峦”来转达,借景抒情也好,借刀杀人也罢,作者的委婉自有她的心意,有故事的人清楚直率的祸害,想来这份谨慎也是一种阅历。简嫃的《烟波蓝》就像一个女知识分子的回忆录,以散文笔调诉说中年经验,凭飘渺想象勾引最初梦想。如果说书是一种药,那么《烟波蓝》应该属于维生素的一种,它量微,却对生命的健康起到至关重要的调节作用。现在的人生活太匆忙,不是忙着活,就是忙着死,鲜有闲时自在。散文给人美的享受,而简嫃的散文,给了我享受的美。

    2013-01-01 17:41:20 作者:炜堃
    • 0
    • 9587
  • 秉持十八大,助力湛江雄起

                                       ——贯彻十八大精神,促湛江五年崛起 伴着国歌铿锵的主旋律,世界瞩目的中共十八大于11月14日完满地落下帷幕。新一届党的领导人的产生,向中国注入新的血液,助力中国更加繁荣昌盛。作为一名中共党员,我倍加激动,并奉上我最真挚的祝愿。这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尤为重要的盛会。大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主题突出,亮点鲜明,阐述了中华民族的共识,我们要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胡锦涛总书记的报告,高屋建瓦、立意深远、科学客观总结十七大以来五年的工作具体情况和十三届三中全会以来获得宝贵经验,还对党和国家事业的更好更快地发展指明了方向和作了新的战略部署。十八大的精神,是一种值得慢慢咀嚼的粮食,更是一张指引中华人民举步向前的红地毯。在咀嚼和吞咽的同时,我更加明白提高自己思想认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学习十八大所涉及的重点决策和方针政策放到今后的学习、工作的重心上,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正确地认识当今发展的形势和任务,为实现祖国的宏伟目标,为湛江的五年崛起奉献自己绵薄之力。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一名人类社会未来的灵魂工程师,我无不深刻地认识自己身上的重担,我会继续密切关注祖国的发展,加固自身的思想建设,形成一股强有力的正能量,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学习、工作,致力于自身的完善和全面发展,在日常生活中做好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向周边的人宣传十八大的精神,从而带动身边的人学习十八大的精神,共同为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作为湛江的一份子,如何促进湛江更快更好的发展,是每一个湛江人的责任和使命。如今十八大会议虽然完满地闭幕了,但他传达的精神永远不会结束。要想力促湛江五年崛起,我们应做到深刻领会十八大精神,真正把十八大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学以致用、联系工作、生活。在2011年,湛江的党政领导班子经过审时度势,科学客观的分析湛江的现况,最后响亮地提出“豪情满怀创大业、五年崛起看湛江”口号。我们湛江想要在五年内崛起,我想要结合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来发展湛江。一、经济崛起,在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科学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所以湛江应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加快科学发展的步伐,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继续以“钢铁、石化、林浆纸”三大龙头产业为主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另外要充分发挥湛江的港口优势,打造湛江的本土品牌优势。二、城市崛起,加快宜居城乡的建设步伐,全力打造区域性国际城市,提升湛江的区位优势。完善湛江的交通基础措施建设,畅便市民的出行,进一步发挥交通枢纽辐射带动作用;合理调整功能分区,加快区域极化过程;实施中心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战略,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的品味;增加更多的运动设备,提高市民身体素质。三、生态崛起,在十八大报告中,最令我记忆深刻的词汇莫过于胡总书记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因为它不仅体现了体现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还展现温暖感人的人文之美。而与之同时,我们湛江提出了要建设“美丽湛江”。如何能做到“既要经济崛起,又要蓝天碧水”呢?我想首先我们政府要加大生态文明的宣传力度,让市民认识到生态文明的意义和重要性,从而主动规范自身的行为习惯。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促进资源节约,减少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加强生态文明的建设,带动全市人民为建设“美丽湛江”而奋斗不懈。四、文化崛起,在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湛江文化源远流长,文化资源丰富,而且湛江的五年崛起需要文化崛起来提供支持。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加大本土文化的建设,深入发掘湛江特色文化精髓,健全文化市场的管理,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步伐,着力打造本土文化品牌。积极与外界进行文化交流,展现我们湛江的文化风采,打造文化大市。五、民生崛起,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作报告指出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要建设“美丽湛江”,要让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民真正幸福起来,政府就必须关注民生,时刻从为人民着想的角度出发,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工作重点,健全有关的民主机构来帮助解决人民最关注的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使人们真正受惠、幸福。我坚信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在湛江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在我们全市人民的共同奋斗下,湛江五年崛起不是梦,我们一定能成功建设“美丽湛江”。

    2013-01-01 12:28:37 作者:肖志成 朱恒炜
    • 0
    • 9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