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虚"一词,在术数中经常用到。"孤"为极,不得平横之意。"虚"为消,为藏。在方位学中,是夹角。盲点。有其象,无其数。然而,在运筹学中,它确实是关键之处。比喻:某种事物他的发展,或某种人他的行为,已到极限。"孤"就以形成了。旺极,衰必来。虚是孤的反向。消亡点。运筹学中,找到事物的,将要极变的转折点。"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再强大的事物,其人,也会被攻垮!这就是道教所运用的"法奇门"!凡是善于思辨的人。运用谋略的人,他得最聪慧点就在此。在社交中,外事中,公共关系学中。他是以"柔克刚",明其机,知其得失的"最高思想境界"!孤,即是极,必有二,故称:阳极,阴极。虚,即是亡点。也有二,阳虚,阴虚。这就是事物的潜在规律!是道教文化所阐述的法宝�"阳者,阴之根。阴者,阳之根。"阴阳互化。孤虚就是其机!修道,既是明察三维空间理论。不识阴阳,何以返大道!"返"即是"来回"之意!与"还"是同义,同公用。但其机窍不同也。在道教文化中。"选词"藏义。就是他的内涵!它就是事物的阴阳消长之机。他阐明了空间中的任何点位。是运动的,是有轨迹的。这就是道的实用哲学。它不是空洞的哲学。"处处是生门,局局有死地"。"生我之门,死我户"!不是空谈之说!乱猜,瞎指,首先是害己,其次是害人!这也就�"祸福"论!德的机就是它!丹道中的周天火候"喻指"是它!饶你再聪明,不静观反思,求其机,那么,修的全是假象,幻丹!最后也只是鬼仙告终!那么孤虚,有几种呢。他有三种。一,天道之"孤虚",二,地道之孤虚,三,人道之孤虚。天道的孤虚:天道,喻指大宇宙。总体论。它以六十甲子循环论为其立据。分为六段。皆以"甲"为开头。以甲为代表的名干,以子为代表开头的代表支。干的大象为阳。但里面确含有阴阳。支的大象为阴,里面也含有阴阳!干有十个,支有十二。俩俩相配。剩二。所剩的二。既是孤!代表阳性的为"阳孤",代表阴性的为阴孤!以人为喻:余癸巳年出生,我是男性,必知阳孤!然而,癸巳年出生的也有女的呀,必知阴孤!否则,在运用学中,其结果是天远地隔也!第一段: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戌,亥既是空亡。它无位,但其有象,其象为隐。其数为藏,其气为静!那么前面十个代码,又在同一个大象之中。可喻指同位,同相。那他们的共同点在哪?"戌"及"亥"即是他们的共同点。戌亥在西北,西北为乾。故此隐象与显像是同宫的,第一段即是以卦论必为"乾"。戌亥既是他们的阳孤,与阴孤。那么它们的"虚"在哪?对宫也。既是对冲之地�"戌为孤",其辰既是"虚","亥是孤",其巳必是"虚"!留一句话,给与反思"君子不刑定不发,小人遇刑受鞭鞑!"这里面就含有契机暗指!在第一段的十个代码中。甲子,为头,我们成为"符头"符既是气,它就是气的开始。是前端。故又称为"仪",子是这十个代码的"仪"虚亥是他们的空亡,阴影。又是孤,知其孤,必明其虚也。由第一段的实论。得出如下"甲子:孤:戌,亥;虚:辰巳。甲戌:孤:申,酉;虚:寅卯。甲申:孤:午,未;虚:子丑。甲午:孤:辰,巳;虚:戌亥。甲辰:孤:寅,卯;虚:申酉。甲寅:故:子,丑;虚:午未。固此,后面的地道孤虚,人道孤虚,其理相同,其论有别。会在我的神霄雷法的论证中阐述。由之,孤虚之法,及道教所阐述的"虚无"理论。即称"玄"学。玄光,圆光,金光。合为大象紫光!这就是道教的玄门学科的由来,孤虚就是道中之机。《阴符经>>阐述得既是它,本文,请同道之人指证.
天高地厚天体至高,虚圆不测,廓大无边,无物不覆,无物不容,始万物而不恃德,恩万物而不望报,人尊敬也由他,人欺瞒也由他,人感戴也由他,人毁骂也由他,人之喜恶美丑,物之凶顽驯顺,听其自然而皆不计也。地势至厚,居卑处下,无物不载,无物不育,泰岱崧华至重也能负,江河湖海冲崩也能受,树木草茨穿钻也能忍,飞禽走兽践踏也能随,一切垢污欺侮而皆不知也。吾之观此,因悟的效天法地之道矣;人能度量宽宏,无物不容,恤老怜贫,扶危救困,施德不望报,有怨而不结,人我同观,彼此如一,即可与天为徒;人能柔弱自下,谦卑自处,躁气全无,火性尽扫,有毁谤而不嗔,有凌辱而不晓,艰难困苦随时,疾病灾害顺受,一切大险大危,不顺境遇,绝无烦恼怨尤之心,即可与地为配。崇效天,卑法地,即与天地合德而与天地并长久矣!
日之运用,昼升于天以照外,夜入于地以照内;月之运用,前半月生明以照外。后半月退明以养内,日月明内明外,总是一明。吾之观此,因悟的用明之道矣!人能用明于外,谨言慎行,非礼不履,非义不行,非道不处,不为酒色财气所迷,不为富贵功名所诱,不为尘缘世情所染,是能如日月之外明矣。人能用明于内,闲邪存诚,去妄归真,惩忿窒欲,烦恼不生,嗔恨不起,伐三毛,除六贼,扫七情,净八识,消灭人心,振发道心,戒慎恐惧,无丝毫之妄念,是能如日月之内明矣。内明外明,无一不明,与日月同光,养到极处,圆陀,光灼灼,万物难瞒,一灵妙有,法界圆通,即与日月同功运矣!
雷鸣猛烈而刚,风吹渐远而柔,风雷相搏,两而合一,刚烈中柔缓,柔缓中藏刚烈,刚柔相需也。吾之观此,因悟的刚柔中和之道矣。凡人修道立德,应事接物,一味刚急好强,而过于躁,作事不久,其锐必挫;一味柔则逡畏不果,而失于懦,作事难成,其柔无用。若能刚以果决,柔以渐行,不急不缓,不躁不懦,刚柔相济,得其中和,则攸往攸利,以之学道,终必明道,以之修道,终必成道。故圣经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之道,岂小焉哉!
月借日光月本纯阴无阳,借日之景而后生明,月光盈亏亏之也。吾之观此,因悟的借阳化阴之道矣。人本一身纯阴无阳,须借他家之阳以为阳。所谓他家者,对我家皆是,天地也,日月也,万物也,万事也。所谓他家之阳者,先天虚无真一之气也,即不死之人也。有生以来,此气本具,交于后天,渐次散于天地日月万物万事之中,不为我有,属于他家矣。知的此气在于他家,随时盗来归于我家,无而复有,失而又得,亦如月借日光而生明。此乃窃夺造化、颠倒阴阳之天机。彼世之迷徒,误以女子为他家者,真地狱种子也。
安炉立鼎烧炼家炼药,必先安炉立鼎。鼎之为物刚,所以藏药;炉之为物柔,所以运火。鼎不坚则药易失,炉不妥则火乱飞。吾之观此,因悟的煅炼身心之道矣。修道志念坚固,即鼎也;愈久愈力,百折不回,不动不摇,即立鼎也;随时觉察,即炉也;渐次用功,从容不迫,即安炉也。鼎炉稳当,煅去历劫以来轮回种子,露出生身之初乾元面目,脱尽一切后有滓质,矿尽金纯,即是革故鼎新。从此再涣炉鼎,别置钳锤,以做向上事业,镕化真金,为汁为霜,返于父母未生以前面目而后已。故丹经子书,先以安炉立鼎为首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