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秋之夜,坐在地板上读你的字,凉意从脚趾缝升起。空气中穿插细砂般的摩挲声,像两座大洋跋涉万里後在耳鬓厮磨。我被吸引,倾听,这原本寻常的夜,因你的字而丰饶、繁丽起来,适於以酒句读。”
这是简嫃在《烟波蓝》里说自己在阅读一封远方朋友来信时写下的一段,朋友的字点缀了简嫃的秋夜,简嫃的字惊艳了我的时光。简嫃是一位潜心文字创作的台湾女作家,功力深厚,运笔成经,她的散文是我读过最有韵味的,她的文字让我的心灵在匆忙的生活中得到天然的滋养和愉悦。
《烟波蓝》共分三个章节,每章都三字成题,下又分若干篇目,结构如树,枝叶分明,脉络可辨。作者回忆自己小时候的成长记忆的部分,每每让我想起自己幼年在乡村的欢乐日子,山风不惊,溪水跃动,云蝶交织,菜花遍野,日光倾盆而下,小路引我入梦。简嫃笔下几乎没有现代化的东西,记忆中的农田还是农田,梦境里的孩子依旧笑靥如花。一个普通的中年女人,内心都有说不完的梦想与酸楚,何况是一位情感比春雨还要丰沛的女作家。人到中年,经历了人事多变,表情不再波澜壮阔,对阅读的痴迷足以让一个人的精神花园日益繁茂。简嫃的中年感悟直白而中肯,青春期的躁动堆放在那年夏天,人生起伏无常,心境实难静如止水,不如坐下来,茶水可免,心事已无矫饰之需。“生灭荣枯转眼即为他人遗忘。中岁以后的领悟:知音就是熠熠星空中那看不见的牧神,知音往往只是自己。”这是一个中年女人的自白,世事多舛,看得多未必看得透,想得明白并不意味着想得开。一人一世,拿起的东西千千,最后放得下的,能有几样。人世间,生的人很多,死的人更多,努力参悟生死的人亦不在少数,“看破红尘”始终是一个值得怀疑的词。知音难觅,一个人若是能好好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已是不小的幸福。
简嫃笔下的景物皆带情感,山非山,水非水,一双多情的眼睛看到一个多情的世界。台湾狭长,山脉错综,登高远望,领略到的是山外有山;台湾临海,平原散布,踏足寻访,体察到的是人外有人。“你或许同意,台湾的山峦藏有繁复的人世兴味,好像见多了沧海桑田,尝尽了炎凉世情之後,有点累,想要坐下来,搥一搥膝头,顺道原谅几个名字,想念几个人,因而那苍茫是带著微笑的。”明明是自己情丝如麻,偏偏要抓“台湾的山峦”来转达,借景抒情也好,借刀杀人也罢,作者的委婉自有她的心意,有故事的人清楚直率的祸害,想来这份谨慎也是一种阅历。
简嫃的《烟波蓝》就像一个女知识分子的回忆录,以散文笔调诉说中年经验,凭飘渺想象勾引最初梦想。如果说书是一种药,那么《烟波蓝》应该属于维生素的一种,它量微,却对生命的健康起到至关重要的调节作用。现在的人生活太匆忙,不是忙着活,就是忙着死,鲜有闲时自在。散文给人美的享受,而简嫃的散文,给了我享受的美。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