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陈平一生六出奇谋,于汉室居功至伟,然而后世评价却不甚高。在封建卫道士们看来,他是诡计百出的“阴损之士”,好利且无德。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品评良平之时,就直言“良之为人,非平可比也”。陈平一生被人诟病处众多,所谓“盗嫂受金”一事尤为甚,《史记.陈丞相列传》上关于“盗嫂受金”的的原文是:“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覆乱臣也,原王察之。”汉王在听信谗言后质问陈平,陈平先解释了“事魏、楚不终”的原因,接着坦然回答“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唯独不对“盗嫂”进行任何辩解,因而也留下了一桩千古悬案。关于这段悬案自是众说纷纭。那么即使“受金盗嫂”一事全然为实,既然陈平能坦然承认“受金”一事,没必要在“盗嫂”一事上忸怩作态。以陈平之狡黠聪慧,纵然确有“盗嫂”一事,也能用巧言善辞解释得天衣无缝,根本不会用默认这种愚蠢的方式。从《史记.陈丞相列传》中对陈平青少年时的相关记载来看,“盗嫂”之事也不大可能。陈平第一任嫂嫂在《史记.陈丞相列传》里有明确记载,这位嫂嫂“嫉平之不视家生产”,不但陈平非常刻薄,还口出恶语“有叔如此,不如无有”。陈平的家乡在河南陈留。小时候家里很穷,只有一个哥哥陈伯和30亩地,陈伯对弟弟极是爱护,自己耕田种地,让弟弟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个弟弟就读书,交游,看起来游手好闲。夫妻两人辛苦劳作,在农忙之时那个可怜的嫂嫂心理就不平衡了。别人看见陈平白白胖胖的,就问陈平的嫂嫂:“你家里那里穷呢?看你小叔的样子,那里像穷的样子?肯定吃的很好吧?”这个嫂子就变了脸色,“有这样的小叔子,还不如没有呢。”这一句话竟然就结束了一段婚姻。陈伯因此就休了妻子。第二任嫂嫂于史书中不见记载,在陈平岳父张负在对其女孙的告诫中说到“毋以贫故,事人不谨。事兄伯如事父,事嫂如母”。南朝裴骃在此处集解曰“伯已逐其妇,此嫂疑後娶也”,可得出张负言中的“嫂”,即陈平第二任嫂嫂。综合各方面来看,也不难揣测出陈平的第二任嫂嫂是位勤劳忠恳的传统妇道人家,所以与陈平的相处也还和睦。《史记.陈丞相列传》对陈平娶妻有一段比较详尽的记载:陈平看看就到了结婚的年龄,但是却高不成低不就。陈平娶老婆的标准比较的势利,人物就是人物,看问题就是那么接近世界的本质。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改变较之感情变化较慢。陈帅哥,找妻子的标准是财富。陈平娶妻看重的是张氏的财富,所以在“人莫敢娶”时而“欲得之”,陈平娶张氏女后,“赍用益饶,游道日广”。而张氏的外貌在史书中不见记述,可见她不算美貌。美姿容的陈平对此亦不以为意,可知陈平之性“逐利”而不“好色”,陈平在以后的表现也一再印证这一点。陈平虽投机,以婚姻获取财富,但不是无耻好色之徒。他喜欢富有的老婆,但是富有人家择婿要更加富有的,要让这份财富保存并且有可能递增。但是在陈平身上暂时还没有看到这一点。只看到他的游手好闲。穷人家把女儿给他也是很不放心。陈平后来居然看上了一个张姓寡妇,她是富翁之女,家里已经富有积蓄了三代,爷爷张负很有眼光。再则这美眉已经结过5次婚,每次都是结婚前丈夫是活生生的,她一进门不久就死掉子。陈帅哥却有强烈的自信,自信自己还有很美好的未来。陈平家里比较的穷,遇到了丧事就去帮忙,总是去的最早,走的最晚。可以多吃几顿。这次在丧事上遇到了张寡妇的爷爷。衣衫遮不住英气逼人,一双美目灼灼有神。这个小伙子是谁?一看那阴阳不调的样子就知道没有老婆,体格健壮,而且还不富裕,正好可以解决孙女的问题。攀谈几句,果然不俗。张爷爷上了心,就尾顺着陈平回了家。果然陈平的家不是在高尚住宅区,家里连门也没有,一个破席子遮住门就了事。但与陈平交往者多长者,所以家门外“多有长者车辙”,这无疑是对陈平品德一个非常重要的保证。秦汉时的长者,是指在学问、品行和声望在当地都具有相当影响的人。如果陈平“盗嫂”一事属实,定会为长者们所不齿,又何来与之广泛交游?此外,颇具慧眼的张负也因陈平与长者交游而料定他必有所作为,感叹曰“人固有好美如陈平而长贫贱者乎?”,不但以女许他,而且青睐有加大力资助他。张负用“好美”来形容陈平。张爷爷很有策略的问了几个邻居陈平的朋友有谁呢,结果问出几个有名号的老家伙。张爷爷暗暗点头。张爷爷回家就告诉儿子自己挑好了第六任孙女婿,儿子开始还反对:一个县的人都笑话陈平,整天无所事事,什么都不会做。怎么能把孩子嫁给他?张爷爷说:“没有见识的家伙,你见过有品质好有学问的人长久贫穷的吗?”张寡妇便带着她的妹妹带着她的嫁妆嫁给了陈平。从此陈平有了老婆财富,就更可以走万里路,读万卷书,交有能力的朋友,丰厚自己的思维,人生了……
沈从文、张兆和他们一生的婚姻和爱情,从整体来讲是一个非常美丽的故事。这是肯定的。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就是,沈从文与张兆和,应该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家庭背景的人。因为沈从文是个野性十足的湘西人,而张兆和是个大家闺秀,是另外一种文化背景。张家的张兆和、张允和、张充和几个姐妹,文化修养相当高,一个是昆曲专家,一个是中国的书法文物专家,张兆和本人文化修养也相当高。沈从文,这个只有小学文化的湘西“乡下人”,一个不小心闯荡了到大城市。他甚至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却不得不凭藉手中的笔与城里的教授、博士们分享一杯生活的羹,其艰难可想而知。那时的他不舍昼夜地奋笔疾书仅仅是为了吃饱穿暖,其情态使人深深体味到人生的艰难与悲凉。后经徐志摩等人的推荐,年近三十的他才来到胡适主持的中国公学,当了一名教授低年纪文学课的讲师,算是有了一份比较体面的工作。沈从文来自风景秀美的湘西。玲珑剔透的山水孕育了他的才情,人性甜美的凤凰小城赋予他柔顺多情的个性。这位杰出的小说家和历史文物研究家一生共出版过三十多部短篇小说集和六部中长篇小说,是少数几个拥有世界性声誉的现代中国作家之一。青年时代的沈从文就因写过一些新潮的白话小说而在文坛崭露头角,由于诗人徐志摩的介绍,他被中国公学校长胡适聘为教师。然而木讷的沈从文第一堂课就洋相百出,他万万没有想到在那些目睹他出洋相的女学生中,就有以后成为他夫人的张兆和。又何曾想到,在这所江南学府,他会卷入一场令他一生不得安宁的师生恋?张兆和的美丽和高雅气质大概让沈从文一见钟情,使这个潦倒的书生开始了漫长的求爱历程。沈从文跟得很紧,追得很累,而张兆和只是沉默。在肯定沈从文是个好人的同时,张兆和对他竟是毫无感觉。尽管对沈从文连篇累牍的情书不胜其烦,还是个孩子的张兆和却找不到适当的办法拒绝沈老师的热情。她以为沉默是最好的拒绝方式,因而对沈从文的求爱信照例不复。可沈从文不管这些,依旧勤快地写他的情书。沈从文曾与张兆和的同室好友王华莲谈过一次,试图从王处探问一下张兆和对这件事的态度,并希望王能够玉成其事。但王华莲的话很让沈从文失望:成百上千的优秀男士在追求张兆和,她有时一连收到几十封求爱信,照例都不回信;如果都要回信,她就没时间念书了;她很烦别人老写信给她……在王华莲面前,每讲到动情或失望处,沈从文都会像孩子般地伤心痛哭。然而,这些非但没能打动张兆和,甚至连王华莲这位信使亦未生恻隐之心。也许,在王华莲看来,沈从文这个动不动哭鼻子的“乡下人”实在没法与清丽脱俗的的张兆和相匹配,所以,她不但不帮助沈从文,相反,还说了一些不利于沈从文的话。18岁的张兆和在中国公学曾夺得女子全能第一名,她聪明可爱,单纯任性。兆和身后有许多追求者,她把他们编成了“青蛙一号”、“青蛙二号”、“青蛙三号”。二姐张允和取笑说沈从文大约只能排为“癞蛤蟆第十三号”。自卑木讷的沈从文不敢当面向张兆和表白爱情,他悄悄地给兆和写了第一封情书。老师的情书一封封寄了出去,点点滴滴滋润着对方的心。女学生张兆和把它们一一作了编号,却始终保持着沉默。后来学校里起了风言风语,说沈从文因追求不到张兆和要自杀。张兆和情急之下,拿着沈从文的全部情书去找校长理论,那个校长就是胡适。1930年7月的一个下午,略显腼腆的女学生张兆和出现在胡校长的客厅。刚见面时,胡校长大夸沈从文是天才,是中国小说家中最有希望的。待得知了张兆和的态度后,胡适才“不再唠叨”了,只是“为沈叹了一气,说是社会上有了这样的天才,人人应该帮助他,使他有发展的机会!言外之意,乃是怪责张兆和不积极帮助沈从文这位天才。在随后写给沈从文的信中,胡适说:“这个女子不能了解你,更不能了解你的爱,你错用情了……不要让一个小女子夸口说她曾碎了沈从文的心……此人太年轻,生活经验太少……故能拒人自喜。”张兆和把信拿给胡适看,说:老师老对我这样子。胡校长答:他非常顽固地爱你。兆和马上回他一句:我很顽固地不爱他。胡适说:我也是安徽人,我跟你爸爸说说,做个媒。兆和连忙说:不要去讲,这个老师好像不应该这样。没有得到校长胡适的支持,张兆和只好听任沈老师继续对她进行的感情文字的狂轰滥炸。沈从文开始了他马拉松式的情书写作。当沈从文将此事告诉胡适时,这位出色的“爱情大使”慨然表示要帮助沈从文解决难题,并认为如果自己出面,事情应该不会太难。然而,胡校长显然高估了自己的能量。沈从文的信并不是一味铺张浓烈感情,他只是娓娓道来,像是与张兆和讲道理。但从平淡的文字中,读者分明感觉到那种“舍你其谁”的韧劲。在1931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以做张兆和的奴隶为已任。他说,多数人愿意仆伏在君王的脚下做奴隶,但他只愿做张兆和的奴隶:“‘萑苇’是易折的,‘磐石’是难动的,我的生命等于‘萑苇’,爱你的心希望它能如‘磐石’。“望到北平高空明蓝的天,使人只想下跪,你给我的影响恰如这天空,距离得那么远,我日里望着,晚上做梦,总梦到生着翅膀,向上飞举。向上飞去,便看到许多星子,都成为你的眼睛了。“××,莫生我的气,许我在梦里,用嘴吻你的脚,我的自卑处,是觉得如一个奴隶蹲到地下用嘴接近你的脚,也近于十分亵渎了你的。”⑸爱情使男人变成傻子的同时,也变成了奴隶!不过,有幸碰到让你甘心做奴隶的女人,你也就不枉来这人世间走一遭。做奴隶算什么?就是做牛做马,或被五马分尸、大卸八块,你也是应该豁出去的!貌似平淡的字里行间,透露出沈从文对张兆和那种已浓烈到无法稀释的爱情。按照张兆和的说法,当时的沈从文软硬兼施,非逼迫她就范不可。硬的时候,沈从文甚至恐吓她,比如扬言自杀;软的时候,沈从文表示,即使遭到拒绝,也没有什么关系,自己会重新站立起来,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然而,语气中对张兆和没有丝毫的放松。张兆和在1930年7月8日的日记中写道:“他对莲说,如果得到使他失败的消息,他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刻苦自己,使自己向上,这是一条积极的路,但多半是不走这条的,另一条有两条分支,一是自杀,一是,他说,说得含含糊糊,‘我不是说恐吓话……我总是的,总会出一口气的!’出什么气呢?要闹得我和他同归于尽吗?那简直是小孩子的气量了!我想了想,我不怕!”⑹张兆和有所不知,大凡热恋中的男人都是小孩子,更何况是痴情汉子沈从文呢?1932年夏天,张兆和大学毕业回到了苏州的老家。沈从文带着巴金建议他买的礼物——一大包西方文学名著敲响了张家的大门,二姐允和出来招呼了这位不速之客。弄堂很窄,允和对站在太阳底下的沈从文说:你进来吧,有太阳。沈从文不进来,允和就告诉他三妹上图书馆去了,不在家,让他进来等。沈从文听完说了声“我走吧”回头就走了。沈从文回到了旅馆,一个人躺在床上胡思乱想,满脑子尽是张兆和的音容笑貌。三妹回来后,允和把她骂了一顿:你假装用功,明明晓得他今天要来。兆和说:我就是用功,哪晓得他这个时候来啊。允和让妹妹大大方方地把老师请到家里来,兆和终于鼓起勇气回请了沈从文。心潮澎湃的沈从文回到青岛后,立即给二姐允和写信,托她询问张父对婚事的态度。他在信里写道: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个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张兆和的父亲开明地答:儿女婚事,他们自理。兆和的电报则是:沈从文乡下人喝杯甜酒吧。这也许是中国最早的一个白话文电报了。带着这份喜悦,两姐妹便一同去了邮局,给沈从文发电报。允和拟好的电报是:山东青岛大学沈从文允。很简单。兆和的则是:沈从文乡下人喝杯甜酒吧。这也许是中国最早的一个白话文电报了,但邮局没有收,而收下了允和的。在沈从文锲而不舍的追求之下,张兆和坚如磐石的心也开始动摇起来:“自己到如此地步,还处处为人着想,我虽不觉得他可爱,但这一片心肠总是可怜可敬的了。”“是谁个安排了这样不近情理的事,叫人人看了摇头?看得出来,她的“动摇”几乎完全出自同情。然而,同情也是爱情。沈从文这个“顽固”的年轻作家,硬是凭着一股韧劲,经过近四年的努力,终于将张兆和追到了手。与沈从文订婚之后,张兆和为了和心爱的人靠得更紧,只身来到青岛,在青岛大学图书馆工作。专心于写作的沈从文在生活上一塌糊涂,一次洗衣服时,兆和发现了一张揉碎了的当票。原来沈从文把兆和的一只戒指当了,却忘了取回。1933年9月9日,沈从文与张兆和在当时的北平中央公园宣布结婚,但并没有举行任何仪式。新居是北平西城达子营的一个小院子,这个媒人是允和做的,所以沈从文一看见二姐允和就叫她“媒婆”。我离开北平时还计划用半个日子写文章,谁知到了这小船上却只想为你写信,别的事全不能做新婚不久,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回故乡凤凰探望。他在船舱里给远在北平的张兆和写信说:我离开北平时还计划每天用半个日子写信,用半个日子写文章,谁知到了这小船上却只想为你写信,别的事全不能做。1933年9月9日,沈从文与张兆和在北平的中央公园举行了婚礼。1946年以后,张兆和和沈从文之间的感情,发生了危机。沈从文和张兆和的政治见解,发生了明显的分歧。他与自己的妻子和儿子分居,只有到每天晚上,他才能回家去吃饭,走之前,还要带着第二天的早饭和中饭。沈从文在政治上孤立无援,在家庭上又遭到了自己结发妻子和儿子的拒绝。1969年初冬了,沈从文作为反动文人要下放改造的前夕,此时的张兆和已经被下放到湖北咸宁挑粪种田。张允和去看沈从文。一个人生活的沈从文屋里一片狼藉,乱糟糟的东西,简直无处下脚。闲聊了几句后,张允和要走了。沈从文突然说:“莫走,二姐,你看!”他从鼓鼓囊囊的口袋里掏出一封皱头皱脑的信,又像哭又像笑的对张允和说:“这是三姐(张兆和)给我的第一封信。”他把信举起来,面色十分羞涩而温柔。张允和说:“我能看看吗?”沈从文把信放下来,又像给我又像不给我,把信放在胸前温了一下,并没有给她。张允和正觉得有些好笑。沈从文忽然说:“三姐的第一封信——第一封。”接着吸溜吸溜地哭起来,快七十岁的老头像一个小孩子哭得又伤心又快乐。从《湘行书简》可以看出,在婚后几年的时间里,小夫妻感情如胶似漆,卿卿我我,幸福甜蜜,写信以“三三”、“二哥”等亲昵的称呼,让人称羡不已。张兆和担心着:“长沙的风是不是也会这么不怜悯地吼,把我二哥的身子吹成一块冰?为了这风,我很发愁,就因为我自己这时坐在温暖的屋子里,有了风,还把心吹得冰冷。我不知道二哥是怎么支持的。”沈从文安慰说:“三三,乖一点,放心,我一切好!我一个人在船上,看什么总想到你。”⑼……这期间,沈、张二人忘情地啜饮着爱情的甜酒。然而,曾几何时,这杯甜酒竟变了味,变成了一杯苦涩的酒。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头几年中,他们的爱情经受了考验。北京失陷后,沈从文与几位知识分子化装南逃,张兆和带着两个孩子留在了北京。我们现在无从知晓,为什么张兆和不随沈从文离开北京?是因为当时的客观条件不允许沈从文带家属一块逃走吗?还是因为张兆和压根儿就不愿意跟沈从文一起走?张兆和在信中一再申述自己留在北京的理由是:孩子需要照顾,离开北京不方便;沈从文书信、稿件太多,需要清理、保护;一家人都跟着沈从文,会拖累他的。在《飘零书简》中看得出,二人已经在感情上出现了某些裂痕。沈从文平素不善理财,又在收藏古董、文物上花了不少钱,因而没什么积蓄,一旦战争爆发,生活便紧张起来。张兆和带着两个孩子留在北京,生活很困难;沈从文在西南一样拮拘,经常向朋友借钱。于是,类似柴米油盐的生活琐事就成了张兆和写信的主题之一。她总在信中指责沈从文,说他过去生活太奢侈,不知节俭,“打肿了脸装胖子”,“不是绅士而冒充绅士”,弄得现在的生活十分紧。沈从文则不同。他对现实生活的困难似乎不怎么关心,仍旧沉迷在感情之中——对张兆和的思念、怀疑、惶恐、焦虑,各种感情交织一起。他认为,张兆和有多次离开北京去与他相会的机会,但总是“迁延游移”,故意错过。⑾他怀疑张兆和不爱他,不愿意与他一起生活,故设法避开他。他甚至告诉张兆和:她“永远是一个自由人”⑿;如果她在北京有别的相好,或者甚至离开自己,他都不会责怪她;他这样做的理由是:既然爱她,就不应该让她受委屈。虽然张兆和为沈从文的真情所感动,嫁给了他,但并不是特别爱他,或者说,感情中较少有爱的激情,主要是相处日久而产生的亲情,而沈从文显然不满足于这种平淡的亲情。在潜意识中,沈从文也许有某种自卑心理:从外表、气质以及出身来看,张兆和无疑都要远远强于他这个“乡下人”,而这种自卑心理又导致他在感情上的惶惑、疑虑。在沈从文离开北京之前,两人感情的不和谐音符想必已经出现。在名动一时的林徽因的“太太客厅”,沈从文也是常客之一。当与张兆和在感情上发生纠纷时,沈从文爱向林徽因倾诉他心中的苦恼。沈从文在感情上孩子式的天真表现,也许令张兆和感到失望,年轻的她不得不像大姐姐一样来应对这个大男人、大作家的絮絮叨叨:“来信说那种废话,什么自由不自由的,我不爱听,以后不许你讲。……此后再写那样的话我不回你信了。”张兆和写于1995年8月的《后记》更是二人感情不和谐的有力证据:“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太晚了!为什么在他有生之年,不能发掘他,理解他,从各方面去帮助他,反而有那么多的矛盾得不到解决!悔之晚矣。”沈、张的家庭生活到底如何,受沈从文多年亲炙的汪曾祺说过这样一句话:“沈先生的家庭是我见到的最好的家庭,随时都在亲切和谐气氛中。两个儿子,小龙小虎,兄弟怡怡。”价。他们互相之间的思想倾向,对生活的看法,对文学的态度可能有不同的一面。但对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张兆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有时是决定性作用。没有张兆和,可以说就没有《湘行散记》,没有《边城》,包括《从文家书》等。沈从文1950年去参加土改,包括后来他计划将张兆和堂兄的故事写成一部长篇小说,这都应表明张兆和对沈从文的影响一直是存在的。还有,她帮他改信,改文字。在一封信中张兆和就告诉沈从文说:“你这个字,老是用错,我给你改过多少次,你还是用错。”她指出的就是不规范的用法。这应该说是一对相知相爱,而且是互相帮助的一个美丽的婚姻吧。虽然他们之间曾经有过一些矛盾,甚至有一次风波,但最终没有影响他们婚姻,他们一生就这样一起走过来了。在沈先生受冷落时,张兆和一直陪伴着他。沈从文去世之后,她又举全家之力整理沈先生的遗稿,编选书信和全集。应该说张兆和一直在为沈从文做很重要的工作,一直做到现在九十岁。
第一章引子没有一本书让我写的如此艰难,我甚至不止一次怀疑能否把一些感触整理成一本书。但脑海久久激荡的思绪还是会一次次使我仿若回到悄然逝去的昔日时光,加拿大的著名电影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在拍完《泰坦尼克号》后就有拍一个新片的设想,可是直到12年后的2009年《阿凡达》才问世,主要原因是一直等待最成熟的最佳时机。看到音乐人高晓松说过的一句话,真正到了非写不可时才写,这是他对音乐的见解,却依然适用于每一种文艺形式。一种感触让我不得不写,不完整的情节又注定了我无法构造一个完整的故事,所以无论这个作品有什么样的结果,最多只能暂时完成一半的格局的状况是始终无法改变的。虽然文艺作品很大部分来源于虚构,小说更是如此,这个作品我同样打算当成小说来写,但似乎冥冥之中我又无法绝对把这个倾注太多情感的作品做成一种完全的虚构品,即使脱离了完全虚构的格局有些单调、枯燥、乃至肤浅。齐白石曾经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亡”。我这个作品可能会成为一个四不像,但我还是坚持要做出来。自己选择的路跪着走完或许是一种固执的执着,但选择的这个期望我还是决定不被最终放弃,纵然被无限期搁置过,却不希望就此流产。一切都从高中开始。在我的许多经历中,许多事情似乎都是冥冥之中早已注定下的,所以有些挫折颇感意外,一些惊喜源自偶然,正如我糊里糊涂的就从初中混进县里最好的高中。并非我的初中不够努力,只是成绩已经大幅滑坡,似乎小学的荣誉早已将我的心力耗尽至极限,所以经常深感吃力,甚至能否入得一所普通高中都困难重重。参加完初中毕业考试,我竟然有过特别的释怀,似乎一直以来紧绷的神经立即有了放松的机会,我对自己也格外的放纵,并非觉得自己一定可以被某个高中录取,而是感到自己考的一塌糊涂,所以这恰恰成为了我堕落似拉风生活的开始,为的只是在养足了精神后,重新踏入初中的大门,加入复读大军的行列。但结局是,我没能等来初中老师给予的复读的通知,反而等来了高中的录取通知书。于是我更加心猿意马,甚至经常疯玩的连吃饭时妈妈都得到处找寻,经常妈妈不知道我晚上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出门。我爬树捉鸟,下河逮鱼,甚至和同龄的玩伴一起在山上大肆砍伐,然后把枝枝丫丫弄到一个荒地搭建了一个不小的棚,然后一起涌到里面体验丰收的喜悦,只是建造的实在过于粗糙简陋,没兴奋多久,棚子轰然倒塌,来不及撤退的我们,全部被掩埋其中。然后依然从容淡定的各自回家。乡村的夏天是从蝉鸣声中开始的,知了是夏天的信使。先是在河边的那棵大树上,发出嘶嘶的鸣叫。几阵山风过后,知了的叫声就变得势如密雨,纷纷扬扬,一阵紧似一阵,这时,夏天就真正来到了。天气越来越热。满坡的麻雀却撒开欢儿,一拨一拨地扑向砸稻田,啄那饱满鼓胀得要跳出壳的稻粒儿。村庄四周的树木变得郁郁葱葱,生机盎然。最显眼的要数那些果树,都结出一颗颗嫩嫩的果实,在阳光的照耀下,水果们是那样的鲜艳欲滴。绿树掩映,草木苍翠,青山环抱,一片美丽的场景。茂密的树木映在水中,远远望去,仿佛一块碧玉镶嵌在山谷里,站在山顶远远望去,东边是星罗棋布的村庄,不太规则地散落在大地上。连绵起伏的稻田,密密层层的山林,潺潺流动的小河,漆黑漆黑的暗夜,蜿蜒曲折的乡路,故事时有发生,每每萦绕于心,在梦的边缘踯躅。幻想自己是故事中的大英雄,叱咤风云,在乡村的道路上游走,让田地丰腴,沃野千里,在故乡的版图上一次次远征,在梦中显示自己的神奇和高大。傍晚,就有一朵火烧云在西天边燃烧,于是天和地便成了橘红色。晚风吹来,广阔的田野顷刻间涌动起千层稻浪。我和伙伴常去村西那条小河,洗去身上的燥热,在水里沙里嬉戏,泼水、摔“菜瓜”、学狗刨,和着蛙鸣,捉着鱼虾,与岸边田埂的蚱蜢一起,赤身裸体狂奔,欢呼雀跃,从不知道烦恼是何物。那个夏天的我很忙,为了找小螃蟹,水渠里的小石头不知道被我们翻了多少遍;为了捉泥鳅,涂脏了多少次衣服。我和伙伴用旧纸折成飞机,在空旷的原野上奔跑着,看谁的飞机飞得远。我们到田地里捉蝈蝈、逮蚂蚱,还在大堤上挖下小坑点燃干柴,烘烤玉米、红薯。我们取来长长的高粱杆,用小棍子支起一端,缠上蜘蛛网在大杨树下捕蝉……最后听到母亲呼喊自己的名字,才不情愿地踏上回家的路。夏色彩绚丽,热情似火,瞬息万变。又不动声色地占据了我许多美好的回忆,让我觉得那暖暖的感觉就是快乐!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妈妈都有些奇怪,我是不是又有了返回童年的迹象。这和在学校中的我简直完全判若两人,妈妈虽然有时会有些担心,也会时时提醒不要光顾着玩,也要看看书。可是我全置若罔闻,然而这个拉风的假期换来的后果是十分惨重而难忘的。
心怀万千子民,梦系故土情深,在依依不舍中,眷恋的眸子回望故土,手执琵琶声声凄美,惊滞了南飞的雁阵……帐沉沉,夜深深,驼铃阵阵响彻中,仿若奏响着心灵呜咽柔情,哀婉悲凉中灯火昏昏,随了风尘滚滚,透着心中叹息着催人泪下的悲情……远离了故土乡音的心挂怀思吟的却是那一腔热血,款款真情。无法割舍中爱的很真,却又痛的很深……虽然无语,却思索悠长,那里装载着满心沉甸甸的哗哗流淌的血泪交织的破碎心梦。那是汉宫深深中遭受冷落时的百无聊耐的观灯火扑蚊蝇,那是一路喧嚣中娇柔之躯无法承担的负荷与沉重,那是他乡异土思念绵长的痛楚与震恸……一切的红尘过往,随了风吹雨袭,敲打的心灵的疼痛是血是泪亦是爱。因而纵然情意深重,无奈的心灵却又如何寻得慰藉,化作空灵,在轻轻盈盈中脱俗超群。梦还在,心已碎,血泪早已流干凝固,君不见春花秋月长江水,都透着别样的苍凉凄美?沉寂的心在一江死水中再也泛不起一丝涟漪……既然生命无法超脱,就让宿命寄托于另一种存在,虽然重负的生命苍凉冰冷,却翻飞着哀婉凄美。倘若琵琶真的可以诉说满腔柔情,那么就让其定格为至纯至洁,至真至美……舍弃了自己,却成全了大众,沧海横流中方显生命之高洁亮丽本色。所以方能生命无悔,困了倦了,依然可以飘逸着苍白的满心欢喜;累了乏了,依然能够摇曳着憔悴的笑脸欢颜……“我本飘零人,薄命历苦辛,寒月碧水头,遗韵埋香魂。”于是,沙如雪,月似钩中独将青冢掩于黄昏,将天地挚情抒写的厚重深沉,绮丽绝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