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的主页

个人介绍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个人作品列表

  • 时光刻下的历史情:冲冠一怒为红颜

    陈圆圆本为姑苏名妓,因其美丽而被当时的名将吴三桂收为宠姬;明亡以后,又因其美丽,成为李自成、刘宗敏占有的对像,最后更因其美丽,加速了明朝的灭亡——吴三桂因她而引清兵入关,之后他就以“大汉奸”的罪名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中。关于吴三桂与陈圆圆的爱情故事,明末清初的诗人吴梅村写了句传诵千古的诗歌: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陈圆圆,本姓邢,名沅,字畹芬。为苏州名妓,善歌舞。初为田畹歌妓。陈圆圆母亲早亡,从养母陈氏姓。圆圆能歌善舞,色艺冠时,时为称“江南八艳”之一。崇祯十五年(1642年),崇祯皇帝的田贵妃病死,这让崇祯悲伤不已。田贵妃名叫田秀英,是崇祯最喜爱的一个妃子,老家是陕西的,后被父亲田弘遇带到扬州。而田弘遇在女儿成了贵妃之后,自己也跟着“升官发财”,权力不小。可事到如今,自己的女儿已经不在了,那么自己也避免不了兔死狗烹的下场,受到皇帝的冷落。所以基于这个原因,田弘遇请求皇上,准自己回江南祭奠祖宗。而崇祯也没多想,就准许了。田弘遇的想法实际上是借着祭奠祖宗的理由而去江南为崇祯皇帝选妃子,讨好崇祯。他来到江南之后,就开始“招兵买马”,选了不少女孩,但都不如意。这时,陈圆圆就纳入了田弘遇的视线里,他没费多大力气就把她弄到手了。回到北京后,田弘遇将陈圆圆献给崇祯,可是此时的崇祯,正深受着田贵妃病亡的痛苦,而国内既有李自成的起义大军所向披靡,外又有满清鞑子的百般威胁,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之际,根本没有心思结识什么妃子,所以就原封未动的将陈圆圆退给了田弘遇。田弘遇再三请求,崇祯依旧没有举动,田弘遇无奈,只好将陈圆圆放到自己的田府中养着。每天闲暇之余,欣赏这位绝代佳人的歌舞弹唱,也是别有一番惬意。没多久,清将阿巴泰率部队出征,再次骚扰中原,在山东大肆抢劫一番,随后矛头直指燕京。崇祯皇帝紧急命令各地总兵官入京勤王,也包括吴三桂。吴三桂来到北京之后,阿巴泰的军队已经退回关外老家了,京城已解除警戒。吴三桂在京城守了几天,准备随时听命回去。而此时的田弘遇认为,皇帝投靠不住还可以投靠将领,而在众多将领中,吴三桂年轻有为,很有统率力,而他的军队则是享誉长城内外的关宁铁骑,是大明王朝最有战斗力的一支部队,跟着他混绝对是正确的。于是,在一次精心的策划下,吴三桂与陈圆圆就这么的见面了。田弘遇特意安排了一次宴会,邀请吴三桂到田府中赴宴,吴三桂欣然接受。在吃饭的过程中,田弘遇极力讨好吴三桂,而吴三桂对这顿酒饭也很满意,对田弘遇表示了谢意,田弘遇这时看到时机已到,便让陈圆圆出来弹唱。果不其然,当吴三桂看到陈圆圆之后,不禁眼睛都看直了,他作为一个军人,整天在战场上厮杀,这样温情惊艳的场景他却没有见过多少次。今天看到陈圆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天底下还有这么美的女人吗?吴三桂也懂点乐调,也情不自禁的合着曲调打起节拍来,甚至忘记喝酒。在一边的田弘遇看到此景也很高兴,自己精心策划的这一出戏终于成功了。吴三桂很直接,战场上的终日厮杀使他的性格变得不喜欢拐弯抹角。待一曲结束后,他对田弘遇说,自己看上陈姑娘了,要把她带走。田弘遇装出一副依依不舍但又不敢违抗的表情,勉强同意。陈圆圆倒没什么话可说,那时的女人,根本就没有话语权和选择权,她们本来就是男人们之间的玩物,只能是扮演着礼物的角色被男人们送来送去,没有地位。不过她也听说过吴三桂的名声,也时常暗自佩服,如今真的能得到这个如意郎君,那确实也没什么可遗憾的。就这样,吴三桂给田弘遇扔下很多银子,带着陈圆圆离开了田府。吴三桂和陈圆圆这对一见钟情的男女,在当时留下了一段佳话,二人找了个良辰吉日,举行婚礼。吴三桂在其督理御营的父亲劝说下,将圆圆留在京城府中,以防同行招惹是非让皇帝知道。一日吴三桂生活的那个年代,正是中国封建历史最黑暗腐败的明朝末年:崇祯与前几代的皇帝,要么多疑凶残,要么昏庸无能,加上几百年的阉官横行(以魏忠贤为最),东厂特务遍布天下,“奸臣座上笑,忠臣刀下亡”已成为普遍现象,朝廷清流人人朝不夕保,人人自危,而下层社会更是民不聊生,已到了“人吃人”的地步,忍无可忍之下,农民起义大爆发!那时的明朝,内有农民起义军声势浩荡,外有后金(即满清)虎视眈眈,已是“病入膏肓”了,我想,面对如此严重的内忧外患,面对江河日下的国势,别说是多疑善变的崇祯,就是李世民再生,也会束手无策的!当吴三桂在山海关抵御清军时,李闯王的农民起义军如同秋风扫落叶般狂扫着大明摇摇欲坠的江山,这时吴三桂奉命回京救援。吴三桂深知:明朝大势已去,他回朝之后,势必与李闯王农民起义军面对面的交锋,胜算不大,如果失败又不想“为国尽忠”,便成为李闯王的降将,这是雄心勃勃的吴三桂所不能接受的。何况,就算成功,也无法像唐朝名将郭子仪李光弼那样成为明朝的中兴之将,因为满清就在关外虎视眈眈,正可趁虚而入,吴三桂怎能以疲惫之师,来与满清几十万雄兵交战?那是必败无疑了。可他不回来又不行,因为家眷还在北京,何况他也一直在朝廷面前说自己是大明忠臣良将,全国人都对他寄予厚望,倘若投降大清,背负汉奸的罪名,年纪尚轻的他还下不了决心……此时大明王朝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闯王军势如破竹,明朝江山轰然倒塌,崇祯在煤山上吊自杀,不久,吴三桂便听到逃出来的家仆的哭诉:吴家财产被抄,父亲吴襄被农民军扣押,最让吴三桂怒发冲冠的是: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竟占有他的爱妾陈圆圆。稍有血性的男子都无法忍受这种奇耻大辱,吴三桂不再犹豫,于是他做出一件让全大明为之侧目的惊天动地的事情:引清兵山海关。李自成战败后,将吴之父及家中38口全部杀死,然后弃京出走。吴三桂抱着杀父夺妻之仇,昼夜追杀农民军到山西。此时吴的部将在京城搜寻到陈圆圆,飞骑传送,自引吴三桂带着陈圆圆由秦入蜀,然后独占云南。在一片石攻破李自成,陈圆圆复归吴三桂。顺治中,吴氏进爵云南王,欲将圆圆立为正妃,圆圆托故辞退,吴三桂别娶。不想所娶正妃悍妒,对吴的爱姬多加陷害冤杀,圆圆遂独居别院。圆圆失宠后对吴渐渐离心,吴曾阴谋杀她,圆圆得悉后,遂乞削发为尼,从此在五华山华国寺长斋绣佛。后来吴三桂在云南宣布独立,康熙帝出兵云南,1681年冬昆明城破,吴三桂死后,陈圆圆亦自沉于寺外莲花池,死后葬于池侧。直至清末,寺中还藏有陈圆圆小影二帧,池畔留有石刻诗。

    2014-04-27 作者:周其运
    • 0
    • 10676
  • 西塘——为你梦萦魂牵

    新疆阿拉尔市胜利大道1号阿拉尔市政府统计局周其运往事越千年,似乎只在弹指一挥间,悠悠变幻的沧海桑田,在斗转星移间,淡了红尘,淡了流年,只有一段丝丝缕缕的思绪在风雨飘摇中化作恒久不变的不朽传言。杏花在淡淡的芳醇处绽放着纯真容颜,一如江南的身姿仪容,沉淀成千年的期盼与思念;烟雨笼罩的西塘,在水雾潋滟间透着人间仙境的神奇,化作心梦深处一遍遍追逐呼唤的梦萦魂牵。萦绕心怀的思绪在彼此之间蔓延,又在往事如烟中挥洒弥漫,定格下大地的符号,在天籁深处清唱回响,盘旋在耳畔的声息透着晶莹闪烁的透彻,似乎千年回眸深处从此不再消退的光泽。在夕阳的剪影中红晕作伴,江水瑟瑟中荡漾起层层涟漪,好像层层叠叠的心事的次次诉说,在遥远的歌谣中装饰浩瀚的天际,又在水天相接处,云天一线,为视野铺开一抹绮丽绚烂。古朴典雅的小桥在河溪中蜿蜒盘旋,铺陈成一地散落的珍珠,汇集着灵魂精粹的风华沉淀;轻盈剔透的碧波在桥下流水潺潺,徜徉着岁月净化的纯洁静美。素雅的风光映射着台榭小筑的痕迹背后的传奇,无论远去的时光多么久远,似乎即便一地的青苔,或者楹联背后的往事都会勾起无限的向往遐思。在塘桥、弄与廊棚之间穿梭,停驻凝望之间,轻抚着古树的虬枝,似乎也参透出西塘独特的文化内涵,在或浓烈,或清淡之间,无论花草的芬芳,还是泥土的厚重,都成为一种地域文化的独特写照,这种画卷的构造不仅仅局限于江南的特色,而且是一种历经岁月淘洗的精彩斑斓。无论时小舟清扬水波的清脆回声衬托的宁静悠然,还是性于建筑之间感受到的生命味道的回味悠长。大地的韵味紧紧包裹融合,成为世间美丽动人的赞歌。秀丽的山水田园也塑造了人的魂灵的高洁伟岸,在光影的回荡中记录下长长的书卷,在杨柳岸中破碎摇曳,随着夜色飘散的渔火化作心灵与梦境连绵不绝的曲调,环绕在永不停息的思念深处的江南水乡的水泽田园。

    2014-04-23 作者:周其运
    • 0
    • 10675
  • 时光刻下的历史情: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陆羽所著《茶经》三卷十章七千余字,分别为:卷一,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卷二,四之器;卷三,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是唐代和唐以前有关茶叶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是陆羽躬身实践,笃行不倦,取得茶叶生产和制作的第一手资料后,又遍稽群书,广采博收茶家采制经验的结晶。《茶经》一问世,即风行天下,为时人学习和珍藏。这本著作也奠定了陆羽茶圣的美誉,陆羽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只是这种传奇是笼罩的不是幸福的光环,而是一生的凄楚与不幸。陆羽出生于唐时复州竟陵,就是现在的湖北天门,可竟陵这个地方留给陆羽的只是难以言说的辛酸。你只要翻开陆羽写的自传——《陆文学自传》,就能迎面闻到这一浓郁的伤感气息。他写道:“(陆羽)字鸿渐,不知何许人,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虽然用语诙谐,但其实也属事出无奈。貌丑和结巴也就罢了,可“不知何许人也”一句,实在让人无限同情。简言之陆羽小时候长的丑,又有口吃,被父母遗弃了。虽然后来有幸被盖寺主持智积禅师在河堤上捡回了他,给他起了陆羽的名字。还学得识文断字,烹茶煎水。但似乎童年的坎坷就注定了一生的厄运。不过,好在厄运也没有一直紧追不舍,穷追猛打,到底给了他一个喘息的机会:陆羽渐渐长大,不愿皈依佛门,几经辗转到火门山的邹夫子那里学习。常常与好友崔国辅一起出游,品茶鉴水,谈诗论文。更加不可思议的是居然奇迹出现了,一生注定无法摆脱纠葛的那个女子出现了,这个人绝对的千年难得一见,因为一句普遍夸赞“才貌双全”用在她身上一点也不出格:这个人就是李季兰,她也颇具有传奇色彩:也许,这是宿命的安排。6岁那年,小季兰在庭院内玩耍,见一簇蔷薇开得正艳,就即兴口占一句:“经时不架却,心绪乱纵横。”意即初开的花枝颤巍巍,应及时用架子架起,以免枝繁叶茂之时如同人无端的心绪一样纵横杂乱,七上八下。此句既生动活泼,又富有理趣,出自一个6岁女童之口,不可不谓“语出惊人”。谁料其父却莫名其妙地认为“架却”与“嫁却”谐音,杞人忧天地担心一语成谶,怕她成人后不守妇道,有朝一日会变成红颜祸水。于是,5年后,父亲就把她送入了道观修行,欲借清规戒律将她打磨成道统眼中恪守妇德的“乖乖女”。在清心寡欲的修行生活中,她染翰濡墨,调筝抚琴,吟诗作对,俨然成了一名高蹈尘外、神情萧散的女冠。然而,天生丽质难自弃。虽衣道袍、执拂尘,一副得道高人的模样,却怎么也藏匿不住与生俱来的俏美姿容。她常举行文酒之会,即席赋诗,谈笑风声,毫无禁忌,竟被一时传为美谈,有“女中诗豪”之称。唐玄宗闻其诗才,特地下诏,召李季兰进宫月余,优赐甚厚。可见当时李季兰名气之大。李《唐才子传》说李季兰“美姿容,神情萧散。专心翰墨,善弹琴,尤工格律。当时才子颇夸纤丽,殊少荒艳之态。”就这样一个洒脱的陆羽突然命运再次发生转折性的改变,从此再也洒脱不起来,他遇到了李季兰。并且对她一见倾心,经常抽时间去找她,才子佳人。两人对坐清谈,煮雪烹茶,谈诗论文,慢慢地成为惺惺相惜、心意相通的至友。李季兰与当时名士陆羽、诗僧皎然、刘长卿等均有交往,其中,尤以陆羽与李季兰交往最深。有一阵子,李季兰得了病,搬到燕子湖畔调养。陆羽听说后,急忙赶往她的病榻前,日夜煎药煮饭,悉心照料。按理说,两人的感情就此该水到渠成了。可惜对于佳人,才子只是有才也还是不够。陆羽呢,对李季兰一直有着微妙的感情无奈自己相貌丑陋,还有口吃,面对姿容秀丽、神情潇洒的她,自卑的竟一直不敢表白爱意。而李季兰对陆羽也始终抱着一份难以名状的情怀,他不敢说,她冰雪聪明,应该感受的到,可是却不愿接受。“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爱到痴迷却不能说我爱你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而是想你痛彻心脾却只能深埋心底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而是明知道真爱无敌却装作丝毫不在意没把你放在心里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思念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把你放在心里而是用一颗冷漠的心在你和爱你的人之间掘了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甚至发展到后来,还深深伤害了陆羽的心:陆羽有一个好朋友皎然。他是一个善于写诗的僧人。俗家姓谢,是大诗人谢灵运的十世孙,文章、诗画都很出色。皎然因陆羽认识了李季兰,常常三人围坐,品茶作诗。不知不觉中,李季兰被皎然出色的才华、闲定的气度深深吸引住了,常常借诗向他示爱。“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皎然用一首诗回绝了她。“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禅心竟不起,还捧旧花归。”后来。唐玄宗听说了李季兰的诗名,诏她去长安。她写了一首律诗,前四句是“无才多病分龙钟,不料虚名达九重。仰愧弹冠上华发,多惭拂镜理衰容。”意思是说我年老色衰,不好意思见您,这就是她的悲剧的致命所在,总是那样深深的期待完美,所以注定一生孤独落魄,找不到情感的归宿哦,不是没有人爱她,也不是爱的不够真挚深沉,只是那份一念间的固执,所以总在寻寻觅觅,却不知道,世上最爱自己那个人,一直就在身边。不久,“安史之乱”爆发了,长安一片混乱,唐玄宗仓惶西逃。李季兰因为一首诗卷入了政变,丢掉了性命。才也好,貌也好,归于流水。爱茶之人会明白,茶是灵魂的。而一个爱茶懂茶的人,心思也是细腻敏感的。陆羽是茶圣,这样一颗心,思念追忆起仙去的爱人该是何等伤痛?不美,已经是错!痴爱一生也只能擦肩而过。“月色寒潮入剡溪,青猿叫断绿林西。昔人已逐东流水,空见年年江草齐。”剡溪是李季兰道观在的地方,也是陆羽一生之中,心灵最快乐的地方。山中的猿猴明白他的心思,不住地哀哀啼叫。可是,他爱了一生的人却不懂。“这一生我心里只有过一个女人,那就是你。”如果我能象朋友皎然一样被你爱过,我也不枉此生。可是。”“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这样的爱情,不浓不淡,不轻不重,犹如介乎于绿茶与红茶之间的青茶。它有着绿茶的恬淡,却比绿茶来得浓酽;有着红茶的热烈,却又比红茶来得清醇:他们之间,虽两小无猜,却若即若离,含蓄得仿佛隔着一层薄如蝉翼的玻璃,明明相互倾心却羞赧于轰轰烈烈地相爱,明明爱潮涌动却羞赧于病痛快快地表达。直到她与他死生契阔,爱始终是道青茶,既不彻底埋藏也不彻底释放,在他的余生中慢慢浸泡,慢慢变冷,成了一个永远的感叹号……陆羽一直隐居,终身未娶。

    2014-04-27 作者:周其运
    • 0
    • 10674
  • 时光刻下的历史情:情定桃花庵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唐伯虎点秋香”这个故事的雏形,最早出现在明代的笔记体小说中,其中明代小说家王同轨先生的《耳谈》,叙述的故事情节和现在我们知道的“唐伯虎点秋香”基本吻合。大意是说,苏州才子陈元超,性格放荡不羁。一次,他和朋友游览虎丘,与秋香不期而遇,秋香对陈公子灿然一笑。其实就笑了一下,陈公子便招架不住,于是暗访秋香踪迹。于是,陈公子乔装打扮,到官宦人家里做了公子的伴读书童。不久,陈元超觉得时机已到,因为他发现俩公子已经离不开他,便谎称要回家娶亲。俩公子说,府上有这么多婢女,你随便挑。陈公子说,既然这样,恭敬不如从命,我就点秋香吧。陈公子遂心如愿,结成姻缘。这就是《耳谈》中因笑传情,因情结缘的一个爱情故事。到了明朝末年小说家冯梦龙的手中,就变成了《唐解元一笑姻缘》。一个最古老,最简单的故事,由“一笑”发展到“三笑”,情节也更加复杂化。据记载,他是在三十六岁那年娶了那位对他一笑倾城、三笑倾心的“秋香”姑娘。说起来唐伯虎与秋香的婚姻,那似乎不能用一个“娶”字,而应该要用一个“点”字,因为从古到今,我们一直津津乐道的是“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说有一天唐伯虎在苏州阊门的河边作画,渐渐地就进入了艺术境界,艺术家一旦进入艺术的境界,往往就目中无人了。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观众瞻仰他的份,哪有他来看你的份儿?可偏偏就有一个人,一下子就闯进了唐伯虎的视线里!说起来这位叫秋香的姑娘实在太聪明了,她只是站在河中的一条船上从这儿经过,看到岸边作画的唐伯虎的眼光扫过来,她便嫣然一笑。这一笑,明眸善睐,就像是一束穿破乌云的光芒,一下子就把唐伯虎的心从人堆里、从他的艺术痴狂里给拽了出来。这实在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沟通与交流的技巧,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笑容大概就是窗户上的那个把手,你想推窗就得靠它。就因为这一笑间的注目,唐伯虎就从他痴狂的艺术境界里掉进了更痴狂的生活境界里。他表现得更着魔了,手里的画笔也扔了,眼睛定定地看着那只载着青衫美人渐渐远去的小船,突然他抛下了一切,跑到河边租了条船追了上去。据说,在这段“跟踪追击”的过程中,还有“两笑”:一是船靠岸时,秋香上得岸来,对还在船头的唐伯虎有回眸一笑;唐伯虎追上了岸后,又跟丢了华府的队伍,结果在秋香她们回府之前又偶然碰上,结果两人又有相视一笑。这下子,总共就有“三笑”了。历史上虽有秋香其人,且和唐伯虎同是生活在明代中叶;不过她至少要比唐伯虎大二十岁。秋香虽在金陵高张艳帜,但她二人之间实难发生风流韵事。倒是祝枝山不知在什么场合见到秋香扇面,写了一首七绝:“晃玉摇金小扇图,五云楼阁女仙居;行间看过秋香字,知是成都薛校书。”秋香,本名林奴儿,字金兰,号秋香。她是金陵妓院中的名妓,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在历史上确实被人点过。是不是唐伯虎点的呢?肯定不是。因为据考证,秋香比唐伯虎大20岁。她有不幸的家庭遭遇,没有办法才堕入青楼。因为人品好,后来转业从良。秋香在当时被誉为“女中才子”,她所画的丹青画,更有名气。据明代《画史》中记载:“秋香学画于史廷直,王元父二人,笔最清润。”在《金陵琐事》中,还记载了秋香曾经向唐伯虎的绘画老师沈周学过绘画。沈周是明代相当著名的大画家,曾为秋香画过一幅丹青画,写过一首词。临江仙题林奴儿(即秋香)山水画:“舞韵歌声都折起,丹青留下芳名。”过去的事都已过去,青楼里再也找不到你,以后要到画界中去寻觅。唐伯虎名寅,江苏吴县人,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明朝。只因他早年生活放荡,刻过一方“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印章,加上明清的小说,戏剧,弹唱又编造他“三笑点秋香”的风流韵事,在后人的印象中,唐伯虎是个风流才子。唐伯虎一生娶过两个妻子,前妻徐氏,出身官宦人家,好享受,慕荣华,热望唐伯虎功成名就,出人头地,一四九九年,唐伯虎乡试第一,中了解元,徐氏喜出望外。谁知好景不长,第二年,唐伯虎进京会试,受到科场泄题案的无辜牵连,不幸琅铛入狱。徐氏得知,料定唐伯虎从此难以高升,就收拾细软,回娘家去了。从此两人分道扬镳。后来,唐伯虎在青楼中认识了官妓沈九娘。九娘很敬重这位才子,为了使唐伯虎有个绘画的良好环境,她把妆阁收拾得十分整齐,唐伯虎作画时,九娘总是给他洗砚,调色,铺纸,唐伯虎有了这个好伴侣,画艺愈见精到。他画的美人,大都是从九娘身上体会到的风姿神采。九娘见唐伯虎不把她当作官妓看待,就益发敬重他了。天长日久,两人产生了爱情,成了夫妇。过了两年,九娘生了个女儿,取名桃笙。一五九○年,苏州水灾。唐伯虎的卖画生涯自然艰难了,有时连柴米钱也无着落。一家人的生活全靠九娘苦心撑持。九娘终因操劳过度病倒了,唐伯虎请来医生,医生诊断后,告诉唐伯虎,九娘已经病入膏盲。唐伯虎尽力服侍九娘,无心于诗画。一五一二年冬至前,九娘紧紧握着唐伯虎的手,说道:“承你不弃,要我作你妻子,我本想尽我心力理好家务,让你专心于诗画,成为大家。但我无福,无寿,又无能,我快死了,望你善自保重。”听了这番话,唐伯虎禁不住泪如雨下。沈九娘死后,唐伯虎再也没有继娶妻室,晚年皈依佛法,号称六如居士。

    2014-04-27 作者:周其运
    • 0
    • 10672
总36页,文章14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