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命题,想起二零一一年各大媒体报刊报道过广州地区对小贩实行“零容忍”打击政策,消息一出,舆论哗然一片。 的确,在残酷的社会竞争中,城管与小贩的相互斗智斗勇给大众上演了一出出精彩的闹剧。城管与小贩的关系,就像猫和老鼠,一个要抓,另一个要逃,然而,这对二元矛盾的对立面都折射一个最根本的核心——利益。利益的存在,生存也跟着落地生根。 小贩——这个更多具有贬义含义的名词,似乎也涉及普通下层百姓的生活状态,可我更愿意用“社会弱势群体”来替换,因为他们的生存状态总是被政府部门所忽略、抹杀,在他们中间,不乏有挣扎生存的弱者,他们占据某个不起眼的角落,守着摊子,盼着过往的行人能望上一眼,能停住脚步,固守着薄利多销式的经营,只是为了多赚一些,挣扎着生存有时候又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更不必说还有那一场场胆战心惊的追逐。生存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与利益联系上的话。 如果说政府部门下决心整治乱摆乱卖,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市场秩序、美化市容市貌,对此我不持任何反对意见,相反还要持赞赏的态度。然而,当城管与小贩的一场场闹剧每每上演街头的时候,我疑惑着:这究竟是一个打着为人民服务旗帜的利民政策,抑或只是一个宣示对乱摆乱卖行为咬牙切齿,乃至痛下决心彰显政绩彪炳的空口号?一个走过场形式?一直以来,政府部门高声呼喊:民主与法治。但不应忘记真正内涵,民主是要在法律框架内行使,法制又必须依附于民主去运行。再者,民主的内涵包含着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法律并非案头上冷峻空洞的文件档案,也并非执法人员挥动的执法教鞭。小贩的存在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他们乱摆乱卖、占道经营源于对政策法规的无知,但也源于政府缺乏有效的治理措施和合理的解决手段。当前,我国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八大”的胜利召开,呼唤着“中国梦”的到来,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如果失去生存权和发展权,那么我们又如何为建设“幸福中国”“幸福广东”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呢?诚然,历年来城管与小贩无止境的战争成为乐此不彼的话题,要改变这种剑拔弩张的敌对关系,政府部门莫让执法人员手中的教鞭肆无忌惮抽打百姓残弱苍白的面孔,要让劝说替代谩骂、法理替代蛮言,引导替代驱逐,要尊重百姓的生存权和发展需求,要以倾听和善导为主,做好城市规划工作,或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帮助更多弱势百姓转变就业方向,这才是真理。
谈“文”说“事”因为新课标还不够新,教育改革仍是正在进行时,我念高中时还是得文理分班;因为在数理化上缺根筋,我颇有自知之明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文科;因为高考填志愿时,相对而言,身为文科生的我选择不多,然后略有所思报考了还算理想的师范院校;因为是学文科进的是师范学校,自然而然地当了个师范生;因为自学生时代起,与语文的交情颇深,故此不忍离去想与语文相伴终生,如此,我与汉语言文学便狭路相逢了,从此注定一生纠缠…一路走来,似是我在不同的时间地点面临多般十字路口做着选择,又似乎一切早已注定,学文变得那么理所当然。其实,只是我的心性使然而已,因为相信感觉,不顾外在环境如何,给自己以自由,给自己以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率性而为有何不可!上大学伊始,众专业老师便想方设法各抒己见,试图为我们讲清“汉语言文学”是为何物涵盖什么,只是众口铄金到头来教与学双方都不知所云一头雾水。有一天,我看到一句话,所谓哲学,就是把一些简单的东西变得深奥,变得让你搞不懂,引人进迷宫。幡然醒悟,那汉语言文学的内涵应该也有它本来的面目,汉语言+文学,可以大体地把它分为两块。汉语言,顾名思义,汉民族的语言,学习汉语听说读写并掌握它的用法,不过这里需注意一下中国的语言发展。自远古时代,炎帝神农氏顾全大局自愿把其部落领导权交给皇帝轩辕氏,然后在逐鹿大战蚩尤,炎黄两帝合力攻下蚩尤(见《山海经》),华夏初步统一,是为“汉民族”。不过各部落间语言多有不通,直至秦始皇统一中国大陆所有民族的语言和文字。无论是先秦时代还是封建社会,我国的政治中心多在黄河流域一块,是为中原文明,别的则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所谓非正统欠文明之地。“写标准字,说普通话,做文明人”时代对我们的新要求,现代汉语即为“普通话”。规范标准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就是以北京口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的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不过中国不仅有北方,有北方话,还有各种各样的方言。方言是现代汉语的地域变体,中国分布着好几十个方言区,如北方方言区(以北京话为代表)、吴方言区(吴语,具体包括江苏、浙江、上海一带)、粤方言区(广东,香港和澳门地区通用)、闽方言区(福建、台湾地区)、湘鄂方言区(湖南、湖北),客家方言(广东广西江西贵州交界地区)、赣方言区(江西)。不说幸与不幸,我从小生活在江西的一小村庄,在踏进大学校门前几乎都是开口方言闭口方言,如今的一口蹩脚的普通话,这事实在不赖我啊!如果哪天调换一下,让北方人学下我们的方言,不知会是什么样子!说到学习语言,不可置否,多掌握一门语言总是好的,无论是地方方言还是各国语言。很欣赏那些在语言上很有天赋的人,精通多国语言,走到哪里都能应付自如,真的是行遍天下都不怕。不过具有语言天赋只是少数人,而我等万万所不及,但是这不妨碍我们之间的哪一个也能成为跟各色人都交谈自如的人。因为掌握一门语言,并不仅仅只能靠天赋,“普遍”一词可理解为普通人做的普通事然后成了很平常的现象,我们大多数人就是属于与“个别”相对的“普遍”一类,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跟周围的人交流,因为我们是在本国在本地,生于斯长于斯对本土方言不可能听不懂,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外界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学会说普通话甚至外地话也很正常,即便不甚标准但同为中国人也不致一丁点听不懂。学习一方语言,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便是在那个地方呆上一段时间,试着“入乡随俗”平时模仿他们说话,日子一长自然而然便学会了,正所谓“耳濡目染”。前段时间,室友们卧谈又聊到学习英语的意义,众说纷纭讨论激烈。有人认为强迫我们学习英语没意思,借用有些愤青的话“学习英语祸国殃民,在中国你到哪家店铺必须得说英语”每个大学都有英语专业,有他们学英语就行了,何必让非英语专业学生浪费大量时间去学与他们的领域无关的英语,这叫“陪葬”!需要和有能力进外资企业或到国外发展的人毕竟不多,我们守着中国这块土地充分发展发掘本国经济就“任重道远”了。如今的制度,偏科英语考不上好大学,英语低于国家线纵使专业知识学得再好也读不了研,各种面试应聘英语不过关工作泡汤等等,多少关乎于人的命运的关卡因为英语而无法逾过,只留下声声叹息和失望的背影。有人说:最好的教育阶段在民国至新中国成立这段时期。原因大致有三:首先,那时真是思想自由言论自由游行自由,兼容并包,是真正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那时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是多么的有热情,各高校不拘一格聘请录用人才。沈从文因写作方面的才能高小毕业却被聘为北大教授,钱钟书高考数学考15分却因其语言文字方面造诣很深被清华破格录取,此类例子不胜其数。其次,那时的学校高管层也不似现在专制,“五四运动”也只有那个时候酝酿得出。试想我们现在还发得动响彻全国的学生运动吗?我们现在即便有热血,也会在各种压制下冷却,甚至麻木。对比下人们和学校对发起“五四运动”的学生的态度,实在无语。第三点则是那时的学子民族责任感特强,像那时候的留学生一般在学成后都毅然回到祖国,尽他们的一份力救国救民。大多数人怀着这样的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即便无能为力至少有忧国忧民之心。这是才是教育的目的。如今中国的学子是怎样的?抱着怎样一种心态学习?这我就不说了,因为我自己就是其中一员,不过这不能说我们就没有社会责任感,只是所处的时代如此,教育制度如此,我们也没法改变。如今,大多学子都是半桶水,有的半桶水都没学到,很少有人可以信心满满拍着胸脯说自己十分精通自己所学的专业,对某个领域了如指掌。大学生就业难,不是社会给的就业机会太少,更多的是没法胜任。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找不到可以胜任某工作的人才,这就使得事业率居高不下。这就涉及我们的社会是要“专家”还是“通才”的问题,所谓“专家”即对某一门很专业但并不是什么方面都懂,“通才”可以理解为什么都懂一点但没有特别精、专的领域。这一问题钱学森先生和季羡林先生在临终前还对我们的国家领导表示了其忧虑。无论我们能不能接受,中国却是缺少真正的专家人才。清末龚自珍曾期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如今我也小小地表示下我的愿望: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我们感兴趣的领域。 对于自己学的这个专业,我更喜欢后一部分“文学”这块。有时朋友打电话过来,然后就引发如下对话:“你在干嘛?”“看书”“这么认真,看什么书?”“某某小说或者什么什么的”“真爽,天天有时间看书,爱看什么就看什么”又或者:“在干什么?”“写点东西”“我以前也很爱写,不过现在…不像你们可以写点随笔随感”从上两段对话可知,我们这个专业可以看各色各样的书,古今中外,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人文社科,我们什么类型的书都可以去看,只要你有这个兴趣和能力,你就有条件和机会翱翔在书的海洋。即便看《金瓶梅》也不会有人指责你思想龌龊品性低下,一句“专业需要”足以挡住一切。此外,我们很容易被人冠上“文艺小青年”的称号,因为我们是不是会写点东西,当然不乏一些“无关紧要”“无病呻吟”之文,但对于他们的朋友来说这又有何妨,有点文章是作者有意表现其所思所想所处,然后读者有意去探寻其中包含的内蕴。其实文学是由四要素组成,即作品、作家、世界、读者。世界为作者提供素材,作家把它对世界和自我的认知写成作品,作品又作为中介让读者感受和体会到作家的思想,同时也更好的认识世界,千千万万的读者又是世界构成的一部分。对同一作品研究者由于切入的视角不同所看到的也会不一样,而作品也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这就造成“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过,我们专业也不全是有趣的东西,有个老师很有风格,喜欢在每一届学生新接时,花整整一堂课的时间告诉他们“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魏王的老骥伏枥,是诸葛的锦囊妙计;是君子好逑的《诗经》,是魂兮归来的《楚辞》;是执过羊鞭的《兵法》,是受过宫刑的《史记》;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共垂青史的《四库全书》…”看到这样的“语文”诠释我震撼了,深引为知己。我潜意识中觉得语文就该这样,就该学习和研究这些中华文明。但是不得不说这样的教学方式太过于理想化,现实中我们学的语文则更偏向于理论操作。我们学的更多是如何赏析一部作品,分析它的时代背景表情达意结构句型,如何文本细读,如何写作,有一个联想到一片,分析它们的共同点和区别处,然后上升到规律和理论,了解一个个名词解释…正如学历史往往不怎么学以前的名人逸事,学文学也不怎么学文人作品本身。经常听人说“我喜欢语文,但是我怎么都学不好”,所以说学汉语言文学的学生也不容易啊,尤其是研究这些方面的人。作“文”自古就被赋予厚望,孔子“何以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言,即著作),曹丕在《典论·论文》说作文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西汉张载的千古名句“”,发展到后来就是“文能定国,武能安邦”。不过纵观中外历史,能名传千古被人所知者还真是那些立德者(如孔子),立功者(多方面的:政治上,经济上,哲学上,地理上,科技上,人文等等),立言者。后两者居多。所以说若能创作出一两部好的作品,极有可能名声在外历史留名。那怎样的作品才能成为“经典”呢?没有一个准确的标准,但是有个方向,那就是得“求真、尚善、呈美”,有思想有灵魂,有形式有内容。这样的作品很难写出,一出来则犹如“横空出世”。对于写作,中文系占优势,但不可置否,这并不妨碍非中文出身的人写成巨世大作。只要你肯写,只要你有思想,一切皆有可能!愿各行各业都能学有所成!
南方多省仍有暴雨侵袭局地有冰雹等强对流天气2013年05月09日09:55中央气象台我要评论(164)字号:T|T转播到腾讯微博今天白天,南方地区将依旧在强降雨势力的控制之下,安徽、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福建等地仍有暴雨侵袭;同时,华北地区东部及东北地区也将有降雨,减缓了升温的步伐,天气较为凉爽;在出现了较强降雨后,未来三天四川芦山地震灾区降雨减弱。中央气象台监测显示,昨5时至今5时,西南地区东部、江汉、江淮、黄淮南部、江南中西部、华南中部等地部分地区降雨30~80毫米,安徽西南部、湖南中南部、江西北部和西南部、广西东北部、广东中部沿海等局地100~180毫米,广东中山、江门和江西九江局地200~279毫米。另外,芦山地震灾区大部降雨10~30毫米,部分地区35~45毫米,天全、荥经、雅安局地超过50毫米。中央气象台今天06时继续发布暴雨蓝色预警,预计今天白天到夜间,贵州东北部和西南部、湖南西北部和东南部、江西大部、安徽南部、江苏西南部、浙江西部、福建西部和东南部、广东北部和东南部、广西大部以及湖北西南部、重庆东南部、云南东南部等地有大雨,广西东北部和中部、湖南南部、广东北部和东南部、江西北部和东部、安徽南部、福建西北部和东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暴雨,上述地区局地并伴有雷雨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另外,四川芦山地震灾区未来三天降雨将明显减弱,预计今天有小雨(3~8毫米),10日至11日为多云天气。近期南方地区降水偏多偏强,部分地区土壤饱和,局地强降雨已引发局地出现山洪或山体滑坡灾害。未来三天,江南南部、华南及云南等地仍有较强降雨,需加强防范较强降雨及其叠加效应可能引发的局地山洪、山体滑坡及泥石流等灾害。
让青春定格或者永恒 青春是一本仓促写就的书,还没来得及仔细打磨和润色完善,就被搬上银屏供别人观看和评头品足,多么可悲。面对别人的青春,有人嘲笑,有人哭泣,有人保持理性,事实上,没有一代人不是这样匆匆走过自己的那份青春的,只是,青春里有很多事,心碎了无痕,却又有着不为他人知觉的秘密。 如果说恋爱成为大学校园的主题,那我想我们干脆直接退学好了,大学里的爱情是没有太多杂念的,但如果占据了学习的主导地位,这显然说不过去。如果国家允许,那设立一个恋爱学校,专门让那些有志于将青春献给爱情的人去闯出一片蓝天好了,那样效果会更好。 我想,这就是青春影片男主角最终选择了分手,到国外进修的原因,最后成为一位著名设计师,仅仅是他的辛勤耕耘所获,他是理性派的典型代表。而那些整天无所事事、浑浑噩噩的青春拥有者,早已对于遥远的未来没有太多期待,只是等着毕业,然后被社会的各种器具削去各种棱角,他们有些无知,但却是现实中大部分人的真实写照。鲜明的对比,刺得心灵一阵阵的疼痛,一阵阵的辛酸接连而至。 没有一代人敢说自己的青春是被自己充分挖掘的,就像金矿一样,远远没有被自己开采完毕。至于原因,我们也说不清道不明,只是觉得青春有太多的懵懂、太多雾水遮住了我们的视线,爱情和学习让我们不知作何选择。还有那些脑残的教授,以及义正词严或者装腔作势的教师,一旦淹没真正的做学问者,无疑会让我们对校园的期待变成一种空虚的落寞,然后得出一个心痛的结论:原来这就是真实的校园、真实的生活啊! 高中以前,一句句口号喊得我们热血沸腾,我们都认为大学是我们实现理想的高等学府。而现实中的无数破败的坑爹学校却让我们的青春退而却步,而后又不得不采取妥协措施,接受“现实很骨感、理想太假大空”的冰冷之痛。 也许大多数人的大学并没有爱情之花的绽放,越来越开放的观念,越来越多的恋爱文化在校园里传播,爱情才得以成为主题,取代了旧时代的学习大主题。我不敢判断这是悲剧还是什么,但我可以确定这的确有点本末倒置了。爱情永远不可能成为大学的主食,除非这一代人都愿意营养不良,如此下去这个国家的脊梁难以再挺拔,我想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把目光聚集到我的现实生活,我有着一群不爱学习,整天都泡网的舍友,这让我十分苦恼。或许,我该理解他们,爱情虽不是他们的主题生活,但他们却把空虚和寂寞交给了游戏,把青春和理想交给了虚拟世界,这该有多么的悲凉!父母都还以为自己的孩子在大学校园里追逐自己的理想,等待着将来有一番作为,替家族争口气,结果校园里真实的一切该会让这些天真的父母多受伤啊! 我只想坚持真实的自己,我只想做真正的自己,我不想活在别人的影子里,更不想让别人的空虚堕落渗透进我的身心,我知道那样做是一种自我杀害。我还有自己的学业要用心去完成,我的人际不需要整天的都泡网的机友,我的空虚和寂寞其实可以让我对于理想有更加迫切的希望与期待。 就算身边朋友的青春被社会的污浊彻底腐蚀了,我也只是保持一种心神安定的样子,丝毫不给予他们同情和怜悯,谁叫那些迷失的灵魂都忘了寻找救命稻草?谁叫那些退化的身体都只喜欢享受五官刺激?谁叫那些有血有肉的理想都被现实的冷酷歼灭? 如果我自己也变得对青春无力,我会选择饿三天三夜,让自己起码懂得自己活着不做有意义的事是要浪费国家粮食的。现时现地的我就是很另类,但这在从前,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可是合群的好学生、好青年,只是现在的大学成了很邋遢的地方,无数很邋遢的习惯也在大学校园里散播,我很看不惯这些而已,没必要认为我脑残! 我可以告诉自己,我的爱情是很凄美的,而且我的很多成长都是女生带给我的,她们在我的人生轨迹里给我上过许多课,让我明白了很多透骨并且深入脊髓的道理。所以对于大学里的青春爱情,我只想轻描淡写,曾经有过,并且在未来终会有和自己共度一生的另一半会进入我的世界,让爱情促进学习、学习打好基础条件、实力铸就二人世界。没有谁有义务要爱谁,没有谁有义务不伤害谁,彼此真心相待,情真意切、为着彼此向理想的未来更进一步,这样就好,就是这么简单。 如果有人问你,你的青春有没有价值,我想答案自然不用多说,有谁不是付出青春着巨大的代价,才换来身心的点滴成长?所谓的风华正茂,只不过是年少轻狂、涉世不深,甚至无知幼稚、天真狂妄。而偏偏就是这样的年华,让我们雕刻了许多一辈子都无法忘怀的记忆,在内心留下一个个只有自己才能读懂的秘密。 其实,真正的青春,不是按年龄来划分的。有些人未老先衰,有些人老当益壮,真正的青春是可以将年轻的心定格,也可以让追逐的脚步永恒的,真正的青春一定是伴随着青春主宰者的生前死后! 编者按:谁的青春不迷茫,谁的年华不虚度。年少的我们,青春短暂,但那是我们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问好作者,期待更好。 ——责任编辑:清风徐来
突然的心动—观《左手年华,右手倒影》有感 小四喜欢听CD,喜欢用45°角仰望,喜欢用忧伤的文字表达心灵的忧伤,然后让读者感受到自己的内心在被揭露,让我们怦然心动然后思索我们的人生。小四总是对触动自己的音符转化成文字,把忧伤凝入空气散发开来。夜深人静,看着他的文字,那些字又像一个个音符敲在读者心中,感受他的痛与神伤。而我们以及后来人又重蹈他的脚步,骑着单车穿过单薄的青春,不知何时,伙伴一个个突然消失不见,独留自己在漫长的街道踽踽独行,投影悠长又寂寥。但又不得不继续走,因为身后的木梯已随着脚步踏过一节节踏落,失去了支撑回不去了。只能一步步向前,前方才有茶栈让你停留片刻,才有新的旅伴可与你同行,那边也许有个人和你一样孤寂试图摆脱这种无助不安。然后在某个时刻某个地点你们邂逅了,由相遇到相知最后相随相吸,携手同游人间,执守“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不过这种结局过于完美,顽皮的天有时心情不好,便不想让世人如愿,故“人之不如意,十有八九”。在重重考验中,有些人退缩了有些人迷失了,有些人坚守了自己的誓言,不过他们应该是每个人的终点站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坟墓。不过虽然每个人的结果都是死的冰冷,因为人自从被生下来就别想活着回去。只是有的人活得很精彩,忙里偷闲也好,苦中作乐也罢,至少是充实的,因为踏实所以常有快乐。有些人则不然。小四就属于后者,虽然心灵忧伤却不对生活失望,带着希望启程,运用各种资源苦中作乐。《左手年华,右手倒影》收录了十八篇郭敬明创作的最为得意的散文。这些书写自我的美文负载深刻的思想内涵,记录了一个敏感而内敛的少年的灵魂深处犹如岩浆一般涌动的情感活动,让人叹服一个十九岁少年的“才情、天趣、知识、智性和创作力”。“左手年华”一边看着年华一点点流走,感慨时间太匆匆,无奈又蹉跎了岁月,对将来一片迷惘;“右手倒影”另一边又总在回忆过往,追念曾经的苦与乐,感叹“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好一个左手年华右手倒影,好一组矛盾又统一的词汇!每个人都经历过那样的青春,迷茫、希冀、奋斗、挣扎……希望我们都能好好的度过。
观《情断西藏》有感 去年在一次阅稿时看到一篇《拥有的和不再拥有的》印象很深,它讲诉了一个故事,摩卡和散兵的故事。以后便萌发了自己去“领略”那故事的念头,只是一直没机会。一年了,无意在图书馆翻到这书《情断西藏》,便当下决定借回来看了。一口气读完,席间竟用完了一小包纸巾,整个人融入其中,我的情绪随着主人公的情绪变化而变化,仿佛跟着她一起去西藏一起经历了那些乐与痛幸福与悲伤,这是一份好久没经历过的感觉,为一个故事喜悦叹息感动心痛。摩卡她做到了,仅后于路遥,三毛,霍达。一个现代作家凭借她自身的故事和深情的笔触让我感动了,如此之深! 因对都市快节奏生活下人们繁忙工作以致内心压抑和难以忍受那如蛇爬延的孤独,摩卡散兵等人从不同的地方踏上了同一块土地,那个传说中的净土—西藏,有缘人自会相遇,只是无法预知会在何时何地。他们,两个同样孤独的灵魂,终于在充溢着祥和之气的西藏相碰了,也从此开始了彼此都要纠缠在一起的命运。相处不到七天,幸福的七天,从一见钟情到两情相悦相知相随,可惜上天似乎总是不愿遂人意,童话终究只是儿童的幻想。三毛说,因为幸福满溢,我怕得悲伤。因为自古以来似乎很少有人能一直幸福到白头,不安的情绪越来越重!荷西死了,散兵也走了,生死离隔,寂寞天涯,留下一段经久不衰让人扼腕叹息的传奇爱情故事。所幸她们都是不平凡的女子,我常想若摩卡和三毛都不是作家,那这些故事许不会以文字形式展露在世人面前即便有也不会那么地感人肺腑吧。文人所独有的细腻而多愁的心让她们抑制不住地用笔写下了她们的故事,那一字字一句句都是暖暖的幸福和深深的思念,让更多人知道了世上曾有这么一个人曾有这样一段真情,也让人通过他们的故事中得到某些启发,从而懂得珍惜该珍惜的人放弃该放弃的。爱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同样它是爱和情,幸福与伤痛的统一体,生活需要坚强,要有足够的勇气和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中的苦痛和快乐。摩卡啊摩卡,你是多么的不幸又是多么的幸运,你去西藏去之前还好好的,回来时却是满身插满针管,家人为你流了多少泪断了多少肠,可惜最让人心痛的是你的散兵也永远离你而去。但是摩卡,上天到底不忍心彻底伤了这个善良的女子,在你出事后你体会到了世间最重要的两种情感——亲情和友情。最让人羡慕的是,你遇到了真正的爱情,可以遇到散兵,可以爱一场,多少人活了一遭不知道什么叫刻骨铭心不知道什么叫痛不欲生,是因为没有真正爱过一场……所以,摩卡,你要坚强的,好好尝完那三杯茶。摩卡,感谢你写下了这个故事。看着《情断西藏》,透过那些生动细腻的文字和美丽的插图,我仿佛也跟着摩卡去了神奇而美丽的西藏,去了富丽堂皇的布达拉宫,美丽的羊卓雍措、那木措,看到了西藏蓝得清澈的天,和白得飘逸的云,也感受到了西藏高原的让人难以置信的昼夜温差和普遍的高原反应,感受到了藏族人民的“扎西德勒”友好和虔诚的信仰,更明白了再祥和的地方也会发生人事悲剧,这让我想到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湘西世界”。看这书之前,也曾听说过七日之恋,却总难以接受,觉得这是爱情吗?即便是又能延续多久?我相信一见钟情,却不相信七日之恋,又或者说更信赖日久生的情。然而现在却相信世上有这样的爱情,不需要天长地久,只需两颗心的灵魂相碰,却也觉得如此爱情美得让人心痛。他们的结局确实让人心痛,三毛和荷西也是如此。摩卡说:三万英尺抵达你的爱,如果你可以活着,我宁愿从没有遇见过你,那样我就有机会祝福他健康和快乐。三毛也说,“感谢上天,今日活着的是我,痛着的也是我,如果叫他来忍受这一分有一分的长夜,那我是万万不肯的;幸好这些没轮到他,要是他像我这样的活下去,那么我拼了命也要跟上帝争了回来换他。”原来,爱情是可以超越一切却又不是一切。摩卡,谢谢你,你的故事让我更加珍惜所有在乎我的和我在乎的人。你说“没有拥有和已经失去都很痛,但最痛的是你已经拥有却又失去!”你说“生命如此之轻,生命如此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