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新闻

新闻

  • 汉字之美,待你寻味

    《生僻字》歌词中唱到:“我们中国的汉字,落笔成画留下五千年的历史,让世界都认识,我们中国的汉字,一撇一捺都是故事。”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书法艺术渐渐地疏远了我们的生活,很多时候,电脑打字代替用笔写字。我不否认键盘输入的快捷方便,但我认为汉字书写同样重要。俗话说:“一手好字,可以影响一生。”虽然我是给学生进行数学辅导的,但我会建议学生每天练字。令我欣慰的是,从第一天的辅导到现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我辅导的学生每天都坚持写字帖,并且会在每天晚上发给我检查。我相信,通过你的努力,你一定可以拥有一手漂亮的字体。书法是我国独特的艺术,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希望你能够加强练字意志品质的锻炼,用耐心、恒心、信心克服练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做到忙中抽闲,持之以恒!(审稿/戚绮红撰稿/邱芷君

    2020-08-13 14:41:39 作者:邱芷君
    • 0
    • 9620
  • 《白鹭》之课时二

       今天这堂课继续学习《白鹭》的内容,上一节课初步学习了课文的生字、字词的理解以及对全文的划分。这一节课主要是进一步分析课文,分析作者写《白鹭》一文所运用到的手法、全文的结构以及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基本上掌握《白鹭》这一课文的相关知识。同时,我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对知识把握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做了课堂练习。这对加深学生对本文的印象,以及巩固学生的知识起到一定的作用。不过通过做题的情况来看,我发现学生在对词语的了解运用方面的掌握还不到位,因为课堂练习的题目,这可能和我在讲课时没有充分给她讲解课文中所出现的词语,只是挑选了几个稍微难理解的来讲解有关。因此,在后面的授课我会更加注意这方面的内容讲解。课堂练习讲解(苏爱诗摄)不过让我感到挺欣慰的是,学生对课文的架构和情感方面的把握都正确,这让我很开心,因为学生通过我学习到了知识,这使我更加有动力去做好这份工作!(审稿/戚绮红撰稿/苏爱诗摄影/苏爱诗)

    2020-08-13 14:40:13 作者:苏爱诗
    • 0
    • 9614
  • 一点点的进步

    今天是我第二次和学生上课,在课前我问了一下他课后的复习情况,学生和我说他回去有把布置的课后练习认真完成还订正了,这一点让我十分欣慰。学生的课后复习对于下一节课的顺畅进行有很大帮助,上节课的内容还有一部分没讲完,所以我把剩下部分和新内容衔接起来了。在课堂提问中学生回答问题的速度加快了,而且回答问题的正确率也比上一节课高,这是其中的一点点进步。由于学生的基础并不是很扎实,所以我备课的主要内容都是基础知识。每讲完一个知识点,我就会找一些相对应的题目给学生练习。今天的练习情况和上节课的相比好很多,学生的正确率提高了,而且在我给他展示讲题的部分时他表现得更有自信了,我能看到他在一点点进步的。其实,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不可能一步完成,成功是需要我们一点一滴不断累积的,而且成功还与我们的付出成正比,付出的越多收获就越多。希望我的学生能一点点地积累进步,最终让小进步成就大进步。

    2020-08-13 14:37:52 作者:赖沙沙
    • 0
    • 9643
  • 千年古墟:独特风情,荡漾盛夏年华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各省各个民族都保留了它具有浓厚风情的地方,而这些地方更是成为了如今的旅游资源。为更好地领略当地的风土人情,8月5日,红蚂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前往阳春市合水镇黎头新村进行走访。当天下午,我们的线下调研人员来到当地的竹器加工厂,那里的竹器制成品数不胜数,做工精良,牢固实用。随手翻开一本记载着关于高流河墟的读物,透过上面的图片,我们可以看到“墟日”当天游人如织、商品琳琅满目的那种盛况空前的场面。提及“墟日”,我们便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更多有关它的历史。据悉,高流河墟从公元558年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这条河静静地流淌着,似乎在细品一个个在它身边发生的故事,一千四百多年来,物是人非,岁月沧桑。此外,高流河墟还开创了民间商业贸易的先河,形成了以竹、木、农具、编织、工艺品和农副产品为主打产品的交流盛会,每逢农历五月初四“约定成集”,成为高流河墟“趁墟日”。在墟日当天,村民自家编织制作的竹筛、箩筐、竹梯、藤椅等竹木工艺品带来这里摆卖,那些竹器、木器制品以及其他工艺品做工精细,线条美观,形态各异,十分受人们喜爱,堪称阳春传统民俗文化中的一块瑰宝。当地的民俗风情不仅体现在兜售当地特色产品时红红火火的场面,更体现在这条千年河墟的“怪水”。据说,高流古墟河水十分奇妙,如:竹器、木器泡过河水以后永不蛀虫;人泡过河水后可以防止生疥疮及其他皮肤病;小孩泡过河水后不生痱子;未婚男女相约趁墟,大多能喜结良缘。在许多人看来,这不仅是在洗手、洗脸、洗脚、洗竹器杂物,更是在洗涤心灵。“怪墟”的传说为高流古墟平添了不少神秘感和吸引力,高流河墟对当地文化、经济、生产、生活所赋予的存在意义和产生的影响为研究当地风情文化提供了的活标本。2007年高流河墟被列入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2009年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高流河墟以其别具一格的地方民俗特色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闻名于世。伴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高流河墟已经成为省内外一大旅游亮点。那一种别样的习俗、这一个地方的独特风情,在华夏现代文明的快速繁衍下,显得别样珍贵。

    2020-08-13 13:46:36 作者:莫家其
    • 0
    • 9740
  • 广海寸金学子高流河墟调研:访非遗,承华韵,体悟非遗价值

    近日,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红蚂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前往阳春市合水镇高河村开展高流河墟非遗文化走访调研活动。团队成员为探索阳春非遗特色,探索高流河墟非遗文化传承,对千年古墟现状进行分析,联系高流河廻龍寺守寺人进行专访交流,追溯高流古墟与冼夫人的前世今生,从高流河墟与廻龍寺密切关联中探寻古墟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前景。据守寺人介绍,廻龍寺是明朝年间当地人为缅怀冼夫人的丰功伟绩而建立的。千年之前,冼夫人多次平定叛乱,安定岭南一带,在高流河畔举行军民庆祝胜利大会,追悼在平定叛乱中牺牲的将士和民众。这个仪式是一千多年间相传成俗的,继而流传形成今天的高流河墟。它与高流河墟有着密切的关联,廻龍寺是见证古墟的“见证者”,而古墟带来的人更是为廻龍寺带来绵绵不断的香火。高流河墟在2009年被列入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阳春市一张具有浓郁民俗的特色名片,它作为历史产物,对研究阳春的历史、成墟后各时代社会的风土人情及生产力发展状况等均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行走在高流河畔,品味非遗文化。调研组成员通过廻龍寺一天的调研采访与参观,深刻感受到文化精神的魅力,并展示了寸金学子对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视,体悟非遗文化价值!

    2020-08-13 13:45:08 作者:李楠
    • 0
    • 9614
  • “红蚂蚁”三下乡|追溯文化历史,探寻根雕艺术

    (通讯员曾智濠)根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积淀了中华儿女对精神层次不懈追求的智慧结晶。为了深入落实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脱贫攻坚,2020年8月4日,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红蚂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于阳春市春城镇开展探索美丽乡村的调研工作。 “阳春根雕”,作为首批被录入广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之一,是民间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的民俗艺术。地处粤西南的阳春市,境内属于喀斯特地貌,植物繁多,林木茂盛,为根雕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漠水之阳,四季如春,适逢根雕艺术天时地利的创作条件,心灵手巧的根雕爱好者们不断构思立意,创作出了一批又一批精良的雕刻工艺品。 早在宋、元时期,根雕艺术不仅在宫廷和民间流行发展,同时还出现在石窟、庙宇之中。在中国的一些石窟和庙宇内,仍然保存着根雕的佛像。到了明、清两代,根雕技艺已趋近成熟,根艺家们不仅利用木、竹根创作出供人欣赏的摆设,而且还雕刻具有实用价值的家具及其他的日常实用品,给人们提供了不少便利。 当天下午,小组成员一路调研走访,寻至一家名为“醉石斋”的雕刻工艺室。室内工艺品陈列别致,内容丰富,一具具巧夺天工的根雕作品在日光灯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出萃。据室主刘文枢细细道来,每具作品从一块不起眼的朽木,加工至一件精美的工艺品,都需要创作者不断构思,反复端量。刘文枢潜心钻研根雕艺术五十余载,善于借鉴前人的经验,一直以求真、求简、求细为衷,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美,在于自然。形,在于似而非同。这些神韵的根雕艺术大多源于荔枝根,埋藏在地底上百年,顺地势而长,集天地灵气,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下,可谓阳春之“瑰宝”。树根的繁系多变、屈伸蟠虬,与书法的刚柔相济、一气呵成交汇相融,构成了精妙绝伦的根书作品,秉持着薪火相传的艺术理念,扎实稳步地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 根雕不仅是一门传统的艺术,它更是一种文化的延伸。此次走访调研,深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根雕创作的艺术价值,唤起根雕文化的历史记忆,激起人们共同打造美丽乡村的奋斗意识,让非遗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绽放光彩。

    2020-08-13 13:43:18 作者:曾智濠
    • 0
    • 9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