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新闻

新闻

  • 苦心孤诣拂明珠之尘,孜孜不倦承先辈之遗

    广东校园文学佛山8月7日电(通讯员谢雨玲)为了弘扬石湾陶塑技艺这一非遗文化,找寻石湾非遗新的推广模式,实现石湾非遗的自身造血。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南夏”暑期“三下乡”调研实践队于2020年8月7日星期五来到潘汾淋艺术馆,拜访了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潘汾淋老师。破传统桎梏,寻传承新法“石湾陶,景德瓷”,石湾陶瓷由日用陶器基础发源,从新石器时代后期一直发源至今。2006年5月20日,该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实践开始时,队员到达潘汾淋艺术馆拜访了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潘汾淋老师,得到了潘老师的热情接待。潘老师接触陶瓷行业已经有三十多年的时间,由于首创烧制蚂蚁这一类别而被人称为“蚁王”。潘老师在这一行中淫浸多年,对于这一行的各方各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队员问到如今石湾陶塑技艺的传承面临的越发严峻的问题时,潘老师引用了齐白石先生“学我者生,像我者亡”这一句话,提出作为老师,要教给学生创作理念和基础技法,但也应鼓励学生根据他们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创作,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同时,潘老师还认为靠个人作品来引导传承才是艺术家最大的魅力。同时,美术学校也正在传承石湾陶塑方面做着努力。潘老师表示,石湾之所以没有景德镇出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佛山没有专门的陶瓷学校。团队成员了解到,现在广州美院预备在佛山开设分校,学院也在尝试学院老师与大师双轨教学的新模式,以探寻石湾陶艺的新发展。这也让团队成员对石湾陶塑的传承有了更加乐观的预期。潘汾淋老师正在给队员们讲述他对石湾陶塑传承的思考。邹艳玲摄创传统之新,求技法变革接下来,潘老师带领团队成员参观了他的作品。满馆的陶瓷作品琳琅满目,瓜果动物的神态栩栩如生,令队员们目不暇接,惊叹不已。在参观到作品《田园飘香》时,老师表示,他一直在追求陶艺制作技法的创新。他研究出了“潘十八法”,使陶与瓷能够一次烧成。《田园飘香》这一作品便是陶与瓷完美结合的代表。由此队员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一个行业想要发展,想要变得更加繁荣昌盛,想要继续传承下去,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图为潘汾淋老师作品《田园飘香》。邹艳玲摄同时,潘老师还在研究灰烧之法。由于环境问题,柴烧的方式受到限制,而柴烧而得的效果却又不能抛弃,于是潘老师收集了烧成的灰配成配方,尝试着在普通窑中利用灰烧达到柴烧的效果。在交流的过程中,潘老师表现出的无变化无发展的理念让团队成员受益良多,让大家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创新在石湾陶艺发展中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出石湾一隅,拓全球视野在采访的过程中,潘老师时刻表现出他的全球化视野。团队成员了解到,潘老师考虑到国内外认同度的问题,于是开拓了陶瓷瓜果这一类别。如今,一些石湾陶艺人不愿走出石湾,难以求变,使得如今石湾陶塑技艺的发展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都知道,石湾陶塑作品如果想要发展,就不应该囿于石湾,甚至不该仅将视野放在国内,而应该尝试将石湾陶塑作品推出国门。传统陶塑作品多富有中华元素,而外国人不懂中国历史,读不懂这些作品里的内涵,就不会愿意去了解,更遑论让石湾陶瓷走出国门。而瓜果这一类的作品的欣赏不需要历史和文化的沉淀,是具有世界性的东西,且老少皆宜,很多人都能欣赏。潘老师说,正是因为这,他才会开拓陶瓷瓜果这一门类。团队成员通过潘老师的讲述了解到,这样的创新能够打破中外的文化壁垒,推动石湾陶塑更好地走出去。这为石湾陶塑技艺这一非遗的推广提供了新思路,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 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南夏”暑期三下乡调研实践队成员与潘汾淋老师的合照。邹艳玲摄世人皆道石湾陶塑为蒙尘之珠。它传承千年,几经周折与变迁,却如源远流传的中华文化般从未断绝。其魅力从未减损,灵魂亦从未消逝。无论时代如何改变,其韵味永远回味悠长。而随着时代发展,人们观念的变化,它的发展却逐渐由盛转衰。但今天当“南夏”队员们来到潘汾淋艺术馆,潘汾淋大师进行了深入的交谈后,大家才无比真切地感受到,直至如今,石湾镇乃至世界上仍有一代又一代的人会被它所吸引,并投身于使其重新进入大众视野的事业中。他们求新求变,孜孜不倦地为它找寻新的发展道路。他们的创作之手亦是拂尘之手,通过他们的努力,团队成员们相信,石湾陶塑这颗蒙尘之珠终会有重新熠熠生辉的那一日。

    2020-08-12 14:28:48 作者:谢雨玲
    • 0
    • 9706
  • 妙琢泥土成佳韵,千年陶艺又逢春

    广东校园文学网佛山8月9日电(通讯员谢颖怡)为了深入感受石湾陶塑文化非遗的魅力,传递非遗陶艺匠人精神,给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贡献一份力量。8月9日,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南夏”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来到了封伟民陶艺工作室,拜访了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封伟民老师。守陶根做陶魂据了解,封伟民是土生土长的石湾人,最初从事了10年的陶瓷壁画创作,因陶瓷壁画市场需求量的逐渐萎缩,后来全身投入创作陶瓷。封伟民说在当时的石湾陶塑环境下,自己对于是否转型陶瓷创作是迷茫的,不确定坚持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是否以后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石湾陶艺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不可替代性,让他看到了未来石湾陶塑的可能性;同时他有美术基础,陶瓷壁画创作需要山水、花鸟、人物等多种元素,而他最感兴趣的却是人物创作,再加上自身的石湾陶塑情结的影响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柏林老师的鼓励,于是就水到渠成的转型陶艺。“实践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封伟民自信的说。艺术是相通的,是对生活的萃取和提炼,再将其融入作品创作中。陶塑作品是陶艺工作者综合素质的体现。传统的石湾公仔总是以神话故事、宗教传说、历史人物和民间习俗为创作题材,而封伟民大胆采用西方的雕塑造型;传统的石湾公仔釉色艳丽,封伟民则加入油画的色彩进行搭配、颇为含蓄和克制。“保留石湾釉火的韵味,大胆采用西方的雕塑造型和油画的色彩搭配,这便是我的陶塑风格。我将个人对陶艺的见解融入于陶瓷创作中,但我仍会继承石湾传统陶塑的根。”封伟民说。图为封伟民老师与队员们分享创作经历。邹艳玲摄窑火不熄创新不止队员们在拜访封伟民大师前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到2019年4月,腾讯游戏项目组找到封伟民,一场年轻化的电竞产业与传承千年的石湾陶艺跨界合作就此开始。5月16日,作品《霸王崛起》在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名声大噪。封伟民和队员们分享道“当时项目组提出的电竞文化与石湾陶艺跨界合作的想法和我不断创新继承传统石湾陶塑文化的理念不谋而合。从4月达成合作,到5月作品亮相,这一个月的制作过程中,我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修改和完善。现在重新回想起来,那段时间虽然创作时间很紧迫、压力也很大,但是最终出来的效果让我很满足,那个过程是让我愉快的。”《霸王崛起》的诞生,为石湾陶艺打开了新局面,让传统技艺与时尚潮流接轨,使更多年轻人了解到石湾陶艺这项非遗文化。图为封伟民老师的妻子霍秀兰女士向队员们分享部分原创陶艺作品。邹艳玲摄队员们在参观工作室的同时,还有幸旁听了石湾柴烧研讨会。在研讨会上,陶瓷艺术大师们就柴烧技艺传承及创新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和交流。时代在不断进步,环保意识需要柴烧技术的不断改善,而石湾技艺既要生存又要体现艺术感,这无疑是一大难题。对此,封伟民呼吁通过此次研讨会联动石湾优秀的陶瓷艺术家,为石湾陶瓷行业树立一个新的标杆。地域性的优势让珠三角地区的收藏爱好者成为石湾陶塑的消费主体,但这些优秀的陶塑作品的私人观赏性不利于更好的推广石湾陶塑文化。为了突破地域性的限制,吸引更多年轻人的目光。与很多陶塑大师沿着传统的方式走到极致不同,封伟民选择不断去探索对石湾陶塑创新的出路,他主张从小培养陶艺的兴趣,创作出的作品要不断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我的孩子刚从广美附中毕业,我希望她能够将传统石湾陶艺与当代审美方式相结合,保留传统石湾陶塑技艺的根的同时加入现代元素,积极开拓年轻化的市场,更好的推广石湾陶塑文化。”封伟民说。通过本次对封伟民老师的采访,队员们从他身上看到了石湾陶艺人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艺术态度。在有着上千年陶塑文化底蕴的石湾,有很多像封伟民一样的陶艺工作者,用作品不断启发更多人对石湾陶艺的认识,从造型、手法、题材上不断寻找新的体现,为石湾陶艺的传承和发展开创新形式。图为“南夏”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队员们和封伟民老师合影留念。邹艳玲摄

    2020-08-12 14:24:53 作者:谢颖怡
    • 0
    • 9640
  • 赏析线塑之美,品读陶塑文化

    广东校园文学网佛山8月10日电(通讯员谢颖怡)为了深入了解石湾陶塑制作的过程,传递非遗陶艺匠人精神,给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贡献一份力量。8月10日,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南夏”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前往佛山市黄志伟艺术馆,对石湾陶塑文化的精粹进行深探索,近距离与石湾陶艺接触。 线塑新法,视觉上的盛宴队员们在佛山市禅城区石湾街道办宣传文体局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联系到了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黄志伟。黄志伟自小随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松坚在佛山石湾学习美术和陶艺,经过近40年的陶艺探索,拓新出陶塑新法——“线塑”,开辟了现代石湾陶塑表现技法的新天地,成为了勇于探索创新的陶艺家代表和学术带头人。黄志伟大师的徒弟,佛山市陶瓷艺术大师李海德向队员们介绍道,在石湾陶塑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名家辈出,涌现了一大批社会公认的陶艺大师,为石湾陶艺创造了极大的辉煌,而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黄志伟,无疑是石湾新一代中年陶艺家当中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在21世纪的今天,如何为石湾陶艺创造更大的辉煌,这就需要当代石湾陶艺人在创作中博古取今,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同时,不倦探索创新。在黄志伟大师艺术馆,队员们看到了黄志伟创作的大部分经典杰作,以及观赏了徒弟作品展示区。作品品类繁多,有传统的石湾公仔、有现代派的抽象陶,还有反映生活的写实陶,也有浮雕,还有国画类的作品。让队员们印象最深刻的当属“线塑”作品。队员们从李海德口中了解到,线塑突破了普通雕塑的固有程序,灵活自如地发挥陶泥线条特有的形态风韵,以泥条的线来塑面、形、神,工意结合、新颖别致,突出了超凡脱俗的情致。馆内展示的《包容》通过泥条的起伏与流动,界出了无限的空间和意趣,原作现已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永久收藏,即便是复刻品,队员们还是能感受到线塑作品的独特艺术魅力。图为队员们在李海德老师的带领下参观黄志伟艺术馆。邹艳玲摄我型我塑,指尖上的陶塑为了让队员们更加直观的了解石湾陶艺的制作过程,李海德老师不仅亲自加以示范,还让队员们亲身体验制陶过程。在队员们制陶开始前,李海德老师对陶艺制作工序及工具进行了简单的讲解。紧接着队员们各领取一份陶泥后就开始制作陶坯,用手制的方式将一块泥料变成陶坯的过程虽然有点枯燥且漫长,但是这是大家完成浪漫想象最关键的一步,队员们都非常用心的对陶泥进行拍打、磨光和抹平。图为李海德老师向队员们展示陶艺制作过程。邹艳玲摄毛坯初步成型后还需要经过修整才能成为达到要求的成坯。李海德老师表示,陶坯不易太薄,否则会在烧制过程中损坏从而影响陶器的质量,故需要用修整陶器的专用工具通过拍打、湿手抹平和刮削等方法对毛坯进行加固美化。修整好的陶器接下来就可以进入装饰环节了。在装饰陶坯环节,队员们不仅了解到消除坯体缝隙和增加陶制装饰品需要用到泥水混合物进行衔接,还见识到石湾陶艺工作者的陶艺制作技艺的精湛。李海德老师曾在十分钟挑战成功塑造一个习近平主席头像,应队员们的强烈要求下,陶制兔子、茶杯、树叶、猪等各类陶塑手到擒来、栩栩如生,还为其中一位队员现场塑造了一个个人像,激发了队员们强烈的兴趣和创作激情。最后就是烧制成器,装饰好的陶器在阴干后就可以进窑烧制,烧制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相信队员们都非常期待自制的陶器最终的样子。图为队员们正在装饰陶器。邹艳玲摄通过此次走访,队员们近距离的与石湾陶艺接触,深入了解了石湾陶塑制作的流程并深切感受到了石湾陶艺工作者的技艺精湛。传承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传统石湾陶塑文化想要传承,需要让石湾陶塑技艺非遗文化有一种全新的面貌,还需要让业内新人甚至是孩童感受到石湾陶艺的文化魅力并能够参与进来。图为“南夏”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队员们和艺术馆馆长黄建华先生合影留念。邹艳玲摄

    2020-08-12 14:20:51 作者:谢颖怡
    • 0
    • 9616
  • 专利卅五载铸匠人心 亲感泥土趣品湾陶韵

    广东校园文学网佛山8月10日电(通讯员汤今)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2020年8月10日,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南夏”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来到黄志伟艺术馆,在精品中感受勤耕博取的匠人精神,在制陶中体味石湾陶韵的承转起合。走近石湾陶事,品味瑰宝传承石湾事陶,历史悠久,匠心铸就,岁月静流。队员们所走访的博物馆的创始人黄志伟老师,1983年开始在佛山石湾从事陶艺和研究工作,师从同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父亲黄松坚先生,是石湾陶艺“线塑”技法的开创者。在近30年的艺术探索中,黄老师将石湾传统陶器艺术与中国传统美学、中外现代雕塑理论有机糅合,作品生动豪放、清隽雅致。提起“线塑”这一特殊的艺术符号,人们首先会想到的便是黄老师。据查阅资料知悉,黄老师在创作中孜孜探索、博取古今,拓新出线塑这一陶塑新法,用陶泥线条将人物的形态风韵展现的更加淋漓尽致,并于2015年荣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手承非遗技艺,心系瑰宝传承。队员们走访的黄志伟艺术馆是黄老师在推动陶艺与产业相结合的道路上的重要板块,艺术馆在作品展示之余,还能为高端的陶艺文化进行创意设计,定期举行的培训活动有力地促进了陶艺大师与市民大众的互动,让陶艺文化更好地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叹观臻品熠彩,线塑意蕴悠长黄志伟艺术馆馆长黄建华先生亲切地为队员们进行了展品的讲解。其中《悠闲老子》的陶塑作品令队员们印象深刻,一头牛在草地上吃饱后心满意足地卧下来将青草反复咀嚼、慢慢消化,略感倦意的牧牛人舒舒服服地斜靠在牛的身旁休憩,仿佛这一刻时光都跟着慢了下来,劳作后的疲累一点一点消减,取而代之的是悠闲闭目后的困寐。馆长介绍说,作品将再现性的艺术与中国艺术精神的核心进行了有机结合,突破了人物神像式的站立或骑在牛背上的惯用造型程式,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情态。与此同时,作品还利用了黄老师创新的线塑手法,传神地将斜倚卧牛席地而寐的悠闲老子推入人们视线,道法自然,天人一体。此外,队员们还参观了《超脱》《济公》《钓趣》等作品,无不惊叹于如国画线描一样的陶泥线条,聚散起伏、弯曲重叠间人物意态肆意舒展,柔动飘逸的须髯、岁月留下足迹的额部皱纹、若隐若现的手部无一不令观者叹服,苍古深邃,意涵悠长。亲感泥塑趣意,匠心岁月无尘桃李满天承匠心,队员们有幸跟随黄老师的弟子,佛山市陶瓷艺术大师李海德老师学习陶品制作,趣味纷呈。沉浸于千奇百怪的玩法、变化多端的形式、五彩缤纷的釉色,与泥土对话间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浩瀚星辰。学习伊始,李老师亲自示范了线雕工艺,承转启合间一个衣衫飘逸、大气洒脱的翩然君子屹于眼前,手法之灵动自然令人叹为观止。随后,老师耐心地指导示范了如何制作出一个笔筒,期间巧妙地运用墙面的自然纹理给瓷品增加了几分独特与意趣。陶土冰凉的触感如石湾陶瓷艺术般岁月谦和、肆意空灵。李老师对每位队员的制作进行了耐心独到的指导,他说,通过自己双手打磨的作品更有温度,那份创作时散淡、闲逸的意趣是做其他事情所无法比拟的。队员们请教叶片的制作,虽然这个步骤已重复了成百上千次,但从搓团、塑条、捏瓣、勾勒叶瓣纹理,李老师的每一步都专注认真,毫无懈怠。茶壶的制作亦是如此,壶身、壶钮、茶壶盖、茶壶嘴、壶把、壶内,每一步都倾心专注,仿佛有一种浑然天成的对艺术敬重不可亵渎的境意。深厚的技艺功底与对陶艺文化的深沉热爱,李老师对于人物泥塑更是演绎得栩栩如生,只见厚实宽大的手掌托起泥块,灵动美妙的手指穿越在泥土之间,在动静之间,李老师将一位队员的面部特征与神韵完美呈现,一雕一塑一捏之间,是一个平凡的手艺人在演绎他的心路故事,用布满茧子的双手缔造属于匠人的荣耀。就是这样一双并不完美的双手,在岁月洗礼下打造出一件又一件堪比完美的匠心佳作,他们,比千万人更懂年轮。艺术征途不止,匠心铸造无境世事浮躁,匠人慎独,他们用双手去默默地承载着这个民族的温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乐此不彼。队员们带着不舍与醍醐谢别,期愿石湾的“陶二代”以勤奋锐气带领着石湾公仔闯出更广阔的天地。也希望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能够凝心聚力争当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将文化自信烙印在魂。

    2020-08-12 14:16:45 作者:汤今
    • 0
    • 9652
  • 走进阳西富渔村,寻乡村振兴之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近几年来,为了进一步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广东已经拿出了一系列重磅措施。为进一步了解粤西各地全力以赴落实乡村振兴各项服务的进程,8月6日至7日,岭南师院地理学院的“筑梦”多彩乡村社会实践队在阳西县鸡乸㙟村开展了两天的实地调研活动。“筑梦”队员在林振如村长的带领下参观了鸡乸㙟村的文化馆,通过认真聆听了林振如村长的介绍与仔细观看陈列墙上的内容而了解到了鸡乸㙟村的发展史。在70年代前鸡乸㙟村是一条半渔农自然村,村民靠耕田种地和浅海捕捞为生,温饱难以解决。1985年该村渔民在“船王”林进栈的带领下,闯出了股份制融资发展海洋捕捞业的新路,建立了渔网厂和水产品加工厂,推进渔业产业化经营,努力实现村民共同致富的目标。2008年,村民组织成立阳西顺兴流刺渔业专业合作社,实行科学管理,有组织地开展海洋捕捞,促使生产效益成倍增长,村民户均年收入31万元。队员们在与当地村民们交谈中还了解到,鸡乸郎村在纯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村庄的建设,发展起了渔家风情旅游业,注重处理好人与环境、经济与文明三者之间的关系,完成了进村大道、主巷道硬底化、码头硬底化、村牌坊、码头停车场、水泥球场、村文化室、文化广场、路灯、地下排水以及村民别墅区等工程,村主要供电线路已埋设地下,公共场所实行了绿化、美化、净化;环村路、村中公园等工程也正在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通过一天的实地走访,队员们对鸡乸㙟村的产业发展进行了大概的总结:扩大远洋捕捞事业,持续增加村民收入;利用渔业资源优势,建立美食村;建设疍家文化馆,打造疍家文化名片。也明白了鸡乸㙟村率先实现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目标,并成为阳江市乃至广东省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一面旗帜的原因:鸡乸郎村抓住了距离阳西县城只有10公里的这一地理区位优势和村子的交通优势,发展渔家风情旅游业,实行村企合作。广东名村——鸡乸㙟村让我们看到了更多乡村美好的未来,而未来可期,希望能有更多的像鸡乸㙟村的村子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

    2020-08-12 11:49:15 作者:陈日凤
    • 0
    • 9619
  • “永葆运河青春、永续红色基因”--地理学院党员宣讲队出征

    有一条运河只有短短62年历史。它的开凿声响仍在当年劳动者耳边回荡,那已被机帆船取代的漕运帆影犹在人们眼前。它,渠流清澈,是今天400万人民的生命之水;它,碧波流淌,每天灌溉着万亩粮田,它是这片大地人民的母亲河。雷州青年运河创造了水利工程的奇迹,谱写了一曲战天斗地的壮丽篇章,为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助、无私奉献”的建库开河精神,地理科学学院学生党员积极响应号召,组建雷州青年运河党员宣讲队,以党员叙述+微信推文方式,对雷州青年运河进行宣讲,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因而传承运河精神。经过前期的精心准备,8月8日晚,宣讲队于腾讯会议举行了出征仪式。会议伊始,队员们一齐观看了雷州青年运河视频介绍,初步了解了雷州半岛人民仅用1年零2个月时间,就建成了面积达112平方公里、蓄水量11亿立方米的鹤地银湖水库。随后,又仅用两年时间,在雷州半岛建成了全长271公里的运河总干渠和4547公里分流配套渠灌,改写雷州半岛干旱苦难的历史。宣讲队总策划了5期宣讲栏目,每一期都由几名党员负责,经过8月10前的认真准备,将从8月11-15日,每天一期栏目在学院公众号进行推送。任务安排后,大家也分享了各自对栏目的建议。宣讲队由9名17级和1名18级学生构成,据悉都是第二次“三下乡”,为社会实践活动奠定了良好基础,所以坚信能够更好完成宣讲任务。忆往昔,看今朝,62年来,青年运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造福着广阔的雷州半岛大地,与之共生的“运河精神”也一代代传承,激励着湛江人民勇往直前、奋斗不息。

    2020-08-12 11:34:25 作者:陈锦华 钟东亮
    • 0
    • 9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