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瑶乡宣讲会,传其特色文化(通讯员龙宇晴)在如此快速发展的时代,民族传统特色文化极易被年轻一代人所遗忘。8月7号,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手工艺”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开展了线上宣讲会,一场关于织带仔、舞火狗、瑶洞等极具瑶族乡特色文化的宣讲会,将民族传统文化传播的更远、更广。蓝田瑶族乡是惠州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值得每个人去学习、了解其特色文化。为了得到更好的宣讲效果,全体成员在会前进行了试讲活动,根据试讲结果,宣传组成员对PPT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宣讲员调整了自身的讲解方式。 图为宣传组成员在修改PPT。宣传组成员张恒美供图 此次宣讲会中,以瑶族乡织带仔作为重点去讲解,讲解了织带仔的历史、制作,以及现如今如何更好的去传播。在前调研期的查资料、做采访等活动中得知,织带仔面临着极少年轻人去学习、去传承的困境,即使当地年老的织带仔传承人表示极愿意教现在的年轻人,但现在的年轻人却不愿去学。 图为调研组成员在线上讲解PPT。宣传组成员龙宇晴供图 宣讲会结束后,“手工艺”服务队的指导老师为此次宣讲会提供了不少建议,队员们表示,后期以讲解此PPT做视频时,会往此方向做出改善,以做出更好的宣传视频。 图为宣讲结束后指导老师给予的建议。宣传组成员龙宇晴供图 结语:民族传统文化是许多代人呕心沥血的“作品”,这个作品表现出的是一种民族魂,让人不能轻易忘记、轻易遗失。望大家对民族传统文化加以关注,加以了解,并慢慢喜欢上这些民族传统文化。
精心准备科普宣讲(通讯员林萍)导语:8月6日,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手工艺”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所有成员整理资料,为明日的宣讲会做准备。今天上午8点19分,队长向调研组和宣传组的队员们下达了“完善科普PPT,准备科普宣讲会”的任务。调研组在副组长的带领下查看蓝田瑶族风情园许总发来的龙门县蓝田瑶族风情园项目概况,了解更多有关于蓝田瑶族乡的资料。而宣传组也在组长和副组长的带领下对蓝田瑶族乡的特色文化展开资料收集和整理,由组长进行汇总并完善明日“蓝田瑶族乡”宣讲会将用到的宣传PPT。 宣传组组长汇总并完善宣讲会PPT 队员们参与讨论上午11点46分,由于宣传组队员们之前对新闻稿的接触不深,遇到了很多挫折,但是面对困难队员们并未退缩,宣传组成员纷纷帮忙查找相关资料,找出投稿失败的问题所在,并将新的稿件重新投到各大网站上。 队员们纷纷伸出援手下午4点,宣传组队员分别在电脑前敲击着手中的键盘,制作出宣讲会预告推文以及撰写新的投稿稿件,调研组也在组长的带领下为明日的宣讲会做更加充足的准备。 队员们马不停蹄地工作 调研组为宣讲会做准备黄茜摄结语:通过今天对蓝田瑶族乡资料的进一步调查,服务队发现蓝田瑶族乡有很多不为人所知的特色文化,“织带仔”以及“舞火狗”这两种文化也都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希望通过明日服务队的宣讲会,能够让更多人了解这个地方,了解非遗手工艺“织带仔”。
线上调研问卷,深入分析结果(通讯员李可心)导语:8月5日,为及时、全面地了解人们对织带仔的认识程度,以及蓝田瑶族乡本地居民和外地人口,对于蓝田瑶族乡建设生态旅游的看法和建议。“手工艺”暑期“三下乡”社会服务实践队伍展开了线上调研,收集并整理了8月2号发布的相关调查问卷数据。问卷题目设计本次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调研组成员负责收集,人们对织带仔的了解程度调查问卷。宣传组成员则负责收集,居民和外地人口对蓝田瑶族乡建设生态旅游的看法和建议调查问卷。蓝田瑶族乡调查问卷共15道题,其中1-6题为蓝田瑶族乡当地居民调查题目,1.0-1.10为外地人口调查题目。分别有2道开放题,4道单选题和2道多选题,8道单选题。织带仔了解程度调查问卷共有19题,其中10道单选题,8道多选题,一道开放题。此次问卷面向全体社会成员,通过线上调查获取数据结果。 问卷发放/回收情况此次问卷,于8月2日早上发放于网络。通过服务队伍成员积极转发,线上推送以及在问卷星互填社区的帮助下,总计收录了190份有效调查问卷。 图为队伍成员转发 图问卷星互填社区数据概览 调查结果与统计分析通过统计分析,服务实践队伍发现大多数参与问卷的用户趋于18-45岁,且多为学生职业。一部分人们对美观的织带仔和蓝田瑶族乡生态旅游感兴趣,但缺乏制作和前往的动力。只有小部分人到达过蓝田瑶族乡,意识到了织带仔手艺面临的失传困境。 图为调查问卷的一部分 由此可知,大部分人并不是不重视织带仔这门手工艺,他们也支持和认可蓝田瑶族乡的生态旅游模式。但却因为宣传力度不够,没有意识到它存在的危机和自身时间原因,不愿学习制作,更因为路途困难,语言风俗不同望而却步。服务实践队伍的成员,意识到要扩开蓝田瑶族乡的生态旅游产业,传承织带仔手艺。首要的是联合相关部门和各地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组织,大力宣传,通过当地美食和风景,吸引外地人口前行。在旅行的玩乐中,让更多人去了解织带文化,切身学习,如此蓝田瑶族乡的生态旅游产业才能发展下去,织带仔手艺才能传承下去。结语:通过此次收集和分析问卷,服务实践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织带仔传承的不易和蓝田瑶族乡发展生态旅游的困难。他们希望更多人能看到这份调查问卷的结果,开始去了解蓝田瑶族乡的风俗文化。
8月12日,我们的法政团委“三下乡”理论宣讲社会实践队深圳分队实践活动正式开始。今年是特殊的一年,也是充满挫折和艰辛的一年,很多人都非常不容易。而今年,也正正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一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因此,迎合时代主题,并在法政学院团委的领导下,我们积极发挥大学生的作用,成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的建设助力,积极宣传《民法典》,弘扬法治精神,将法治精神与脱贫攻坚进行有机结合,打造“法治扶贫进行时,逐梦奋进赴小康”。今年暑期,因为疫情的原因,我们无法回到学校,因而我们的三下乡计划也不得不做出了调整。我们的队伍分为了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围绕着“脱贫攻坚,法治引领”的主题,展开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线下的队员主要是通过分发问卷、宣传手册,询问村民对于脱贫攻坚政策以及对新出台民法典的看法和意见。向村民们大力宣传以民法典为代表的法律法规,以达到普及村民法律常识、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好准备。而作为线上的一员,今天我主要是利用线下成员反馈回来的部分图片,并结合本次队伍的主题,撰写新闻稿,并投稿到不同的网站。同时我也收集了部分队员的心得体会,也一同投稿到了网站上。通过这样偏文字的工作,我更加对本次队伍的主题深有体会,并更有琢磨。希望能通过本次的实践活动,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对民法典以及法治精神、扶贫精神了解更多,为建成小康社会助力加油!
了解织带仔历史,传承织带仔工艺(通讯员朱恒美张静婷)导语:8月4日,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手工艺”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所有成员整理资料,采访“织带仔”传承人朱木恩。今天上午9:00-10:30,宣传组的成员们分别按照蓝田瑶族“织带仔”的历史,制作和传播三个方向展开资料搜集和整理。收集到的资料由宣传组副组长统一汇总,并组织开展内部讨论会议。队员们经过激烈的讨论,最终筛选出重点可利用的资料,由宣传组副组长制作出一个关于蓝田“织带仔”的宣传PPT。 队员们把资料汇总给宣传组副组长 上午10:40-11:30,调研组一分队有条不紊地整理着昨天的资料,宣传组一分队也在电脑前敲击着手上的键盘,马不停蹄地写出前一天的工作报告,并投稿于各大新闻网站,队员们也积极地转发到网络平台。 队员们转发投稿 下午12:30-13:00,服务队有幸采访了蓝田“织带仔”的传承人朱木恩。经过服务队采访得知,朱木恩16岁开始跟着当地的老人学习编织“织带仔”,并延续至今。朱木恩表示,“织带仔”编织过程很复杂,虽然曾经尝试创新,使编织方法更加简单,但是改变后的编织方法编织出来的“织带仔”并不好看,所以他们现在仍然采用原始的编织方法。另外,她还说道,现代生活节奏快,年轻一代没时间没精力以及缺乏耐性是导致年轻人学不会编“织带仔”的重要原因。 朱木恩和她编织的织带仔 朱木恩还提到,只要人们对“织带仔”有兴趣并且愿意学,她都很乐意教别人编织“织带仔”,但是就算是免费教学,还是很少人去学习编织“织带仔”。她表示,希望通过我们的宣传,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织带仔”,学习编织“织带仔”,让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要在世界的演变中慢慢消失。 调研组对传承人朱木恩的采访记录 结语:通过今天对传承人的采访,服务队发现“织带仔”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尽管当地的政府已经呼吁大家一起来学习“织带仔”,但还是很少人关注“织带仔”手工艺。希望通过服务队的调研和宣传,能够让更多的人知道并学习“织带仔”,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多了解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观阅有关资料,采访惠州居民(通讯员李冬妍)导语:8月3号,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手工艺”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以最饱满的精神展开了一日的工作。 今天上午9:30-10:30,在队长麦舒瑜的带领下,服务队观看了有关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蓝田瑶族乡的相关纪录片,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队员们深入了解蓝田的历史文化,加深对其的印象,也从中学习到了许多优厚文化。 队员们在观看视频学习蓝田文化 上午10:30-11:30,调研组二分队在有条不紊地整理着昨天的资料,宣传组二分队也在电脑前敲击着手上的键盘,马不停蹄地写出前一天的工作报告,并投稿于各大新闻网站,队员们也积极地转发到网络平台。 宣传组投稿,队员们转发 下午2:30-4:00,服务队有幸采访到了惠州不同年龄段的居民,调研组一分队和宣传组一分队通过网络平台对他们进行了访问,了解了不少惠州的历史文化,也学到了不少知识。 调研组队员在线访问不同年龄层的惠州居民 被访问到的居民都表示对少数民族生态旅游很感兴趣,其中一位居民表示“希望能把这种人文精神通过旅游开放传承下去,既能帮助到少数民族同胞致富,也能让像我这样对他们文化底蕴感兴趣的人们深刻认识他们,体会祖国少数民族风采”。当问到当代年轻人要怎么做才能保护好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另一位居民表示“首先年轻人要有一种传承的担当,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足够的兴趣。这可以通过媒体的传播,在年轻人中普及,学校也可以作为一个媒介,开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活动,吸引年轻人去保护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结语:通过今日观看纪录片的学习和对惠州居民的访问,队员们对蓝田的文化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非遗文化的发展是目前人们比较关心的话题,在新时代的飞速发展下,每一个人都不能丢掉这些中华传统艺术,应努力学习,加以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