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原创 > 杂文·评论·奇章

杂文·评论·奇章

  • 被神化是怎么一回事

      被神化是怎么一回事文/广州医科大学张文胜 在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中,有些人是被我们神化了的,总以为他们有着特殊本领,对于事情的发展有着千真万确不出差错的评判和预测,平凡人的能力被我们用放大镜给无限地放大了,于是不管当事人同意与否,很多人便情愿地把他们奉为神一般的存在来对待了。说远一点就是老毛,要说咱能出现在这个时代,老毛的贡献功不可没,可当时全国上下将老毛奉为神一样的存在,不管他说的对与错,大部分人还是相信了老毛。大跃进与文化大革命酿成的惨剧,其实老毛本身没有错,错的只是他管理着的这个国家的民众,毕竟将老毛神化的人不是老毛自己,而是国家的民众,再后来神化便是一种两厢情愿,于是便有了“两个凡是”极端错误思想的高潮。说近一点就是老韩,被新概念捧出来的一朵最具有争议的青年之花,很多人都因为他像皇帝的新装里面说真话的小男孩那样指出中国教育的天大缺陷而把他的形象放大了,不管他是经过调查还是只是凭着感觉夸夸其谈,不管真实的社会到底有没有这么黑暗,我们最后还是信了。越到最后,韩寒被我们称为“意见领袖”了,甚至希望他能够引发一场建设新中国的革命,可惜韩寒本人已经否定了自己是神,因为他在博文中清楚地告诉读者们他完全没有能力发动一场革命,它能玩的只是文字游戏,最后玩得开心一点了,就把印着老毛头像的纸币装进口袋了。再后来,“倒韩派”暴风雨似的来得特别猛烈,都快让韩寒站不稳脚跟了,这样下去,老韩在很多人心目中神的形象根本不可能有下文了。有人说,神仙是由人创造出来的,而这正是因为没有人能够制造神仙,神仙说白了也只是一个意识的模糊影像,优雅一点的说法是人们力量的源泉。以上两位伟大的人都是被我们神化过的人物,但最后将他们从神的地位拉下马的,依旧是我们,从这个过程来看,神的命运必然会包括开始和终结,这一切的主导者,还是我们这一些活在世上的人。 要神化一个人,更多时候是需要炒作的,炒作就是宣传,有了宣传才有人知道,知道后才有可能关注,被人关注便会拥有大舞台,后来舞台越来越大,最终神化一个人,只要炒作思路没有出错,一切都变得简单了。老毛的舞台够大,一个国家主席的光芒够耀眼了,再加上他本来就是一个才华出众的领导人,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阅过人无数,在那个思想并不太开放的年代,要将他神化那简直就是比感冒时打喷嚏还不费吹灰之力。老韩之所以被我称为老韩,是因为他的确是老了,青春也快谢幕了,另外一点,谈到他的才华,我想说那不是真才实学,跟老毛相比那只是一个小湖泊,老毛是整一个海洋,后者完全可以盖过前者。导致老韩在很多人心中神的地位迅速动摇的原因,最致命的便是代笔事件,为什么会三番两次地出现“倒韩”飓风,根本原因不在于人们的嫉妒心太强,而是老韩本人才华的真实性确确实实存在太多的可疑之处,不但无法拿出十分有力的证据,而且在拿不出证据的过程中,又制造了一些特别容易被人驳倒的借口,屡次修改博文,让粉丝们觉得军心不稳,最后他的光芒大失也自在情理之中。要神化一个人,就必须要有一个足够有力量的人,以及一个庞大的力量需求团体,前者通过快捷渠道为后者提供力量的源泉,后者将这些力量的源泉当作了必需品甚至毒品,从此之后无形之中前者便不出意外地成了后者心目中的神。要将一个经过神化的人反神化,也需要两者的配合。前者所给予的力量源泉不是他本人的,或者是他和别人精心策划的谎局;由此后者发现不对劲之后,在他们当中出现了“反神派”,前后两者自然而然会出现矛盾,矛盾和谐的结局是握手,矛盾剧烈的结局便是终结神的地位。 神何以存在于人间,道理很简单,这个时代还有大把人相信神,更相信神会给予他们无穷无尽的力量。但没有人可以永久地成为神,因为人终究要将自己你的精血燃烧耗尽,一盏灯灭了还有谁会认为神话是永恒的呢?神的存在是我们制造的假象,假象过后真实的东西就会崭露头角原形毕露。神与非神,也仅仅在于悲剧命运的长短,有人认为神的命运长是喜,也有人认为命运短是悲,一个伟人在你心目中究竟要“神仙”多久,还是得看他表现造化如何,你什么时候有着反叛他的冲动了。 

    2013-02-11 21:16:51 作者:张文胜
    • 0
    • 9578
  • 谁剥夺了我们的年味

      都长这么大了,将近几年的过年跟小时候的过年相比,前后的那种落差,简直就像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整体感觉现在年味是越来越淡,过年的气息似乎都消失得比较彻底了。那剥夺我们年味的罪人到底是谁呢?每逢春节过年,我的手机总会遭到上百条群发祝福短信的攻击,面对这种情况,有时候我都懒得看短信的具体内容,因为凭借着多年的经验,我已经对于这些祝福短信不抱太大的期待了,看到某某的名字之后,接下来就是将这些短信删除了。单从手机短信这一点来看待为何年味会变淡,我想面对面的问候或者电话问候会比短信的问候要更有人情味一些,而人情味是组成年味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人情味少了,年味当然毫无疑问也会减少。除了手机短信,满天飞的QQ信息或者群发信息,那简直就是便宜到让我都不想看了,除非是些有新意的短信,其余的短信在大多数人心里不出意外都是一种敷衍、忽悠别人的文明的方式罢了。试想,如果现在我们的家里不是独生子女,过年都是兄弟姐妹在一起和父母开开心心地吃一顿算得上丰富的年夜饭,饭后孩子们一起出去找玩伴,放烟花的放烟花,逛街的逛街,三五成群的,有说有笑,没有势利眼,不用想着过年要不要给哪一个重要的上级送礼,那该多美好。可惜,时代的发展,正确地说是人情的变迁,过年在很多人的观念里有时候甚至会比平时学习和工作的压力要更大,因为过年要给红包,要考虑到该讨好谁、该疏远谁,或许这就是我们国家的特色吧。这也难怪,我们是一种有着适应社会发展能力的动物,年味一年比一年淡下去,我们也学会了去适应,大年夜吃过年夜饭后或者看看春晚,然后没有什么出去的欲望,因为家里已经实现对外的联网了,很多人都坚信通过网络可以更方便地与朋友保持联系。而我相信面对面的交流是比电子信息的交流要来得更真诚一些的,毕竟面对面会比冰冷的信息多了眼神的交流,以及朋友之间温暖的拥抱,这要比网络视频要真实不止几倍。另外,越来越多的西方节日被越来越多的国人所热衷,花在追求西方节日上的时间多了,自然而然放在我们自己的春节上的时间、精力和心思便会逐渐减少。这也不是西方节日的错,这是我们一代代新时代人的习惯,亦即一个新时代的新趋势,新趋势指向的春节,它的含义更多的精髓是回家过年和亲人团聚,并没有追求什么年味,对于常年在外拼搏奋斗的人来说,能回到家就已经很不错了。小孩数量的减少和亲情的褪色,朋友之间、邻里之间关系的处理难题,也跟年味的浓淡变化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有着富有创造性和幽默风趣的孩子,便定会为过年增添不少的精彩,有着真心真意、热心有爱的朋友和邻里,毫无疑问这样的过大年大家都会相互给予新年的温暖和祝福的。可是现在大多数人都离开了乡村,城市里密集的建筑群里,虽然人口密度很大,但这只是仅仅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空间上的距离,对于能否拉近人与人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我想大家心里自有答案。谁又明了我们的春节是从哪一年开始的呢?相信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话又说回来,享受过节就很好了,知道它的来龙去脉又有何用。可再深入思考,谁又会为了不明不白的东西而执着坚持呢?一个人总不会为了不清不楚的事物而拿出一份真情吧,那样的话我们的感情也太廉价了。而我从这点想到的,是我们这几代人对于我们本民族节日文化乃至整个传统文化、经典文化的疏远与淡化,一代比一代的情况更加严峻,年味的消失自然是一种大趋势,尽管春节不会消失,但它的精彩程度绝对是一代比一代衰退的。不管春节要演化到何种地步,我想最重要的并不是它的未来,而是它的现在,我们自己是否又会珍惜和家人在一起团聚的美好时光呢?我们自己是否会给我们亲爱的朋友送上最真挚的祝福呢?我们是否又会真的采取措施去挽救我们对于民族文化的挖掘和再创造呢?时代的趋势的确在变化,但我们必须明白现在就是未来,现在怎么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未来的大方向如何。如果真的要给出一个谁剥夺了我们的年味的答案,我想我会这样作答:情感的淡化,人与人之间空间距离的拉近的同时心与心的距离却被疏远,迅速发展的通讯网络联系替代了人与人面对面真实的交流,民族文化的种子在国民内心的土壤里迟迟不能发芽或者发芽了却缺少营养,到最后春节这棵树便有着枯萎的大趋势了,这里面剥夺我们年味的,就是这些前前后后的改变,它不是谁,他就是整个国家民族以及它的子民。

    2013-02-09 21:23:06 作者:张文胜
    • 0
    • 9605
  • 对于版权侵犯现象的个人看法

      说心里话,我还真对版权这个概念没多少了解。于是,利用百度简要的搜索下,得出简单定义:版权(英文名称:copyright)即著作权,是指文学、艺术、科学作品的作者对其作品享有的权利(包括财产权、人身权 )  关于著作权,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著作权的盗版,以及各种盗版作品和出售。  记得我在念初中的时候,当时深圳电视剧频道六点播出以个名为《我为歌狂》的动画,那时候的我一下课就冲回家看,你说那有多火?当然,一个好的动画就会有有个吸引人的内容,于是根据这个动画的内容。就这样,上海卡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依据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授权,委托解某等3位作者将该厂制作的动画影片《我为歌狂》改编成同名小说,并且小说的著作权归属卡通公司。好吧,我想说,好东西终究会使人眼红,当然收视率高的动画内容,在改写成小说后,其销售量自然也不会少到哪里去。于是,作为上海最大的图书刊物批发市场内的图书发行专业单位,他们明知道这样的畅销书籍,是有正版著作权的,可是在2002年年初正是《我为歌狂》发行进入50万册大关之时,盗版书却悄悄地潜入了图书市场。这个证据是确凿的,因为当时的正版书籍是送里面的动漫明星人物卡的,而盗版书是没有这有的优惠的,再者,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是盗版的,它的正面宣传封面总是没有正版的那么亮丽的,因为这些商家都是追求的低成本,高利润。  关于以上案例其结果遵循了“邪不胜正”的自然规律,最终结果是(由于被告对盗版图书的来源无法证明具有合法来源,根据我国著作权法关于复制品的发行者不能证明其发行的复制品有合法来源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规定,被告的侵权责任在所难免。-该句摘至百度百0.0)。这个案例可以说是好运的,毕竟这个社会存在各种侵权行为,然而受害的一方并不是每次都能在法律管辖的范围内得到维权的。由此我觉得,在版权维护这一块,国家的关于侵权问题的宪法还是不够完善的。  我思考着,为什么我们要利用法律这种死的固执的东西来限制侵权者的行为呢?而不是换个角度,怎么让这个社会的人不打算的侵权而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呢?我觉得这也是当代社会有点浮躁的一种表现吧。怎么说呢,假如我是侵权者,做好坏事前当然会想着,我要侵权的这个文章或者某种创作一定是有吸引人的地方的,也就是说有属于这篇文章或者这个作品的亮点。那么,如果我能成功不受惩罚或者偷偷侵权成功的话,那么这篇文章或者这个产品的美好劳动成果我便可以占为己有。相比每个侵权者的“干坏事”前的想法必定脱离不了我这个如此常规的想法。总结起来,终究是利益惹的祸,因为使人趋之若鹜的终究多是利益。相反的,为什么人们在面对好的文章或者产品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怎么不是怎么去欣赏和享受一篇好文章,或是怎么去学习那种好的产品或者思考如何才能让自己个人也可以制作出能使人有侵权冲动的文章或者产品呢?这种学习和向美好事物看齐的品质是人的基本本性,估计是因为随着各种信息传播的加快,社会前进的步伐,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在利益和人之本性前,利益的诱人因素占了人的内心大半部分吧,所以这些人面对好的作品面前,他不是谦虚的学习却选择了偷偷的抄袭和翻版。  上面说到,法律是个维护创作者著作权的一个途径。可是,与版权相关的法定法规还是存在一定的漏洞的。因为查看了相关资料,中国版权事业的发展只有短短的二十几年,相比起来,西方国家的版权事业的历史已经有百年之久。中国用二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百余年的历程。因为如此,我国著作权保护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差距。长期以来,作为百姓的我们呼吁着版权保护,似乎政府和民间机构也各尽其职了,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收效甚微。就这样,创作者的创作的文学艺术或者文章作品得不到相关的保护,他们创作的积极性严重损伤。  相比改变人的思想,让人面对优秀的文章作品或者各色文化艺术报以谦虚学习的心态,相比这样连我都觉得有点高尚的思想境界必定不能普及到每个人的思想上,所以啊,作为限制工具的法律法规应该这个时代最适合维护创作者著作权的途径了。我相信我们国家的法律法规不会西方差,需要的只是更多的探索和时间上的磨合。  上面就是我个人对于版权这个主题的一些论述,更重要的是以上内容纯属原创……  

    2013-01-28 10:05:19 作者:张捷
    • 0
    • 9623
  • 属于我的人生观

    说到人生观这样一个大的话题,我觉得此刻的我还没能力对此做出完美的定义。而我以下的述写只是自己在成过程中对人生观的看法的改变,以及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领悟。  在自己懵懂的时期,相信那时候我的人生观是最简单也是最单纯的。那时候的自己,没有太多对过去的回忆,也没有各种对未来的憧憬,有的只是渴望在放学时候能和自己喜欢的伙伴嬉笑的回家,回到家后能吃到母亲可口的饭。而饭后呢,不会烦恼于写不完的作业,再继续从作业联想到成绩,在由父母联想到自己的未来……那时候我的人生观很简单,在家不要给爸妈责骂,尽量获取他们的赞扬,在校不要被老师批评。好吧,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决定一个人做人的标准,是把握人生方向、抉择人生道路的指南。 那时候我的人生观促使我成为一个在校很乖,在家更乖的好儿童。  到自己的青春期,可以说是每个青少年最叛逆的时期了,当然,我也是不例外的。那时候的我人生观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我不再觉得在学校表现好点,获取老师的关注是那么的重要,也不再觉得被父母关怀是那么值得珍惜。浅浅地,我开始觉得,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就应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只要自己开始快乐自由,那就是自己的人生。这个时期我的人生观促使我变得浮躁,与父母吵架成了家常便饭,被老师点名批评学习不上进,课堂爱讲话,这一切的一切似乎了成了在校的一种重复饰演的戏剧,而自己则扮演着里面重要的主角,只是这样的主角是消极的。。似乎当时的我自以为活的也是相当“有趣”。那时候自己并没有意识到,那段时期自己的人生观是如此理想化,大众化,并不明白,人生的快乐和自由的享受本应该建立在一定范围的。而这个范围,却是因人而定。因为懂得体会生活的人,他会觉得他获取快乐的范围是可以很大的,因为他善于于发现生活中的乐趣和情趣。反之,有的人对本来值得珍惜的感觉或者体会,他认为那是理所当然,并且斤斤计较于各种大事小事,这样的人,他能体会的快乐和自由自然是那么狭小。而此刻的我明白,当时的我,就属于后者。  高中时候的我,开始为自己的未来担忧,开始萌起思考人生这个虚无缥缈的话题。开始怀疑从前自己一味追求快乐一味体验自由的人生观是否还值得自己延续。  在高中那充斥着书本和课堂的世界,老师句句的话语离不开高考,就在这样日夜重复的叮嘱下,我开始被动改变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那时候的我,在娱乐完一年半的高中生活后,开始被动的努力备考和学习,开始以考个本科大学为目标努力。当然,这一切都还是被动的,因为自己不想成为老师口中的那个农夫,日夜耕作后,就是吃饭睡觉,婚姻,最后生儿育女最后走向人生的终点……即使那时候的我很娱乐,但我至少还能判断,这样的生活还不是我要的,因为自己内心始终有那么个野心的集中点,需要为之寻找一个适合的方向,然后腾飞。  相信被动的努力还是会取得一定的成果的,努力一年半的我也算是进入了一所正规的本科院校。而这个院校,也是我从被动生活化为主动生活的起始点。而那个属于我的人生观也在此时真正的思考过,决定过。  大学一开学,那时候的我没有像各种新生的大学生一样开始享受生活。那时候的我就决定要考研,要认真学习,因为从前浑浑噩噩的日子我似乎也算体会过了,我知道那种生活并不适合自己。我希望自己和自己家人的生活能够在未来幸福安康,我希望自己曾经和一位老人定下的承诺能够实现,而这实现的基础就是,自己一定要有一个好的未来,而更基础的是自己的只是需要增长,自己的见识需要更开阔。那么考研成了我的第一个台阶。所以此刻的我人生观又重新变得很大众化和现实化,就是简简单单想让自己身边的人可以过的好点。所以当初和那老人定下的承诺也很简单,也就是希望以后能靠自己的力量照顾她。  在经历完大学上学期的充实时光,进入下学期的自己似乎过的不在那么“色彩斑斓”。12年的三月份,得知那位和自己许下承诺的老人她去世了,没有所谓的最后一面,没有亲人的挥手,没有庄重的惜别,有点只是她离开前一通互相关心放心爱护的日常对话,离开后亲人带来无法令我接受的现实。  老人的离去,让那儿时一时的承诺成为我终生的承诺和遗憾,她没有给我机会实现,或者受自己没有把握实现承诺的机会,更不懂得什么叫珍惜时间。就这样我的人生观又开始变化。渐渐地开始觉得,生活中所有物质性的东西似乎也并没有那么重要,只要能和我爱的人和爱我的共同生活,那就是一个人的生活最需要珍惜,最需要呵护的。因为什么都是假,只是安好便是晴天……  此刻的我,比任何人都努力学习,即使知道自己并不是很聪明,也明白身边有着各种各样的竞争对手,而在这努力的过程,虽然有过嫉妒,有过害怕,有过迷茫,有过迟疑,但自己决定的人生观始终不再动摇。为了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惜时如命,惜体如金,惜知己为一生,而惜亲人为终生。。此刻的我,生活不再被动,更不打算再被动,我要在如今拥有算是健康的身体努力付出自己的所有,为的是自己能真正体会到在有限的范围内的快乐和自由,为的是尽力不要再留下什么遗憾,更为的是自己和身边的爱人,在未知的将来能真正体会到人与人间的安好和晴天。  

    2013-01-28 10:01:19 作者:张捷
    • 0
    • 9650
  • “复关”词义新解

    “复关”词义新解 《诗经•卫风•氓》是高中语文的经典课文,其中有“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的句子,学术界对于“复关”的词义,历来争议颇多,从古代汉语词汇学词的本义角度出发,可知“返回城门(关门)说”符合诗歌本义。                                                          ——引言 “乘彼危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这是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诗经〉两首》中的《氓》诗里的句子,该句中出现了3个“复关”,课文对“复关”的注释是:“复关,卫国地名。指‘氓’所居之地。”乍一看,似乎讲得通:女子登上城墙,远望那个人(氓)居住的地方,望不见那个人(氓),不禁黯然神伤泣涕涟涟;望见了那个人,就有说有笑欢天喜地。但仔细想来,却又着实令人费解:虽然,“垝垣”是指“毁垣”(毁坏、坍塌的城墙)还是“危垣”(“垝”通“危”,高高的城墙)尚存争议 ,但是,会产生以下两个问题:一、由诗意可知,女子与氓两家之间至少隔着一条汤汤的淇水(“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来往需要用车(“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这说明两家之间的距离比较远,诚如胡承珙所言:“考宋临河县故城,在今开州西,其云‘自黎阳下入清丰县界’,为复关堤,则其去黎阳以西之淇水顿丘当远,似未可以乘垝垣而望见之也。” 即便是“乘彼垝垣”,登高远眺,仅凭肉眼也未必就能望得见。二、此时女子与氓经过了恋爱阶段,确定了彼此的关系,而且准备结婚了(“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按照周朝的婚恋制度,她现在就等着男子去联系媒人来说媒、卜筮等一系列程序了,所以这个时候,仅仅登高望见男子是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两人隔得那么远,只能望见而不能说话,只有等男子回来向她交代婚姻中各项准备的顺利进展情况,她才可能“载笑载言”,相反,如果得不到这些情况,就算是望见了氓,她也可能会因为心急而不可能“载笑载言”,反而可能会着急氓怎么还不过来把婚姻进展情况告诉她而忧心忡忡。由此可见,教材的注释是值得商榷的,那么比较恰切的解释是什么呢?窃以为,这要从《诗经》的成书时代与汉字词义的关系讲起。曹础基先生指出:“《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代表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创作。” 而这个时候正是以甲骨文和金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汉字的形成时期,因此,《诗经》的成书时间与汉字的形成时期比较接近,而此时的汉字所用的词义,是汉字的本义或者接近汉字的本义。因此,研究“复关”一词的词义,应该从词的本义入手。根据胡振华先生的观点,“汉字乃单音字,一字一音一义”,可以“单独解释”。“复关”其实是两个单音实词,是两个词,而不是一个词。下面,单独解释“复”和“关”,以求得这两个字的本义。郭锡良等著《古代汉语》称:“一般来说,一个字的形体结构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与实际语言中作为词的意义相符合时,这就是造字时的本义。” 赵克勤认为:“识别本义重要方法就是对字形进行分析……辨别本义必须从分析字形入手,而分析字形又必须以‘六书’为依据。” 王力也认为:“今天我们所能谈的只是上古文献史料所能证明的本义。”“分析字形,能够说明字的本义。” 也就是说,分析汉字(特别是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的字形所体现出来的意义,同时又有古代文献资料的印证,这就是本义。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是研究古汉字形体解构的重要参考资料。由此,为了求得“复”和“关”这两个字的本义,笔者将分别查阅这两个字在《说文解字》等训诂学书中的训释,再结合古代文献资料加以印证。《说文•ㄔ部》:“复,往来也,从ㄔ复声。”《段注》:“复,返还也。还,复也。皆训往而仍来。”《尔雅•释言》:“复,返也。”《小尔雅•广言》训曰:“复,还也。”《广韵》训为“返也”。 又据“复”在《常用字详解字典》中的释意是: 〈辨〉复字甲骨文从攵,本义为沿着旧路走回来。攵读zhǐ,象倒止形,表示迎面走来的意思,用为偏旁表示与行走有关的意思。上部为声符,象两器皿相扣合的样子,是复合的复的本字,后来写作複。复字金文字形讹变,篆书更讹;楷书作复。繁化作復,加彳为形符。 由以上词典的解释可见,“复”的本义是“返回”。 这有丰富的文献资料作为支撑,先秦古籍文献中“复”多用作“返回”讲。如《书•舜典》:“卒乃复。”《毛传》:“复,反也。”《幽风•九罭》:“鸿飞遵陆,公归不复,放女信宿。”《小雅•我行其野》:“尔不我畜,言归斯复。”《小雅•黄鸟》:“言旋言归,复我邦族。”郑笺:复,反也。《左传•嘻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宣公二年》:“宣子未出山而复。”《国语•晋语》:“其卒将复。”等等。《段注》:“复,返还也。还,复也。皆训往而仍来。”《说文•门部》:“关,以木横持门户也。从门,�声。”《正韵》:“塞门也,门牡也。又关津。”又据“关”在《古代汉语词典》的释意是: 关【字源】金文的关字状似被门合上,门内有闩的样子。关字的小篆写作 ,是形声字,門为形,�(读作guān)为声,關有异体字为関,简化后省略門,写作关,关的本义是横穿门户的木头,即门闩。  由此,“关”的本义是指门闩,从本义可以以部分借代整体为城门、关卡之义。这个说法同样有古代文献资料的印证,例如,《易•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孟子•公孙丑上》:“关市讥而不征。”集注:“关,谓道路之关。”《礼记•王制》:“羊执禁以讥。”郑玄注:“关,竟上门。”《周礼•春官•巾车》:“及墓,虏启关,陈车。”《十三经注疏》注曰:“关,墓门也。”《周礼•卷三》:“司关上士二人……每关下士二人……”郑玄注:“关,界上之门。”孙治让《周礼正义》:“《说文•门部》云:‘关,……引申之,凡门皆曰关,故墓门亦称关也。’”……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此外,查阅《辞源》、《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权威汉语词典,均可发现在“关”字条目下设立了“门”或“关口”的义项。因此,“关”本义应当作“门闩”讲,也可指“城门”、“关门”。 综上所述,“复”本义为“返回”,“关”本义为门闩,由此义可以以部分借代整体为“城门”、“关卡”,综合这两个词的本义,“复关”应该作“返回城门(关门)”讲。诚如黄蔼北所言:“‘复关’在这里作动补结构……它和承前省略的主语‘氓’一起作‘望’的宾语。” 也就是说,“复关”是“氓复关”的省略式,“氓”在前面出现过,于是可以承前省略为“复关”。这在古代汉语中是很常见的语法规则。 因此,“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这六句话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解释,即:(女子)登上城墙,想眺望氓从城门(关口)回来。不见他从城门(关口)回来,不禁黯然神伤泣涕涟涟;见到了他从城门(关口)回来,就有说有笑欢天喜地。由以上对“复关”词义的考证可知,我们在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时不能望文生义、“不求甚解”,而是要回归到字词的本义,落实到一字一词的基本点上。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时代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汉语词汇在历史的传承过程中,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隶书……,不仅字词的书写形式发生了显著变化,有些字词的意义也有很大变化。为了更准确地理解作品,我们应该依靠还原字词本义的办法,回归历史的词义场,从当时词的本义出发来理解作品,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地还原作品原有的意义,做到尽量准确地解读作品。 (本文发表于《语文月刊》2012年第11期)【编者按】本文通过回归字词本义的方法,阐释对了“复关”一词的新解 。古文是中国文化的根基、精粹,值得我们静下心去欣赏、研究。特此推荐!——责任编辑:莹光山色

    2013-01-26 16:52:26 作者:丘文辉
    • 0
    • 9601
  • 论死亡

    “死亡”,是一个非常恐怖的字眼,我不敢说人都是怕死的,但我相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个命题还是成立的。我之所以说怕死的是大多数,而不是全部人,是因为在我看来,这个世界上存在着这么一类人,他们是不怕死的,那就是有宗教信仰的人!为什么说有宗教信仰的人是不怕死的呢?因为这一类人认为,他们所信仰的宗教有超越生死的力量。就说佛教吧,佛教信奉的是“生死轮回”,佛门弟子认为人死后,可投胎转世,再度为人。对此,我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可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既然今世的你死了可投胎来世再出生,而今世的你出生是因为前世的你死了,那按道理来说,人类的基数应该是不变的啊,最多只是在某个范围内上下波动。可为什么事实却是,全人类的人口就像细胞分裂一样,越“分”越多呢?对此,可能有人要抗议了,说是那些阿猫阿狗平时积德行善,来世投胎做人啦!那我就不得不大叫一声:这做好事的阿猫阿狗也太多了吧!而且究竟是怎样的好人好事,竟能让畜生也抬起两只前爪,做起人来?再说基督教,基督教徒是不怕死的,因为基督教所遵奉的真理是:好人死后会上天堂,而坏人死后将下地狱(基督教徒信奉并伺候耶稣,按照他们的逻辑,他们是好人,所以他们死后会上天堂;既然死后能上天堂,那他们还怕死做什么,说不定他们还巴不得早点死呢)!可我又有疑问了!好人上天堂,坏人下地狱,这敢情好啊!可我呢,我死后去哪?说我是好人吧,我路上捡到钱从不交给警察叔叔;可说我是坏人吧,坑蒙拐骗、杀人放火的勾当,我一件都没干过,那我到底是要上天堂呢,还是下地狱?退一步说,我死后上了天堂(姑且容我自恋一下),可这天堂应该也已经人满为患了吧!要知道人类自诞生以来,少说也有上万年的历史了吧,这上万年的时间得死多少人啊?这天堂和地狱得要多大才能容得下这么多的人口啊?我生前在中国已经是人挤人啦,要是死后上天堂,还得面对张袂成阴,挥汗成雨的“盛况”,那我还不如在中国苟且偷生呢!老实说,我没有佛教弟子或是基督教徒那么伟大,对于死,我是怕得很啊!死亡在我看来,就意味着失去,失去一切的一切,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若我已是垂老之人,死了也就死了,倒也无妨;可问题是我正值青年,可谓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貌似自恋得有点过头啦),乃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才是,怎么可以在这么关键的时刻game over呢!不!!我绝不同意!!!可人生在世,死亡是无法避免的,我们确实无法决定自己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生命的宽度啊,不是吗?臧克家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我不敢奢求自己能够成为后者,但我希望,我们,年轻的一代,能够以后者为榜样,努力奋斗……

    2013-01-25 21:08:14 作者:不能吃的菠菜
    • 0
    • 9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