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新闻 > 璀璨文坛

璀璨文坛

  • 秦岭:社会意识是作家关注现实的要件

     作家如果没有社会意识,关注现实将是纸上谈兵。半个月前,有一位很是“老愤青”的作家问我最近在干吗,我说关注了3件事:美国奥巴马和罗姆尼的竞选、钓鱼岛和党的十八大。“老愤青”很哲学地笑了,开导我:“这和写作有关吗?”一副感到很不可思议的模样。我也只好笑了,是另一种“哲学的微笑”。作为盯准现实的写作者,特别是前往我国大西南、大西北考察了农村饮水安全现状以后,我重新反思和估量了社会意识与关注现实的关系,这种关系是那么的坚柔而又结实。假如不曾对地球水资源的情况、国际社会对发展中国家饮水形势的评估、中国自古以来对人畜饮水所做的艰辛努力、中国社会对可持续性发展的追求等全球性、国民性问题的敏感和切进,我何以给读者呈现中国作协重点扶持作品《中国饮水民生》?从这个意义上讲,关注党的十八大不仅与我的视点不矛盾,而且可以说是逻辑所需、情理所至。十八大报告给社会以及生活在社会里的我们提供的重要信息之一,就是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从之前的“建设”到现在的“建成”,一字之别,让我对“十二五”期间中国大地上正在实施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速度、覆盖面充满了无尽的想象。当有那么一天,中国的大多数农民像城里人一样能够喝上自来水的时候,我们一定会冷静地发现,从历史中一路走来的中国农民的精神图谱和心灵轨迹。我想,这考验的不仅是作家的现代意识,更是社会意识,否则,分析和反思现实就会先天缺钙、营养失衡。杨显惠认为我的短篇小说《摸蛋的男孩》“参与了历史的当下性”,实际上是在勉励我始终要保持强烈的社会意识。在我看来,民生是十八大报告的主角,没有哪个作家会与民生这样的话题过不去。作家与其说面对的是老百姓,不如说面对的是民生。民生是中国人最大的现实,十八大报告提出“建成小康社会”更是老百姓梦寐以求的民生。从现代意义上讲,所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是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满足城乡发展需要。关于政治,我认为是社会意识中最重要的一环,在不久前举行的第十届“中国文学论坛”上,我对“作家要远离政治”这一观点进行了不客气的反驳。我觉得,这个观点本身就不成立,把政治与意识形态、权力混为一谈了。其实,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社会的民主、民生意识日益觉醒的今天,老百姓已经成为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重要关注者和参与者,至于关注到什么程度,我可以举个小例子。这些天,我在家门口的公园晨练,耳朵中灌满了老百姓对“小康”、对时局、对十八大、对钓鱼岛、对国家主权、对反腐败等问题的种种议论甚至争论,这是中国老百姓政治热情和社会意识集中而又强烈的反映。我敢肯定,无论你生活在城市还是乡村,你会发现在街头巷尾、在田间地头,这样的议论会更加热烈、更加充满激情。这一切都关乎民生,具体来说,就是关乎日子、关乎幸福。在这样的社会精神谱系中,作家如果远离政治、漠视民间对高层决策的反应、割裂政治生活与社会现实的关系,作家的社会意识就会全面坍塌,永远也无法看清生活的本相。我比较在乎十八大报告里的一系列关键词,比如不走老路、海洋权益、政治清明、美丽中国、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等。应该说,大会传递的这些信息,回应了我对当下社会的一些观察和思考。3年前,我的另一部中国作协重点扶持作品《皇粮钟》问世,我试图用历史和现实的双重眼光,诠释中国农民与绵延2600年之久的皇粮之间盘根错节的关系,揭示“三农”问题对中国农民意志、价值观和国民性特征潜移默化的影响,表现取消皇粮制度对农民心灵的触动和农民精神的变化。小说出版后,立即被北京、山西、吉林等省市列入戏剧、影视、话剧等文化开发项目,由我担当文学顾问的相关剧目也相继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奖项。我不是以此证明我的小说有多好,我是想说明3点:一是多种艺术形式对这部小说的接纳,实质上是小说中可靠的“社会性”在发挥作用;二是对中国民生真相的揭示,依靠的是作家社会意识对生活的介入而不是简单的“体验生活”;三是专家关于“从秦岭的小说里找到农民”等一系列话题与我“站在崖畔看村庄”的呼应,实际上同样在证明社会意识与关注现实之间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关注十八大与关注现实,本质上是一码事儿。现在,老百姓比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更加渴望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些民生落到现实里,老百姓就会关注自己的油盐酱醋、锅碗瓢盆和衣食住行,就是这么的具体和简单。具体和简单恰恰是作家的难度,因为作家置身于现实的众目睽睽之下。(秦岭)

    2012-11-21 18:39:17 作者:秦岭
    • 0
    • 9608
  • 九把刀:写作如人生,就是不停地战斗!

     九把刀 真名柯景腾,台湾著名畅销书作家、演说家、导演、编剧。“九把刀”原本是柯景腾高中时写的一首歌,因为歌词和旋律简单而且容易上口的缘故,很快就在同学间 传了开来,因而本人也被称为“九把刀”。代表作有:《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功夫》、《杀手》、《少林寺第八铜人》等。他是一位作家,读他的作品你可以嬉笑怒骂;他是一位导演,看他的电影你可以重温青春年少;他是一位“魔术师”,以文字和电影为媒介为你变出千姿百态的世界。他就是台湾大众畅销书作家九把刀。一个人怎会如哈哈镜般有多种不同的风格呢?在与九把刀的采访交谈中,所有的疑问都得到了回答,他在送给记者的亲笔签名书中的题语就是最好的答案,“写作如人生,就是不停地战斗!”写作“魔术师”作家可以有很多种类型,有专门写爱情的、科幻的、武侠的……我们总能为其作品贴上一个标签,但是如果用某一个标签来形容作家九把刀的作品却很难,因 为其作品风格多变,写作题材涉及武侠、爱情、科幻、亲情……可谓“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今年年初,《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让我们重温年少青春的 美好;年中,《上课不要烤香肠》带我们一起踏上奇幻探险之旅;年底,《妈,亲一下》使我们思考并珍惜暖暖的亲情。若非要用一个标签来定义九把刀,我觉得 “魔术师”的称号更符合他。读他的作品更像是欣赏一场魔术表演,充满期待和精彩。“魔术师”是怎样炼成的?“我的写作风格多 变,是因为我很晚才成为畅销书作家的缘故。”这是九把刀给出的答案。从1999年到2004年,他的每本小说,没有一本销售超过1500册,“试想我的第 一部小说是武侠小说,并让金庸大师在书的封面上题字:‘仿佛看到年轻时的我。’这样我可能就觉得太棒啦,继而就写武侠小说。成功来得早,就太容易局限在那 里。因为这是你所开创并熟悉的成功模式。”写作生涯初期“碰钉子”,但坚持“写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是九把刀文学创作始终坚持的理念,“这么多年出书,我都是写好终稿后直接给出版 社,如果出版社建议我修改框架或者结局,那么我会选择再问另一家出版社,这样做跟自尊心没关系,我只是想写自己喜欢的故事。写作初期小说卖得不好,让我跟 小说维持了很长一段没有金钱的关系,也让我在写作中始终能坚持自我。”在他看来,成功来得晚些,有时不见得是件坏事。[NextPage]创作可以很快乐从在网络上发表连载小说到现在,九把刀已创作了67部小说。每天写作量保持在2000字左右,高峰期曾达到每天5000~8000字,这为他赢得了 “网络经典文学制造机”的称号。如何保持旺盛的创作力而不疲倦?九把刀的秘诀是“把写作当做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保持写作的纯粹性。当年小说卖得不好让我有 很长一段时间可以自我审视,我到底有多想要、多喜欢做这件事情。”“我很喜欢《灌篮高手》,它里面有一句话写得非常棒——‘打篮球很快乐,但是胜利可以增加一百倍的快乐’。写小说很快乐,写出的小说如果很 多人觉得很好看,很多人赞美,很多人买回家,当然可以增加一百倍的快乐。但是回到原点,写小说、打篮球,如果没有胜利,它依然让你很快乐,这才能够保持你 跟它之间最单纯的距离和关系。”这番话道出了九把刀保持文学写作激情所在,即回归写作的本源,享受创作所带来的快乐。创作来源于生活,在九把刀的文学世界里,小说创作的剧情来源于平常所看的电影或者书中的情节,而人物的塑造则源自对周围人的观察。“可以将 自己看到的很多相同题材的电影或者书的情节提取再创作。这些都是触类旁通的,有太多的素材可以触发我们写出那个你不曾经历过的世界。而故事人物的塑造则需 要作家具有极强的观察力,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我会随时随地观察跟我接触过的每一个人,会记得每个跟我交谈交流的人的典型特征,将某一类具有共同特质的人进 行归类后放在我想象出来不着边际的小说剧情中。”“小说创作一定要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你的剧情可以天马行空,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要让读者认为是有 可能发生的。”九把刀笃定地说。[NextPage]就是不走寻常路从文学作家跨界电影导演,最大的感受是什么?面对记者的提问,九把刀脱口而出,“最大的感受是写小说不用钱只花时间,拍电影却需要用钱,有时还是自 己的钱。”虽然是句玩笑话,却道出了其中不为人知的心酸。“小说无所谓失败,而电影却不一样。我是用轻松的心态来写小说,用紧张的心态来拍电影。小说是孤 独的工程,电影则是沟通的工程。我常常想电影如果不拍,可以一辈子舒舒服服地写小说。拍电影会有很多麻烦,而这个麻烦还是自找的。”“自寻烦恼”的九把刀 下一部电影将是武侠题材,没有延续《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的纯爱小清新之风,却也符合他的一贯路数——不走寻常路。很多读者将其视为“金庸的继承人”,对此,九把刀谦逊地说:“我们俩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类型。对我来讲,金庸太强了,所以我不会学。我的书可 能会跟他一样畅销,但是我们永远是两个类型的作家。深度也不会一样,一开始就承认这一点,才会快乐地做自己,不要老去想赢自己不可能赢的人。”现实生活中 的九把刀是个不折不扣的“金庸迷”,一部《神雕侠侣》看了29遍。在他看来,偶像金庸是永远无法企及和超越的,“因为我们的阅读范围完全不一样,我不会看 四书五经,也不会去看医书。比如,我写武侠小说写到人体穴位时,我不会去翻医书,我会在谷歌上搜索人体穴位图,而金庸则会参照医书来描写。这不是我擅长的,我只有另辟蹊径来走。”

    2012-11-21 18:34:03 作者:中国新闻出版报
    • 0
    • 9606
  • 杰里·克利弗:写作是可以学习的

     杰里·克利弗不知道克利弗给他的小说创作培训班起名的时候,是否知道中国有个成语叫“空中楼阁”,用来比喻幻想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反正他已经这么叫了。他在芝加哥创办的写作培训班名叫“作家阁楼”,并且越叫越响亮。不久前,汇集他从教30余年来授课精华的《小说写作教程》 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引进出版。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译者王著定评价说,书里所讲“贴合实践、简单实用,为畅销图书、短篇小说、影视剧本以及舞台剧本创作提 供了一盏指路明灯”。克里弗提倡“即兴小说”(immediate fiction),让写作者不再乞灵于缪斯女神的点化而是做到自我呈现、自成一家。他给自己的方法所下的定义是:“探询自我的手法”。这位曾经苦恼于小说创作的大学讲师,现在成了无数人推崇的写作大师。当然,他也承认,有的人做运动员很好,未必能成为好教练;有的运动员表现一 般,却能成为好教练。言外之意,即使有些人写作不好,但他懂得写作技巧,照样可以教出好的作家。编辑也一样,不见得擅长写作,但可以帮助作家写出好作品。 日前,克利弗来华访问,接受了记者的专访。[NextPage]多年前,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严家炎曾经对学生们说,“进我中文系的,将来不要指望当作家。中文系不培养作家,而是培养适于文职工作的人才。”相 信很多中文系学子对这番话牢记在心。这句话在很多年里被北大中文系奉为金科玉律。国内大学都是这样,认为大学里培养教授、专家,不培养作家。但是现在,中 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很多高校引入写作教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许,我们需要别人的帮助来发现和拓展自我。读书报:能不能把《小说写作教程》理解为“写作速成”教程?杰里·克利弗:教程所教授的不仅是故事的创作手法,更是探寻自我的手法。它能帮助你发现自己拥有什么经验,然后让它为你所用。因此,它的速成性具有双重含义。你的创作内容是现成的,你的创作方法也是随手拈来的,你只是直接地把早已成竹在胸的小说写出来。读书报: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认为写作某种程度上是要有天赋的,您的讲述似乎打破了写作的神秘性。不过,这样大家掌握的写作技巧岂不高度雷同了?杰里·克利弗:大家用的技巧一样,但是故事不一样。每个人的情感模式不一样,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一样,写出来的作品就不一样。你有一套完整的情 感,也有很多富于戏剧性的生活经验,在写作中可以派上用场。写作是跟音乐创作、绘画、舞蹈完全不同的艺术,写出成功的故事不需要特别的天赋。当然,我确定 是有天赋存在,有天赋的人可以成为伟大的作家;没有天赋也可以写得很好。也许你的作品不伟大,但是写得足够好。读书报: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文学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迅速增加,有人把原因之一归结为其创意写作教育的普及造就了大量的、潜在的作家,使很多人都具备了文学写作的能力。您这么认为吗?杰里·克利弗:我曾经上过一些写作班,对我帮助不是很大,反而困惑与日俱增。后来我遇到了伯纳德·萨伯思,他给我讲授了我多年来梦寐以求的知识。我成功地挤进了《花花公子》杂志,别的作家也开始到我这儿讨教。除了自己写作之外,我萌生了另外一个念头:如何教人写作?我要让他们学会我已经掌握的东西,不要像我一样学得那么艰苦、那么迷茫。创意写作与文学发展无关。我成为一个好的培训师所用的时间跟我成为一名好作家所用的时间一样长。有些大作家教学水平很糟糕,有些平庸的作家和不 写小说的人却是很好的教师。这两种职业能力不存在必然联系。我觉得,优秀的写作培训教师能够促进一个作家的成长,其加速倍数为十倍。有的教学方法是快速有 效的,有些则会使你学个没完没了。读书报:美国几乎所有的作家都有职业,从事写作的是各行各业的人。但是中国很多作家都是专业作家,专职写作,你认为这种情况对于作家创作有益吗?杰里·克利弗:在美国,单凭写作不能带来足够的收入,所以作家要有职业来支撑生活。他们也想以写作为职业,但是不现实。每一个体制都有利有弊。体制不会抹杀想象力,能够使用几分之几,你自己是清醒的。[NextPage]读书报:现在是大众写作的时代,写作的人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更有难以计数的人活跃在网络上。但是那些忙于网络写作的人,未必有机会看到这样的书,你认为这些书对于已经从事写作的人和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会有怎样不同的帮助?杰里·克利弗:网络写作的方式很好,对作者是非常好的传播方式,但对读者来说不容易鉴别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的。在美国,网络写手写给有限的人群,质量与纸质出版很大区别;实体出版的书是出版社经过鉴别的,相对来说质量比较有保证。读《写作创意教程》对即将写作的人帮助更大,会使他们少走一些弯路。有些作家尽管已经成功了还会碰到一些问题,读《写作创意教程》也会有所受益。一般的写作课程告诉你规则,告诉你有些不能触碰,《写作创意教程》是释放你,让你想去哪里都没有障碍。读书报:很多成功的作家,已经掌握了写作技巧,甚至已经很纯熟,但是在希望突破的时候仍然会遇到瓶颈。您的写作教程能否解决更高层次的问题?杰里·克利弗:就算是成功的作家,遇到瓶颈的时候,也要继续写,这对成功的作家和对刚开始写作的人来说,都是一样的。有的作家不喜欢写的过程,但作品完成以后非常享受;有的作家非常享受写的过程,写作就像玩儿一样。后者要比前者好,所有的作家都可以把写作当成玩的过程。写作并不神奇。有些成功的作家,对生活的敏感度很高,有时候可能会达到一种状态,想写的时候,所有的东西都涌到眼前,角色指使你写,而不受你的掌控。你写的时候,就是看你的角色怎么挣扎,遇到问题自己如何走出来。读书报:那是最理想的状态。杰里·克利弗:对。这本书就是让你笔下的角色自己变活。读书报:听说美国的创意写作教育自诞生之日起,直到今日,始终都存在争论,是吗?杰里·克利弗:没有争论。在美国大学设立的时候就有这门课程。有些编辑也是好的写作的老师,尽管他未必擅长写作。麦克斯韦尔·珀金斯就是一位很优秀的编辑,教出了不少伟大的作家,包括海明威、菲茨杰拉德、托马斯·沃尔夫等,可是终其一生,他连小说创作的边儿都没沾过。读书报:你一直在研究小说创作的过程,在你看来每个作家获得成功的基本要素是什么?杰里·克利弗:一个是写作的欲望,一个是写作的技巧。你要知道你的作品一开始什么也不是,你要有写得不好的心理准备。就算你写得不好,也要继续写,不停地写。一般至少要写5遍。写好的故事需要不停地修改。每个人改到两到三遍的时候会不耐烦。如果你觉得厌烦,你要想想哪里让你觉得很烦,你得知道什么问题使你不能进行下去了,把问题的症结找到。也许你会特别沮丧,那么你放轻松去做点别的。让你的想象力去驰骋。有时候灵感会再冒出来。读书报:如果技巧可以培养的话,那么想象力是无论如何培养不出来的。很多作家创作力在一定的年纪会减弱?有办法解决吗?杰里·克利弗:每个作家的情况都不一样。有的作家就算80岁了,想象力依然能很强。想象力是一直存在的。你和你的想象力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处理好的话你可以写出好作品。有时候你觉得自己有心情时才写作,这是一个误解,任何时候都可以写。当你开始写的时候,好主意会不由自主地流出来。读书报:有没有对畅销书作家或伟大作家有分析,您认为他们有什么共性?杰里·克利弗:一翻开故事,就让你眼前一亮。你跟角色之间产生很深的共鸣。所有人都想知道怎么成为伟大的作家,你可能永远找不到答案。■记者 舒晋瑜

    2012-11-21 18:22:42 作者:中华读书报
    • 0
    • 9735
  • 欧阳江河:写诗是我的天性 是生命的定义

     11月8日下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与牛津大学出版社联手,在香港中文大学大学书店举办了一场欧阳江河诗歌朗诵会。下午四时许,欧阳江河如约而来。尽管在国外居住多年,欧阳江河身上仍带有一股四川人的爽利劲,有问必答,十分健谈。朗诵中的欧阳江河则和说话时的他不一样,语速适中,语调平稳。他还应在场读者的要求,用四川话朗诵了诗作《手枪》,赢得阵阵掌声。欧阳江河笑着特别说明:“虽然我为大家用四川话读这首诗,但是我写诗时内在的声音还是普通话的。”《凤凰》映射了乡愁与资本晶报:先说说你新出版的长诗《凤凰》吧,为什么会写这样一首长诗呢?欧阳江河:《凤凰》是一首长诗,大概三百六七十行,是我在美国曼哈顿时所写。写作的直接起源跟徐冰先生的艺术装置有关,他用建筑废料做了“凤凰”艺术装置,基本上整个过程我也参与了。我当时就觉得很受打动,很有创作欲望。在上世纪60年代初,法国有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圣琼·佩斯,他曾经受政府委托为一个“鸟”的装置艺术写过一首诗。当然,这首《凤凰》的写 作,无人委托,是我自己非常想写。我觉得这个作品不需要委托,因为它处理的是整个全球化时代的缩影,有乡愁、资本等等。我试图将异质的材料放在一起,构成 一个和谐的整体。晶报:我感觉在这首长诗里,你是用“凤凰”为线索,串起了各个历史时期。欧阳江河:凤凰唤起对中国古老岁月的眺望,它是一种抽象的存在。中国文化的特色是它会命名一些虚构的东西,比如龙、凤,并不真实存在,却具有典型性。除了从装置艺术上呈现之外,我在思考能否从词语角度表现。凤凰在词语上引起的联想和辐射很多,我在某个向度上使用了一条虚线:飞翔玄学。它从头到尾贯穿在诗作中,它只是诗学意义上的飞翔玄学,所以一定 要和现实发生关系。我把这些建筑材料作为词语的一部分,让词语带上建筑材料的物质感。它理所当然带有现实的辐射,带有批判的意识。其实“凤凰”这个命名,最早是出现在《尔雅》中,各个朝代的诗人都用过这个意象。然后到了现当代,像“凤凰”牌自行车、传媒凤凰电视台,也用这个名称。只要画龙点睛点到几个,它就跟怀旧的意识形态衔接。诗中不同的凤凰命名,它衔接和映射着不同的历史阶段。晶报:写这样一首长诗会很困难吗?欧阳江河:写这首诗用了很长时间。我写完后改了六七稿,放了一年之后,再拿出来修改出版。晶报:现在《凤凰》在香港出版了,有在内地的出版计划吗?欧阳江河:这个还在商讨中,因为有这样一个问题,牛津大学出版社的林道群先生觉得这首长诗很重要,所以他帮我单独出版了一个单行本。这种出版方式在国外很常见,但是在国内还是很少的。我现在在内地打算出一本诗集,收录近两年来的诗作,但是是把《凤凰》一起收录进去,还是单独出一本,这个还没谈好。[NextPage]尝试用不诗化的词语写诗晶报:你如何理解“诗的语言”?欧阳江河:古代诗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古代的词汇被古人精心琢磨过之后,本身就具有了天然的诗性。相反,我想做另外一件事情,我愿意扩大诗的词汇范围,在写作中尽量把不优美的词语纳入诗域。徐冰用最不艺术的建筑废料做装置,让资本向它致敬,有人要花几千万买这个东西,它卖的就是艺术原创力和想象力。我在写诗时,也是一样。我尽可能 把反诗歌的材料,放进诗的构成和范畴里,使之具有诗的力度、光辉、能量。越不诗化的词语,我越喜欢用。诗歌是建构的产物,不是词语的产物,这是比较古老的 说话。以前我们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我不赞同这样的说法。晶报:确实,在《凤凰》诗中就能感受到你的用语都是非常常见的、生活化的。那你写诗会找灵感吗?欧阳江河:我不会。诗歌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写诗过程中慢慢确立起来,它是写作本身的产物。它是一个综合的东西,跟语言、意象、画面、词语、心灵感受等等有关。我写作不依赖灵感,甚至是克服灵感、和灵感较量的过程。写作是一个漫长的沉淀过程,但是有些东西也要漂浮起来。我的诗歌形式单调,但是诗中的力 度是独特的。在写作中,我留意保持语言完美与半成品的比例,保持它的体温、呼吸感。写作呈现的是它的发生,诗应该是思想的活体,活的文本。词会呼吸、有脉 搏跳动,好像刚刚烤出的面包一样散发着热气。晶报:似乎诗人都比较敏感,特别重视精神世界的构建,你是这样吗?欧阳江河:我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兴趣广泛。任何给我带来幸福感和快乐的东西都会染上精神色彩,一些跟精神没有太多关系的东西不能带给我直接的快乐。我最近在写长诗,这是我写作中很重要的第三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在四川,后来我因为婚姻关系去了美国,现在是第三个阶段。我个人认为,我最重要 的诗会产生在我人生的第三个阶段,我更注重触及重大的历史题材,融合我多年的思考。我觉得这个阶段的写作最有意思,现在这个阶段开启之后,我觉得我很愉 快、很幸福、很舒服,所以会持续写下去。我觉得我这一生中,天生就是一个诗人,在停笔十年的时候,我仍是一个诗人。写诗是我的天性,是生命的定义。[NextPage]诗歌翻译过程有失有得晶报:你的诗集《重影》是中英双语对照的,你觉得诗歌是可以翻译的吗?欧阳江河:诗歌是可以翻译的,尽管在诗歌翻译中可能失去一些东西,但同时也能得到一些东西。让诗歌在不同语言中发生弯曲变形,对诗不是坏处,但想让翻译达到原文的高度是不必要的一个奢侈。但也有可能,翻译比原文更好。比如,莫言小说的能量感和原质感很强,但就语言的高级程度来说,肯定不是最高级的。如果遇到特别好的译者,在翻译 过程中,语言可能会被精细化。莫言的乡土和高雅的英文融合,可能得到一种语言上的精细和优美。红楼梦的语言很精细,在翻译过程中则容易失去。诗歌需要内部 本地的东西,在翻译中可能得到一些东西,但失去更多。晶报:你刚刚也提到了,你的兴趣爱好很广泛,除了诗歌还有写其他东西吗?欧阳:我还写批评文章,有音乐的、绘画的、文化批评的、电影的,都写,我什么都写一点,甚至戏剧评论我都写过,都感兴趣。我出过一本名为《站在虚构这边》的诗歌评论集。诗歌评论我是两个部分,一个是带一点理论性的整体的批评;一个就是细读,就是针对一首诗写评论,写得很深入、很细、篇幅也很长,曾有一首很短的诗,诗评我写了七八千字。晶报:之前采访诗人洛夫时,他提出一个观点,就是“新诗没有规范,少了红绿灯”,你同意吗?欧阳江河:对,就是更开放了。他说的没有红绿灯,我想可能指的是形式感。我们的古诗有很多形式,平仄啊对偶啊,但是即使在这个限制中,这个人和那个人写的东西都很不一样,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诗歌的开放性就是在最具有局限性的写作状况中也存在。现在的问题是,在形式上放得太开了,一点拘束都没有了以后,反而大家有可能越写越像,这个很奇怪。所以像和不像不是从外在形式理解,而是在语言的上下文的推进和它触及的深处、它所铺开的场域,看它的气场有多大。晶报:现在在哪里定居?欧阳江河:主要还是北京,也要出国,算是两边跑吧。晶报:为什么用“欧阳江河”这个笔名?欧阳江河:我本名江河,但是这个名字有人用作笔名了,我不想一样,就在前面加上个“欧阳”,这是我母亲的姓。[NextPage]凤凰(节选)○欧阳江河给从未起飞的飞翔搭一片天外天,在天地之间,搭一个工作的脚手架。神的工作与人类相同,都是在荒凉的地方种一些树,火热时,走到浓荫树下。树上的果实喝过奶,但它们更想喝冰镇的可乐,因为易拉罐的甜是一个观念化。鸟儿衔萤火虫飞入果实,水的灯笼,在夕照中悬挂。但众树消失了:水泥的世界,拔地而起。人不会飞,却把房子盖到天空中,给鸟的生态添一堆砖瓦。然后,从思想的原材料取出字和肉身,百炼之后,钢铁变得袅娜。黄金和废弃物一起飞翔。鸟儿以工业的体量感跨国越界,立人心为司法。人写下自己:凤为撇,凰为捺。欧阳江河1956年生于四川泸州。诗人,诗学批评家。作品有《透过词语的玻璃》、《谁去谁留》、《站在虚构这边》、《事物的眼泪》、《凤凰》、《重影》等。晶报记者 姜梦诗 实习生 晏梦辉/文、图

    2012-11-21 18:17:48 作者:姜梦诗
    • 0
    • 9747
  • 作家菲利普·罗斯退休:说实话 我写够了

     菲利普·罗斯《再见,哥伦布》《美国牧歌》《复仇女神》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知名作家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10月份在接受法国《Les Inrocks》杂志采访时宣布了自己的退休计划,“说实话,我写够了。”罗斯表示,他在2010年出版的《复仇女神》(Nemesis)是他最后一部作 品。这一消息让许多人感到惊讶,因为很难想象作家也有宣布退休的一天,尤其是对于这样一位高产作家。据《爱尔兰时报》(Irish Times)报道,菲利普·罗斯的出版商证实了这一消息。“他告诉我,这是真的。”霍顿·米夫林(Houghton Mifflin)出版社副总裁罗瑞·格莱泽(Lori Glazer)表示。[NextPage]“我已经将我拥有的天赋发挥到了极致”已经79岁的菲利普·罗斯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如此高龄的他前些年以一年一部作品的惊人速度陆续出版了《凡人》(Everyman, 2006)、《退场的幽灵》(Exit Ghost, 2007)、《愤怒》(Indignation, 2008)、《羞辱》(The Humbling, 2009)和《复仇女神》(2010)。但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过去的三年他都没有拿起过他的笔。“74岁那年,我意识到我的时间很有限了,所以我决定读那些我喜欢的小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康拉德、海明威……当我读完,我开始重新 阅读我自己的书,就从最后一本《复仇女神》开始。我想看看自己是否在写作上浪费了时间,我觉得还是相当成功的。”罗斯引用了美国著名拳击手乔·路易斯 (Joe Louis)临终前的一句话来形容自己的写作生涯:“我已经将我拥有的天赋发挥到了极致。”罗斯表示,在那之后,他就做了决定,不再写小说了。“我不想读,也不想再写了,我甚至不想谈这些了。我已经将我的一生都献给了小说:我研究、教 授、写作、阅读,除此之外其他什么都没有。够了就是够了!”罗斯形容,写作的过程就是一种挫败。“所有的草稿都记录着你的失败,我已经不再有精力面对和对 抗这种挫败了。我累了,我已经失去了所有形式的狂热,但我一点也不觉得伤感。”“我认为多一部作品、少一部作品都不会改变任何我做过的事情。而如果我写了一本新书,它很可能会是个失败的作品,谁需要再读一本平庸的书呢?”罗斯说。[NextPage]他几乎囊括所有美国文学大奖1933年,菲利普·罗斯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的纽瓦克。26岁时,他发表了处女作短篇小说《再见,哥伦布》,并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引起了美 国文坛的关注。随后在1995年凭借《萨巴斯剧院》再度摘下这一荣誉。1969年出版的《波特诺的怨诉》则使他一跃成为世界级别的著名作家,在上世纪20 年代末推出的“美国三部曲”:《美国牧歌》、《我嫁给了一个共产党人》和《人性的污秽》也成为了他的代表作。其中,《美国牧歌》获得了1998年的美国普 利策文学奖。可以说,菲利普·罗斯是“获奖专业户”,他几乎囊括了所有美国文学的大奖,除了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文学奖,他还两度获得全国书评家协会 奖,三次福克纳奖,以及在2011年获得了布克国际文学奖。2005年,罗斯成为第三位在世时被收入“美国文库”出版作品全集的美国作家。尽管“战绩彪炳”,但他的获奖列表上唯独还少了一项诺贝尔文学奖。罗斯以其旺盛的创作力和才华洋溢的作品,连续多年成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呼声最 高的作家之一,也被看作是美国文坛的希望,因为美国已经有20多年没有作家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了。但这一希望,又将随着罗斯宣布退休而暂时熄灭。罗斯同时也是一位颇具争议的作家,罗斯早期的作品因其富有争议的主题以及大量直白的性爱描写曾引起读者与批评家的争论和犹太人的指责,其小说 《波特诺的怨诉》更是一度被列为禁书。一些女性作家、读者也对他的作品进行抨击。去年,出版人卡门·卡里尔(Carmen Callil)就因为布克国际文学奖颁给了罗斯而宣布退出评委会。她批评说,罗斯总是不断地重复着同一个主题,仿佛他就坐在你的脸上压抑得你喘不过气来。 “我从来不认为他是个作家,从今以后20年内会有人读他的书吗?”作为一名犹太作家,罗斯的早期作品特别关注犹太人在现实美国社会中的生存状况以及身份危机。而罗斯在后期写作中逐渐转向了“新现实主义”,在坚 持现实主义原则下借鉴现代主义甚至后现代主义手法,对美国的文化和历史进行了分析和解读。他的代表作“美国三部曲”,完整地呈现了战后美国的社会图卷,三 部作品分别以 50年代麦卡锡白色恐怖、60年代越战时的社会变迁和1998年克林顿白宫性丑闻为背景,书写了生活在1945年二战后美国社会政治变动下的普通人所经受 的家庭动荡和个人悲剧,因此被并称为“美国三部曲”。2005年初,《纽约时报·书评周刊》请两百位著名作家、评论家、编辑等文坛重要人物推举“过去25年来出版的(美国)最优秀的一部小说”,得 票最多的前20部小说中,菲利普·罗斯的作品独占六部:《美国牧歌》、《反人生》、《夏洛克行动》、《萨巴斯剧院》、《人性的污秽》、《反美阴谋》,足见 其作品对美国文坛所造成的巨大影响。叱咤美国文坛50多年、笔耕不辍的菲利普·罗斯,也许是该换回一个休息的时间了。[NextPage]罗斯主要作品简介《再见,哥伦布》《再见,哥伦布》由中篇小说《再见,哥伦布》和五个短篇小说组成,为读者展现了二战后美国贫富差距的社会境况及50年代犹太人的家庭生活,作者 机智、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对人物的怜悯之情,在故事中体现无遗。《再见,哥伦布》讲述一对同为犹太人但家境悬殊的青年恋人的故事。出身贫寒的图书管理员尼 尔与青春貌美的富家女大学生布兰达在盛夏的游泳池畔邂逅,一见钟情。但社会阶层的差异、恋人之间的种种猜疑最终导致一段青春恋情黯然收场。《美国牧歌》小说叙述了从大萧条到20世纪末一个体面的犹太人企业家美国梦破灭的遭遇。塞莫尔·利沃夫是人人仰慕的棒球明星,循规蹈矩的他在毕业后拒绝球探 挖掘,选择念完大学并承继家业,娶了新泽西小姐为妻,成为一个成功的手套工厂老板。他爱他新进入的美国新大陆,到了1968年,他所钟爱的年仅16岁的女 儿梅丽,却在这动荡的反越战时代,成了激进的炸弹客,最终毁了利沃夫一家。《复仇女神》23岁的犹太青年布奇·坎特是美国新泽西州纽瓦克小镇上的一位体育教师,他勇敢、充满理想又富有责任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小镇爆发了小儿麻痹 症疫情,打乱了镇上的安宁,恐慌、敌对和愤怒的情绪在不断蔓延。坎特不顾家人和女友玛西亚的反对,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看到疫情带来的灾难,他也开始痛 恨上帝的无情和命运的不公。随着感染的病例越来越多,坎特终于被女友说服,转往她所在的夏令营工作,但这并没有带来心灵的平静,坎特反而终日纠结于个人安 危与个人责任孰轻孰重的煎熬之中。记者 廖露蕾

    2012-11-21 18:10:10 作者:记者廖露蕾
    • 0
    • 9636
  • 写作应勇敢表达思想,而非纠缠于华丽文字

     9日下午,受省作家协会之邀,著名作家韩少功、格非在汉口武汉天地一家咖啡馆,参加《山南水北·人面桃花——韩少功、格非作品诵读·无主题对话会》,与武汉读者面对面交流。《山南水北》、《人面桃花》、《遥远的自然》、《傻瓜的诗篇》、《褐色鸟群》……武汉的大学生、作家、教授们纷纷上台朗诵了韩少功、格非的众多代表作中的片段。格非认真地倾听师生们朗读,并被感动。他说,每个人的心都是被围困的小岛,而自己写作的目的就是希望打破这种围困,寻找与人的沟通和交流。韩少功幽默地说,能像这个下午这样静下心来一边读书谈文学,一边坐在舒适的沙发上喝咖啡,是一种奢侈享受。他说年轻人大多忙于工作,生活的压力让他们几乎没有时间读书,而与文化唯一的联系就是手机阅读。“与青年人对话,从他们身上看到文学微弱的光亮在哪里,这是我来武汉驻校的原因。”在随后的“无主题对话”环节,韩少功和格非分别回答了大学生们围绕文学创作的提问。针对大学生“写作是重文字还是重思想”的提问。格非鼓励道:“洗尽铅华的文字是老成之作,年轻人本身没有铅华,写作不应该纠缠于华丽文字,而应该勇敢表达对时代、对生活的思考和情感。”据省作协主席方方介绍,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当代写作研究中心的“春秋讲学”计划之“秋讲”自本周开始启动,韩少功和格非应邀进驻该校。在为期两周的时间里,他们将为本科生、研究生授课,同时还将赴周边大学演讲。 (记者龚雪、通讯员钱道波)

    2012-11-21 18:06:54 作者:记者龚雪、通讯员钱道波
    • 0
    • 9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