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稿《毕业在即,环保青年路在何方?》
专题采写:记者 陈丹纯
社团换届、拍毕业照、工作动向……转眼,又到了6 月毕业季。坚守环保事业,继续追逐梦想;放弃环保之路,另谋去处。在这热热闹闹的毕业时分,一群环保青年在追问“叶落何方”?
5 月31 日,由广东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指导,广州市海珠区青城环境文化发展中心(以下简称“青城”)主办,广东省大学生环保社团联盟、中山大学南校区环境保护协会承办,大学生环境组织、AIESEC公益项目组协办的主题为“毕业· 传承”的广东省绿色创新青年派对在中山大学熊德龙学生活动中心举行。活动吸引了来自政府、企业、媒体的跨界专家学者和绿色青年、环保公益人等近200 人参加。
坚持环保是终生事业
一部《叶落何方2》的微电影,让在场观众看到了一群追求环保、践行公益的青年的执着,也让大家反思自己心中的环保梦。观看完视频后,广东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副主任周观明深有感触,“我在大学时代就创办了三个社团。”有着类似的社团经历,毕业后又从事环保事业的周观明,对视频中这群坚持环保的青年表示了肯定和认可。对于大学生做环保公益,他建议:“大学生做公益,不应该关起门来自己做,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比如信息资源、大学生社团资源等,应该以更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多学习,慢慢成长。”
谈及自己心中的环保青年,周观明认为环保青年不应该被条条框框限定。“环保是我们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与人是不可分割的。我们应该把环保当做终生事业,无怨无悔地去追求,这是一个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过程,前面的人开路,后面的人要跟上。”周观明激情澎湃的演讲激起了在场众多环保青年的热情,大家纷纷鼓掌表示赞同。
在周观明眼中,环保是终生事业。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华南师范大学绿色文明社团第十届社长、现创绿中心项目专员官俊峰的人生选择。2012 年7 月,官俊峰和华南师范大学绿色文明社团第十一届社长、现青城总干事许建培等人创立了青城;2014 年1 月离开青城,加入创绿中心,并负责珠江水项目。
官俊峰从小心中就有一个“环保梦”,所以他人生的选择都与环保密切相关。“最初成立青城,是因为广州关于环保方面的NGO 太少了,扶助环保事业的青年也很少,我希望大家对环保能有更深的认识,于是创立了青城。”
为何后来又选择离开青城?官俊峰解释说,这主要源于他对水的特殊情怀。官俊峰的家乡河流污染严重,从而引发了他对水资源的关注。“目前来说,还是很少人集中关注水环境问题,我想聚焦在水资源保护这一议题上,让更多人关注并行动起来。”很显然,官俊峰已经把环保当做自己的事业,并用自己的行动去证明。
绿色事业需要不断学习
这个世界和我有什么关系?我想要怎样的生活?我在追求什么?我已经拥有了什么?这一连串的问题,从华南理工大学Fresh 环保协会前会长、现香港地球之友大陆项目顾问陈志强口中抛出,台下的青年顿时陷入了沉思。香港地球之友东江之子计划于2008 年启动,目前已进行了6 年,参与计划的青年将奔赴江西省东江源村,探寻水源地,并通过除草植树、生态教育、生态调查等活动参与到生态农村的建设中。期间,青年与村民同吃同住,亲身体验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体验农民的生活与劳作,并尝试解决当地的环境污染问题。
在陈志强展示的PPT 中,有一组是他在河道清理垃圾、在田野做调查、在田里干农活的照片。“在别人眼里,做环保可能是在课室里给大家普及知识。但事实上,我们是这样的:不仅仅要上课,还要挥汗如雨,拿起锄头植树造林。”陈志强诙谐风趣的语言和自我调侃的口吻,让大家了解到环保的定义并不狭隘。
陈志强认为,做环保首先要明白自己与这个世界的联系,同时要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在明确自己的追求后,才能全身心投入环保事业。“环保还要不断创新,要经过实地考察和亲身体验,用多元、开放的心态来看待问题,长期坚持下去。”陈志强非常认同“绿色创新”这个理念,他认为“反对光亮工程”的光头行动和用科学方法把厨余做成香精的环保行动是值得推崇和提倡的创新做法。他也希望未来能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保护水资源的行动,乃至整个生态环境。
此次参加青年派对的不仅有资深环保公益人,也有“涉水不深”的大学生,广东药学院大四学生吴少珠就是其中一员。从自己大学四年的历程,到选择青城,并成为青城的一份子,即将步入社会的吴少珠表达了自己对环保事业的执著与热爱,并给予师弟师妹建议,“对大三、大四的大学生,我想说,做你热爱的工作,去你喜欢的地方;对大一、大二的学生,我想说,趁年轻,不要怕苦怕累,多学总是有好处的。”
上万人每年奔跑在环保路上
据了解,目前广东省有96 个环保协会,其中包括广州市的51家,每家环保协会平均有177个成员。“每年大概有13600 个人在环保路上实践。”许建培说。
2012 年“9·16”广州反日游行事件当晚,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环保协会会长陈志滔拿着扫帚,跑到花园酒店周围准备扫大街。没曾想,当他跑过去的时候,竟然发现已经有一群人在忙碌了。“那一刻内心很震憾,大概有50 多人,大家都是自发过来的,没有谁号召。”就这样,从花园酒店,到区庄,再到岗顶,陈志滔和其他人默默地把道路打扫干净,然后默默地离开。
“其实,这个城市有很多人都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改变这个世界,他们热爱社会,渴望改变,所以愿意在游行结束后主动站出来打扫大街。”陈志滔表示,有想法就要付诸行动。
“只要你想做一件事,全世界都会给你让路。”在肇庆学院环保协会会长黄晓真看来,理想与现实只有一步之遥,每个人都可以利用现有资源做出更多有益的环保事情。
无独有偶,南方医科大学环保协会会长曾莹就曾发动社团成员的力量,在全校倡导节约水资源的行动,尽管最后因为条件的限制未能获得很大的效果,但他们的行动还是影响了很多人。
利用社团资源,多干实事,无疑是很多环保青年最想实现的目的。许建培就是在社团里成长起来的,在他大二的时候,就开始大刀阔斧地对社团内部架构进行改革,将8 个部门削为3 个部门。许建培坚持以项目吸引会员,最终实现了华南师范大学三个校区的环保社团大联合。
在面临毕业抉择的时候,许建培也曾迷茫徘徊过,他不知道路在何方。“这是一个选择的过程,有纠结,也有犹豫。”在老师和前辈的启发下,许建培作出了自己的选择,踏上了环保路,和官俊峰等人共同创立了青城,并全身心投入环保公益事业。
专家观点
广州市环境教育学会秘书长、广州大学环境教育中心主任陈南
目前,有关环境的专业有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市政环境、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等,就业范围比较广泛。这些专业的大学生一般有技术上的才能,毕业后可以选择相关行业的公司就业。而就从事环保事业而言,非专业的大学生也可以从事,因为环保事业更需要的是热情。正如许建培一样,不是科班出身,但在环保方面有想法、有执行力,这比空有学术知识要来得更实在些。在实际工作当中,只要不关乎专业技术上的问题,只要有兴趣、有热情、有恒心,都可以做自己想做的环保事业。鼓励青年参加环保事业,要求社会有一个好的大环境,为这些环保青年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让他们能够“获益”。这里的“获益”当然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他们需要自我肯定,更需要得到社会的肯定。否则就会影响他们的长期积极性,甚至中途放弃。环保事业需要长时间的坚持与努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到成效的。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