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原创> 杂文·评论·奇章

深度稿《依不依恋,决定“可不可爱”》

时间:2016-01-21 17:24:00     作者:陈丹纯      浏览:9588   评论:0    来源:广州市青年作家协会

深度稿《依不依恋,决定“可不可爱”》

 

策划 陈丹纯 采写 记者 陈丹纯 实习记者 朱思惠

2013 年开始,《小儿难养》《辣妈正传》《小爸爸》等育儿节目占领了各卫视黄金时段,而由湖南卫视打造的《爸爸去哪儿》更是连续数周创下了全国同时段节目收视率第一。当代中国转型期中的亲子关系、家庭观念面临着中国式“二胎”家庭“隔代教育”“虎妈狼爸”等种种新问题。在培养孩子和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新时代的父母往往无从下手。

近日,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心灵花园父母公益课堂”第一讲——“安全依恋与儿童成长”在广东省博物馆举办。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特聘讲师、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国际著名儿童心理分析师Brian Feldman为到场的父母讲授了在孩子婴幼儿时期应该如何和孩子保持安全依恋关系。

Brian Feldman以儿童心理分析专业理论为基础,以“儿童心理皮肤”为核心概念,结合其二十余年的儿童临床经验,选取相关经典儿童咨询案例,阐述中西方文化交融下的心理学育儿与家庭教养新理念。讲座当天,现场座无虚席。在Brian Feldman深入浅出的分析和讲解下,不少父母表示自己获益良多,“这种讲座很好,我们现代人总是因为工作而忽略了和孩子相处。”市民詹女士说。

 

早期母婴关系决定孩子的幸福感

依恋关系理论认为,儿童期的依恋关系对孩子日后的人格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一个不受欢迎的孩子不只觉得自己不受父母欢迎,而且觉得自己基本上不被任何人欢迎。相反,一个得到爱的孩子长大后不仅相信父母爱他,而且相信别人也觉得他可爱。”理论表明,早期母婴关系的品质决定了人一生的幸福感。

据了解,依恋分为三种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焦虑矛盾型依恋。安全型青少年的人际关系表现为:他们很喜欢和朋友待在一起,喜欢在适当的时候与朋友分享自己的秘密,能宽容地接受伙伴、家人和他人的缺点,不保留地支持他们。安全型的人容易发现同伴的忧虑并给予情感上的支持。

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副院长、“心灵花园”公益项目组的主要策划执行人高岚教授认为,安全依恋对儿童的成长影响深远。她举了一个自己亲身接触过的案例:一位妈妈在孩子四个月大时就把他托付给老家的婆婆照顾,自己则回到广州上班,每两个星期才回老家看望孩子一次。等到孩子九个月大的时候,她又把孩子交给奶奶跟姑姑照顾。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孩子的情绪变得越来越不好,经常吵闹,也很不讲理,再之后,这个孩子开始三天两头尿床,甚至在幼儿园午睡时也会尿床。

“这种情况不是孩子故意造成的,他自己也无法控制。”高岚又提到,因为怕孩子哭闹,这对父母每次回家看望孩子,都是趁着孩子熟睡之后偷偷离开的。在高岚看来,这种行为造成的结果是增加孩子的恐惧和不安,孩子无法确定自己是否拥有父母,他不确定他们是不是会随时离开。“这就是很典型的依恋缺失案例,孩子没办法获得稳定的安全感。”高岚说。

 

依恋要有度,关注孩子心理需求

“很多父母错误地认为给孩子买昂贵的日用品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就足够了,却没有意识到抱抱孩子、为孩子哼个儿歌有多重要。”随着社会水平的不断提高,高岚发现,现代父母愿意倾尽自己的所有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但却忽略了为孩子提供最简单的情感依赖和关怀。

细致地为孩子安排好一切,甚至雇用专门的人来陪伴孩子,这就是“最好的爱”吗?高岚给予了否定,“当你把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好的时候,你以为他不再需要你了,实际上这就是把孩子从父母身边排除出去了,这就是父母身份的缺失。”

有人提出,所谓的“安全依恋”,到底怎样才是“安全”的呢?如果把握不当,很容易造成溺爱。对于这个问题,高岚表示,好的依恋,分离是安全的。“好的依恋不代表父母与子女一定要每天黏在一起,而是就算父母去上班,孩子心中也会觉得妈妈一定会回来,我是安心的。”

事实上,爱一定会让自由和保护发生冲突。高岚解释道,野生动物是自由的,但不安全;动物园里的动物是被保护的,但它不自由。所以自由与安全这两者之间父母要小心地把握好,要有一个合适的度。

依恋关系理论形象地把“不安全的依恋”用一张“大手握小手”的图片表现出来:小的时候是抱持,长大了就会演变为吞噬。“形象化地说,比如右拳是父母,左拳是孩子。小时候右拳包着左拳就是抱持,但如果孩子长大后一直被这样抱持着,就不能健康地成长,也有被吞噬的危险。”

现代社会,大多父母关注到的都是表层的东西,而忽略了那些看不见的心理上的影响。长期为孤儿心理发展提供专业辅导与帮助的高岚很有感触,“比如孤儿院的孩子,他们可能吃着最好的奶粉、用着最好的尿布,但是他们没有办法跟父母建立连接关系,那么教养的义务只能转接到孤儿院阿姨的身上。但是很多阿姨以为只要按时帮孩子喂喂牛奶、换换尿布就可以了,而忽略了情感的连接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明确身份定位,成为主导教养者

改革开放后,广东省经济发展迅速,涌入了大量的新移民。一方面,新移民父母对于自己的孩子教育有了更大的投入和期待;另一方面,父母自身价值观冲突很大,不知道孩子怎样的成长才是好的。高岚认为,广东很多父母一方面努力认同现有环境,希望孩子能有好的学习成绩;另一方面又对环境有很大失望,希望能够送孩子出国去接受教育。

面对这种教养冲突严重的社会现实,高岚认为,现在就是让大家去重视心理层面的最好时机。“我认为,社会应该关注和重视心理,要尽早地重视。如何重视呢?我们现在就在将一些心理知识普及出去,以讲座的形式让年轻的父母了解应该如何处理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让父母能够坚持自己的身份立场,成为主导的教养者。”

高岚提议,父母要成为主导的教养者,就要“从最简单的部分着手做起。”“像‘父为天,母为地’这句广为流传的谚语,就很简单地告诉我们,父母都有各自的位置,父亲应该做父亲的事情,母亲应该做母亲的事情。在孩子的纽扣掉下来的时候,孩子应该去找妈妈缝,而不是找奶奶;在孩子呼唤的时候,爸爸不推脱让孩子找妈妈。这些都是非常简单但却很重要的事情。孩子往往就是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情来建立对父母的形象认识。”

为了让父母能够科学育儿、少走弯路,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将定期推出一系列课堂讲座,提供儿童心理分析、亲子关系、家庭教养、生育养育心理建设等各种心理知识普及。“我们希望可以通过这些讲座,让家长能够清晰地获得儿童心理分析教养基本理念,开始思考自己的家庭教养方式与亲子互动状况,并应用到孩子的生育和养育中去。”高岚介绍道。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