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原创> 杂文·评论·奇章

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提问

时间:2013-01-18 13:16:12     作者:钟于一      浏览:9696   评论:0   

教育心理学向我们揭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有效的课堂提问,既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引导全体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还可以使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避免教师一言堂的现象,使课堂氛围轻松活泼。因此,数学课堂的有效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数学课堂中教师提问所存在的问题  

在数学教学时,老师提问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老师提出问题时,没有学生回答;老师点名让学生回答时,学生不愿回答或者答案不是老师想要的。造成在课堂上,要么是老师自问自答,要么批评学生。有时同一个内容的问题,不同的老师提问会有不同的效果,有的效果好,有的没人回答,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  

  1.教师提的问题太难了,学生不能理解问题  

  许多教师提问时,忽略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提的问题太难,过偏或过于笼统,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因此,对于一些较难的的问题和陌生的词语,比如,像利润,成本,这些词语,对于刚接触的初中生来讲不理解,教师如果一开始就问怎么计算利润,学生连什么是利润都不清楚,那只能沉默以对了。教师应先把问题简化或者解释清楚再提问,要不然关于这方面的提问无效果可言。  

  2.教师提的问题表述不清,太空泛或有歧义  

比如,在上平方根时讲完性质后练习,有一道练习是让学生先举一个数,然后说出它是谁的平方根。结果许多学生都举了正数的例子,老师一边问有没有其他不同的例子呢?一边继续请其他同学起来回答。结果都没有达到老师预期的举一些负数或零的例子。造成这种场面是因为老师的问题指向不明确,这个不同是数字不同?符号不同?还是其他呢?由于提问表述不清,空泛,有歧义,导致提问在课堂上浪费很多时间,也不利于学生思考,使课堂效率低。  

  3.教师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太短  

  在实际的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往往给很少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就要求学生回答。所以,大部分学生都答不出来,通常是教师自问自答。这样既达不到教师提问的效果,也没有培养到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教师打断或忽视学生的答案  

有时候教师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一听到学生回答的思路跟课前预设的不一样,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有的甚至忽略学生的答案,直接讲自己的内容。  

这样学生非但不能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中去,反而容易造成学生对问题的不感兴趣,不在积极回答。  

  二、数学课堂中进行有效提问的建议  

针对上面所提到的问题,为了在数学课堂中进行有效的提问,使得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参与进教学中进行思维活动,我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将问题设计的有趣,新颖,或与生活实际相关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数学课时比较枯燥无味的,感觉只是在学枯燥的数字、定理公式而已。如果连提问都一本正经的话,学生的数学学习或者回答问题的热情就更加低下了。所以,教师应该将问题设计的有趣新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学习判别式时,可以通过老师和学生竞赛的方式,看谁能快速的说出方程是否有根,有几个根。  

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不仅是为了学习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例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老师家原有一块三角形的玻璃不小心打破了,裂成两块,利用哪一块玻璃片便可配一块与原来一样的玻璃?  

无论是从有趣新颖还是生活中的问题出发,都能达到激起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进行积极地思考问题,探索答案,也达到了提问的目的。  

  2.提问的内容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数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到“教学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的”。学生对于新的未知的知识,总是通过已知的知识和经验来找联系点和构建的。所以,教师要事先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点和接受理解能力,再进行提问。而且问题的难度要适宜,如果提问题过于简单,就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或失去兴趣;而难度过大,超越学生的知识认识和理解范围太远,也会使学生丧失信心。问题的难度最好符合心理学的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像学习对数的运算性质时候,提问让学生运用对数和指数的运算性质来推导。这既可以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相联系起来,通过思考又可以理解掌握新知识。这种问题的提出,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3.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提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回  

   答老师的问题。因此,教师提问时要面对全体学生,不能让回答问题成为成绩好的学生的专利,成绩不好或者一般的学生在提问环节受冷落,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也会随之降低。教师应将问题分层设计,不同层次和不同难度的问题,针对对应的层次和有相应能力的学生来提问。  

按照布鲁姆特内教学提问模,一般回忆识别类的提问和理解类的提问交给水平较差和稍差的学生回答,把应用性的提问和分析类的提问交给中等和中上水平的学生回答,把综合类的提问和评价类的提问交给水平较高的学生回答,这样可使水平差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信心;提高中等水平的学生,激励水平较高的学生上进。使得全班学生人人都处于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参与讨论问题的积极状态,充分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真正体现新课程数学教学理念“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4.问题要精确具体,表述清楚,通俗易懂  

首先教师所提的问题必须精确具体,不产生歧义,使学生明白所提问题的意义,才不会答偏了。其次,由于学生对数学上一些用语理解能力不高,有一些问题是什么意思都搞不清楚,更别说是回答了。教师提出问题时,要先将问题的内容表述的清楚,直白通俗易懂一点。到了对定理推论进行总结时,再逐步的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概括能力。像“存在”的意思是有一个,“任意”的意思是对所有的,“恒成立”是永远成立的意思。  

例如,对于"是否存在实数k,使关于x的不等式x2-kx-1>0恒成立?"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有些学生却不知若何下手,此时,教师可对其作作声名:"存在"是指"有一个","恒成立"是指"永远成立",再连系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图像等描述,学生就较轻易解决上述问题。  

   5.适度等待学生回答,给予思考的时间  

   提问是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检查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应只为了急切地  

   追求答案而问,在提问之后,如果学生不能马上做出回答,教师应该等待,给予学生适度的思考时间。当然,也并不是说一定要等到学生做答出来,一般来说对于主要是考察对已学知识的记忆,等待1秒左右为宜;而对于批判性、问题解决和决策等高级认知问题,等待时间要适当延长。研究表明,当教师把等待时间从不到1秒增加到3至5秒时,课堂就会出现许多有意义的显著变化,如学生会给出更详细的答案,学生的成就感会明显增强。在此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时间越长越好,最好不要超过10秒。因为随着时间的延长,课堂气氛会变得低迷,很多学生开始处于思维分散或者讲话状态。  

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提问后的等待时间,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可以给予一些提示或补充说明。  

   6.重视学生的答案和问题,并作出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答案,并要及时作出评价,不能轻易的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是对学生的答案轻描淡述过去,如果不让学生回答完整,学生会觉得答和不答都一样,得不到老师的关注,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对于答对的学生,要给与表扬和肯定;对于答错的学生,也要肯定答案中的正确部分,然后引导学生或帮他纠正错误的,鼓励他再接再厉;特别是学生回答的与教师预想的到的答案不一样时,教师一定要镇定,切不可打断学生或是不加理睬。  

   7. 在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探索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倡导学生主动探索,体现数学再发现的过程,数学教学不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鼓励学生“观察、操作、发现”,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因此,在概念、定理、公式的教学中,设计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体验数学家的研究过程,从中培养其独立探索能力  

    例如在讲“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时,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欲望去推导其公式。利用学生探索的积极性,让学生去探索推导方法。有的同学仿效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思路去推导,思维受阻,教师指导其转换思路;有的同学用求等比数列通项的方法,不完全归纳法,得到了结论;有的同学利用定义再结合比定理得到了结论  

   现在课堂上提问题的学生比回答问题的学生更难得,大多数在听老师讲,欠缺了自己想法和看法,应鼓励学生提问,要给与回答和表扬他这种刨根问底,敢于提问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散思维。  

   三、结束语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要给与重视,好的提问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的状态中,还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积极地进行思考,使教学更高效。作为教师要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反思,勇于尝试创新,精心地设计问题,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地改进提问的方式,内容等等,充分发挥提问的价值,使课堂教学取得最大的效益。

                                           (文:钟于一)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