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原创> 杂文·评论·奇章

论青少年心理特点与教育

时间:2013-01-18 13:25:55     作者:钟于一      浏览:9608   评论:0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而且这种竞争也被移植到学校。刚结束一天紧张的学校生活,学生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还没来得及吃饭就开始伏案做作业了。周末,悠闲的大人们在家中看电视,学生们却在忙碌着大人为他们准备的各种补习。他们只能透过窗户凝视着蔚蓝的天空,数着天空飘过的白云,看电视更成了他们遥不可及的奢望。在这种紧张的学习生活里,那些幼小的心灵渐渐承受不住,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受到了重视。所以我们必须要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教育和引导青少年的需要。使教育工作有良好的心理基础,正确引导青少年,使其健康地成长。  

一、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表现为:                                                

1)智力发展显著青少年期由于大脑机能的不断增强,生活空间的不断扩大,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增多,其认知能力获得了长足发展。

2)青少年进入青少年时期,由于对外界认识的不断提高,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思想行为,并且依靠这些标准来支配自己的言行举止。但是由于他们的自我意识还不够清晰稳定。在评价自己时,有时会过份夸大自己的能力,对自我评价过高,甚至产生居高自傲、盛气凌人的心理;在看问题时常常由于对事物识别能力不足,而产生片面主观,加上心理的易损性,一旦遇到一些的挫折和失败,很容易走入另一极端,灰心丧气、怯懦自卑,甚至自暴自弃。评价别人时也常因为自身心理发展不成熟而带着片面性、情绪性和波动性。而且,青少年对别人的的评价非常在乎和看重,哪怕一句随便的评价,都会引起内心很大的情绪波动和应激反应,以致对自我评价发生动摇。如何建立起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变得自信而强大,是青少年期常遇到的心理问题。 

3)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迅速发育,开始出现朦胧的性欲望及与此相联系的一系列内心体验。出现对异性向往同时又表现对异性交往既敏感,又惊惧、既好奇,又羞怯,心理发育与生理发育不同步的心理特征。这是性意识的觉醒和发展青少年期第二性征的出现,意味着性机能的逐渐成熟。这一变化反映在心理上会引起性意识的觉醒。所谓性意识,一般指青少年对性的理解、体验和态度。性意识的觉醒,指青少年开始意识到两性的差别和两性的关系,同时也带来一些特殊的心理体验,如有的青少年对自己的性特征变化感到害羞和不安,对异性的变化表示好奇和关注等。                      

 (4)由于处在青春期情感丰富且不稳定。青春期的发育不成熟,高级神经活动兴奋和抑郁过程的强弱与不平衡。往往表现为青年人易动感情、情感比较强烈,遇事容易激动,同时存在多种情绪状态。而且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心理反抗期。反抗期的主要表现:社会地位欲求不满;观念上的“碰撞”不能自控的情绪波动;青春期烦躁。反抗的主要对象是父母。而形成反抗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生理方面:身体成长、生理成熟,使少年儿童产生“成人感”心理方面;自我意识飞速发展,使青少年进入“心理断乳期”。在社会因素方面:对独立自主人格的追求。面对青少年的这个反抗期,我们该多给予帮助和引导,助青少年渡过这一反抗期。  

二、如何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创造健康教育环境,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这对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切实开展素质教育;教师和家长应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以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
    其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着眼于发展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维护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而不能将工作重点放在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的矫正与治疗方面。重点开展团体发展性教育和个别发展性教育,积极开展团体补救性教育和个别补救性教育,在分清主次基础上使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发展性教育中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提高抵御不良心理的影响;使学生在补救性教育中放下包袱,早日走出心理误区,发展健康向上的心理。
    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就是专门的渠道。但是,仅限于专门的渠道是不够的,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教学中去,任课老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的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渗透到学校各项活动如班主任工作、团活动中去;这样就能形成众多的非专门渠道,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     

任何一种教育活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是一种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教育活动,因此,要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掌握基本的心理学原理和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是我们开展工作的立足点,心理学原理则是指导我们开展工作的方法论。  

青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718岁这一时期,大致相当中学阶段,是个体从童年向成人发展的过度期,是人生中的“疾风怒涛”的时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行为和行为异常问题时期。在青少年时期里,青少年的生理、心理、智力都有很大的变化,自我逐渐形成。但个体身心还很不稳定,情绪行为两极波动。还有对成人闭锁,对同伴开放和反叛性的特点。这些是青少年的基本心理特点,把握好这一特点对我们开展团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我们还要把个别与一般相结合,对个别学生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遵循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下,开展好团体和个别的心理健康教育。

2)要客观、科学地判别学生的心理问题。

在对学生心理问题判别上,要坚持把科学的心理健康标准和客观、科学的心理异常判别手段结合起来的原则。在这一原则下,要正确掌握中小学生的正常心理特点及发展变化规律,正确看待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例如,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控能力低是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不能简单地视好动为问题,认为好动就是多动甚至多动症。并且要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这是发现、判别及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前提。还有,必须慎重区分和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切忌乱贴标签、乱发议论。有的教师轻率地指责学生是“弱智”、“变态”,这是极不负责任的。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宜出现匆匆忙下结论,最好能请心理专家进行诊断。最后,还要防止在判别时出现以下几种偏差。把一般心理障碍视为严重心理障碍;把主要是心理障碍引起的问题,视为主要是或全部是生理因素引起的问题;把主要是教育不当造成的心理障碍,视为主要是学生自身因素或其他社会因素造成的心理障碍;把个性品质不良导致的心理障碍,视为智力因素导致的心理障碍;把心理障碍视为道德品质恶劣等。只有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做出科学的判别,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建设者。所以他们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很重要,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是重中之重。作为未来教师的我们必须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有所了解,并把这些特点结合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上,才能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

                                                (文:钟于一)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