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19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只写想写的,他就是他自己本报记者 董 阳 本报驻斯德哥尔摩记者 刘仲华10月11日,作家莫言(左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在山东高密接受媒体采访。新华社记者 赵小羽摄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著名作家。他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凭借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作品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代表作有《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家族》、《檀香刑》、《丰乳肥臀》、《生死疲劳》、《蛙》等。 北京时间11日19时,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终于揭晓,莫言成为首位中国籍获奖者。诺贝尔奖的官方网站如此评价莫言的作品,展现出了“融合了民间传说、历史和现实的幻想现实主义”。瑞典文学院院士、汉学家马悦然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瑞典文学院选择莫言,是因为他是中国最好的作家之一,“他是他自己,他不学别人,他只写他要写的东西,谁都不能影响他。”就在获奖信息在网上炸开锅的时候,在山东高密老家的莫言通过媒体表示,“我也是从电视上知道自己获奖。”如此重量级的奖项,在他看来“并不能代表什么”,因为“中国还有很多优秀的作家,他们的优秀作品也可以被世界认可”。他如何看待汉语写作的种种新的可能?应以何种方式突破创作瓶颈?本报记者此前对莫言的采访或许能够带来一些启示。[NextPage]汉语写作创新应向“外部”学习,作家最大的限制往往来自于自身记者:在您看来,当前汉语写作如何才能获得突破?莫言:创新有时候是相对的,自己觉得是新的,但在别人看来往往是旧的。每个作家的灵感应该从自身的角度考虑,同样的故事即使大家都在讲,每个人的讲法也可以不一样。不必考虑别人是否写过同样的题材,最重要的是做到不重复自己。一个很有效的做法,便是在大家习以为常的地方运用反向思维,写出自己独有的想法。当然,谈创新不能离开传统,如果不了解中国文学、不熟悉中国文化,那么创新只能是缘木求鱼。写小说的想要创新,还要大胆积极地向小说外的文艺形式借鉴,也就是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向“外部”学习。这其中包括向影视学习、向话剧和戏曲学习,尽量涉猎更多的艺术样式。任何一种艺术元素都有可能被移植到小说里面,任何一种艺术样式都有可能激发作家的创作灵感。除了艺术形式,国内作家还应该向“外部”的作家借鉴。比如他们可以多涉猎当代的西方文学,知道了国外作家在写什么、怎样写,才能在传统与西方对比的过程中创新。另外,文学写作较为传统的人想要突破创新,就不妨向网络作家、年轻作家学习,传统作家必须谦虚一点。对作家最大的限制往往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来自于作家自己。[NextPage]网络文学将势不可挡,今后不会再有“洛阳纸贵”的情形了记者:您如何看待网络文学?莫言:网络文学我读得不多,但是我知道已经热火朝天了。我上过一次小说网,发现现在很多网络作家的语言已经十分纯熟了,活跃在那些年轻写手笔头上的表达方式,也是在我的交往圈子里听不到的。那些悬疑小说、惊悚小说中的想象力非常发达,阅读这样的网络文学,使我与当下的生活保持密切的联系。网络文学、网络阅读就像网络购物一样,让人感觉很方便,逐步发展到势不可挡。将来文学阅读的时间,会被网络阅读吃掉一大部分。再过十年二十年,传统的纸媒阅读肯定会缩成小小的角落,但不会完全消失——因为书本毕竟有自身的优点。手捧一本书带来的沉静感受、书本装帧本身形成的艺术美以及部分老读者的阅读习惯与怀旧情结,都会为纸媒阅读保留一席之地,但是它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再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样,像托尔斯泰那个年代一样,因一本小说而全国轰动、万众捧读的现象将越来越少,将来也不会再有“洛阳纸贵”了。至于达到那种程度需要多少年,不好判断,但很难想象现在的年轻人会离开电脑而回归纸书。 莫言:这是一个文学奖,授予的理由就是文学。我的作品是中国文学,也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我的文学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和风情。同时我的小说也描写了广泛意义上的人,一直是站在人的角度上,一直是写人。我想这样的作品就超越了地区、种族、族群的局限。[NextPage]朱伟:祝贺莫言获奖,说明瑞典文学院认可了他对中国人生存方式、中国之人性的剖析深度,这是对中国文学辨识度的承认。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这是莫言每年不遗余力的成果,有作品的广度,才有作品的深度。确实应该感谢那些把莫言的作品传播到世界各地的译者,尤其应感谢陈安娜,应该说,安娜的优秀翻译,为获奖奠定了直接的基础。(《三联生活周刊》主编) 叶开:莫言的表现手法、思想内涵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绝不是乡土文学所能够概括。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也是和社会的开放同步的。莫言的获奖,间接或者直接肯定了中国当代文学30年来的成就,我们当代文学也有了很高的水平,在过去被有意无意地贬低了。(出版人、《蛙》责编) 葛红兵:莫言彻底地摒弃了那种西化的知识分子语言,在中国民间语言的土壤上,建构了一种真正的汉语语言:“非普通话”的“方音”语言。莫言的获奖,显示了一种文化自信的可能:汉语究竟在什么意义上是汉语,汉语小说究竟在什么意义上是汉语小说?汉语小说如何对世界构成贡献?也许我们应该暂时抛开价值判断,从诺奖中学会如何来看待我们自己的语言和叙事。(上海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教授) ——摘编自新华社报道及网络
马信芳 文/图“2012上海写作计划”正在沪上举行,来自韩国、保加利亚、瑞典、希腊、波黑等国的9位“驻市作家”,作为临时“上海市民”将在沪生活2 个月。期间,他们除举行主题为“生逢2012”的报告会外,还将参加访问大中小学等活动,并与当地作家进行座谈。在此过程中慢慢了解上海,了解中国。这是上海作家协会以“国际写作计划”形式举办的中外作家文学创作交流活动。它不仅引来多国作家的浓厚兴趣,也受到本地作家和读者的关注。日前,记者参加了“生逢2012”的文学报告会,外国作家带来了他们祖国的“人情世故”,报告了他们对生活的看法,并介绍其文学创作的体会,在与海上作家和读者互动交流中,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不无启发。父母之争:文学是撒谎?曾被30多个国家的杂志刊登作品的保加利亚著名作家兹德拉夫科·伊蒂莫娃,是该国创作小说最多的作家之一,同时她还是一位翻译家。在“生逢2012”的文学报告会上,她首先带来了一个她父亲和母亲的感人故事。她父亲从小就教她爱文字、爱文学、让她讲故事,能用保加利亚语讲所有的故事。她妈妈是一个数学家、经济学家,虽是非常有爱心的人,但理念跟他父亲不一样,她认为文学没用,甚至认为虚构的文学是撒谎。2012年随着父亲去世,在一次大地震中,现实却让妈妈认识到这个概念是错的。她父亲生前曾说,“不管有多黑暗悲惨,文字都可以抚慰人。你不需要做了作家后才明白这点,你只需有颗善良的心。”那天晚上母亲对她说,“可能你父亲是对的,有时候比起医生来,语言更能帮助人。宝贝,我好想你父亲啊。”眼泪从母亲的脸颊上挂落下来。伊蒂莫娃讲述的故事,让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文学》社长赵丽宏激动不已,让他想起他的父亲,“我父亲跟你的父亲有点像,我父亲也为我当作家非常自豪。其实语言的力量、文学的力量、文字的力量,是无法用数字衡量的。”这个故事,也让赵丽宏想起几年前,获过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女小说多丽丝·莱辛也在这作协大厅与他有过一次谈话。莱辛说,现在我们英国高学历的野蛮人越来越多,他们有博士和硕士的头衔,他们能够操纵最精密的仪器,懂得最现代的科技,但是他们冷漠。我问她这是为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莱辛给了一个原因,因为他们不读文学作品。赵丽宏说,从一个作家口里说出这句话好像有点武断,但是有道理。如果一个人不从文字感受到这种人间的感情,不读文学作品,那么他可能变成一个很冷漠的人。[NextPage]黑白石子:孰美孰丑? 这次同来上海的另一位保加利亚的诗人、小说家基里洛娃·格奥尔基耶娃与会介绍了她的“2012”。格奥尔基耶娃认为,我们所未知的东西事实上正是使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她不由想起一句话: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燃起蜡烛。据她说这句话是她从孔子作品的翻译本中读到的。她说,“它给了我们与世界和其他人相关联的方式,帮助我们忍受晚年的孤独、病痛和死亡。为我们提供丰富的景象,激发新的想法而不断学习”。格奥尔基耶娃列举了千年前,居住在巴尔干半岛的色雷斯部落有一个不同寻常的风俗来佐证——那里,每天人们都向一个大的粘土埚丢一个小卵石。如果是高兴的一天,就丢一个白色的石头。如果是糟糕的一天,石头就被标记成黑色。日复一日,生活的马赛克就耐心地在那个容器里变成了“黑白相间”。用石头来代表对社会的看法,白色的代表生活中的幸福快乐,黑色的代表痛苦、忧郁、不顺利,最后形成了一盘黑白相间的石头,到底是白石子美,还是黑石子美?其实黑色衬托了白色,白色也衬托了黑色,黑白在一起,才形成一种美。格奥尔基耶娃称它创造了一种新的颜色——运动之色:“我喜欢存在于黑、白色之间的紧张。它产生了生活的电流,创造的火花,通向下一个答案的路以及由此产生的下个问题。最后,使黑色不能盛行可能是足够简单的。但即使真是那样,也请我们记住:点燃另一只蜡烛的可能性总是存在。于是摇曳的烛光照亮的狭小空间就能唤醒新问题。”这个富有哲理的故事,让与会者沉思。赵丽宏说,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对世界不了解,世界就是黑暗的,都是需要我们去探索的,如果每一个人都能点起一支小小的蜡烛,这个世界就是亮的。这或许就是文学的作用,这或许就是我们作家需要去探索、去研究、去创造,因为这个世界永远是新的。[NextPage]了解中国:翻译是关键与会报告的男作家是来自波黑的扎尔科·米勒尼克,他是小说家,但还写剧本、评论和诗歌,还是波黑重要的文学杂志的主编。他坦言原来对中国的了解,一是来自马可·波罗所写的著作。这本被世界各国竞相翻译、读者也有浓厚阅读兴趣的书,曾被人叫做“百万撒谎者”,因为人们普遍认为马可·波罗写的这些东西都源于想象,书中的一切实在是太奇怪、太奇妙了。那时候的人们对中国一无所知。二是通过中国的电影,在南斯拉夫时代,香港片很流行,在电影米勒尼克知道了李小龙。有意思的是,“我小时候看中国人觉得每张脸都是一个样。”他说。米勒尼克说,他在许多城市遇到过中国的作家,看中国的电影了解过去的中国,却很少有机会能看到当代中国人民生活的电影,也几乎读不到中国作家的作品。更荒谬的是南斯拉夫时期的南斯拉夫联盟的人比现在的年轻人了解更多的中国,尽管科技有了很大的进步。所以他归结为,主要问题出在翻译上。一是翻译中国的作品少,二是缺乏这方面的翻译。由于汉语的独特性,像古典小说,像诗歌,要正确翻译难度很高。米勒尼克透露,现在他正在阅读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这是他从妻子祖母的遗物中发现后才开始阅读的。这部小说的俄语版分上下两部。但他现在看的是从网上下载的英文版,主要因为是有很多网友的评论。米勒尼克感叹道,因为中国的历史长,中国历史留下来的故事太多。所以,要了解中国,特别是当代中国,靠在中国生活10天、20天,或者说两三月的时间是不够的。因此,如同他到亚美尼亚,乌克兰,保加利亚等国一样,他要和中国的作家见面,探讨文学,架起和中国文化交流的桥梁。米勒尼克可以从英语和俄语翻译中国作家的作品,“不过我更想将中国作家的作品直接从中文翻过来,我一直都有这个想法。”他说。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有关莫言作品是否该入选中学生教材的话题引起热议。昨天,记者从语文出版社中学语文教研组了解到,目前该社已经确定将莫言作品收录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李敬泽认为,不要低估现在中学生的理解能力,莫言早期的短篇小说充满诗意,非常适合中学生读。□教材编写组莫言作品收入高中选修读本昨天,语文出版社中学语文教研组张夏放接受本报采访时称,该社目前正在编写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为短篇小说选读,作为语文教材的配套读本。这两天,刚刚确定了该教材收录的40篇作品书录,中外作品各20篇。在中国作品中,除了中学生们熟悉的鲁迅、沈从文、老舍等作家作品外,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也被确定收录。张夏放称,莫言作品的入选和他这次获得诺奖有关系,因为莫言这次得奖是中国文学界的大好事,将被载入历史,对于中学生来说也有了解其作品的需要。他透露,明年春季该读本就有望进入校园。张夏放认为,对于中学生来说,理解莫言的作品确实存在一些难度,因为过去对于他们来说接触更多的是现实主义的作品,对现代主义作品的接触较少。但他认为中学生完全可以去阅读一些先锋作品,在语文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已经收录了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和西方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马尔克斯的作品《巨翅老人》。在选择莫言作品的时候,他们也考虑到了作品的贴近性。由于《透明的红萝卜》是从一个孩子的角度去描写,在心理上和中学生更有贴近性,所以中学生理解的难度会相对低一点。莫言通过《透明的红萝卜》里描写的那个没有姓名的黑孩子来诉说他少年时代吃过的苦,生活环境的寂寞荒凉,无人理睬却又耽于幻想的那一段时光。□专家解读中学生完全消化得了莫言《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李敬泽选编的一本中学生课外读物中,就曾选入了莫言、余华等当代作家的作品。昨天,他接受本报采访时称,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现在的中学生都读些什么,不要去低估他们的理解能力,“现在的中学生见识很广,涉猎也很多,我相信现在的中学生完全消化得了莫言,现在的中学生不会胃口那么弱,消化一下莫言就受不了了。”在李敬泽看来,笼统地去争论莫言的作品适不适合入选中学语文教材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莫言的作品种类很多,“入选有争议的地方可能涉及莫言的部分作品,现在大家有争论的是《红高粱》《蛙》《丰乳肥臀》等作品,但实际上莫言还有很多作品,他的很多短篇小说非常出色,这些短篇小说编入中学语文课本是没有问题的。”李敬泽认为,莫言早期的短篇小说大都充满诗意,能给人丰富的联想空间,很适合中学生去读,他说:“比如《透明的红萝卜》学生看就非常好,文字很绚丽,能让十几岁的年轻人体会到中国文字之美。”[NextPage]□背景教材编写核准教育部不再审查如今,各教材出版社对于教材的编写有了更大的自主空间。在国务院刚刚发布的第六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中,确定中小学国家课程教材编写核准不再需要教育部审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什么人编写教材,选择什么样的教材,主体应该是最熟悉学生成长规律的教师,但长期以来却被认为是政府的职权。”储朝晖建议,国家取消教材编写核准权后,要进一步严格教育大纲标准,推动中小学教材优胜劣汰。□教师说法是否入选不影响学生读莫言昨天,记者就这一话题采访了北京五中高三语文组的徐淳老师。他认为,莫言的作品可以选入中学课本,他说:“像《变形记》《百年孤独》节选这样的作品已经出现在教材或者选修教材中,莫言的作品有什么不可以。也许每个学生不一定读得懂,但是可以让大家去试着欣赏。不管是诺贝尔文学奖作品还是国内的茅盾文学奖作品,必定有一定的认知度和很高的评判标准,我觉得在选修课本里可以涉及到,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徐淳老师表示,莫言获奖当晚他就收到了很多高三学生的短信,他认为莫言的作品即使不选入中学课本,也会有很多学生去追着读,因此放不放在课本中不必有那么大的争议。徐老师称,他回复学生们不要单单为了莫言获奖一事高兴,更要有高兴之后的思考。有不少高三学生问,高考试题是否会涉及莫言的题目。徐老师认为,出阅读理解题的可能性不大,“我们语文组的老师今天还在讨论,大家对莫言的《蛙》也都说看不太懂,反而更喜欢余华和贾平凹的作品,所以莫言的作品出阅读理解题的可能性不大。可能会在作文题中出现吧,比如围绕莫言获奖一定会产生相关的思考。”文学作品入教材应慎重研究北师大二附中语文老师何杰认为,莫言的作品本身是非常优秀的,但不能简单地因为他获得了诺贝尔奖,就决定将其作品纳入中学教材。具体而言,何杰老师认为,一位作家的作品是否应该选入教材,哪些作品适合选入教材,都需要经过教材编写专家慎重的研讨和论证。“就教学需要而言,语文教材应该保持适度稳定,不应随意改动,也不应过分时尚化、新闻化。”何杰说。“鲁迅先生是伟大的作家,但并不代表他的每一篇作品都适合选入中学教材。”何杰认为,教材的作品选择应该有严格的标准,要看作品是否具有典范性,是否符合教学需要,是否对中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有所帮助。同时,也要考虑中学生对其作品的接受程度。“把优秀的文学作品作为读本推荐给学生是可以的,但是决定将其纳入教材则需要慎重研究。”[NextPage]□相关莫言长篇小说将在俄出版据新华社电据俄罗斯媒体报道,中国籍作家莫言的两部作品《酒国》《丰乳肥臀》今年年底前将在俄罗斯出版。俄罗斯圣彼得堡阿姆佛拉出版社目前正为出版《酒国》做准备。出版社主编纳扎罗夫认为,这部作品在形式上很传统,但又有一些神话般的内核。纳扎罗夫很期待读者对这本书的反应。《酒国》是莫言第一部被完整译成俄语的长篇小说,此前他只有一些短篇小说被译成俄语。由这家出版社出版的莫言另外一部作品《丰乳肥臀》俄文版也将在12月面市。这两部作品都由俄罗斯翻译家叶戈罗夫翻译。山东推出莫言获奖纪念邮戳据新华社电记者从山东省邮政公司获悉,为祝贺和纪念中国作家莫言荣获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莫言家乡山东省高密市与济南市邮政局在第一时间推出纪念邮戳各一枚,供社会各界用邮和收藏。山东邮政部门此次推出的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纪念邮戳堪称姊妹双戳,图案分别嵌以莫言肖像和诺贝尔文学奖金牌的正反两面的图案并有莫言的手书。济南市邮政局与济南市文联联合刻制的纪念邮戳注以“中国作家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中国籍文学诺奖第一人打破欧洲作家垄断”“2012.10.13济南”等字样;高密戳注以“中国·山东·高密的骄傲”“家乡人民热烈庆贺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山东高密人”等字样。本报漫画谢瑶本报记者周逸梅田超张晓鸽
文学是一种纯粹个人化的创作,不是集体的功劳,莫言的作品也只能代表他自己的水平,代表不了其他人。昨晚,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刚刚揭晓,莫言获奖,成为首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获奖,是他个人的荣耀,也是中国文学界的喜事。中国有很多优秀的作家,如沈从文等作家也曾经非常接近诺贝尔文学奖。莫言获奖也满足了很多国人心中的诺贝尔文学奖情结。不过,诺贝尔文学奖也只是对莫言个人的肯定,这固然会令国人兴奋,会对中国文学起到激励作用,但是,也不妨看淡这个奖项。事实上,莫言本人和家人对待这个奖项,也都非常淡定,并没有在诺贝尔文学奖的巨大光环下,失去平常心。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表示,“听到获奖的消息,我很高兴。但是我觉得获奖并不能代表什么。”莫言说,接下来还是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新作品的创作上。莫言的二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于弟弟得奖自己“很高兴”。当被问及是否计划全家共同庆祝时,他平淡地答道:“这很平常。”相对于莫言及其家人的平淡,各方局外之人又能否平常心待之?在莫言获奖之前,国内各种公共舆论场即充满了各种争议,莫言获奖之后,争论也没有停息。在一个多元社会中,有各种不同的意见非常正常,谁也没有权利强制别人用同一种声音说话。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不是因为诺贝尔奖,莫言也不会成为舆论焦点,一贯低调的他,或许仍然会和火热的公共舆论场,保持一定的距离。正如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知名汉学家马悦然一再所讲,诺贝尔文学奖的唯一评判标准就是文学。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因为他个人的文学成就,而不是因为其他。大家既没有必要将其获奖过度拔高,也无须上纲上线。当然,莫言获奖或许与中国今日之国际地位有关。近年来中国因为经济的腾飞,而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也引来了对中国作家的关注。如果以此而证明中国文学就怎样了,则仍然难以摆脱东方主义的窠臼,仍然没有摆脱“被审视”的心理,还是缺乏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事实上,无论有没有诺贝尔文学奖的垂青,中国作家和他们的作品质量如何,就在那里。而且,文学是一种纯粹个人化的创作,不是集体的功劳,莫言的作品也只能代表他自己的水平,代表不了其他人。一个人获奖,并不必然代表中国文学登上了世界文学之巅;正如无人获奖,也不必然说明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园林里无一席之地。莫言获奖的最大意义或许是,引导人们重新关注文学,而对更多作家来说,要思考拿什么作品才对得起“作家”的称号。
该网张文胜一文《析今日中国大学惨淡之景》涉嫌抄袭《新周刊》谈当前中国大学生的现状有关新闻。
创意写作指原创性的写作,涵盖以虚构与非虚构在内的所有文学形式,如小说、诗歌、戏剧、电影脚本、回忆录等,以培养作家为主要目的,由知名作家任教,采用工作室和作品研讨的方式小班授课,提供各种创作经验和方法指导。 这个概念源于美国,风行于20世纪20年代末,“二战”后得到迅猛发展。1967年,美国作家与创意写作项目协会成立。到2010年,协会有500个大学成员会员,三万四千余名作家、教师和学生会员。美国大学中的2400个文学系绝大部分开设了创意写作课程,可授予学士、硕士、博士的创意写作项目有800多个。而且,这股风潮还辐射到其他国家,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已经颇具规模,以色列、墨西哥、韩国和菲律宾等正在蓬勃兴起。这个项目为作家提供了安身立命之所。美国当代许多著名作家都在大学创意写作项目任教,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尼·莫里森。这个项目成为作家成长的摇篮,如著名的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室。灵感难道可以传授?自诞生之日起,创意写作就引发争议不断。比如说,作家难道可以培养?灵感难道可以传授?因为“文学依靠天赋、创作需要灵感”这样的传统观念早就根深蒂固。类似的争论自古有之。在西方,从古希腊柏拉图关于灵感神授的迷狂说,到现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无意识的阐发,或者从哲学的角度,或者从心理学的角度探寻作家的创作秘密,要么认为灵感来自神的启示,要么认为文学创作乃作家在现实生活中未能实现的白日梦的掩饰与升华。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得出的结论大相径庭。而在创意写作的课堂上,由作家现身说法,比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探讨更有实际的益处。另外,创意写作是导致了文学创作模式化、削弱了作家个性、败坏了文学品位,还是激发了作家的潜能、提高了文学的创新能力、提升了文学的水准?对于这些争议,美国采取的态度是:一边争论问题,一边如火如荼地将创意写作继续推进,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更新了美国文学的面貌。美国创意写作的发展与其经济的实力与高等教育的改革相伴而生,见证了美国文学的繁荣,提升了美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创意写作项目的兴起,被认为是美国战后文学史上的重大事件,关注创意写作的发展成为理解美国文学动力和原创性的关键。充实青年学生的创作梦 在高等院校引入创意写作教育,有益于作家的培养。相对于系统的创意写作硕士学位教育,我国的作家大多是自学成才,即使中文系毕业,也主要是学习文学史与文学批评。目前的学科设置和课程安排尚不能满足学习文学创作的需要。除了个别作家在成长道路上有前辈耳提面命之外,大多数作家对写作艺术的探索几乎都是靠自己领悟。而成名作家来之不易的创作经验则很少得到系统的整理和传授。作家成为创意写作教师,既可以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认真研究创作艺术,又可以将经验传授给青年一代。创作是一门艺术,需要潜心研究。当代世界文学各种新的潮流风起云涌,只靠作家个人的阅读和领悟会感到目不暇接。高校可以给作家提供稳定的生活保障和创作环境,也是对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体制的有效补充。作家可创作,可授书,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有利于保障其长久的艺术生命,以及对创作艺术的自觉探索。这样,文学经验代代相传。创意写作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新的作家。培养的主导者是有创作成就的作家,而不是现在长于文学批评的教授。青年学生善于学习,对文学经典悉心研读,终将引领未来。作家教师是文学的现在,他们的学生可以铸就文学的未来。大学有独特的话语优势。作家入校园,构成文学史书写的必要部分,自然会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在命名文学史、引领文学潮流等层面发挥出自己的能量。面对学界和批评家的批评,也会有更多的自信。只要长期坚持,将有利于改善作家与学术界、批评界的关系,相互借力,共同构建文学的图景。此外,高校藏书丰富,学科齐全,可以使作家不断拓展视野,在不同领域丰富的、前沿的思想激荡下磨砺并完善自己的技艺和思想。反过来,创意写作的开展,也有利于完善目前文学院系的课程结构,扩大学科领域,实现青年才俊学习文学的初衷。不少学生进入文学院系怀的是创作梦,创意写作可以为他们梦想成真提供平台。大学的师资优势也有利于创意写作的开展。在创意写作项目中,传统的文学教师讲授文学史与文学批评,提高学生的鉴赏力;作家教师传授不同文体的写作经验,探讨素材提炼与生活观察的方法。这样,能够改变新一代作家的知识结构和思想视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当前,文学读者的流失和文学市场的萎缩是日益严峻的事实。尽管不少人对于写作的热情依然高涨,但由于缺乏训练使得他们的艺术水平亟待提升。对于创作信心的提升和写作技艺训练的提高,他们也心怀渴望。开展创意写作,需要改变的是长久以来关于作家和创作的观念。首先,创意写作人人可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愿望。写作让人对世界充满新奇感和探索的欲望,更加注重精神追求和生活意义。写作让人专注地聆听,细心地观察,用心地记录,流畅地表达自己,注重这个世界的丰富性和个人经验的独特性。创意写作可以引导人思考生活,审视现实,发现美感,抒发情怀;同时,提高想象力,养成认真、专注的态度和探索精神。其次,文学创作有规律可探,有路径可循。作家可以培养,灵感可以激发,这些观念应该深入人心。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暑期班、夜校班、周末班,激发普通人的创作自信,在工作生活历练之后重新拾起文学的梦想。真正的文学经典大多是鸿篇巨著,其人物塑造之深刻、结构布局之复杂,皆要精心构制;一旦着笔,又需反复推敲。大师们的创作实践让人相信:所谓天才,真的不过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命运之神的眷顾,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热爱和持之以恒的努力。我国的创意写作教育亟待推进。它能够改善作家结构,出现更多的学者型专家型作家、对创作富于同情心的批评家、有见识的文学编辑和有创造力的创意策划人员。他们共同引领文学的风向,培育有品位的文学读者和大有可为的文学市场,保障文学的未来。(刁克利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