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发展与任何人类事业的发展一样,相关的“人”的发展或者说“人才”的发展既是前提又是标志。我国的经济建设进入 新世纪以后逐渐走上高速发展的轨道,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现代化必须有物质与精神、经济与文化的同时进步才能实现,这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于是,全国宣传文 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计划应运而生。我十分幸运地于2004年成为“四个一批”的首选对象,可以说我是这个人才培养计划最早的得 益者之一。我体会到的得益当然不是专业技术层面的,我们常说人才发展到一定阶段拼的不是技术而是修养,“四个一批”给我提供的正是一种高层次、宽视野的 “修”和一种潜移默化、积聚内涵的“养”。每次的集中研修都是难得的高级课堂,社会、经济、文化、哲思、国际政治、对外交往,国内最高 档次的“讲师”为我们提供了平时绝难涉及的观察角度和思考课题。2005年我参加了由“四个一批”培养对象组成的赴俄、法、意艺术家考察团,我从业以来有 很多出国学习考察的经历,但像这次这样从国家文化部长到顶级艺术家到普通剧院管理者的大跨度、深层次的访问调研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四个一批”培养计划 还为我们安排了对国内基层情况深入了解的机会,也给我们的业务发展计划提供了雪中送炭式的实质性支持,我的学术论文集《从假定性到诗化意象》的出版发行以 及导演作品《霸王歌行》、《理查三世》的出境演出,都曾得到过这样的支持。其实“四个一批”带给我们的还有一种虽是隐形但却更为重要的影响,那就是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和文化责任感的强化,我想这可能也是“四个一批”本身最希望给予我们的深刻影响。 “四个一批”的远大目标是培养新时代宣传文化事业的“高端人才”、“领军人物”甚至“大师”。但是,能否成为“高端”、“领军”或者能否被某个领域认可 为“大师”,这既不是技术的事也不是修养的事,它对内可能关乎一个人的“终极人格”,对外可能关乎整个社会的“文化环境”,既要看个人的“悟”和“德 行”,也要看土壤是否肥沃、气候是否滋润,这恐怕又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作者为国家话剧院副院长、中国剧协副主席)
出了一本书,出版社在网上自我吹嘘搞宣传,经常有人留言,其中最气人的是:“哪里能看到电子版?”手里有电子阅读器了,舍不得买书了。有时候我在想,为什么很多人乐意花几千块钱去买电子阅读器,却舍不得花几十块钱去买书呢。电子阅读的出版商也屡屡找过我。前几天有哥们还请我吃饭,展示他们的电子阅读平台,美轮美奂。对于原有的书籍,他们都配上了图片,可以放大,看到图中的细节。书里提到的人名和地名,如果读者不熟悉,点击进入,就可以看到大量图文并茂的解释。平台真是好平台,就是在内容上,我没有看出建设性的创意。他们没有编辑部,没有版权的计划,他们只想花几千元签我的一本长篇小说,如果可能,他们想买断我所有作品的电子版权。我认真考虑了他们的建议,他们是善意的,至少考虑到了版权的存在,比起那些直接拷贝赚钱的人来说,要局气多了。可是,创作一部小说往往需要一年乃至数年时间,这样的稿费,连烟钱都不够。我会活不下去的。据我所知,在数字阅读领域赚到钱的作者也有,但要付出巨大的代价,首先就是要每天大量更新,写作量甚至达到一日万字。这样生产出来的作品,基本没有逻辑性,也缺少对文字的尊重,更是对作者身心巨大的摧残——很多阅读者每天看一万字都困难,却要求作者每天写一万字,作者是水龙头么?但如果不这么做,点击率和收入就不能保证。可以说,数字阅读这个系统,天生就对作者进行着各种压榨。人们可能花几块钱甚至几分钱,就可以得到数字阅读作品。看上去,这比阅读传统书刊要节省得多,也更环保。但实际上,压榨出的利润,很大一部分是作者的收入。另外,终端的消费者真的省钱吗?也未必,因为他们需要花更多的钱去购买数字阅读的工具,比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这些东西的价格多在四五千元以上,使用寿命也就是三到五年,再加上上网费用,平均下来,阅读一本书的成本并没有减少,只不过把购买内容的钱,转移到购买设备和上网上去了。电子阅读物的另外一个招牌是环保。纸质书的造纸和印刷环节,的确存在着污染。但电子阅读就没有污染了吗?电子阅读工具使用寿命短,换代周期快,用剩下了无人回收,它们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更大。环保这块招牌,其实也是假的。电子阅读和传统阅读,就像电视剧和电影的差别一样。电子阅读的消费者,目前将难以得到最好的内容。
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作家?几乎每个作家在成名后都会无数次面对类似的提问。作家是一个职业,但又绝不是习得某些技能便能“持证上岗”的职业,有人自有天赋能凭借处女作一举成名,有人却在几十年碌碌伏案书写中一无所获。看过陈丹燕最新的非虚构作品 《成为和平饭店》后,学者易中天说,这是她“一个人的考古队”。访谈、调查、资料搜集和反复的相互校验,这些繁复的过程已经构成了陈丹燕写作中无法分割的重要部分。对她而言,用编故事来写作是一种全然付出的行为,在完成后未必能留下收获,而她所在意的是在作品形成中通过自己探寻、发掘而不断学习、自我充实的过程。“就如同历史一样,我所在意的并不是结果,而是这个结果如何形成的原因,这个过程中,事情是怎么发生的,种种奇怪结局的身后到底是怎样的原因所致?这种追寻是我写作的原动力,也是我作为作家最快乐的部分。”多年的写作生涯中,陈丹燕也在不断地思考,并自我拷问:通往作家的这条道路,究竟是各种机缘巧合而成,还是一条多重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必由之路?在一个主题为“作家是怎样炼成的”的微访谈中,来自五湖四海的网友将与写作相关的各种问题抛向陈丹燕,有取经如何写小说的,有探讨阅读提速诀窍的,更有直接问“怎么才能写作得高分”的。每个问题140个字的回答篇幅限制,陈丹燕总是写着写着就超额,又回过头去逐字删减。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作家,面对这个问题,几乎没有人能给出一个标准的答案。她认真想过,并希望能够以自己在多年写作中积累的经验告诉读者,作家的炼成,其实并没有什么秘密可言。[NextPage]提问:年轻人如何增加写作的深度和广度?回答:广度和深度一方面靠阅读和思考完成,另一方面由时间和阅历带来,所以,作家是个寂寞、艰苦和考验耐力的工作,许多年的积累是必须的。其实,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就说年轻时的话,清浅,激越,一个人等到有阅历了,不要装做年轻,人本分做自己,做自己能做的就好。提问:对于热爱创作但创作经验并不丰富的年轻人,您会给他们什么建议?回答:我想起的是我自己开始创作的最初十年里,也很喜欢听别人的建议,特别是过来人的建议。但向老师提问,老师说,每个人有自己的道路,所以,重要的是找到你自己,找到你的道路。现在我觉得这是一句很真实的话,我愿意将它转告现在的年轻人。认识自己的需要最重要。提问:在年轻作家的创作中,您希望看到怎样的作品?期待出现怎样的作品?回答:我希望看到的是在影像时代长大的年轻作家是如何处理文学中各种古老体裁的,是否会有新鲜的视角。他们年轻,在第一本书的写作中应该会有些原始的新鲜动力,促使他们创作反映自己生活和时代的新鲜故事。也许是一种混合的,跨界的形式来讲述故事。我期待这样的作品出现。提问:在写作中有没有随心所欲呢?还是推敲再推敲?回答:写作没有可能随心所欲,有时也许你可以灵光一动,但这也是建立在对故事和形象的塑造上的,写作好像搭房子一样,需要灵感,也需要对灵感的表达,不是想怎样就可以怎样。所谓推敲,也要建立在故事需要的基础上,还有对语言精确程度的要求上。提问:在写作过程中,会有一种自我否定的心理吗?一边写一边觉得不尽人意于是干脆写不下去了。请问遇到这样的情况要怎样克服呢?回答:太多次要自我否定了,但写作中的自我否定常常很良性,因为这意味着你从一条错的路上面走出来了,或者说你希望自己走得更深远。遇到这种情况,你需要寻找一条更好的,更合适的,也许是更困难的道路,通向你心中的目标。提问:大多数人会选择在自己难过或者悲伤的时候写作,认为这种时候写的东西很有感觉。而我纵然知道似乎不妥,却还是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答案。回答:悲伤的时候需要抒发感情,这是写作的原始冲动。但是要是你将写作的不是日记,而是一个交给公众的作品,就需要想一想对别人的益处在哪里,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要来分享你个人的感情。莫扎特的个人生活很糟,他的音乐却是完美的,因为他用音乐建立他的理想世界。[NextPage]提问:写作是一件很慢很痛苦的事情吗?回答:写作是一件艰苦而幸福的工作。要是不能感到幸福,写作这种寂寞和艰苦,大概就没有必要去忍受了。写作的慢,对不喜欢的人来说是折磨,对喜欢的人来说是难舍。提问:怎样看待经历和写作?到底是创意重要还是自己的故事重要呢?回答:一个经历丰富的人不一定能写出来,经历和创作之间常常有非常微妙的对抗关系,写作开始的时候,一定是心中有些不清晰但十分诱人的疑问,它是写作的某种动力。要是烂熟,表达的愿望就会降低。故事有时是需要一个个人的视角去理解和表达的,这时候理解更重要吧。提问:作家是怎么锻炼出来的?作家是可以锻炼的吗?回答:作家第一需要天分,如果没有天赋能力,会很痛苦,这个条件,与艺术家相同。但光有天分远远不够。要成为一个作家,还需要长期训练自己的语言能力,要慢慢找到自己合适用的词和字,能准确地表达自己。还要有对故事的敏感,知道自己想说怎样的故事,怎样说。作家是靠天赋能力和勤奋以及对表达的热爱炼成的,好像钢铁一样,不断地炼,火字旁的炼。提问:在你心中,儿童文学作家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回答:儿童文学作家需要有很强的文字能力,让一个深刻的故事呈现它最本质的也许是最纯粹的面貌。这是很高的要求。但正因为是为孩子写作,才需要这样的禀赋。他们不是天真,而是纯粹。提问:阅读究竟能为写作提供些什么?回答:对作家来说,读书是为了开阔视野,不是为了拿别人的故事来用。常常读书的时候,你能想起一些自己经历过的人和事,这时候,你自己的经历开始活跃,也许灵感随之而至。这是作家读书时常有的收获。但是素材的积累是要自己完成的,所谓素材,是没人用过的写作材料。提问:倪匡曾经说过,写作是一种关乎天分的事,练习可以培养出一位数学家但不会培养出一个作家。您认为反复的阅读和写作练习对一个优秀的作家有什么裨益么?回答:一个优秀的作家,我想是指他有特别出色的运用自己语言的能力。这显然是需要锻炼的,而且这样的训练会因为写作题材和体裁的变化而变化,对语言能力的训练是终生的。这不是有没有用的问题,而是一个作家必须要反复做的功课。作家的进步是以否定自己为前提的。提问:您觉得作家最重要的基本品质是什么?回答:我以为是诚实。
莫言(微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新浪读书连线著名评论家雷达(微博),雷达表示他很振奋、兴奋、高兴。这是世界文学对中国文学的肯定。新浪读书:您认为诺贝尔文学奖肯定了莫言作品的哪些品质?雷达:肯定了莫言的创新精神。近30年来,中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文也得到了世界的逐步认可,这样巨大的变化也让中国作家看到了更为丰富的世界文学。他们在世界文学中不断地汲取文学营养,体会创作经验,不知不觉当中,中国作家也将这些营养和体验进了化学式的结合和转化。新浪读书:有哪些具体的转化?雷达:就莫言来说有几个方面: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独特语言的开创和运用、人物性格的叛逆性、艺术结构的大胆构想,这也许是莫言的成功,是诺贝尔文学奖评审的喜好,但这更是中国文学的巨大的进步。新浪读书:这些对中国文学有什么影响?雷达:这些都是坚持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成就,这也从另一方面表达了一个声音:汲取世界、坚守本土,大胆独创、张扬个性。新浪读书:对莫言说一句话吧。雷达:我感到非常自豪,这燃起我对文学神圣感的热情。
魏新:莫言获奖让中国文学找到自信齐鲁网10月11日讯 据山东广播电视台山东卫视《早安山东》报道,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最振奋的莫过于文学界,今天演播室邀请到了青年作家、山东省社科院特邀研究员魏新。魏新是《百家讲坛》栏目开播以来最年轻的主讲人,他主讲的《东汉开国》很受大家欢迎。魏新:莫言圆了中国人的诺奖情节主持人:咱山东老乡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特别值得祝贺,您怎么看待莫言获奖?魏新:首先我要祝贺莫言,他圆了中国人的很多情节,比如世界杯情节,WTO情节,申奥情节,这些我们都圆了,但是我们诺贝尔文学奖的情节一直没有圆,现在我们圆了,让更多的人会更以平常心来看待诺贝尔文学奖。主持人:作为新生代作家,您最喜欢莫言的哪些作品?他的作品中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魏新:他的作品我没有全部看过,但是我觉得诺贝尔奖颁给莫言应该是因为他的长篇小说,我个人最喜欢的是《丰乳肥臀》。作品最吸引我的,首先是语言,语言就像是一个人的外貌。莫言的语言写的非常漂亮,他的精神气质也非常突出,从语言到气质组成了莫言独特的魅力。莫言的魔幻带有中国元素 将对中国文学产生巨大影响主持人:在诺贝尔奖的颁奖词中,说到他“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时事以魔幻写实手法冶于一炉”,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的?魏新:一说魔幻主义我就想到了拉美作家,比如《百年孤独》,但是在莫言的小说里,他把很多中国的元素加了进去,这是莫言的风格,而不是拉美作家的风格。主持人:你认为莫言的获奖会不会激发大家对文学创作的关注呢?魏新:当代文学可以说有点像是“烂尾”一样,不闹腾你关注不到他的存在,一闹腾就疼得不行。中国文学受关注的程度越来越少了,很多人说中国的当代作家不行,在中国当代作家里莫言不是最好的一位,但肯定是最好之一。我刚看到网上书商莫言的书,销量已经是平时的三到四倍。他获奖之后肯定会对中国文学产生巨大的影响,更多的人会关注中国当代文学,也会对中国当代文学有一个促进作用。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铁凝听到这个消息,我非常高兴。向莫言表示最诚挚的祝贺。莫言在三十多年的创作道路上,一直身处中国文学探索和创造的前沿,他的作品始终深深扎根于乡土,他的视野亦从来不拒“外来”。他从我们民族百年来的命运、奋斗、苦难和悲欢中汲取思想的力量,以奔放而独异的鲜明气韵,有力地拓展了中国文学的想象空间和艺术境界。他讲述的中国故事,洋溢着浑厚、悲悯的人类情怀。他的作品不仅深受国内广大读者的喜爱,而且就我所知,莫言的作品在国外也深受一大批普通读者的喜爱。我和他一起在西班牙参加中西文学论坛的时候,他生病住进医院,他的主治医生就是他的读者。这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在中国当代作家中,莫言的作品可能也是译成国外语种最多的。虽然莫言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他始终是一个朴素而多产的劳动者姿态。莫言的获奖,表明国际文坛对中国文学和作家的关注,表明中国当代作家几十年不倦的实践和努力,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国际影响。这对今后的中国文学引起国际上更多读者的关注、研究、了解和兴趣,以及中外文学交流,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莫言的获奖,也表明了中国文学所具有的世界意义。实际上,对于一个成熟的、把写作视为生命的作家而言,获得任何一种奖项,都不会是他写作的最重要的动力。在此,我衷心祝贺莫言获奖,同时也相信莫言和一大批中国作家,以及一批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优秀华人作家同行们将继续勤奋写作,积攒充沛的创造能量,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人类文化财富的积累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