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疫情原因,往年的线下“三下乡”活动无法正常进行。所以我选择了参加线上“三下乡”活动,加入了岭南师范学院“缘来于此”文化支教社会实践队,辅导中小学生学习。然后也遇到了一位勤学优秀的学生。 第一次联系颖儿小可爱的时候是8月初,第一次跟她交谈的时候,感觉是个成熟稳重的高冷范的小孩子,虽然说只是小学升初中的一位准初中生啦,但是还是很惊讶小可爱那种成熟稳重的感觉。作为岭南师范学院“缘来于此”文化支教社会实践队的一名队员,辅导小可爱一个多星期了,在辅导过程中,小可爱跟我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有话题聊,课堂上也能很快速的回应我,并且分享自己经历过的种种小故事,课堂氛围轻松。小可爱也一改刚开始的那种高冷的感觉,逐渐的会关心我,会主动提醒我早点睡觉,会让我注意身体,感觉自己就像是遇到了人间小天使。
大学生三下乡是指“文化、科技、卫生”下乡,是各高校在暑期开展的一项意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每一位师范大学生必须进行的活动,三下乡实践活动是社会实践课程的要求,也是大学第二课堂的成绩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加入了学校组织的三下乡文化支教实践活动以团省委“两帮两促”“青年云支教”和学校“中小学线上教学万人志愿服务联盟”为平台开展线上教育教学活动,重点针对所在地农村贫困户孩子,开展中小学学生文化课程、艺术体育、心理健康等线上线下课程辅导,以“扶智”“扶心”助力“教育扶贫”“思想脱贫”。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不仅让中国的经济受到重创,还影响了大部分人的生活,其中就包括学生们的课业。考虑到由于疫情的影响,许多中小学生的课业都稍有停滞,我们学校响应党的号召,坚持立德树人,把培养青年师生的家国情怀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积极发挥师范生教学优势,围绕社会工作专业和中小学对应科目专业的特长,实施各学科各专业与中小学课程的精准对接,迅速组织成立岭南师范学院万人志愿服务中小学在线教育教学行动。即通过线上辅导中小学生的课业,帮助他们深入学习、提高成绩。于是我加入了万人志愿服务社会实践队,专门辅导生物教学工作。自活动展开以来,可谓感慨万千。尽管我是第一次参加线上辅导活动,没有太多的经验,但我仍会竭尽全力完成自己的工作。首先要联系好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不同的,要想有序地进行教学,必须先了解学生基本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情况确定教学计划。在志愿者平台接到学生的需求订单后,就得询问学生的情况以及对辅导学习的要求,这样才能更好的针对性辅导学生学习。在辅导过程中,我们志愿者要细心负责,认真为学生们答疑解惑。因此在线下就得要认真备课,了解学生们的知识结构与文化水平,在线上辅导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材施教。尽量把学生们难以理解的知识讲得通俗易懂,趣味横生。比如说,与我对接的小妹妹是一位高二的学生,她刚结束高一生活,准备迎接更为紧张的高二学习生涯。所以我在辅导过程中,除了要讲解生物知识内容外,还会跟她聊聊高考大学的话题,让她对自身的高中学习有个更深刻的了解,并同时鼓励她高考要奋斗,还要学会放松自己。线上辅导帮助他人,社会实践提升自我。我们在志愿服务的长河里“乘风破浪”,在实践中积累点滴经验,点缀自己的教学生涯,愿与君共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美丽乡村”在路上“美丽乡村”这是一个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衍生出的新名字。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乡村振兴了,环境变好了,乡村生活也越来越好了。近年来,各地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这种进步身在粤西地区的我也是深有感触。我的家乡在广东省高州市长坡镇的一个小农村,名叫土域村。在我小时的印象中,村子里面的生活垃圾都是被抛弃在一条流经我们村子的河流,让生活垃圾随着河流一直向下漂远。渐渐地就发现河流的水愈发浑浊,以前有人选择在河流清洗自己的衣物,因为越来越浑浊的河水,如今再也没有出现河边有人洗衣的画面。一直到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政策的提出,村子的生态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为了响应中央提出的“美丽乡村建设”,我们镇上采取了从乡镇到农村的一系列生活垃圾处理措施。在镇上,相隔一段距离便会有生活垃圾回收处。这个垃圾回收处不仅仅是简单地回收所有的生活垃圾,还具有垃圾分类的功能。居民将垃圾投放到回收处时,要将所投放的垃圾分为: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可见垃圾分类的政策已经在镇上缓缓地开展起来。在村子里,也设置了相应的垃圾回收处。这个回收处每隔几户人家就会“出现”,虽然并没有具备垃圾分类的功能,却很好地装下了几户人家的所有生活垃圾,解决了生活垃圾随变乱扔的现象。而且会有专人回收村子里垃圾回收处的垃圾,然后统一运送到环保垃圾屋进行分类处理,处理后无用垃圾再运送到垃圾焚烧厂进行焚烧处理。随着生活垃圾有效的处理,河边的流水逐渐变得清澈。“美丽乡村”我们粤西也在路上。
“锄禾”扬帆后的点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由唐代诗人李绅所作。当队长在第一次会议时提出让大家齐心协力确立队伍名字时,“锄禾”二字便在我的脑海中闪现。队伍取名“锄禾”正紧紧扣住了“下乡”这个主题。不仅如此,“锄禾”更是每一位学子通过古诗词对农民的第一印象。因此,在结合了“天时地利人和”后,“锄禾”实践队在7月20日正式扬帆起航。诗仙李白曾写下:“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现实亦如诗所言,由于我们是刚进入大学不久的学生,第一次参与这种社会性的活动,带有明显的稚嫩和陌生,我们理所当然地遇到了挫折。在经过一次次会议讨论后,队伍起初确立了“关于广东省青少年对农村建成小康社会地看法”为主题。当大家都为这个主题做好一切的前期工作时,指导老师在开会时指出我们这个初步主题的范围太大,仅仅由我们队伍队员的人数是无法很好地完成这个课题的,写出的论文也没有足够的说服力。我们恍然,然而时间却所剩不多。队伍在不断地讨论,一次次紧张的会议。最终,我们确立了“关于粤西地区农村生活垃圾处置现状”的课题。踏过“冰塞”,爬过“雪山”,我们队伍迎来了“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时刻。在主题确立后,我们迅速分组。调研组的组员开启走访,新闻组的组员也在不断挥笔,问卷组的也是井然有序。于是,我们队伍有了第一次的走访,第一篇新闻稿,收集到第一份问卷。一切都向着计划的一般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这一次的实践活动给予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在你面对你相对陌生的领域时,遇到意外在所难免,压力也不会仅仅只是从你的世界路过。在这陌生的领域面对意外和压力,只有坚持和不断地改变,遇到一个问题就解决一个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陌生”成为“熟悉”,才会在未知地前路上摸索出前行的每一步。“锄禾”的点滴不多,但是够用。 梁春
为深入贯彻新时代党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响应国家的号召,岭南师范学院“梦飞文化支教实践队”于2020年8月1日开展了以雷州市客路镇乐只小学为主的支教活动,致力于多彩乡村教育的持续发展。“梦飞文化支教实践队”是一支由不同专业组成的跨学院支教队伍,这也就为开展本次多彩支教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20年7月31日,队员们从各个地方赶往最终汇合点——乐只小学,在经过简单的整理后,队长开始分配任务,队伍一共分为四个小组,即教育组、后勤组、策划组和安全组,并根据情况制定了对应的课程表,不仅有主科目的教学,也有舞蹈课、音乐课、美术课、游戏课以及手工课等课程。在夏日细雨中的相遇,有些小遗憾,回忆起来却更加深刻。活动正式开展的第一天,也是建军节的清晨,一场淅淅沥沥的小雨打乱了原本的节奏,期待的开班和升旗仪式没能顺利举行,支教队员们只能直接前往负责的班级,在互相自我介绍的环节,小朋友们坐的十分端正又有些拘谨,一切都是刚刚开始的样子,紧张,又带着对新事物的好奇与兴奋……小孩子的纯真,或许真的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能让支教队员们忽略了首次教学的紧张,放松的与小朋友们一起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看着讲台下一张张稚嫩的脸庞、满是信任的眼神,心软得一塌糊涂,可能这就是被学生信任的成就感吧!一天的课程结束后,窗外依旧是滂沱大雨,考虑到小朋友回家不太安全的问题,队员们纷纷撑开手中的雨伞,虚拥着小朋友们的肩膀往外走。回家的途中,有雨滴落在雨伞上的滴答声,有双脚踩在雨水铺满地面的啪嗒声,还有老师与学生若有若无的谈笑声……新的一天主要是关于疫情防控安全课以及防震演练的教学内容。在疫情防控和公共安全卫生课上,小朋友都特别认真,唯独在防震演练过程中出现了小状况。不仅逃生时间太慢,而且在逃生过程中还继续有说有笑,出现了这个年纪特有的调皮。但生命不是儿戏,主要负责人板起了脸,严厉的批评了他们的行为,并让各班老师带回继续进行教育,气氛变得有些凝固。老师们回到班上,给小朋友播放了有关地震的纪录片,看着视频里的场景,许多老师也不禁红了眼眶。广东未发生过像“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那样巨大的灾难,所以即使从小都进行了防地震演练,但总是会有嘻嘻哈哈的现象出现。直到2019年广东发生了一起地震,人们亲身感受到了震感,切身体会了在面对自然灾难时的无能为力,才发觉这一切都不是儿戏,随时都有可能失去了生命,世事无常,你永远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一个会先到来,人们能做的就只有好好珍惜身边的人,不留遗憾。因为在乎,所以担心,想要他们在灾难来临之前有一个逃生的本领,所有人都清楚在这件事情上绝不能够含糊,严厉是对他们最大的负责。理解自己就是理解他人。在一次课堂上,一个小朋友因为闹肚子弄脏了衣服,班级瞬间吵闹起来。老师们得知情况,迅速采取了措施,将小朋友带往厕所,剩余老师负责安抚班级里的小朋友。在去厕所的路上,老师安慰其这是正常现象并鼓励他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要大胆举手,最终由家长接回了小朋友,老师们也对此突发事件进行了相应的知识科普。等到同样的情况再次出现,班级里的小朋友们没有了第一次的窃窃私语,只是稍微掩住了口鼻,这是一次特殊的教学,也是一次关于“理解”的实践教学。一句很平常的认可,往往能戳中人们的内心,从而变得不平凡。在结束上午的课程后,有些队员们趁着休息的时间来到了附近的锻炼小广场,一位奶奶注意到了队员们,好奇上前询问。在了解清楚情况后,奶奶悄悄竖起来大拇指,欢愉的交谈声也吸引了刚刚经过的一位母亲,说:“改明儿让我的小孩也一起去上学!”母亲身后的小女孩探出头来,好奇的看向陌生的姐姐们,一时间气氛欢闹了起来。支教结束那一天,老师与小朋友们都默契的互送了惊喜,虽然支教的日子是短暂的,但双方对彼此的喜欢是双箭头的。夏天虽然是炎热的,但因为有了小朋友的欢声笑语,回忆都变得清爽起来了。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立秋后,凉风至。8月8日—9日,由四川省南边文化艺术馆策划发起并联合百度 APP 成都频道、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北方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网上四川文化频道、吉林省新诗学会校园诗歌教育委员会、四川省中闻瞭望媒体发展中心、重庆市巴南区花溪作家协会等单位举办的第四届全国青年文学高峰论坛系列活动在成都新津斑竹林景区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50余位青年作家代表应邀出席。 在为期两天的高峰论坛活动上,开展了以“我们这个时代的阅读命运”为主题的研讨会,6名青年作家代表出席发言。此外,现场举办了第三届“新浪潮杯”青年写作大赛颁奖仪式、全国青年文学高峰论坛2020宣传大使聘任仪式、四川省南边文化艺术馆文学工作会议、四川省南边文化艺术馆第八期青年作家研修班开班仪式、青年作家走进新津斑竹林景区采风等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全国青年文学高峰论坛打破以往常规,采用学术研讨结合文学交流的方式进行分享,旨在号召青年作家深入思考,以严谨求真的态度贯彻文学创作。 在现场的高峰论坛上,6位青年作家代表作主题发言,他们围绕“我们这个时代的阅读命运”为中心,就当下碎片式阅读、如何建立深度阅读、阅读与生活的关系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见解。2020年,是全国青年文学高峰论坛举办的第四年。一直以来,四川省南边文化艺术馆都以“为文学爱好者引路,为文学写作者服务”作为宗旨,通过组织文学采风、创作、评奖、研讨等文学活动,提升青年作家文学素养和创作水平、拓宽创作视野、深化创作思想,为青年作家的成长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习交流机会和发展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