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助力乡村发展,决胜全面小康,岭南师范学院“夏乡之旅”实践队积极响应团中央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的号召,于7月25日至8月25日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多彩乡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走访广东各地符合主题的乡村,最终通过微信推文、海报等多种途径,展现广东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广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的重大成果。 根据工作安排,我与另一名实践队员于7月26日走访茂名高州南塘镇的彭村村。近几年来,彭村村发展经济的同时,也重视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建设,朝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向不断努力,并获得了巨大成果。我认为这些成就与村民们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精神息息相关。无论是基层干部还是普通村民,大家各司其职,为着把家园建设得更美好而努力。他们紧紧跟随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党的方针,一步一个脚印,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稳步前进。 脚踏实地,砥砺前行,这又何尝不是国家的发展之道呢?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我们国家在布满荆棘的路上勇往直前,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我们国家有远大目标,却从不好高骛远,而是立足于实际情况,结合自身条件,一点一点去解决问题。就比如说我们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势必要打好脱贫攻坚这一战役。因而我们国家实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确保剩余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已脱贫户脱贫成果进一步巩固,确保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进而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 小到个人发展,脚踏实地,砥砺前行亦是不可或缺。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大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做国家的骨干和栋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生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这是我们的荣幸。如今,科技繁荣,文化繁茂,城市繁华,我们享用着现代文明的成果。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去获得资源,去学习,去提升和充实自我。但不要忘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要时刻谨记着我们还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青出于蓝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身为后浪,身为国家的栋梁,身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脚踏实地,学好基础知识,增长自身才干,说实在话,做实在事,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将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要砥砺前行。成才之路必定布满荆棘,困难重重,这是一场华丽的冒险,但我们不应轻易言败,我们要坚持不懈,我们要勇敢拼搏,我们要努力奋进!因为青年一代努力成才、拼搏奋斗的身影,才是一个国家最美的风景线。 总而言之,我觉得这次的“三下乡”活动非常有意义。首先,这提升了我的个人能力。实践的过程中我采访了很多村民,设置采访的问题有利于锻炼我的逻辑能力,进行采访锻炼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实践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问题,想办法努力解决问题锻炼了我的思考能力和意志力……其次,经过这次活动,我的思想境界有所提升,明白了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都要脚踏实地,努力拼搏。最重要的是,我为后期宣传推广多彩乡村提供了素材。后期我们实践队会采用微信推文、视频等多种手段宣传我们走访的乡村,将这个村的经验分享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乡村,让其他乡村有所学习和借鉴。我们用自己的力量助力了乡村发展和振兴,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虽然今年因为疫情这个特殊情况,实践活动的形式有所调整,不便集体线下实践,不过通过此次实践我还是受益匪浅,这是非常特别的一次体验。明年有机会的话,我还是会毅然选择“三下乡”。
青年亭上远眺,鹤地水库银波万里,丹青一幅。遥想60年前,雷州半岛还是历史上有名的苦旱地区,说“滴水贵如油”一点也不过分。但中央的一份规划,唤起豪情万丈,湛江地委决定兴建雷州青年运河工程。在不到2年时间里,党员领导干部率领30余万“敢战士”,凭革命斗志、英雄气概,靠技术与人力,斩断九洲江,筑造鹤地水库、雷州青年运河,建成广东最大的“人造海”,再造了“水系”,使苦旱了千百年的雷州半岛变成河涌交错、湖沼棋布的水网之乡,创造了人间奇迹,至今还滋养着当地近800万人民。“你们真是当代愚公!”1960年,来湛江视察的邓小平如此称赞,并手书“雷州青年运河”6个大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先辈不畏艰辛、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令我们感悟颇深。接下来,我们将领略廉江鹤地水库著名的景观,并学习领悟前人对鹤地水库的赞美,唱响歌颂之乐。一、感恩亭现在我们看到的是鹤地水库的感恩亭,寄托着雷州半岛人民对水库,对青年运河的感恩,对共产党的感恩!以前的雷州半岛,赤地千里,无雨一把刀,下雨一团糟。地不出粮,民不聊生,自古以来就是流放的荒蛮之地。自从建成水库,修了运河,湛雷大地变为沃野千里的鱼米之乡,甘蔗的甜蜜之乡,更有遂溪那几公里长的可以行船的天河渡槽。二、丰碑镌青史在鹤地水库管理局的丰碑广场上,排列着石刻铭记,万寿墙,塑像石雕,玉柱仙鹤祥云等。1、万寿墙,记录了当年修水库30万人民群众的伟大创举和丰功伟迹。管理局2014年,征集当年修水库时参与者,至今还在世的英雄好汉的亲笔签名,计有一万多人。是年最小的71岁,最长者96岁,平均年龄85岁。人们不会忘记时代的英雄。2、群雕。雕像再次还原了修建运河的艰苦环境以及人民不畏艰苦,靠执着的信念,如磐的初心去建设家乡,再现了当时人民改天换地的“愚公移山”拼劲和英雄气概。站在群雕下,人的渺小以及群雕表达的精神不禁让人满怀敬意。3、运河春石刻。历史不能抹灭,每一个高光时刻都值得被人铭记。运春河畔的石刻也在铭记那段艰苦奋斗的历史,和百折不挠的运河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三、歌颂之词运河之精神,更有不少文人骚客称赞,留下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歌和报道。董必武写下了鹤地水为库,雷州旱不忧诗句,表达了对鹤地水库的高度肯定。郭沫若更是在参观雷州青年运河工程时发出了“移山造海千秋业,站地戡天亘古传”的感叹。至今,仍有不少文人在称赞歌颂青年运河,下面请欣赏现代诗《雷州青年运河》:悠悠九江边卧着一条巨龙,静静地守着碧波荡漾,这条巍巍的大坝和无数的副坝,用壮美的姿态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辽阔如海的江面波光粼粼,那是古人闪光的智慧点点,1958年数十万劳动大军披星戴月、日晒雨淋,极简的工具配以最热情的干劲,用血汗铸成的奇迹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惊叹。拾级而上的青年亭,以气宇轩昂的姿态,屹立在大坝的东边。一块块石碑上镌刻着他们的英名,还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他们把青春奉献给了运河,把生命给了祖国,我们给他们多少赞美也不为过。环绕着青年亭的是,绿树成荫,芦苇在阳光下轻轻摇晃;远处的湖中缀满了大小不一的珍珠,这些形态各异的岛屿,又像仙女散落下来的翡翠。碧波在蓝天白云的渲染下,他成了一条烫平的绿缎子。水鸟在岸边洒下一串串音符,悠悠的河水日夜兼程。这不仅是一条生命河,更是雷州半岛人民的母亲河。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河流经之地飘满了稻香,五彩斑斓的瓜果喂养了灿烂的明天;敢为人先开河的精神,改写了红土的面貌。如今,我们走在鹤地水库的路上,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以革命英雄为榜样,立志把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目标、新要求和新部署,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而在新时代的中国,我们不仅要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还应大力提倡红色文化自信,宣扬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优良传统和品格风范。为了宣传雷州青年运河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红色文化建设,岭南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的雷州青年运河党员宣讲社会实践队在对雷州青年运河作了充分的了解和资料准备后,在8月13日通过线上会议的形式,以“穿越62年的愚公精神”为题进行了宣讲活动。会议上,汇报人先从生态文明建设进行阐述。2013年以来,为解决雷州青年运河的源头鹤地水库生态环境的问题,湛江市政府开展了多次打击非法采砂行动;同时全面清理非法养殖;还采取了定时定点清理“水葫芦”“清道夫”等外来物种、放养“四大家鱼”等措施;开展了鹤地水库渠首区域生态整治工程。截止2019年,鹤地水库综合整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水质得到提高。接下来,汇报人又从雷州青年运河精神建设方面进行阐述。为挖掘保护弘扬好雷州青年运河精神,在湛江市政府的推动下,雷州青年运河积极推动“六个一”活动,并建成雷州青年运河红色教育基地。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工人建设运河的智慧和毅力,恍如当年愚公移山的气势,也可以看到共产党员在运河建设中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看到党的活力和凝聚力。1958年5月15日,湛江地委做出《关于兴建雷州青年运河的决定》。世代饱受苦旱的雷州人民决定建水库凿运河。30万劳动大军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建成了11亿立方米库容的鹤地水库和总长五千多公里的雷州青年运河。现如今,来雷州青年运河参观学习的党员络绎不绝,大家纷纷表示,要学习建库开河精神,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觉悟,争做合格党员。
“乡”遇盛夏盛夏的滚滚热浪来袭,却挡不住“远志青年服务队”的脚步。为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五四寄语精神,强化青年敢作为、有担当、担使命的青春精神,切身感受国家政策、国家发展给青年带的幸福感,用青春力量贡献国家,引领教育广大青年学生勇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切实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队长郑屏屏和四名队员积极响应校团委在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龙塘镇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开展前,队长向队员们介绍了本次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实践的具体分配,纪律要求和主要安全事项。通过大家积极讨论,最终确立了实践时间和实践地点,并且提前制作好宣传单、海报及其他相关物资。在实践开展时,远志青年服务队来到龙塘镇,贴海报,发宣传单,向镇上的居民们介绍本次活动的主题及意义。然后,为镇上的小学生安排课室,给他们宣讲疫情防控知识、疫情防控下的中国优势、健康知识科普、自然灾害逃生技巧与自救。宣讲课堂上同学们精神饱满,热情的回答了队员们提出每个的小问题,他们不仅回答了从哪些方面预防病毒,而且还很快掌握了七步洗手法,为此服务队给每位同学都送出了精美的小奖品。此外为了加固同学们的自救技巧,服务队还进行了一次小型火灾逃离的演练,他们都积极参与。宣讲结束后,告别了同学们,青年服务队便又开始了的街头宣传及访谈。在龙塘镇这个地方,年轻人较少,留守老人较多。并且,一大部分的中老年人文化程度偏低。通过此次的访谈服务队员们了解到了很多中老年人并不太了解此次疫情形势的严重性,并没有重视带口罩,而且没有具备基本的预防知识,很多人都是被迫防疫,而不是主动自觉的去防疫。对此,服务队们深觉进行宣讲的重要性。最后服务队们还进行活动后的走访,加强本次活动的后续跟进工作,对于还未完全理解本次活动内容的居民进行一对一的普及。8月14日,在龙塘镇为期一周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圆满落幕,本次活动弘扬了在抗击疫情中体现的无私奉献、攻坚克难、众志成城的新时代雷锋精神,促进学生德育教育;宣讲“中国力量”、“抗疫精神”,增强龙塘镇小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普及中小学生安全防控教育及卫生知识,构建美好乡镇,共奔美好未来。 2020年8月14日星期五 远志青年服务队
我作为岭南师范学院“缘来于此”文化支教社会实践队的一员,而她作为众多辅导对象中的一名,在茫茫人海中,却偏偏遇见了她,或许这就是缘分。 一部电脑、一台手机搭建起了我们沟通的桥梁,建立了我们之间的紧密联系,虽然我们不曾见面,但声音是我们沟通交流、传达信息的媒介,她从刚开始的紧张、害羞、沉默,到现在能在课堂上的踊跃发言,与我交流,她的的成长显而易见。我们之间的交流便这样逐渐地变得频繁,而我也从刚开始的对你一无所知变成如今的亦师亦友。 一句简单的问候、一声肯定的话语,都是对我莫大的鼓励,让我对上好这堂课,讲好这道题有了更大的信心,在给她备课上课的过程中,我也收获了许多,这也为我以后的从教工作积累了更多的经验。
学在“线上”,乐在“线上” 疫情突袭,各地奋战疫情,国情中教育境地牵动着无数学子的心。而偏偏是在这种特殊的时刻,莘莘学子对学习的热情仍然不减。为此,我们的三下乡活动也选择了线上辅导活动,希望能通过网络,让想要学习的学生有了新的知识获取渠道。 三下乡活动中,我分配到的学生则是一名初一的学生,他因为英语科目较为弱,听闻有线上辅导活动,希望能被辅导而提升自己的英语科目。第一节课前我便询问了他英语学习的情况,根据他的学习需求,制定了计划并做了相应ppt配合网上的教学。我们选择的方式有微信语音及腾讯会议,将ppt发于学生,通过语音结合ppt一同教学。在每节课的最后十五分钟,我也会出些题目测试一下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情况。看到学生上课认真回答,认真完成练习题,我真的非常开心也非常欣慰。课上每个知识点讲完后我便会问学生是否听懂,他也对自己非常的严格,不模棱两可,不懂得会提出,我则再会将此知识点讲一遍,直到他听懂为止。 经过此次的活动,我不禁感概中华学子对知识的渴望,中华学子在疫情期间,即使不能按时返校,但也对学习不松懈的精神感动到了我,受益颇多,也很感谢有这次三下乡线上辅导活动能让我认识可爱的学生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