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线女:传承粤剧不能靠个人
满头银发,时不时咿咿呀呀地哼着几句粤剧,进电梯之前还会“故意”发出“砰砰”的声音,这样一个老顽童似的老奶奶,就是当年粤剧界的泰山北斗——红线女。
红心女艺术中心小剧场里,已到耄耋之年的红线女专注地看着自己在1 953 年主演的一部电影艺术片——《慈母泪》。她的心情随着电影情节波动起伏,时而大笑,时而沉默。这一刻的她,就像普通人一样,褪去了光鲜的外衣,唯有一颗随着电影情节喜怒哀乐的心。
活到老学到老
红线女出生在一个家境富裕的家庭父亲是一个生意人,膝下有两个儿女,红线女是“老幺”。回忆起小时候,红线女依然记得那时候住在一栋两层楼的房子里面,“周边的房子都没有我们家高哦。”红线女像个小孩一样很自豪地说。
在红线女眼中,父亲是一个可敬的人。“我父亲很重视子女的教育,哥哥姐姐初中以后就去了北京、澳门等城市读书。”在父亲的影响下,红线女也特别喜欢读书,尽管后来她开始了她的演艺生涯,她也坚持看书坚持学习。
学习在红线女看来非常重要,即使是在她经济很拮据的时候,她也一定要买录音机相录影机,以求把粤剧唱得更美妙,把电影拍得更完美。她说,“尽管在我最穷的时候,我也买了录音机,当时录音机要3000元一部,在那个时候是非常昂贵的;后来出现了录影机,我又买了一台,我记得很清楚,一台录影机要6000元。我觉得一定要买,不买就听不见自己的声音,看不到自己的镜头,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无法更好地提升自己。”
红线女12岁从艺,随舅母何芙莲学戏,后师从马师曾开始名扬四海20 世纪50 年代,她跟梅兰芳学京剧的身段、台步、眼神等,并且整套整套地学昆曲、京剧,学古文、外语等等。“有时候晚上拍戏到天亮,白天还要学习,这些跨戏的学习对我很有用,你不可能唱粤剧就只学粤剧的嘛。”
在很多人看来,作为粤剧界的传奇人物,年逾九旬的红线女如今该是颐养天年的时候了。然而事买并非如此,“我订了4份报纸,坚持每天都看报纸,我觉得学习很重要。如果不学习,就得不到提高对我而言,报纸也是了解外界的一种渠道,我赞成做人要不断学习。”
“南国红豆”喜欢拍电影
众所周知,红线女是粤剧表演艺术家、粤剧红牌表演艺术的创始人。在艺术上,她勇于创新,在继承粤剧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昆剧、京剧、话剧、歌剧、电影以及西洋歌唱技巧,开创了独树一帜的“红腔”唱法,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南国红豆”。
在粤剧艺术上有着卓越成就的红线女并不止步于粤剧,她还热衷于电影表演,在香港十年期间她一直都在拍电影。整个对话过程,红线女多次用粤语说,“我真係好钟意拍电影啊(我真的好喜欢拍电影啊)。”
确实,每次提到“电影”这两个字,红线女就精神抖擞,连眼睛都发亮了。她爱唱爱演,既可以唱又可以演的电影成了她的最爱,并成为了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实我最喜欢拍电影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拍完镜头可以倒放,我可以重新看自己的表演。别人说好不代表真的好,我一定要自己看过才相信。如果不好,我就要重拍,要重新来一次。”红线女坦言因为自己过于“认真”,所以每次拍片都会找比较熟的合作者。
从艺70多年来,红线女拍过上百部电影,然而她最喜欢的是《慈母泪》。这一部由秦剑导演,红线女、张瑛和黄楚山王演的经典电影深受红线女喜爱尽管已经看过这部电影无数次,红线女依然会为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而笑而悲。
“这一部电影,我最喜欢。为了演这部电影,我花了很多功夫。因为影片中人物的年龄跨越度很大而且拍电影要很注重细节,需要很多生活上的积累对演员的要求比较高。这也是我喜欢电影的原因之一。”说起这部“爱片”, 红线女至今依然觉得很满意。
《慈母泪》出品于1953年,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为了表达自己对这部电影的喜爱,红线女决定近期推出宣传的计划,为《慈母泪》诞生60周年举办一个纪念活动。她希望可以通过这种形式让更多的人关注到这部“演员和剧本各方面都很不错”的片子。
“缺乏剧本缺乏创作人才”
随着社会的发展,娱乐生活日益丰富,粤剧的观众群面临日趋减少的窘境。红线女毫不讳言,粤剧发展到现在,面临两大难题:缺乏剧本和创作人才。
红线女认为,粤剧最需要解决的是剧本,需要有一支优秀的编剧队伍。只有优秀的剧本,才能有优秀的作品。“粤剧最重要的是编剧,有好的编剧才有好的剧本,否则演员再好也难以唱出好粤剧,比如我想为新社会新广州唱一首粤剧,但是没有剧本我从何唱起呢?”说到编剧,红线女立刻想到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张书记就很重视粤剧,他曾亲自问我意见,2004年开设了一个编剧学习班,组建了一个20人的编剧队伍。他是真的有心想要把粤剧传承下去的,我永远都记得他。”直到现在,说起张德江,红线女还是满怀敬意、赞不绝口。
粤剧不光需要靠领导重视,也需要合众人之力。红线女说:“传承粤剧不是靠个人就可以做到的,而需要靠集体。它需要剧本、创作人才、音乐、演员,只有大家都把事情都做好了,才能真正把粤剧传承下去。”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