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原创> 杂文·评论·奇章

龙湖古寨笔记二——百花深处

时间:2016-01-18 14:20:29     作者:杨美滨      浏览:9602   评论:0    来源:广州市青年作家协会

龙湖古寨笔记二

百花深处

 

    在龙湖路口叫了一辆三轮车前往古寨,阿伯把我送到寨门口并没有匆匆离去,作为一个邻镇的人,他静静端详面前新旧门墙的接缝,慢慢地抽一根烟,说:“塘湖是个好地方。”又告诉我夏雨来的夏厝巷也在里面。烟抽完了,他客气地作别。

塘湖确实是个好地方,东枕千里韩江,西望万顷沃土,曾经“五十八姓聚居”是怎样一派人丁兴旺的景象。走在清晨寂静的直街龙脊路上,曾经在这走过的,而今还活在丹青之上,抑或在口耳之间的,都转成这座古寨独特的记忆。

引:明中叶之后,由于商品经济的逐步发达,传统的“轻商”观念的根基已经渐渐松动,龙湖的情况也真是如此。龙湖因商品贸易的兴盛而兴盛,商人巨贾在龙湖的拥有很好的社会地位。同时,龙湖重文之风也盛。俗语有“龙湖多书斋”一说,龙湖这么一个不大的寨子,全盛时书斋数量不少于30处,足见龙湖人在崇儒重教方面的大力投入和对未来投资的远见卓识。对教育事业的普及使龙湖文脉雄厚,人文荟萃,人才辈出,取得了极大的社会效益。据考证,龙湖历代科举出身的进士、举人达53人。在儒商并重的文化理念下,龙湖商家亦儒气,士子多出自商家。如明末清初富甲一方的黄作雨、黄衍参父子,皆循例成为国子监生和贡生,黄衍参后任广东和平县训导,正式步入仕途。

 

在龙湖历史的记载中,可以看到“商贾云集”可与“书香万代”并行不悖,书卷之气风雅了整个寨子。黄衍参诲人不倦,弥留之际,还捐献财帛土地重建龙湖书院。及至今日,走访一些上了年岁的店铺,老店主的谈吐依然儒雅,即便走过了践踏知识的年代,儒气却在耳濡目染之间沿袭下来。这不得不让人想起同样出身于儒商之家的莼园居士饶锷先生,富甲一方的家世不害其笃志于学,浸淫于天啸楼十万卷书之间,学富五车,终成大儒。因而让我们又一次思考富有的真正含义。

“前门夏雨来,后门夏秀才”,潮汕笑星的话剧已经让夏雨来在潮州大地上家喻户晓。按常理而言,一个秀才的形象更多是攻读于南窗之下,穷则独善其身,以至皓首穷经。但传说中龙湖寨中的夏雨来却是集儒气和侠气于一身。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巧用妙计,扶危济困。在为富不仁者口中落下了与“雨来”谐音的“狐狸”之名。当我们兴致高昂地寻找夏雨来故居,却没想到它深居陋巷,门庭寥落,一个阿伯挥扫尘垢,我们不敢踏进这个门槛,不敢踏进一场传说的余烬。诙谐幽默,侠义心肠,自应该有它栖居的地方。

 

夏姓的没落与夏厝巷的斑驳重叠在一起,祠第千家的背后隐藏的就是一部部沧桑的家族史,几家欢喜几家愁乃是常态。走进修葺一新的明序堂,一个阿婆把一个上午打发在这祠堂里,她说下午时分有更多的人在这里闲聊娱乐,在这里,氏族的人离祖先不会太远。大整修之后的许氏宗祠美轮美奂,三山门吐纳了多少达贵,又见证了多少恢宏而庄严的祭祖仪式。大宗祠以下还有各个子宗祠,本寨统共就有16处之多。许氏宗祠后厅的祭台上摆了一个花瓶和一个镜子,许氏阿伯告诉我们,这个瓶,谐音就是“平”,镜,谐音就是“静”,平静。这就是宗祠最大的威力,宗祠的后面就是祭祖的圣地,就应该心平气和地孝敬祖公祖嬷。这些都和“阿婆祠”的孝义一样,不论时代如何变迁,他们在古寨守住了传统,守住了香火,守住了宗族。

 

广府文化研究者及园林设计师吕老师曾在《潮州建筑》中所见:龙湖寨林氏宗祠,有突出地面的石条、石块,为原有古墓标记,是一种“阴阳共处”的做法。他说阴阳共处在祠堂中少见。或许对于宗族观念较为浓重的人们来说,阴阳并非多么遥远的阻隔,正如盂兰节放走的河灯,从善念出发,和天地万物对话,和谐共处。

当然了,在和谐的意愿之外,走在古寨之中,抬头不免也能遇见那些时代的累累伤痕。听说曾经有一块“柱史”的牌匾,被一个阿婆当做木板拿去盖在猪棚之上而幸存下来。对于龙湖来说,在酥糖的脆甜之外,在走马观花之余,百花深处还有更多值得探寻,遗憾的是,我也仅仅是一个过客。

 

记于中元节前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