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原创> 杂文·评论·奇章

晃动的天平

时间:2014-05-11 10:21:54     作者:梁芳      浏览:9675   评论:0    来源:广东校园文学网

                   

华南师范大学   梁芳

  

在罗素《东方人与西方人的快乐理想》一文中,看到一段可爱的文字,读着只觉自己热血沸腾,民族情感迅速升温,炙热。在此文中他如是评论:“西方人醉心于权力,而中国人只是醉心于清闲娱乐;因此,中国人温和,中庸,不好斗,中国人打仗几乎不流血的,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政治也比西方更少残忍性。”一下子就仿若回到了老子构建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外来”的小国寡民理想社会,也颇具“桃花源”,“乌托邦”的神秘色彩。



可是,我忍不住要问这就是源远流长的中国风貌吗,是久经沙场,千秋万代,风云转变的中国吗?我不排除其中的描述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可“更少残忍性”这五个字就能概括中国吗?这是赞扬我们国家制度的慈眉善目,还是讽刺人民的愚昧无知?

在此,我们还是要感谢罗素先生满足了我们的民族虚荣心,让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升腾不少。可是他在褒奖中国人的理想而贬责美国以及欧洲的理想的时候,对中国的历史了解了多少?他只是在中国生活了不到两年,对华夏文明的剖析到了哪个层面,对中国帝王将相间的崇拜有多深的认识?他推崇儒家思想无可厚非,可是这样可爱的描述确实不敢恭维,总觉得带了点入乡随俗的奉承之意。我想,如果他真正的了解到孔儒文化在成为正统思想过程中,孔子及其弟子是怎样的千辛万苦,备受冷眼,儒家文化又经历焚书坑儒,株连九族,主流之争,战争与鲜血,文字炼狱的刀山火海,相信就不会轻描淡写地说出“中国人打仗几乎不流血的”的善良评述了。

罗素是个知识渊博,融贯中西的博学者,他在哲学、数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许多领域都颇有建树。他的哲学观点多变,以善于吸取别人见解、勇于指出自己的错误和弱点而著称,此般能人,确实无可挑剔了,可有时候的某些言论还是让人感到带了点功利性和俗气味儿。可是当下有些青少年作家却激情饱满,自以为不可一世,凭着几篇华丽语言砌成的散文,就宣称是“散文家”,写了几部青春网络小说,就宣传为“知名小说家”。甚至大言不惭地宣扬自己是主流文化的主导者,是新时代的领军人,有一种文学界没有了他们就会没落的感召,这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特别是时下很多流行网络作家,伤感唯美的文字,感动曲折的情节,华美如画的人物,凄艳伤痕的结局,让不少青少年终日陷入郁郁不欢的生活之中,放佛要比拼谁醉生梦死,谁肝肠寸断,谁颓废到底,仿若满世界都是唯美奢华而又悲剧收场的爱情在主导。我个人是不赞同时下的“网络伤感文学”的,总觉得矫情得难受。青春本来是用来挥霍的,而不是拿来哀悼的,真正到了“知天命”的人是不会矫揉地整日悲叹年轻的感情无疾而终的。

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有些人宣称主导边缘文化,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愤世嫉俗,哀伤凄怨之情怀,我总觉得有种顶着光彩夺目的皇冠来诉说灰头土脸的无奈的虚伪。依我看,他们说自己是边缘,其实是想挤进主流,但是当你揭穿了这个事实,它有偏做出一副孤标傲世的态度来,让你说不得,言不能,粗俗点说是:又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的感觉。所以在报上看到郭敬明的《小时代2.0》定价奇高,让他成为文学界富翁,而很多经典之作却无人问津,很多苦心钻研的学者却不被理解的时候,我不禁痛心。

我并不排斥网络青春小说,不涂抹边缘文化,也不批评要站在时代前沿的新一代,可是在接触“快餐文化”的同时,是否也要注重内在修养,注重经典解读?现在大学存在某种令我颇为费解的现象,某些大学生,要奔走周旋于多个社团,参加数不完的活动,对于读不读文学作品不关心,搞不搞学术研究也无关紧要,只要参加足够多的活动,就是一种莫大的荣耀,到了考试抓住复习要领,多方讨教考试提纲,照样高分,一样光耀门庭。特别我的某位成绩极好中文系朋友,看文学作品只看简介,拿一叠豪华字眼堆砌一起拿去发表,每天生活得如鱼得水,好不逍遥自在。某日我去讨教学习高招,她满面春风地说:“现在的大学,其实只要绩点高,发表几篇文章,参加几个社团,好工作就易找啦,每天钻在书堆里苦读研究有什么用啊……”我顿时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原来自己“误读圣贤书”两年多啊,不禁觉得悔恨不已……可是,如果如她所言,那研究学者就真的是“愚笨如牛”啦? 

记得顾况在《茶赋》中评论到天子尝茶与幽人品茶的不同,“罗玳筵,展瑶席;凝藻思,开灵液;赐名臣,留一客;谷莺啭,宫女颦;泛浓华,漱芳津;出恒品,先众珍。”这是天子尝茶之盛况,只见极尽奢华,富丽堂皇,珠摇玉坠,展现皇家的一排华丽非凡景象。可是这还是茶之道吗?品茶向来注重安宁,这样妖艳轰动,反倒像觥筹交错的宴席了。 “滋饭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臊腻,发当暑之清吟,涤通宵之昏寐。杏树桃花之深洞,竹林草堂之古寺。”此乃幽人闲客品茶之道。他们斟茶清浅,品茶细微,酌茶淡雅,啖物清素,重在实质而非排场,着意于心灵感受而非视觉刺激,所以于阳光疏离的深山古寺之间,溪流清涧为乐,桃花杏香为侣,沉淀于世俗的偏僻角落。这两种人都是品茶,可是方式不同,效果也自然不一样。幽人在偏僻得甚至没有木栅栏和野玫瑰简陋郊野,有的只是宁静,有着一种与世无争的淡泊,却拥有一双看透世事的慧眼,文化的传承就是需要这样的无功利慧珠。

那我就做一个幽人吧,不能如王维般“独坐幽篁里”扶把瑶琴自娱乐,也学着沉静淡泊,假装半个认真钻研的笨拙小鱼,在边缘与主流之间逡巡,多吸收养分,或许可以在某日捡到几片从自己身上坠落的华美鳞片:白纸黑字,满纸风月,写的却都是文化,虽说是文化,却满纸风月。此乃拙劣小鱼儿芦花美梦也。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