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到尽头天做岸,山登绝顶我为峰”。旅途的最终目的地是不是“天做岸”的霸气,旅行的最终目标又是否是“我为峰”的畅快。
关于旅行的说法,其实人言言殊。我则认为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身”的旅行,另一种是“心”的旅行。“身”的旅行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心”的旅行则如原野走马,随性而为。
李敖曾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读两万卷书。”此言正确与否先不深究,其实李敖先生希望我们能多一些心灵上的旅行。
人这一生即便我们无休止地旅行,很多地方我们还是无法抵达。生命短暂,世界宏阔,难乎其遍游矣!况险峻之地甚多,非人力所能胜之,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使得我们无法抵达想去的地方。然而,我们却可以用心旅行,上至鸿蒙太空,下至阴冥九幽。我已历经了二十一个年头的春温秋肃,不曾踏过古色古香的西安城,也不曾去过有人间天堂之称的“苏杭”。可是我看过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他引着我体味了一番祖国的大好河山。我在书本上爬了几十天,竟走完了亲身经历者几年的脚程。
“身”的旅行不仅仅在空间上有局限性,在时间上依然有很大的局限性。如今的科技并不能让我们在古代与未来中穿梭自如,而“心”的旅行则可以让我们看古代的桃红柳绿,看未来的轻风湿雾。窗明几净,我随李白望庐山瀑布;云绕雾缭,我与杜甫同登太行;丝竹款款,我追苏轼牵黄擎苍。笔酣墨饱之处,明性见性,我安详舒泰,臆测未来的美好。
其实,很多朋友是有经常读书的好习惯,但他们却体验不到如临其境的通透感,我笃定他们看的并非是好书。
读好书,一言以蔽之,如登八宝楼台;而读烂书,如索鲍鱼之肆。
于丹说:“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可能上天创造了一池虚玄圣水,无论你想看这汪水静荡荡地流淌,还是江翻海沸般席卷,你必须身心俱行,走到岸边。
身的旅行随着漫长的旅途,将会转为一种心的旅行。望一眼书山,你便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亲临畅爽感。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