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即第一语言,是父母给的,母语是家给的。家给的语言,是一种有形无形、有声无息的存在,是历史流注的民族精神,古人云:文以载道。语言本身是一种工具,也是一种文化承载体。母语是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首要载体和有机部分。我们的母语——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记载着中华数千年的古老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性格的精灵,博大精深。
然而当代的大学生对我们的母语忽视的态度,实在是让人心痛不已。岂不说要求大学生朗诵我们的优美唐诗宋词,品尝我们的四大名著,就连汉语的语法都不懂,表达能力不足。是什么造成这种现象呢?其一、大学生在中学受到母语教育后,上大学后大部分学生就不会再有母语教育了,就像理工科的大学不会有母语教育课的,就算有些高校设有母语教育课,那也是选修课,但是由于教育体制不完善导致收到的效果不好;其二、教育制度把英语的地位抬得太高,神马“四级”“六级”,搞到好像不会英语就无法就业,没过四级就无法毕业,拼命地花时间去学习英语,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对4000多名大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他们花在英语上的时间,比花在母语上的时间多出20%。其三、大学生对学习了十二年多的母语产生厌倦,觉得母语缺乏趣味性,觉得学习母语没用,懂得去交流就行,不用花时间去研究精通它。
难道我们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就那么不值钱吗?难道我们都忘了自己的宝贵财富“汉语”吗?难道在这世界只有操一口流利的英语才能混到不口饭吗?难道祖宗留下来得东西就要葬送在我们这代大学生手中吗?我想问问当代的大学生们,我也希望从你们口中听到的答案是“不”。面对这样的现象,加强对大学生的母语教育是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造成这样的现象,社会、学校与学生都难逃责任。中国社会要重视大学生的汉语能力,而不再是看是否过四级。高校可以加大对母语教育的投入,开设“大学语文”为高学分的必修课,成绩与学位挂钩,足够引起大学生对母语学习的重视,且高校更应该摆脱中学的语文教学模式,以新颖的趣味性的模式出现在大学生面前。各报社杂志社理应面向大学生招文,大学校园要开设文学社,提供更多写作机会给大学生。而作为师范大学生的我们,要重视母语的学习,特别是语法、表达能力上的加强。在此,我呼吁社会、高校与大学生重视加强母语的教育。让我们美丽的母语这一火把永远燃烧下去吧,让她照亮世界、震撼世界吧!!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