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的名校
提起哈佛、耶鲁这些世界知名的学府,每一为莘莘学子都会产生无限的向往,似乎在里面转一圈就能轻松地改变我们的命运。相比之下,国内大学则常常让人大失所望。于是,我们对国外的教育有了一种求之不得的渴望,同时也对国内教育产生了诸多不满。
我们常常抱怨,为什么国内的大学有那么多的限制,为什么不能效仿国外,给我们更多的自由?为什么国内大学的教学模式如此僵化,为何不学学国外,师生共同讨论,给我们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为什么这种在专家眼里相对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却不能独立培养出能挑社会大梁的人才……,抱怨越来越多,渐渐地,我们甚至卷进了抱怨的漩涡里不能自拔,抱怨老师不会教,抱怨课程没有用……作业多了,我们抱怨没时间锻炼能力;作业难了,我们抱怨老师在刁难;考试松了,我们抱怨国内高校的普遍形式化;考试严了,我们抱怨学校用考试的方法把我们变成读书机器……
于是,我们更加向往国外的大学,恨不能插上翅膀飞过去。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我们对国外那些被我们默默封为“自由天堂”的地方有着太多太多的不了解!
我们知道的是,国外的名牌大学人才辈出,却不知道,他们在大学里的生活有多么艰苦!一名在耶鲁大学学习的学生曾向采访他的记者诉苦道:“我们在耶鲁每学期只有五门课,而且每门课都必须投入相当多的时间,我们投入一门课的时间是国内同学的2~3被,而且还感觉吃力,效果当然不同。”
我们都羡慕这些学校里自由自在的氛围,在那里,老师不会点名,那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行安排大学四年的课程,自由决定自己的上课时间。但需要注意的是,他们虽自由,却并不散漫,走在校道上,更多的人是步履匆匆,而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闲适。因为一不小心就会不及格,而在这些学校里不及格的后果是很严重的。
我们只看到了他们在课堂上的自由与开放,但有多少人能体会到这种自由开放的来之不易?为了再课堂上营造一个自由讨论的氛围,每一个学生都要针对讨论的话题阅读大量的课外书,而且还不仅仅是囫囵吞枣地看,想想吧,在这么多人面前发表你的言论,不把读过的书理解透,又怎敢开口呢?因此,那里的学生在一周里猛啃七、八本书是常有的事,而且,他们平时的课也并不比我们少,所以很多人都只能压缩晚上睡觉的时间。吴咏慧先生就曾在他的《哈佛琐记》里描述过哈佛学生艰苦的学习生活“哈佛商学院的学生平均每天要研读三件个案,功课颇为繁重。上课时,则要争取机会表现自己,否则全班尾端百分之十一律不及格,由于校方规定每学期必须修四门课,所以淘汰率不算太低。因此个个人心惶惶,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是常有的事。”再想想我们,四年的大学生活,不少人踏入图书馆的次数屈指可数,而晚上熬夜看书的现象更是凤毛麟角。如果我们的教授也用这种方式来上课,相信很多同学会崩溃吧?
我们都知道,这些大学里出来的学生比我们更有创新精神,但创新并不是他们天生就有的优势,为了训练这种我们常常呼吁的创新能力,他们承受了许多我们无法想象的艰辛。培养创新能力的首要方法就是让学生进行创作,而创作的形式有以论文、演讲为主,有时一个月可能要完成好几篇论文,并且严格杜绝抄袭。相比国内“天下文章一大抄”的现象,我们还好意思指责现行的教育制度扼杀了我们的创新能力吗?
天下从来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不劳而获,并不是单纯地换一个环境就可以改变一切的。不错,我们国内的教育还有许多不足,但这并不是我们消极堕落的理由,环境一时之间还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虽然我们没有出过留学的优越条件,可是我们完全可以用国外名牌大学的要求来鞭策自己,天道酬勤,只要我们愿意努力,我们也能拥有和他们相当的能力!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