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原创> 杂文·评论·奇章

浅谈建设和谐家庭

时间:2013-02-28 00:35:30     作者:李康凤      浏览:9598   评论:0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领域,是和谐社会的坚固防线。家庭是个人道德和价值观念养成的重要场所,是养老、疾病、社会扶助等社会保护的重要依托,也是社会安定团结、稳定发展的有力保障。构建和谐社会,不仅要求促进宏观层面上的和谐与协调,而且要妥善处理、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增进微观层面上家庭内部、家庭基本单元之间的和谐与协调,形成稳定和谐的社会微观结构。没有家庭的和谐就谈不上社会的和谐,更谈不上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家庭问题联结着个人和社会,创建和谐家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那么和谐家庭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我们做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与之相适应的和谐家庭应该是以家庭成员的全面发展为基础,以营造积极向上的家庭价值取向、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民主协商的家庭氛围为主要内容,构建家庭成员之间、家庭与社会之间、家庭与自然之间相互和谐共处的新型文明家庭模式。其基本要求是:婚姻关系稳定,家庭关系平等,邻里关系和睦,生活方式健康。其中,婚姻关系稳定是和谐家庭的基础,家庭关系平等是和谐家庭的核心,邻里关系和谐是和谐家庭建设的必然要求,生活方式健康是构建和谐家庭的最终目标,它们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缺一不可。  

 中国是世界上家庭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家庭的总数达到3.74亿个。从总体上看,倡导家庭美德、崇尚文明、追求和谐已成为家庭建设的主流,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激荡,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社会意识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反映在家庭领域,表现为家庭成员思想意识和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给婚姻家庭领域带来了一些前所未有的现实问题。有的家庭出现了价值观念扭曲、道德行为示范、子女教育有误、婚姻稳定性下降、邻里关系淡漠、敬老世风日下甚至是家庭暴力等一系列问题,严重的影响了家庭的和睦与幸福,影响了社会的文明与稳定。主要表现:离婚率逐年升高;家庭纠纷较多;子女教育问题有偏颇;邻里纠纷增多等。  

    那么,面对这些现象,我们应该怎样建设和谐家庭?   

    一、建立和谐家庭,首先要处理好夫妻关系  

现在,中国的家庭,绝大多数是核心家庭,即由父母和子女构成的小型家庭。夫妻关系在家庭关系中起主导作用,夫妻关系是家庭和谐的决定性因素。家庭虽然是社会的细胞,结构很简单;但家庭生活的内容却十分丰富,也相当复杂。在日常生活中,夫妻之间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分歧、摩擦和矛盾。其实,这并不可怕,只要善于处理和解决,最终会化干戈为玉帛,但是如果处理、解决不好,处理不及时,夫妻间的分歧、摩擦和矛盾,会使家庭生活变得极为不幸,婚姻甚至走向死亡。  

二、建和谐家庭,要处理好亲子关系  

家庭是孩子们出生的地方,是第一个生活环境,是成长的基石,是孩子的避风巷。家庭生活是否和谐健康对孩子发展影响极大。一般说来,生活在和谐家庭的孩子,身心发展都是健康的,成长都是顺利的,家庭生活不和谐、不幸福,孩子往往会在心理、品德、学业上出现了问题,个别孩子离家出走、自杀,往往与家庭生活不和睦有直接的关系。然而,有的夫妻关系矛盾重重,关系紧张甚至酿成连绵不断的“家庭战争”。子女在家庭里得不到该得到的,就会逃离家庭,到别人那里去获得,弄不好就会走上邪路。许多违法犯罪青少年就是出自这样的家庭。  

同样地处理好亲子关系,父母也要处理好对长辈的关系。父母对长辈的态度直接的影响着孩子。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每个家庭成员所应恪守的行为准则。  

三、建和谐家庭,要处理好人与物关系的和谐    

家庭财富是家庭必不可少的要求,也是家庭稳定、和睦、幸福的物质幸福。和谐的人、物关系应当是家庭成员共同劳动致富,勤俭持家,合理支配运用家庭财富,在家庭生活中相互支持帮助,使家庭财富能更好地服务于家庭成员生存、享受和发展地需要,更好地服务于家庭的建设和发展。有的家庭奉行“金钱至上、金钱万能”的理念,这是市场经济下一种不正常的心态,长此以往,变得势力、缺乏爱心、冷酷无情,对孩子的影响就更坏,六亲不认、唯利是图,远远的背离了社会主义金钱观、价值观。  

四、建和谐家庭还要建立团结互助、融洽相处的邻里关系  

团结互助、融洽相处的邻里关系有助于就教育家庭成员在为人处事方面的懂得谦让,宽容,这对和谐家庭的建设是有极大的帮助。  

 “天下之本在于国,国之本在于家”。家庭问题不单是关系每个人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核心问题,也是关系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整洁优美、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强化家庭节约意识、环保意识,使家庭自觉融入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才能真正使家庭与社会、自然产生和谐关系。才真正有利于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