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原创> 长篇·连载·精品

从迷失走向觉醒与抗争的女性赞歌(二)

时间:2013-01-26 17:03:06     作者:丘文辉      浏览:9638   评论:0   

   

二、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女性联盟对悲剧命运的反抗  

童年的阴影和伤害,拉希德的压迫和残暴,使本已软弱的玛丽雅姆转向容忍,她“已经学会了横下一条心,忍受他的轻蔑和责骂,他是嘲弄和斥责”,甚至得出这样的教训:“爱是使人遍体鳞伤的错误,而它的帮凶,希望,则是令人悔恨莫及的幻想。无论什么时候,若这一对剧毒的两生花开始在那片干涸的土地上生长出来,玛丽雅姆就会将它们连根拔除。她把它们拔起来,还没拿稳就赶紧将其掩埋。”因为爱和希望曾经给她造成莫大的伤害,她不再相信它们,甚至主动拒绝它们,没有了爱和希望,她的心早已经麻木枯萎,成了一片凄凉绝望的荒原。  

莱拉和阿兹莎的出现,犹如一声惊雷,唤醒了她沉睡已久的心灵。虽然她们起初有些矛盾,甚至“真的打起架来”。莱拉生女儿遭拉希德训斥,她还“冷眼旁观”、“幸灾乐祸”,然而作为母亲的莱拉却又让她“羡慕”,同样的遭遇使她对莱拉“生出了怜悯”,莱拉还劝阻了拉希德对她的毒打,让她免受皮肉之苦,尤其是阿兹莎“如此需要她”、“如此天真地、如此毫无保留地对她表达爱意”,唤醒了她因为自己孩子的流产而压抑已久的母性,是她的“眼睛之光”、“心灵之王”,“变成她生命的一部分”,让她“找到了人世间的真情”,让爱和希望这“两朵新的花朵始料未及地在她的生命中生长出来”,让她重新获得了自我和人性,获得了女性意识的回归。她们从此在生活中互相关心和照顾,联合反抗家庭暴力,共同的命运,让她们产生起了深厚的姐妹(母女)情谊,建立起了患难与共的女性联盟。她们一起策划出逃,虽未成功,却巩固了“革命情谊”。后来,当拉希德得知莱拉和塔里克重逢时,他仿佛是一头被激怒的公牛,“双眼放出凶光”、“露出恶毒的狞笑”,想杀她们两个。玛丽雅姆从他“震惊、愤怒”的眼神发觉到了自己曾经的温顺和服从“是多么愚蠢”,换来的只是他的得寸进尺,她进行了深刻反思,终于彻底地觉醒了过来,觉醒的力量是强大的,她走向坚决的反抗:“第一次决定自己生活的轨迹”,举起铁锹“使尽了浑身的力气”砸死拉希德。如果说,她上次离家出逃是在莱拉的建议和怂恿下半推半就的事情,那么这一次她身上的女性意识和反抗意识彻底觉醒了,她完全自主地决定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为了让莱拉和孩子们过上幸福生活,她主动承担杀夫罪名,刑场上,她“双腿没有变软”、“手臂没有挥舞”、“无需被人拖下车”,在最后一刻,甚至“燃起了这么多希望”,“心中再也没有懊悔,而是充满了一阵安宁的感觉”,是一个“付出了爱也得到了爱的女人”,以“朋友、同伴、监护人、母亲”的身份离开这个世界,“终究成了别人眼中的重要人物”。她死了,但死得其所!她与真主同在!  

与玛丽雅姆一味的消极容忍不同,莱拉早就做好了出逃的准备,并一直在偷拉希德的钱,积极投入准备和策划中,然而孩子的拖累、社会环境的凶险、法律的严酷(妇女出门要有男性亲戚的陪同,妇女逃跑是犯罪行为,可以关进监狱)、陌生男子的出卖,她终究没能逃离魔窟。如果不是塔里克的重新出现,说不定她会像先前的玛丽雅姆一样忍耐下去。然而,正是塔里克奇迹般的出现,让她深深震惊,对幸福和爱情的追求,往昔温馨生活的点滴,唤醒了她沉睡的女性意识和泼辣的个性,让她心中“升起一丝渴望,一丝不计后果的希冀”。可以想象,就算拉希德没有被打死,她也会想方设法与塔里克在一起。  

总之,玛丽雅姆和莱拉在父权暴力面前,选择了团结,建立起女性联盟,从对暴力的忍耐和麻木的迷失中走向觉醒和反抗,改变了她们母亲一辈逆来顺受的思想和做法,大胆地追求自由、幸福和爱情。可以说,正是因为她们尤其是玛丽雅姆的觉醒和反抗,让她们摆脱了继续寄人篱下、任人宰割的悲惨命运,重新获得了自由、幸福和爱情。虽然玛丽雅姆以死作为代价似乎太惨重了,但是她的死让莱拉和孩子们过上了幸福生活,她又是幸福的,因为她从他们身上重新获得了爱和希望,她的生命和幸福在他们身上得到了体现和延续。她的身体死了,但灵魂依然活着,并成为一股精神力量,充斥环宇:“她就在这儿,在这些他们重新粉刷过的墙壁之中,在他们种下的那些树苗之中,在那些孩子保暖的毛毯之中,在那些枕头、书本和铅笔之中。她就在孩子们的笑声之中。她就在阿兹莎背诵诗句和她朝西方鞠躬时念出的经文之中。但是,最重要的是,玛丽雅姆就在莱拉自己心中,在那儿,她发出一千个太阳般灿烂的光芒。”玛丽雅姆和莱拉在这不可宽恕的时代,以看似不可能的友谊,写下不可毁灭的爱,赢取了最终的胜利,谱写了一曲从迷失走向觉醒和反抗的女性赞歌!  

   

三、希望的曙光和伟大的突破  

纵观整部小说,太多的痛苦和离别、暴力和流血、痛苦和灾难让人久久不能释怀,给人一种压抑甚至窒息的感觉,尤其是玛丽雅姆被枪决,更是给人一种悲切甚至悲壮的感觉。然而,它同样也给了我们希望:战争结束了,和平重新降临这个国度;干旱结束了,大雪昭示着绿色和丰收。医院里女大夫偷偷脱下布卡做手术,孤儿院里院长暗地里教授女童知识,行刑路上“小兄弟”安慰玛丽雅姆不要害怕,更主要的是以莱拉为代表的阿富汗人开始返回家乡重建家园:种树苗、粉刷旧房子、搬砖头盖新房子、挖掘排水沟、打水井……莱拉回到女儿曾待过的孤儿院,带着玛丽雅姆来不及发扬光大的“爱”拾起教鞭,教育着失学多年的孩童,夫妻俩以爱滋润千疮百孔的家园,以行动加入国家重建行列。战后的阳光,洒在她的脸颊,犹如灿烂千阳般光彩夺目!爱和希望重新降临这片饱受了30年灾难的土地。阿富汗懂得了忏悔和赎罪,虽然这来得太迟了,但这终将把他们挽救,让他们得到真主安拉的救赎。  

逃脱了拉希德的魔爪、塔利班政权被推翻、民主政府上台、与塔里克结婚,在各方面力量的作用下,莱拉重新获得了自由和幸福,恢复了自我和本性。诚如鲁枢元所说:“女性的真正解放,在于恢复女性长久以来被压抑、被扭曲的天性,发扬女性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独特优势。这表现为:大地崇拜的女性精神,护佑万物的女性伦理,充满感性与温情的女性思维。”女性只有首先确立自己作为“大写的人”的地位,保持女性自我人格尊严和个性的完整与独立,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拥有独立的自由和生活空间,找到爱情以外的其他感情和生活的意义,才能在这个基础上争取与男人的平等地位,从根本上建立起男女平等的世界,摆脱沦为“符号妇女”的悲惨命运。女性解放的道路虽然曲折,但最终在莱拉和阿兹莎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实现,由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阿富汗妇女一定能够实现与男子地位的平等,一定会在阿富汗的重建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长久以来,一些女性主义者为了争取女性的独立地位和自我解放,走上了一条绝对反抗男性的道路,在她们看来,女性的所有不幸、悲哀、痛苦和灾难,都是由男性一手造成的,似乎只有完全打倒乃至瓦解男性,才能报仇雪恨,才能彰显女性存在的意义,才能彻底获得解放。这固然在某种意义上揭示了女性悲剧命运的原因,也是女性自我解放的一种途径,而且事实上也获得了一定的成功;然而,从长远来看,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是片面的不可取的。诚然,男性曾经对女性犯下了极大的罪过,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应该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但是,过犹不及,世界是由男性和女性共同组成的,彼此都不能离开了对方而孤立存在,只有男女和睦共处,人类的未来才有希望。胡塞尼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此,他走出了狭隘的女性主义的藩篱,建构了和谐完美男女关系模式。  

莱拉与塔里克最终走到了一起,“赖里和玛姬浓”自幼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简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他们的恋爱出于真正的爱恋,是建立在双方完全平等基础上的相互吸引,完全没有任何强迫的意味。只是好事多磨,由于各种原因,他们经历了十几年的分离,但他们的爱依然为对方存在着,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男人和女人,各自都是一个流动的生命。如果没有哪一方,我们都无法流淌,就如同没有岸的河流不是河流一样。我生命之河的一条岸是女人,另一条岸是世界。没了这两条岸,我的生命就会是一片沼泽,与女人及男人的关系使我成为一条生命之河。”劳伦斯的这一论断多么富有哲理啊,男女之间的关系犹如河和岸的关系,没有河就没有岸,没有岸成不了河,河和岸是须臾不可分离的,各自不能互相离开而存在。因此,娜拉们不应该出走,因为“但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而是要以玛丽雅姆和莱拉为榜样,进行女性解放和斗争,拥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建立起独立完整的人格和个性,与男人们建立起平等、和谐、互助、合作的关系,惟其如此,人类社会才能健康持续地发展,人类才能像其他生物一样在地球上快乐、诗意地栖居着,人类和睦相处的美好构想才能最终实现。  

胡赛尼的伟大之处还在于,他所追求的女性解放,不是停留在女性摆脱男性的束缚和压迫、取得自我主体独立地位、男女平等和谐相处的目标上,而是进一步把女性的解放与国家的解放、民族的独立结合起来,这样,女性解放就不再轻飘飘地显得单薄无依,而是获得了丰富的内涵,拥有宽阔的视阈,得到了质的升华,获得了时代的广度和历史的深度。莱拉没有留恋在巴基斯坦的幸福生活,而是毅然决然地回到几乎沦为废墟的阿富汗,肩负起重建家园的重任,因为那里才是她的根。在阿富汗面临内忧外患的特殊形势下,作为国民的一份子,女性解放只有与民族国家的构建相结合才能有所附丽,诚如董丽敏所说:“‘身体’的解放与作为‘国民’的觉醒,就并不是矛盾对峙的,恰恰相反,两者却可以是互为因果的:解放‘身体’必须依赖于民族国家的建立,依赖于一个同束缚/压抑‘身体’的传统帝国相异而又能抵御西方列强入侵的新国度的出现;而作为健全的现代‘国民’,‘身体’的解放也是基本的前提。”正是在此意义上,胡赛尼跳出了狭隘的女性主义窠臼,取得了伟大的突破,他的女性思想才有了深度和厚度。

 

(本文发表于华南师范大学《桃源》2010年第2期)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