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原创> 杂文·评论·奇章

“复关”词义新解

时间:2013-01-26 16:52:26     作者:丘文辉      浏览:9602   评论:0   

“复关”词义新解  

 

《诗经•卫风•氓》是高中语文的经典课文,其中有“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的句子,学术界对于“复关”的词义,历来争议颇多,从古代汉语词汇学词的本义角度出发,可知“返回城门(关门)说”符合诗歌本义。

                                                          ——引言

   

“乘彼危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这是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诗经〉两首》中的《氓》诗里的句子,该句中出现了3个“复关”,课文对“复关”的注释是:“复关,卫国地名。指‘氓’所居之地。”  

乍一看,似乎讲得通:女子登上城墙,远望那个人(氓)居住的地方,望不见那个人(氓),不禁黯然神伤泣涕涟涟;望见了那个人,就有说有笑欢天喜地。

但仔细想来,却又着实令人费解:虽然,“垝垣”是指“毁垣”(毁坏、坍塌的城墙)还是“危垣”(“垝”通“危”,高高的城墙)尚存争议 ,但是,会产生以下两个问题:

一、由诗意可知,女子与氓两家之间至少隔着一条汤汤的淇水(“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来往需要用车(“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这说明两家之间的距离比较远,诚如胡承珙所言:“考宋临河县故城,在今开州西,其云‘自黎阳下入清丰县界’,为复关堤,则其去黎阳以西之淇水顿丘当远,似未可以乘垝垣而望见之也。” 即便是“乘彼垝垣”,登高远眺,仅凭肉眼也未必就能望得见。

二、此时女子与氓经过了恋爱阶段,确定了彼此的关系,而且准备结婚了(“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按照周朝的婚恋制度,她现在就等着男子去联系媒人来说媒、卜筮等一系列程序了,所以这个时候,仅仅登高望见男子是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两人隔得那么远,只能望见而不能说话,只有等男子回来向她交代婚姻中各项准备的顺利进展情况,她才可能“载笑载言”,相反,如果得不到这些情况,就算是望见了氓,她也可能会因为心急而不可能“载笑载言”,反而可能会着急氓怎么还不过来把婚姻进展情况告诉她而忧心忡忡。

由此可见,教材的注释是值得商榷的,那么比较恰切的解释是什么呢?窃以为,这要从《诗经》的成书时代与汉字词义的关系讲起。

曹础基先生指出:“《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代表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创作。” 而这个时候正是以甲骨文和金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汉字的形成时期,因此,《诗经》的成书时间与汉字的形成时期比较接近,而此时的汉字所用的词义,是汉字的本义或者接近汉字的本义。因此,研究“复关”一词的词义,应该从词的本义入手。

根据胡振华先生的观点,“汉字乃单音字,一字一音一义”,可以“单独解释”。“复关”其实是两个单音实词,是两个词,而不是一个词。下面,单独解释“复”和“关”,以求得这两个字的本义。

郭锡良等著《古代汉语》称:“一般来说,一个字的形体结构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与实际语言中作为词的意义相符合时,这就是造字时的本义。” 赵克勤认为:“识别本义重要方法就是对字形进行分析……辨别本义必须从分析字形入手,而分析字形又必须以‘六书’为依据。” 王力也认为:“今天我们所能谈的只是上古文献史料所能证明的本义。”“分析字形,能够说明字的本义。” 也就是说,分析汉字(特别是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的字形所体现出来的意义,同时又有古代文献资料的印证,这就是本义。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是研究古汉字形体解构的重要参考资料。由此,为了求得“复”和“关”这两个字的本义,笔者将分别查阅这两个字在《说文解字》等训诂学书中的训释,再结合古代文献资料加以印证。

《说文•ㄔ部》:“复,往来也,从ㄔ复声。”《段注》:“复,返还也。还,复也。皆训往而仍来。”《尔雅•释言》:“复,返也。”《小尔雅•广言》训曰:“复,还也。”《广韵》训为“返也”。 又据“复”在《常用字详解字典》中的释意是:

   

〈辨〉复字甲骨文从攵,本义为沿着旧路走回来。攵读zhǐ,象倒止形,表示迎面走来的意思,用为偏旁表示与行走有关的意思。上部为声符,象两器皿相扣合的样子,是复合的复的本字,后来写作。复字金文字形讹变,篆书更讹;楷书作复。繁化作,加彳为形符。  

   

由以上词典的解释可见,“复”的本义是“返回”。 这有丰富的文献资料作为支撑,先秦古籍文献中“复”多用作“返回”讲。如《书•舜典》:“卒乃复。”《毛传》:“复,反也。”《幽风•九罭》:“鸿飞遵陆,公归不复,放女信宿。”《小雅•我行其野》:“尔不我畜,言归斯复。”《小雅•黄鸟》:“言旋言归,复我邦族。”郑笺:复,反也。《左传•嘻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宣公二年》:“宣子未出山而复。”《国语•晋语》:“其卒将复。”等等。《段注》:“复,返还也。还,复也。皆训往而仍来。”

《说文•门部》:“关,以木横持门户也。从门,�声。”《正韵》:“塞门也,门牡也。又关津。”又据“关”在《古代汉语词典》的释意是:

   

关【字源】金文的关字状似被门合上,门内有闩的样子。关字的小篆写作 ,是形声字,为形,(读作guān)为声,有异体字为,简化后省略,写作关,关的本义是横穿门户的木头,即门闩。   

   

由此,“关”的本义是指门闩,从本义可以以部分借代整体为城门、关卡之义。这个说法同样有古代文献资料的印证,例如,《易•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孟子•公孙丑上》:“关市讥而不征。”集注:“关,谓道路之关。”《礼记•王制》:“羊执禁以讥。”郑玄注:“关,竟上门。”《周礼•春官•巾车》:“及墓,虏启关,陈车。”《十三经注疏》注曰:“关,墓门也。”《周礼•卷三》:“司关上士二人……每关下士二人……”郑玄注:“关,界上之门。”孙治让《周礼正义》:“《说文•门部》云:‘关,……引申之,凡门皆曰关,故墓门亦称关也。’”……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此外,查阅《辞源》、《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权威汉语词典,均可发现在“关”字条目下设立了“门”或“关口”的义项。因此,“关”本义应当作“门闩”讲,也可指“城门”、“关门”。

   

综上所述,“复”本义为“返回”,“关”本义为门闩,由此义可以以部分借代整体为“城门”、“关卡”,综合这两个词的本义,“复关”应该作“返回城门(关门)”讲。诚如黄蔼北所言:“‘复关’在这里作动补结构……它和承前省略的主语‘氓’一起作‘望’的宾语。” 也就是说,“复关”是“氓复关”的省略式,“氓”在前面出现过,于是可以承前省略为“复关”。这在古代汉语中是很常见的语法规则。

   

因此,“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这六句话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解释,即:(女子)登上城墙,想眺望氓从城门(关口)回来。不见他从城门(关口)回来,不禁黯然神伤泣涕涟涟;见到了他从城门(关口)回来,就有说有笑欢天喜地。

由以上对“复关”词义的考证可知,我们在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时不能望文生义、“不求甚解”,而是要回归到字词的本义,落实到一字一词的基本点上。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时代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汉语词汇在历史的传承过程中,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隶书……,不仅字词的书写形式发生了显著变化,有些字词的意义也有很大变化。为了更准确地理解作品,我们应该依靠还原字词本义的办法,回归历史的词义场,从当时词的本义出发来理解作品,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地还原作品原有的意义,做到尽量准确地解读作品。

   

(本文发表于《语文月刊》2012年第11期)

【编者按】本文通过回归字词本义的方法,阐释对了“复关”一词的新解 。古文是中国文化的根基、精粹,值得我们静下心去欣赏、研究。特此推荐!——责任编辑:莹光山色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