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原创> 杂文·评论·奇章

去罢,野草(马上支读书札记)

时间:2013-01-16 17:53:15     作者:莹光山色      浏览:9673   评论:0   

去罢,野草  

­ ——马上支读书札记  

 

     大凡真正爱书的人,读书到一定程度便会有买书藏书的欲望。买书藏书又不免在书的扉页记下购书日期。当我再次打开《野草》,看到购书日期是201011月时,不禁感叹两年就这样瞬息溜走了。  

两年前的一个冬日下午,天阴蒙蒙的,我裹着厚厚的棉衣坐在冷清的图书馆里读鲁迅的《在酒楼上》。大概是因为当时环境和心情的关系,读到一半时,我竟感觉自己正置身于酒楼的一角,看着鲁迅和吕纬甫饮酒对话。一种莫名的漂泊感让我的心情瞬间跌掉谷底。但那也是我第一次真正爱上鲁迅的作品。  

后来写读书札记时,我却莫名其妙地选择了《野草》。现在想想,大概只因那时觉得是件有挑战且少人做的事,毕竟大多时候我并不爱凑热闹。  

总以为好的文章就该有个漂亮的题目,名正则言顺,犹豫很久之后,终于写下《等下支读书札记》。我经常用爬格子来形容自己写作的状态,不仅因为我写字速度慢,更因为我写的时候总要在脑海中重复过滤好几遍,又总以为还没想到的东西比刚写下的好,没有灵感的时候我又决计不写。鲁迅是“一想到,就马上写下来,马上寄出去。”“如果写不出,或者不能写了,马上就收场。”而我却这样一直处于等下再写的状态。估计写这篇读书札记,我又要等好几天才能完成。政党设支部,银行设支店,鲁迅写支日记,那么我这次便是写支读书札记了。  

我读书时有个习惯,就是不喜欢先看前言。因为大多数情况下,看了前言就能知道书里大概讲了些什么,这样会少了很多乐趣。不看前言我可能会有很多疑问,但是我可以有无数种猜想,等到读完全部再去看前言,往往能找到答案。或许那个答案我并不喜欢,那么我就会耿耿于怀,耿耿于怀的结果就是能一直记得。  

读《野草》时,我也是用这种方法。先不看题辞,等读完其他23篇再看题辞。刚开始看时会觉得很茫然,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也很浅层,但是看到题辞时,却能更好地理解题辞和其他文章的深意。等到读完《〈野草〉英文译本序》便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于是我又倒回去重新读23篇文章,有些问题就得到解决。读完两遍原文,再逐篇结合研究资料、评价去看,最后综合整理出观点。但在看资料时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同一篇文章,不同的学者会提出不同的观点,有时我会感觉越看越乱。比如《我的失恋》,有人认为为讽刺当时盛行的失恋诗而写,有人认为是鲁迅在讽刺徐志摩,有人认为是鲁迅在用自嘲戏谑的方式掩饰内心苦闷、焦虑的复杂感情。面对这种情况,我会选择接受作者自身的说法,即鲁迅在《〈野草〉英文译本序》中所说的“讽刺当时盛行的失恋诗”而写。其实我一直认为一个作家在创作时必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的读者就会有不同的解读。就像《长恨歌》真正的创作意图或许只有白居易自己才知道,也许连他自己也不知道。比起花时间去研究谁也无法印证的主题,我更愿意花时间去探究《我的失恋》中“猫头鹰、冰糖葫芦、发汗药、赤练蛇”等的意象。  

在读具体篇目时,我会反复地读,看看文章各部分间是否有关系。比如《求乞者》前部分“我”是布施者,后部分“我”又成了求乞者,这两部分之间是有紧密联系的。此外,就是抓关键词。比如弄懂了《复仇》中4个“大欢喜”的具体含义也就能更好地理解全文。再者,就是作比较。比如把《复仇》中的4个“大欢喜”跟《题辞》中的两个“大欢喜”作比较。再如比较《求乞者》和《过客》两篇文章的思想内容。  

在我心目中,《野草》就像一个美丽的谜,从它的骨子里散发出一种致命的魅力。我不敢说我对它全掌握了,但我总想读懂它。如果说《孤独者》《在酒楼上》是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那么《野草》便是最具鲁迅思想的散文诗。相比《呐喊》《彷徨》这类的用叙述方式书写的作品,《野草》具有一种幽深性、神秘性。鲁迅采用独语式的方法来叙写他的生命哲学,我认为这种“独语式”比周作人的“闲话式”更为深刻优美。  

从 1924915日 写《秋夜》,到最后一篇 1926410日 写的一觉,再到 1927426日 写《题辞》,鲁迅花了两年多的时间来抒写他的“小感触”。正是这些“小感触”让我们窥见了鲁迅写作《野草》时孤独、寂寞而又不倦探索的心情。这些“小感触”里隐含着一个孤独的战士,在沙漠里孤走的痛苦和沉思。  

有的研究者把《野草》放在鲁迅和许广平谈恋爱的背景来讲,认为整本《野草》内容都与恋爱有关。但我觉得把它放在哲理性美文的高度更为合理。因为无论从《南腔北调集》的《<自选集>自序》鲁迅讲述的创作缘由,还是从《〈野草〉英文译本序》中鲁迅的说法,或是从鲁迅弃医从文,企图唤醒国民的人生经历、人生追求来说,我们都没理由将《野草》简单视为只为恋爱所作之作。  

我认为《野草》最伟大的地方在于它的哲学性和象征性。从哲学性来讲,在它24篇瘦小的身躯里蕴含着3种生命哲学。一类是《秋夜》《过客》里枣树和倔强跋涉者的韧性战斗生命哲学。一类是《影的告别》《这样的战士》《希望》般反抗绝望的哲学。还有一类是像《复仇》《复仇(其二)》《颓败线的颤动》般的复仇人生哲学。从象征性来讲,《野草》中起码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篇章是用象征主义的手法表现的。而这些象征作品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类是通过象征性的自然景物和氛围构成一种象征世界,暗示作者的思想情绪,像《秋夜》、《雪》、《腊叶》等等。一类是通过编造幻想中的真实与想象纠缠的故事,构成象征的世界,如《求乞者》、《复仇》、《复仇(其二)》等。还有一类是用非现实、荒诞的现实中不可能发生或存在的“故事”,传达暗示自己的旨意,如《影的告别》、《死火》、《狗的驳诘》、《失掉的好地狱》、《墓碣文》、《死后》等。后两类作品在《野草》中占的篇幅比较大,特别是最后一种,表现得过分怪异和晦涩,所以最难懂。  

相比《故事新编》“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野草》是真正意义上完完全全属于鲁迅个人的作品,其思想更为深刻。《野草》虽是非系统结构一气呵成完整的作品,但是从整体上看语言都很凝练,文章篇幅均较为短小。  

我常想或许《野草》最伟大的地方恰恰是其最大的缺陷。鲁迅作为一个思想界的战士,就像毛泽东所说的“他用望远镜和显微镜看社会,所以看得远,看得真。”他的思想太过于透彻,超出常人能接受的范围。有时候话说得太白就会伤人,尤其是他人正沉溺在自身美好的理想追求中。“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希望是什么?是娼妓”都极具杀伤力。或许正是意识到这一点,鲁迅后来才会反复强调他“不希望青年们看他的《野草》。”  

两年前,要是你问我最喜欢《野草》中的哪一篇,答案绝对会是《过客》。但现在我最喜欢的却是《求乞者》。仔细一想,这两篇文章是有相通之处的,都有“施”与“被施”的关系和都隐含着对人性的思考。但是《求乞者》让人有更大的驰骋想象力的空间。比如文中多次提到的“有另外几个人,各自走路。”你可以把这几个人想象成你身边的几个人,也可以相象成鲁迅其他作品中的人物,光这一点就比《过客》中一小女孩、一老者、一过客的具体形象要有趣得多。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总爱把这“另外几个人”想象成阿Q、孔乙己、祥林嫂、魏连殳、闰土、水生、赵太爷、学者、官员,我想象他们各自面无表情地走着,因为画面过于滑稽,所以我常常忍不住哈哈大笑。但与此同时,我却从中看到了人性的冷漠以及人生的荒凉。面对孩子的求乞,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都视而不见,哪怕是“我”也“烦腻他这追着的哀呼”,怀疑“他或者并不哑,这不过是一种求乞的法子。”三毛曾在《温柔的夜》里写尽她对那位向她要两百块买船票过海的流浪汉无端怀疑的深深歉意。可是又有多少人会像三毛那样对自己曾经的“过失”耿耿于怀。或许我们会内疚,但那只是暂时的,我们还是会继续冷漠。就像南京街头“薯条哥”事件,美国小伙的善心被媒体大肆宣扬,不少国人因此感叹身为中国人的悲哀。可是谁能告诉我们,我们到底可以相信什么?又该怎么做?对于陌生人的求乞,人们的第一反应不是同情,却是冷漠、怀疑,这本身就是病态社会的一种悲哀。  

初读《求乞者》,迎面而来的是一股刺鼻的尘土味。等到读完全篇,就觉得自己仿佛刚从一片尘土中走出,于是我不禁想要拍打掉落在自己身上的灰土。“我顺着剥落的高墙走路,踏着松的灰土。……”“微风起来,四面都是灰土。”“灰土,灰土,……灰土……”文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强调灰土,使灰土弥漫整个空间,渗透到读者的灵魂。这“灰土”奠定了整篇文章深沉、沉闷的基调。“灰土”给人生命的单调、沉重和窒息之感。就像鲁迅所说的“是的,沙漠在这里。没有花,没有诗,没有光、没有热。没有艺术,而且没有趣味,而且至于没有好奇心。沉重的沙……”于是灰土的意象也就上升成为一个揭示人的生存困境的编码。  

但是在这篇文章中,我最喜欢的是墙的意象。与《西厢记》中象征森严的封建礼教的墙,《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象征着狭隘的宗教文化观念的墙,以及《倾城之恋》中显示着张爱玲对文明文化的哲理思索和浸透着一股深沉的悲剧感和苍凉感的墙不同的是,这里的墙更多的是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隔膜。这心灵的隔膜绝不仅是社会、历史的,更是来自人类的本身,人于是永远“各自走路”。在鲁迅的笔下,这面墙刚开始是“剥落的高墙”。“剥落”一词给人一种颓败感,使整个画面显得更加荒凉。虽然这墙是“剥落”的,但是冷漠的人们丝毫没注意到,依旧驻守心中的高墙,将自己与他人隔绝起来,“各自走路”。当鲁迅由“布施者”变成“求乞者”之后,这墙又变成了“倒败的泥墙”。虽然“我”对那求乞者“给予烦腻,疑心,憎恶”,但“我”终究不再像他人那般冷漠,开始去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剥落的高墙”到“倒败的泥墙”,这似乎预示着人与人之间隔阂的逐渐瓦解。虽然“墙里面没有什么”,但我想这也是 鲁迅 先生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期盼,人与人之间不再有隔阂。这也是他反抗绝望的一种表现。  

“我将用无所为和沉默求乞……我至少将得到虚无。”鲁迅对于不幸中的人们不得不求乞,本身是理解和同情的,他自己就有“从小康坠入困顿”的痛苦经历,饱尝过被迫“求乞”的屈辱。我常常想起他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从污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为他父亲买药时的场景,那该是怎样的心情啊。但中国的“求乞者”或者并不真正需要求助,或者自身并未察觉正处于不幸中。既不知悲哀又要表演悲哀,于是就有了鲁迅式的“拒绝”,他选择了“无”。将可能导致内心软弱的“布施、同情、怜悯”之类的情感通透隔断,给予“烦腻,疑心,憎恶”,在“无所为和沉默”中,与对手同归于尽。这让我想起了《铸剑》里的“黑的人”和《孤独者》里的魏连殳。 鲁迅 先生最伟大也是最残忍的地方,就是他总是把一切事情都与他自己扯上关系,他把“剑”指向别人的同时也指向自己。无欲无求且不畏死的战士是最可怕的。但这也是我喜欢他的原因。  

其实我喜欢《求乞者》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极具镜头感。想象一下,在漫天飞扬的尘土中,人们各自走着路。穿着长袍的“我”顺着“剥落的高墙”走路,一个孩子哀呼着向“我”求乞,于是“我”皱着眉头在尘土中继续前行,直至消失在那片尘土中。这明明就是由一个个镜头组成的微电影。一部以“灰蒙蒙”为主色调,以“微风起来,四面都是灰土。”“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为主旋律的电影诗。或许这就像郭沫若说的那样“ 鲁迅 先生无心作诗人,偶有所作,每臻绝唱”。  

《野草》中最撼动人心的篇章莫过于《颓败线的颤动》。一开始,我就被文章的题目深深吸引住了。文章用两段梦境,写了一个老妇人的一生,从年轻到老的痛苦感悟。第一段梦是年轻的时候,在一个低矮的屋檐下, 一个“披毛的强悍的”男人从女人的羞辱颤动的身上走开了, 她欣慰地紧捏着掌中的小银片, 看着身边的小女孩说: 我们今天有吃的了。等一会有卖烧饼的来, 妈就买给你。”噩梦在呻吟中突然醒来。迷糊中又有了第二段梦, 许多年后。女孩长大结婚了, 有了自己的孩子。但是夫妻俩都怨恨鄙夷地对着一个垂老的妇人。甚至最小的不懂事的小孩子, 也拿着玩着的一片干枯的芦苇叶, 向空中一挥, 大声叫道:“杀! ”这使我想起了《孤独者》中手拿着花生米,低声嘲笑似的说“连我的东西也不要吃了”的魏连殳和把茴香豆给孩子们吃的孔乙己。他们是多么爱孩子啊!然而连纯真的孩子也“遗弃”了他们,甚至是“杀!”。于是垂老的女人口角痉挛, 登时一怔, 接着, 她冷静地, 骨立的石像似的站起来, 迈步在深夜中走出, “遗弃了背后一切的冷骂和毒笑。”与《补天》中死后连死尸也被后代利用的女娲和《奔月》中被学生逢蒙背叛、被妻子遗弃、被众人遗忘的后羿,以至《理水》中逐渐庸俗化的大禹不同的是,老妇虽非创造者或英雄,但她有着比先驱们更加坚韧不屈的性格。“她赤身露体地, 石像似的站在荒野的中央, 于刹那间照见过往的一切: 饥饿, 苦痛, 惊异, 羞辱, 欢欣,于是发抖; 害苦, 委屈, 带累, 于是痉挛;, 于是平静……又于一刹那间将一切并合: 眷念与决绝, 爱抚与复仇, 养育与歼除, 祝福与咒诅……。她于是举两手尽量向天, 口唇间漏出人与兽的, 非人间所有, 所以无词的言语。”此时的老妇仿佛化身为女神,远离这个纷扰的世界。原来是社会遗弃了她,现在是她自己将社会遗弃和拒绝。面对社会的遗弃,她不是沉默着被遗弃,而是复仇般将自己排除在社会体系外。以失语的状态来对抗。一个真正的战士的声音是从沉默无言中显现出来的。  

“ 当她说出无词的言语时, 她那伟大如石像, 然而已经荒废的, 颓败的身躯的全面都颤动了。这颤动点点如鱼鳞, 每一鳞都起伏如沸水在烈火上; 空中也即刻一同振颤, 仿佛暴风雨中的荒海的波涛。”这是怎样宏娃的场景啊!这段话将老妇走到荒原上那种备受侮辱后的强烈的复仇情绪抒写得淋漓尽致。  

“她于是抬起眼睛向着天空,并无词的言语也沉默尽绝,惟有颤动,辐射若太阳光,使空中的波涛立刻回旋,如遭飓风,汹涌奔腾于无边的荒野。”拒绝了“人间”的一切,回到了“非人间”,这“沉默尽绝”的“无边的荒野”,是一个更真实的世界,也是鲁迅心中“无”的世界。  

有人将《颓败线的颤动》看作是鲁迅反抗周作人一家之作,有人则将其视为为下层妇女悲哀命运的声讨之作。但我认为这篇文章应该有更深一层的意义,就是对于人类所有的那种忘恩负义的丑恶道德行为的愤激和复仇。鲁迅在《两地书·九五》中说“我先前何尝不出于自愿,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了,连饮过我的血的人,也来嘲笑我的瘦弱了。我听得甚至有人说:‘他一世过着这样无聊的生活,本可早已死了的,但还要活着,可见他没出息。’于是也乘我困苦的时候,竭力给我一下闷棍。然而,这里他们在替社会除去无用的废物呵!这实在使我愤怒,怨恨了。有时简直想报复。”之后,他又在其他地方说:“在这几年中,我遇见了些文学青年,由经验的结果,觉他们之于我,大抵是可以使役时便竭力使役,可以攻击时自然是竭力攻击。”“有些青年之于我,见可利用则尽情利用,倘觉不能利用了,便想一棒打杀,所以有些悲愤之言。”他还说:“我过去相信进化论,认为青年人比老年人好,将来胜于现在,但是现在我不然了。过去我只骂老年人,现在我要开始骂青年了。”这些话都是在写《颓败线的颤动》之后所说的,将这些思想联系起来,完全有理由将这篇文章的喻义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即向所有忘恩负义的丑恶行为复仇。  

不知怎的,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一再地想起 魏特琳 女士。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为了保全良家妇女,她曾经劝说从事特殊职业的女子去做慰安妇。但是在此之后,她却一直活在深深的自责中,她认为自己又凭什么以职业的高低来判定一个人生命的贵贱。因为始终迈不过心中这道坎,最终她以自杀的方式来为自己的过往赎罪。她用她的人生际遇引起世人对人性的反思。无论是《金陵十三钗》那13个义妓还是文中的老妇,她们的身上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影的告别》是《野草》中最晦涩的的作品。人的“影”要向“形”来告别,并诉说自己告别的原因。“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朋友,我不想跟随你了,我不愿住。”这体现了鲁迅挑战一切的虚无观念。影既不愿意被黑暗吞没,也不甘心为光明所消失,甘愿彷徨于明暗之间的境地,以黑暗和虚无作为自己唯一的精神拥有。它最痛苦且最快乐的选择,是在黑暗里无声地沉没:“我愿意这样,朋友——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影宁愿自己全部被黑暗吞没,也不希望“形”和别人再经过这黑暗的境地。以自己的沉没向虚无和黑暗做最后的悲壮的抗争,这就是鲁迅反抗绝望的体现。然而这种心情却让人感到分外的沉痛。  

值得注意的是,文中“影”向“形”诉说告别原因的五小节中,连续用了十一个“我不”。这几乎重复的句式,显示出一股逼人的气势。“我不,我不,我不……”这近似于固执、不屈的声音一次次敲打着我的心。这是发自影灵魂深处的声音,也是发自鲁迅内心深处的声音。“我不”虽然只有两个字,却表现了强大的主体精神、意志。  

“我不如彷徨于无地。”“我”拒绝“有”而选择“无”,拒绝“往”而选择“彷徨”。鲁迅再一次选择了“无”。然而文章的最后却实现了“无”向“有”的转化,“我” 拒绝了外在世界的“有”,却达到了自我生命中的“无”中之“大有”。这便是鲁迅独特的个人生命体验。  

文章中的“我”不过是一个影,却是一个从肉体的形状中分离出来的“精神个体”。这让人不由地想起《秋夜》里的那两棵枣树。 鲁迅 先生总爱把一切物体都赋予其独立的人格。这也体现他的人文观念。作为影的“我”有三种命运的选择,一种是被黑暗吞没,一种是在光明中消失,还有一种就是“彷徨于明暗之间。“然而我不愿”,苟活绝不是“我”的选择。这里连续三个“然而”,写尽了作为独立的精神个体的生存困境。面对着这进退两难的困境,鲁迅却选择了在黑暗中独自远行,这正是鲁迅精神最可贵的地方。  

总以为《墓碣文》是《野草》中最难懂的篇章。墓碣正面的文字就不好理解。我在查阅资料后发现,“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大概讲的就是自己在呐喊的高潮跌入冰冷的深谷中寒冷而死;“于天上看见深渊”,是讲自己在最美好的希望中看见了失望的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是讲自己似乎在别人的眼里的一切事物中,看到了任何事物都不存在的“无所有”的虚无感。  

然而我觉得文中最精彩的地方在这样的一段话:“……有一游魂,化为长蛇,口有毒牙。不以啮人,自啮其身,终以殒颠。……”瞬间就让整篇弥漫着一种鬼气。这个因自啮而殒颠的“游魂”,也是鲁迅内在世界矛盾的化身。墓碣阴面残存的文字提出一个问题:“……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由知?……”这种自残的伤痛并无法用言语向他人言说,这是何等残酷的自我剖析。文中最奇特的地方在于安排一具死尸说话。死尸毕竟是死尸,说话方式也跟常人不同,“口唇不动”。然而却说出这样一句话:“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生命的最后便是死亡,乃至成尘,大概回归在尘土中生命才能获得新生的喜悦。奇特的梦境,墓碣两面残存的文字,死尸的话语,阴森恐怖的气氛就是这篇文章最独特、最吸引人的地方。这种化丑为美的方法也是《野草》中常用的表现方式。  

在此之前,我把《雪》此类的文章简单理解为寄托追求美好理想心声的文章。然而当我试着去解读雪的意象时,展现在我眼前的却是更加美妙壮阔的世界。文章通篇没有一个“水”字,却处处有水。雨来自于水,雪又是凝结的雨或水。鲁迅说:“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润”字里面就蕴含着水。“处子的皮肤”给人一种水润的感觉。水的柔性顷刻渗透到坚硬的雪里。还有写雪罗汉的那一段“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发光。”这里也渗透了水。“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灵魂。”常人早已止笔的地方,却是鲁迅写作的真正起点。正如钱理群所说的,这是鲁迅式的发现:“雪”与“雨”是根本相通的;那江南“死掉的雨”,消亡的生命,他的“精魂”已经转化成朔方的“孤独的雪”。我们可以感到,这旋转而升腾的,也是鲁迅的精魂。  

讲到《雪》就不免要提起《死火》。我总觉得这两篇文章是有相通之处的。“水”和“火”都是生命元素。前阵子无意间看到了一篇讲灶的散文,当时就被作者的说法深深吸引住了。他说“当灶在运行时,必定是铁锅、柴薪、汤水、灶火、土灶一起运行,小小的灶便将‘金木水火土’凝聚在一起,仿佛一整个宇宙。”现在想想依然觉得有趣,难怪我们总觉得灶火煮出来的东西比较好吃,原来是因为电磁炉没能使五行共同运行。  

人们总喜欢把“火”作为生命的象征,然而鲁迅却从生命中看到了死亡。由“生命”与“死亡”的双视角去相信火,是独一无二的鲁迅式想象。“我”满怀希望,带着复活了的“死火”,决心走出“冰谷”,虽然“我”不知道将遇到什么。我想这也正体现了鲁迅坚韧的战斗力,虽不能肯定希望,但仍坚决前进。这一点与过客精神是相通的。  

我于《死后》看到了先生设想自己死后还要被利用的痛苦,也看到了先生厌恶那些虫豸们,连死了也不愿使那些仇敌快意的彻底不妥协心理;于《淡淡的血痕中》看到了先生对已死、方生、将生和未生的超然,却又决心唤醒民众的坚定;于《希望》和《一觉》中看到先生热切盼望青年与他共同作战;又于《这样的战士》和《腊叶》中,看到了先生为了革命,不顾及保存问题,毅然举起投枪,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坚韧;于《风筝》中看见先生的孤独和迷茫;又于《立论》、《狗的驳诘》、《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看见先生对那些虚伪、趋炎附势的人的鄙夷……  

尽管在《野草》中,“大欢喜”一词出现了7次,但读完《野草》,我却始终感受不到丝毫的快乐。相反的,我看到的是痛苦,一种于孤独与茫然间,于深重的危机和苦难之间苦苦挣扎的痛苦。  

笔至此,却似乎还没能抒写完心中的各种感想,或许是因为“辞不达意”,又或许这正像先生所说的:“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年少时读书,总以为认得文章中全部字就算会读;中学时期又总以为理解了文章的大意也就读懂了一切。然而现在读了许多遍《野草》,写了两遍读书札记,我却始终不敢说我已读懂它。或许这就像他人说的那样:书读得越多,越会发现自己的无知。  

我特别喜欢这样一句话:“Sometimes, I am not waiting for somebody or something. I am waiting to be changed as time goes by.”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过:“18岁就写18岁的人生,80岁就写80岁的人生。”我期待在沉静的岁月中变得更好,也期待当我再次翻开《野草》时能读到不同于此刻的精彩。  

去罢,野草!虽然你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你有着极强的生命力,你坦然,你大笑,你歌唱。天地将为你动容。  

去罢,野草!再次连着我的读书札记!我将坦然,将大笑,将歌唱。  

                                                                                201211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