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原创> 杂文·评论·奇章

莫以“童言”命名“恶事”

时间:2009-03-02 19:55:47     作者:孑屮      浏览:9642   评论:0   

 

网络发展进度之快,似乎已超越了孩童的成长速度。它们在为“花朵们”带来异于父辈们的优越的同时,也不自觉地挥洒下了阴霾。

有太多的蹊跷事在网络上被及时曝光,这着实让我们体会到网络较之前代所生发的一丝“自由”,虽然我个人并没有于丹老师所言的“我们离最健康的网络时代不远了”那样乐观。  

但是我们会发现,太多事件的命名充满“创新色彩”(有很多人还在为创造力得到应用而自喜)。媒体、记者在新闻标题上追求新颖,网络为迎合受众尽量让信息“快餐化”,网民在了解事件时大秀其归纳与想象的能力,这些都是合情合理的。可是有很多事件的命名却未免太过失当,即便这样仍能在受众的笑声中成为经典,大街小巷、茶余饭后,它们仿佛化作这个民族口耳相传的“新兴箴言”。  

关于这些事件的具体内容,我不想做任何评价,只是从网民的主流价值判断角度,暂且将其称为“恶事”。对于媒体和网民为这些“新生物”煞费苦心、绞尽脑汁来命名的这种精神,在此我表示由衷的敬意,他们总给我们扩充“词汇量”的机会,但是遗憾的是“新词”总体上趋于“童言”,大多采用旧词新意的方法。如:胜过武松气质的“周老虎”、地震中的“范跑跑”、“辩论赛”上的“郭跳跳”、路边接受采访的“打酱油”、声称对女友跳水身亡毫不知情的“俯卧撑”、忽然丧命监狱的“躲猫猫”……风靡网络的这些名词甚至可以连成一段卡通剧本。  

很难想象,当一个幼龄儿童问他妈妈“范跑跑”是什么,问他爸爸“打酱油”什么意思时,父母该怎样回答。也不敢想象,孩子们面对体育老师关于“俯卧撑”所作的正确解释一脸茫然,“躲猫猫”的游戏在孩子们的恐惧中彻底“灭亡”。

孩童本来就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对陌生事物的理解以及价值判断才刚刚起步,并没有辨别是非和自我纠正能力。在这一时期通过社会、家庭所形成的许多感性认识往往会在其脑中根深蒂固,影响一辈子。所以我们应该避免颠覆“童言”,用精彩的、简短的、合适的、对孩童稚嫩的心灵没有太大伤害的字眼或词组指代事件,这同样可以吸人眼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成长中的孩童封锁所有的社会阴暗面,我们要适时用非调侃式的简单语言(以免形成上述误导)向他们揭示一些丑恶之处,不要害怕污浊他们的心灵。要知道如果我们封锁阴暗,他们反而更加好奇,在毫无理性思维的情况下去“搜寻”会带来更多负面效应。而且封锁阴暗会给他们造成完全光明的假象,从而使他们很小便丧失了自我保护意识。

仅靠媒体与网民的这种努力最多是“治标不治本”,最根本的解决方法就是减少这些“离奇丑恶”的发生(消除在矛盾中不可能,但是“减少”是一种人为因素可达到的状态)。当然这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在社会转型、矛盾突发、诚信危机等各种复杂形势齐聚的时候,确保思想与经济共互相协调地进步、确认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核心、达成相对积极稳定的国民性与公民道德心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我们必须要有这种进步意识,得从小的点滴做起,朝着减少“离奇丑恶”发生的目标努力。“离奇丑恶”减少了,派生的“恶搞词汇”也会减少,对孩童的误导自然随之减少。

请用我们美好的心灵与行为净化孩童的成长空间,莫让“花朵”在茁壮前就凋谢!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