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的出生颇剧戏剧性。他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出世,故名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出身商人家庭,父亲唐广德,母亲邱氏,自幼聪明伶俐。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
林语堂先生在他的杰作《苏东坡传》中曾精辟地说过:“认不认识一个人不在于和他同一年代,这是共鸣了解的问题。毕竟我们只认识自己真正了解的人,而且只对自己真正喜欢的人才能充分了解。”有学者认为,唐伯虎独特的人格比任何一位明代文人都突出,在整个中国封建文人长期长长的队列中,也是给人印象最深刻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二。其一:他才气过人,风流倜傥,放浪形骸,诗酒自娱,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他的诗名风采,丹青墨色,照耀江南,人人仰慕。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大量传说,更无异于给这位才子笼罩了瑰丽的光环。其二,是在唐伯虎身上,传说与实际存在着巨大的反差。伯虎虽然诗画全才,风流跌宕,但一生坎坷,令人同情。中国有句俗话叫“盖棺定论”。意思是说,人的一生就象一出戏,只有落幕后才能判断这出戏的好坏。有学者认为,唐伯虎已经盖棺定论了五百余年,涉及他的各种文字热热哄哄喧闹了五百年。“定论”了没有呢?况且,长期以来,人品、艺品的平衡木让艺术家走得太累,裁判员的心理也实在太重。有学者认为,唐伯虎的可贵之处在于遭受许多困苦坎坷而潇洒依旧,他留给后世的不是辛酸的眼泪,而是俊逸的微笑,一个索性从人品、艺品的平衡木上跳下来,醉卧在桃花坞中的真正艺术家的微笑。人民爱他,是因为他吃苦吃得太多,却带给大家巨大的欢乐。有学者认为,唐伯虎的苦中有乐笑傲原野的那种独特风情,具有类似“乐圣”贝多芬那份动人的本质。贝多芬一生历尽磨难,辛勤创作,奉献给人们大量优美绝伦的乐曲,然而他的双耳早已失聪,听不到令人陶醉的音符和雷鸣般的掌声了。他说:“在天堂,我能听到一切声音。”唐伯虎的微笑不是具有这样的一种醇美的内涵吗?
笔者很喜欢唐伯虎的诗词歌赋,如他的《妒花歌》、《百忍歌》、《烟波钓叟歌》、《闲中歌》等,那惟妙惟肖的形态,令人捧腹;那放荡不羁的情感,令人既怜悯又肃然起敬;在他那一颦一笑间,我们看到了一个身处逆境还仰天大笑的真实的唐伯虎。我很欣赏他的应变能力,其题诗答对出口成章的水平可堪称一绝。话说南京城有一位“诗妓”,倾慕唐伯虎的才名,却无缘结识,深为憾事。唐伯虎知道后,也有意一会。一日,他故意穿上破衣烂衫,装出一副落魄寒酸的样子,从那个“诗妓”的画舫穿过。这时“诗妓”正在凭栏顾盼,一见伯虎那瑟瑟缩缩的样子,就吃吃的嘲笑。伯虎何等聪明,扬手问她:“倚楼何事笑嘻嘻?”“诗妓”果然才气非同一般,出口成章:“笑你寒儒穿布衣。”伯虎随口接了上去:“锦绣空包驴马骨,那人骑过这人骑。”窘得“诗妓”无言以对。
古往今来,大凡吟诗作画,灵感闪现,才能创作出成功之作,名流也不例外。唐伯虎在江阴夏氏家做客,主人款待殷情,一住十几天,向他求画,他却一直未动笔。一日,早晨起床,闻听树上鸟儿吱吱鸣叫,触景生情,心有灵犀一点通,遂即拿笔研墨,画了一幅别致新颖的《莺莺图》,还题了一首七绝诗:“扶头酒醒宝香焚,戏写蒲东一片云;昨夜隔墙花影动,猛闻人语唤双文。”此诗让后人读来,细细品味之,皆别有一番风味。
唐伯虎擅山水、人物、花鸟,其画中山重岭复,雄伟险峻,而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人物画多为仕女及历史故事,师承唐代传统,线条清细,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亦工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其花鸟画,长于水墨写意,洒脱随意,格调秀逸。除绘画外,唐伯虎亦工书法,取法赵孟頫,书风奇峭俊秀。
唐伯虎在文学上工诗文,其诗多纪游、题画、感怀之作,能表达出狂放和孤傲的心境,以及对世态炎凉的感慨,以俚语、俗语入诗,通俗易懂,语浅意隽。
唐伯虎自幼天资聪敏,熟读四书、五经,并博览史籍,16岁时秀才考试得第一名轰动了整个苏州城,二十九岁到南京参加乡试,又中第一名解元。正当他踌躇满志,第二年赴京会试时,因牵涉科场舞弊案而交恶运。
关于这场会试泄题案,记载很多,说法不一。实际上这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结果。但毫无疑问,这一事件对唐伯虎来说是极其严重的。从此唐伯虎绝意仕途。归家后纵酒浇愁,游历名山大川,决心以诗文书画终其一生。唐伯虎千里壮游,历时9个多月,踏遍名山大川,为后来作画增添了不少素材。返回苏州,家中非常清贫,妻子大吵大闹,终于离他而去。他住在吴趋坊巷口临街的一座小楼中,以丹青自娱,靠以卖文鬻画为生。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幅丹青卖,不使人间造孽钱。”以表其淡泊名利、专事自由读书卖画生涯之志。
唐伯虎36岁时选中城北桃花坞,建了一优雅清闲的家园,度其清狂生活。桃花坞原是宋人章庄简的别墅,但经风雨沧桑,早成一片废墟。不过这里景色宜人,环境十分幽静,一曲清溪婉蜒流过,溪边几株野桃衰柳,一丘土坡,很有几分山野之趣。第二年唐伯虎用卖画的钱建成了桃花坞别墅。虽只几间茅屋,檐下却悬着雅致的室名“学圃堂”、“梦墨亭”、“蝴蝶斋”等匾额。唐伯虎一生酷爱桃花,别墅取名“桃花庵”,自号“桃花庵主”并作《桃花庵歌》:“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春日,园内花开如锦,他邀请沈周、祝允明、文徵明等来此饮酒赋诗,挥毫作画,尽欢而散。此时唐伯虎过得清闲而超脱。
明正德九年,他被明宗室宁王以重金征聘到南昌,后发现身陷宁王政治阴谋之中,遂佯装疯癫,脱身回归故里,后来宁王起兵反叛朝廷被平定,唐伯虎幸而逃脱了杀身之祸,但也引起不少麻烦,从此思想渐趋消沉,转而信佛,自号“六如居士”。
他从南昌回家后因常年多病,不能经常作画,加上又不会持家,生活艰难,甚至常靠向好友借钱过日。其间有著名书法家王宠常来接济,并娶了唐伯虎唯一的女儿为儿媳,成了唐伯虎晚年最快乐的一件事。
明嘉靖二年,54岁的他健康状况更差,这年秋天,应好友邀请去东山王家.但见苏东坡真迹一词中有二句: “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 ”,正好触动唐伯虎心境,他一阵悲伤,告别回家后,从此卧病不起,不久结束了他凄凉的一生。死后葬在桃花坞北。
唐伯虎仕途坎坷,晚境凄凉,以致身后诗文几近散失。明万历年间,常熟书商 何 君立仰慕唐伯虎的诗文和为人,不惜重金,征求片纸只字,为他搜集整理诗赋词章。
纵观唐伯虎的一生,是时代造就了一个活生生的唐伯虎。有学者分析,他生活的这半个世纪是明王朝由兴盛走向衰败的转变时期。明代到了中叶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土地高度集中,大贵族、大官僚、大宦官等统治集团穷奢极欲,搜括无度,广大人民破家失业,流浪四方,全国各地不断地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同时地方贵族藩王时起叛乱,外族侵犯频繁,明王朝的统治发生了严重的危机。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流民的大量流入城市,也为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在农业衰退的同时,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却非常迅速,为“异端”思想的蜂起,为文学艺术的繁荣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唐伯虎因“科场舞弊案”遭打击后,遂绝意仕途,致力绘事,放浪山水,终于贫病而死。因此,阅读唐伯虎的诗文就等于扫描明代文人的心路历程,对于了解当时的江南才子群和后来被腰斩的同样是苏州才子的文坛怪杰金圣叹是颇有裨益的。对于这一点,世人是勿庸置疑的。
唐伯虎具有非凡的天赋,他对人生也是笑傲自然,生来死别,毫不吝啬。且看他的诗句:“人生七十古来少,前除幼年后除老;中间光景不多时,又有炎霜与烦恼。花前月下得高歌,急须满把金樽倒。世人钱多赚不尽,朝里官多做不了。官大钱多心转忧,落得自家头白早。春夏秋冬捻指间,钟送黄昏鸡报晓。请君细点眼前人,一年一度理芳草。草里高低多少坟,一年一半无人扫。”诗中唐伯虎那冷峻的眼光和诚实的情感加上幽默嘲讽的语言,对热衷于科举功名的人无异于一帖清醒剂。作为封建时代的才子,唐伯虎对达官贵人和财富则始终保持着一身傲骨。当今世人乃至一些贪官污吏看了这首诗,该有何感想?!
通联:湖南省资兴市晋兴路西边村马路边154号信箱
作者:蒋任南(湖南省作协会员 中国自由撰稿人)
2008-12-29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