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原创> 长篇·连载·精品

阳朔旅行散记

时间:2016-11-30 11:51:51     作者:谭勇华      浏览:10494   评论:0    来源:青年作家

阳朔旅行散记

/谭勇华


1.一路向西

小学的课本上就学过《桂林山水》的文章,感觉桂林的知名度不亚于作为一线城市的北上广。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这首歌也常在我耳际萦绕。可以说,桂林这个地名,几乎人人都听过,而桂林,也是很多人都神往的地方。

广州到桂林并不远,和去省内的湛江、汕头差不多路程。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么多年我一直没有成行,心中不免有些许遗憾。所以这次广州市青年作家协会组织的桂林采风之旅,我不假思索报了名。

桂林是祖国河山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独特的地形地貌和秀美的漓江使桂林成为全球闻名的旅游胜地。“山奇、水秀、石美、洞异”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美景。“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小时候我只知道前半句,后来才慢慢知道桂林的美景主要是漓江,而漓江美景就大部分在阳朔了。没错,此行的目的地便是桂林的阳朔。所以,我们说去桂林采风也对,因为阳朔是桂林的下辖县。

虽然说今天台风莅临,但广州居然没下雨,风也不大,一切如常。我们乘坐的大巴车上还有不少空位,这原本是有人坐的,却由于近日的台风“海马”吓跑了好多人。天气预报把台风登陆描绘得异常恐怖,很多地方停课停业,甚至连车子都停运。有几位河源的文友就因为搭不到来广州的车,不能与我们一同去旅行,着实抱憾。我一直对天气预报是半信不疑的,我决定了去哪,哪怕是狂风暴雨,也阻挡不了我前进的脚步。

“去死吧!海马。”我心中嘟囔,并且暗自庆幸:今晚不但没有狂风,也不可能有暴雨,感觉老天特别照顾我们这群热情洋溢的年轻人。暮秋之夜,金风飒飒明月当空,客车一路向西,在高速公路上飞奔,甩下一束束叠翠流金……

 

2.老乡欣莹

去阳朔的团友大多是青年作协的文友,不过很多都是“熟悉的陌生人”,因为只是在网络里相识,却素未谋面,所以爱说话的我并没怎么和别人搭讪。

把座椅尽量放倒,卷缩着身子,懒洋洋地来个葛优躺,晃悠的客车犹如婴儿的摇篮,将我催眠。

半睡半醒之间,听到导游与我前排一个女孩的谈话,导游问女孩是哪儿人?女孩答之“江西”。或许是他乡遇故知之因,听到“江西”这两个字,我内心怦然心动,就把她记下了。不过我没有与女孩搭讪,更没看清她的样貌。只隐约记得她穿着比较单薄,此时已是深秋,她冷吗?一种怜香惜玉的感觉涌上心头。

次日清晨大家在宾馆大堂聚合,女孩就在我的身旁。目光碰撞,我们都礼节性地相视一笑。我主动与她套近乎,“你也是江西人吗?”她点头,说她是南昌人,我告诉她我老家赣州。团友们大多数是广东人,就我们两个是江西人,彼此之间的心里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

她叫欣莹,名字好听,人也漂亮。穿着青花瓷图案的旗袍,给人一种古典美,沉鱼落雁,温婉如水;趿着一双人字拖,背着一个红色的只能放下个手机和零钞的小包,倍感轻松悠闲。

坐在车上,我们一起品读车窗外的美景,聊得很投机,让人感觉完全不像是初次相识。人就是这样,性格合得来,就聊得来,聊得来,就没有什么沟壑,并且大家都是文友,不存在任何的防线,和外面的偶然相遇不能相提并论。

在兴坪老街漫步,在通往九马画山的漓江边上徒步,几十个团友都是偶聚偶散,唯独我和欣莹的脚步一直是一致的。

不过,另一文友,一个年轻帅哥并入了我们的脚步,“抢”走了我的老乡。只要是美女,男人都喜欢接近,尤其是未婚男子。他对欣莹一直关心至止,甚至可以说是大献殷勤。看他们俩聊得那么投机,并且卿卿我我,我也就放慢了脚步。女的未嫁,男的未娶,给人家年轻人一个机会,让他们好好地沟通和了解吧!

随后的行程我就要么跟随大部队,要么独自一人欣赏漓江的美景。偶尔见到欣莹,看到她与帅哥甜蜜相处的恩爱情形,我没敢惊扰她。

接下来的一天半旅程,他们进展似乎非常快,如胶似漆、难分难解的样子。在一些风景秀丽的地方,她们还依偎在一起拍照,如度蜜月。在这风景如画的地方,孤男寡女,一旦邂逅,并且两情相悦,很容易擦出爱的火花。可以说是桂林的美妙山水成就了他们的美妙爱情。

不管他们是不是真的一见倾心,还是孤独的行程需要暂时的依靠。无论他们成不成,我还是衷心地祝福他们:幸福!

 

3.阳朔县城

中国阳朔是世界上最美的小城镇,这里有奇山秀水和梦幻般的田园风光,空气清新,没有污染,是环境保护最好的地方,我认为她是东方的伊甸园”,这是一个国外名人游过阳朔后留下的一句话。桂林山水是不是甲天下,来到了阳朔就能揭晓。阳朔不大,面积不到1500平方公里,人口不过30万。但就是这个小县,有着漓江流域最美的一片山光水色,在中国最美丽的县排名中的第一名,每年吸引国内外的游客数以千万,而旅游所创造的GDP几乎占了全县GDP总数的八九成。

阳朔县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主要是山、水、岩洞、古榕等;人文景观主要是亭、台、楼、阁、石刻等。全县可供观赏的大小山峰数百座,一条十分诱人的漓江河,一株令人流连忘返的千年古榕,一段刘三姐的凄美爱情故事,成就了阳朔令人神往的独特魅力

神奇的自然将独特的美好留在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方。这里可以欣赏到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与景象万千的漓江风景。山,拔地而起,孤峰矗立,各不相连,突兀有致,并且姿态万千。这里的房子极具民族特色,连普通的民居都是青砖绿瓦马头墙,房子不高,造型统一并协调。与其它城市最大的不同,感觉阳朔整个县城就像是在景区之中,县城里散布着非常独特的山,有些山似乎全是石块堆砌的,不均匀的散布着一些树木;有些山却又被绿色的植被包裹覆盖,远看像一棵树,近看才知道是一座郁郁葱葱的山。街后是山,山后又是街,山姿绰约飘渺,如梦似幻。城中有景,景中又有城,景城一体,巧夺天工,独一无二!

在大都市里生活久了,看到这种生活惬意、悠闲自在、感觉没什么压力存在的小县城,并且美景环绕,有山有水有灵性,我的心情平静又踏实,对阳朔人有一种难以言语的羡慕。他们做点小生意,与天南海北的游客打交道,品味人间百态;又可以在风景如画的漓江边行走,将自己融入阳朔的山水中……

在阳朔的街道上行走,双眼如饥似渴地欣赏着美丽的阳朔县城,体会这里的慢生活,我此时似乎看到了徐悲鸿先生也在这里行走,踏遍阳朔山水,在此创作那幅举世无双的水墨画——《漓江春雨图》。

阳朔县城除了风景的独特,我还发现了另一个独特之处,这也是我走遍无数城市,看到得最独特的东西。那就是:整个县城的每一条街,都是一小栋一小栋的房子紧密相连,每一栋房子都挂着宾馆酒店的招牌,而临街的门面也基本上都是饭店食肆,饭店的招牌千篇一律的“某三姐啤酒鱼”,着实让人惊奇。可以这样说,一条漓江,代表了桂林的美景;一道啤酒鱼,代表了桂林的美食;而三姐,就代表了桂林的传奇人物,虽然刘三姐早已仙逝千百年,但是谢三姐、张三姐或其他三姐,还在传承和演绎刘三姐的传奇。

 

4.兴坪古镇

叶剑英元帅曾在游漓江后写下“春风漓水客舟轻,夹岸奇峰列送迎。马跃华山人睇镜,果然佳胜在兴坪”的诗句。现在最后一句“果然佳胜在兴坪”成了兴坪新的宣传口号。没错,我们阳朔之行的第一处景点就是去兴坪。

兴坪是漓江边上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漓江在此绕了一个大弯,也把最精华的部分留在了这里。兴坪古镇位于阳朔东北部,距县城25公里,全程大约需要40分钟车程。道路蜿蜒曲折,一路风光迤俪。漓江两岸的奇山秀水不时从车窗掠过,青山碧岫,或散落于田野,或罗列于江岸,或依傍于村前屋后。

古镇现仍保存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古桥、古渡、古亭、古戏台、古庙、古寨和古树,比较完整地保持了原有的历史环境风貌。在旧时的水上交通兴盛的时代,兴坪是一个很重要的码头驿站,繁华无比。曾经繁华一时的兴坪古镇如今虽然经历了几百年风雨剥蚀,依然侵润着传统的馨香,至今仍然是漓江沿岸最原汁原味、最美丽、最诗意的古镇

一条长1公里的兴坪老街,现各类砖瓦结构的古建筑大部分保存完好,青砖黑瓦,翘角檐,马头墙,还有威严的门槛和大木门。行走在这样的古街道上,感觉安静而不荒凉,古旧而不败落。

风雨沧桑的小巷,年深久远的院落,斑痕翠竹,静默古榕,尽是慢生活的味道。老街里的居民或喝茶、下棋、闲聊,或精心打理工艺品、布衣、土特产生意;或将串串腊肉香肠悬挂在木屋檐下晾晒。老街还有不少小型咖啡厅和民族乐器店,或许我们来得比较早,看上去这些小店生意并不太好,但所有经营者都笑容缓缓地看着过往的游客,神情轻松,温文优雅。然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兴坪古街看到一个独特的摊点,一个手拉式音箱播放着流浪歌手的音乐,一张黑色小木桌上堆放着艺术味十足的CD光碟,一块小纸牌上写着“流浪歌手,原创音乐,100/套,自动投币”,旁边的小纸盒散乱着几张百元大钞。这让我倍感惊讶,对艺术,我一向崇尚,而对有真才实学的流浪歌手,我也是顶礼膜拜的,这里设摊点居然无人看守!喜欢他们音乐的游客,都是自觉地丢下一张百元大钞,再轻轻地拿走该拿的那套光碟,这里的民风是多么的淳朴啊!大家的心灵又是多么的纯洁。

兴坪,一个远离喧嚣的漓江古镇,旖旎的风光,四季如画的山水,恬淡静谧的气氛,超凡脱俗的乡野情趣,淳朴的民风,让我肃然起敬。

 

5.徙步漓江

我们从兴坪老街出发,背着行囊,开始9公里的沿漓江徙步。只有徙步,才可以欣赏到最美丽的景色。

我们在沿江堤坝边走着,一路经过不少村庄,路旁是整齐的田地,水渠穿行而过,偶见一两头牛在树荫下恬静地玩耍,有的游客对它拍照,它却瞥一眼游人,两声后,低下头,淡定地吃它的草。两个光着身子的顽童在浅滩里玩水,陶醉在水中。游客们都在看他们,他们却对我们的目光若无其事。田野里的牛,浅滩里的孩子,都是游客眼中的另一道风景,但在他们眼中,这一切又都不是风景。

最先到达的景区是黄布倒影。黄布倒影是漓江精华中的精华,黄布倒影因黄色的石壁倒影江中,如黄布铺江而得名。这里江面宽阔,水平如镜,翠竹护堤,奇峰绵延,群峰倒影江中,摄入镜头,分辨不出哪是山哪是影,新版20元人民币的背景图案就取景于此——能上人民币背景图的风景当然是货真价实的绝世美景。

离开黄布倒影,继续徙步,一路的阳光灿烂,天气有点热,幸好堤岸边全是一排排既伟岸如松又旁逸斜出的翠竹,可以给我们带来些许的阴凉。双脚虽然有点累,但心情却是快乐的。

我们驻足在江边,平坦的江边四处矗立着因孤峰溶蚀而形成的峰峦,它拔地而起,迂波回澜。对岸奇峰倒影、碧水萦回、层峦叠嶂,令人叹为观止、目不暇接。一叶叶竹筏在江中漂,在画中游,偶有大游轮在江中缓缓地驶过,人们在甲板上,或激动欢呼,或指点江山,或取景自拍,陶醉在山水之间。

桂林的美,就是漓江的美,而漓江的美,就是美在漓江的水。漓江的水清澈洁净,可以清晰地看到水草在江底悠悠地摇曳。“奇峰倒映青如碧,凤尾竹筏颤炫音”,秀外慧中的漓江,像一位肤如白玉、天生丽质的少女,扭动她亭亭玉立的腰姿,静谧柔美,令人魂不守舍。她的清秀高雅,温柔大方,让人迷恋

我们都拿着手机狠狠地拍照,在这里,拍照是件很简单的事,因为镜头无论朝向哪儿,都是美景。但是拍照也是件复杂的事,因为大家拍出来的照片都大同小异,应该只有专业摄影师拍出来的照片才更有个性吧!

在一段游客比较少的江边,我干脆脱掉皮鞋,裸足踩在光溜溜的鹅卵石上,然后蹲在浅滩边,注视着清澈得没有一丝杂质的江水,我如获至宝一般,捧一掌水洗一把脸,感觉神清气爽,疲惫尽消,还真有捧一汪清水入喉的冲动。

终于走到九马画山了。开始分辨不出“九马画山”的魅力所在,是在堤坝边卖小商品的本地大姐如数家珍地指着巨壁对我们解说。我们目光顺着阿姨手指的方向凝视,江边的山崖巨壁上,黄白相间的颜色,斑驳有致,色彩的浓淡也相间,山壁石纹依稀可以辨出群马的形象。马如奔、如卧,有的马似在嬉戏,有的马似在呼啸,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究竟有没有九匹马?古往今来,游人只能凭着丰富的想像力而揣摩,大自然本来就是这样,虚虚实实,若隐若现。大自然的神奇也就是这样,能够造就不可阻挡的美妙世界。山是被诗化的,妩媚得如花似玉;水是被诗化的,妖娆得如痴如醉;石壁是被诗化的,神奇的骏马奔腾;就连江中的竹筏,也是被诗化的,点缀在江中成为相得益彰的一叶风景。我被漓江之美陶醉,陶醉得我无法用我的文字语言表达,我只有眼睛如获至宝地捕捉每一处绝美的风景,并且拼命地拍摄,让风景定格,便于我永远珍藏。

在风景如画的地方行走是最快乐的!此刻我想起我们青年作协一位会员写过的一本诗集《行走的忧伤》。我估摸着,他肯定是没来漓江边上好好地行走。如果他远离尘嚣的都市,抛弃一切烦忧,在这里简单并快乐地行走过,那么他的诗集之名就可能会是《行走的幸福》了。

 

6.登老寨山

下午,文友们都在兴坪古镇自由活动,我与陈书记和汤主席夫妇几个人,一起去登老寨山。

老寨山在兴坪其实也只是一座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一座山峰。漓江边的山,每一座都千姿百态,但大多山峰都只可远观,不可攀登,犹如一个绝色美女,不可亵渎。老寨山的独特之处不在于山的形状,而在于攀登到顶峰之后,可以看到的奇特风景——漓江美景一览无余,兴坪古镇尽收眼底。

老寨山海拔300余米,看起来真不高,我还以为十来二十分钟就可以爬上去呢。但由于山峰高耸陡峭,攀登起来还需要花不少力气。陈书记和汤主席夫妇更是落在了我的身后。我自幼在山村长大,翻山越岭是我的强项,但是登上半山腰后,由于激烈的运动,加上林中的闷热,我挥汗如雨,浑身湿透。

艰难地抬着腿往上爬,两边都是灌木老林,枝叶浓密,遮住了美景。还会遇到几座墓,估计胆小的女孩肯定会有一丝胆怯。继续往上爬,原来平台夹杂台阶的路变成台阶夹杂平台,路越来越陡越来越窄,游人交汇都需小心地侧身而走,所幸整个山上游客不多,倒也不需麻烦。慢慢地,规整的石阶变成了高低错落的岩石,登山道如同在山上长出来的一般自然,周边的风景也回到之前的样子,除了深深浅浅的绿,别无可看。

穿过一道石头砌的小石门,传说这是当年土匪的寨子山门,确实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要扼。从门洞里钻过去继续朝上爬,此时路更加陡峭了,不过路朝向悬崖的一侧有了简易的钢管供人扶着,虽然抓住后钢管不断晃荡,但也让人心安不少。过了石寨门一段路后,眼看山顶就在右上方,我还以为快要登顶了,但是有来过这里的游客告诉我,现在才基本爬完三分之二的路,还有三分之一更加险峻呢!

稍作休息,把满脸的汗水擦掉,继续完成余下的征程。之字型的登山小道坡度特别高,石阶梯的跨度也很高,感觉双腿更加沉重,抬起来十分艰辛。有一段路还专门修建了一条长五、六米的铁梯,铁梯没有护栏,悬空架起,必须牢牢地抓住每一级铁梯,如不小心摔下,肯定会有生命危险。

攀上铁梯后,再走几十步,就顺利登上峰顶了!峰顶有一红色亭子,名“友好亭”,据说是为纪念中日友好而修建的。我坐在亭下大口大口地喘气,享受这峰顶的山风吹拂,这里的视野实在太开阔了,四面窜风,三面是景。

都说无限风光在险峰。确实,登上老寨山后被漓江两岸华丽的风景所折服。但见漓江从北面逶迤而来,蜿蜒的江水在山脚下顺势成湾,伸向远方,最终隐没在田园和群山之间;江水碧绿,五彩渔舟轻轻划过,悠然自得;千姿百态的群山层层铺排,色彩由深至浅,到远处则一片虚无,犹如汪洋;转身俯视兴坪古镇,一排排黑屋顶密密麻麻如鱼鳞般沿着漓江的一条支流铺陈开来,屋宇楼台,重叠相间。只可惜山顶没有开阔地,要不然,带上干粮和铺盖,搭个帐篷,在这里住上一晚。清晨早起,观看晨雾朦胧,云蒸霞蔚,欣赏红日从漓江的群山之间徐徐跃升,绝对美丽壮观。

《中国国家地理》的主编曾经说过:“你能看到的风景的美丽程度与你所使用的交通工具的先进性成反比”。这话无比正确!老寨山的登山步道虽然十分险峻,但是一旦登上峰顶,那么万水千山就都属于你了。

友好亭旁边还有更高的地方,长着奇形怪状的乱石,我手脚并用爬到乱石堆上,继续往山下俯瞰,如醉如痴地欣赏这“辛苦”换来的美景。后来陈书记也上来了,紧接着汤主席夫妇也爬了上来。说心里话,我在上面半天没看到他们,还以为他们半途而废,原路返回了呢!

汤主席还把青年作协的会旗也带上了老寨山,也算是我们“青年人”不畏艰险,勇于攀登高峰的一个见证吧!

 

7.迷失西街

如果说漓江山水是一幅静谧的水墨画,那么西街就是一卷熙熙攘攘、繁华无比的清明上河图了。文友们吃过晚饭后,就迫不及待地挤进了充满古韵的西街。

夜风习习,秋意浓浓,西街人山人海,加上是周末,更是熙来攘往,感觉这里只有进来的人,却没有离开的人。街口路中间站着很多卖民族丝巾的女孩,丝巾美,人也美,一阵晚风拂过,丝巾轻轻地荡漾起来,似乎在向游客们招手,欢迎我们的到来。

西街不长,才1180米,但是历史却悠久,距今有1400多年。西街的房屋大多古朴典雅,具有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小青瓦、坡屋面、白粉墙,吊阳台,它们一排排随街伸延,错落有致。走在铺满青石板的街面上,抬眼就见两边屋宇翘角和飞檐,那些雕梁画栋,即有南国的风味,又有浓浓的桂北风情,让整条西街具有独特的魅力。

行走在西街上,不经意间,你会发觉自己像是在国外某地倘佯。因为在西街,摩肩接踵的人群中很多是黑皮肤或白皮肤的外国人,街上的招牌都有中英文对照,充满了异国的情调。据说这里也是传说中的“地球村”,每年都有数十万外国游客来此休闲度假,

行走在西街上,忽然间又像在熟悉的故里行走,因为整条西街都是古香古色的中国传统布局。中西文化在这里交融,相得益彰,划出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西街这独特的景致在中国其它县城是绝无仅有的。我去过国内无数大中小城市的商业步行街,但是像西街这么热闹非凡且有独特个性的,屈指可数。

在西街的街道两边,都是古老的小楼,客栈,饭店、酒吧、咖啡馆、土特产商店。文友们三三两两地在西街闲逛,尽情地享受西街独具情韵的休闲时光,体会浪漫的情调和异国风情的和谐交融,以及感受独特的商业氛围及购物乐趣。我有点像第一次进城的乡下孩子,双眼充斥着无数新奇。

我被一阵热闹的吆喝声吸引。一家装修得金碧辉煌的商店,店门口的招牌挂着“锤糖帮”三个镂金大字。两位穿着民族服饰的壮汉围在一个大石臼两边,抬着一条手臂粗的大木锤,一上一下,对石臼里面疑似黄色糯米的胶状物体有节奏地猛捣,和我们客家人过年打米果类似。石臼边上还一位穿得更喜庆的老人,拿着话筒伴随着音乐,激情地吆喝“随便吃嘞,不要钱嘞!”两个壮汉和他默契配合,有节奏地呐喊“嘿嘿——嘿……”边喊边围着石臼转圈。

游人的脚步都不由自主地往此处涌来,群情鼎沸。我也深深地陶醉在这个传统却另有个性的“锤糖表演”中,把这精彩用手机录像、保存以及转发分享。

我感觉到,传统并不像某些人想象的那么脆弱,那么不堪一击。在这里,它以一种更新的形式继续延续其生命,展现其价值。

或许是我观赏得太专注了,再回过神来,同行的文友都不见了。我加快脚步去追他们,但是在人头攒动的大街,哪儿能看到他们的身影,打电话也没有人接听。或许,他们也进了哪家极具特色的商铺,也在深情专注地观赏什么商业艺术表演呢!再或许,这就是传说中的“迷失街”吧?我想起了一个诗人对西街的描述“有人只饮一杯就已迷失,有人一杯未饮,一样迷失”。同时我又记起了我多年前写过的一首诗:“我迷失了/走不出/你的城市/找不到/我的背影/失落的我/四处流浪/在这陌生的世界上/失去了/目标与方向……”莫非多年前上天就冥冥中知道我要来西街,会在西街迷失,而写这首诗?

 

8.遇龙河

次日清晨,浴着晨风,迎着朝阳,十几辆电动车载着我们30多人,浩浩荡荡穿行在阳朔乡下的小路上。小路两边的村落撒落在青山田野间,得益于阳朔旅游资源的发达,这里的村舍大都挂着新旧不一的“农庄”和“住宿”的招牌,半是乡村半是店。村落近处是稻田,只可惜这个季节黄澄澄的的稻谷已经收割,只剩下堆成小山状的草垛。远处是层次分明、起伏错落的小山峦。山依水而秀,水傍山而歌,山水画廊间,犹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田园画卷,淡泊宁静,又诗意盎然。

半个小时路程,我们的电驴队伍就到达遇龙河了。遇龙河的有很多个竹筏漂流码头,我们去漂流的地方是新建设的水厄底码头,码头建在风景绝佳的山水拐弯处。由于此时不是旅游旺季,遇龙河的上午比较宁静,大多竹筏都搁在水草丰盛的岸边,江上飘着的小竹筏并不多。坐在岸边,迎面吹来轻盈凉爽的小风,抚摸着我们的面颊,真舒服。

如果说漓江是桂林的大家闺秀,那么,遇龙河就是小家碧玉了。漓江的江面宽一些,山也高一些;遇龙河就窄一些,山也矮一些了,如邻家少女那样亲切自然。遇龙河的水面是平静的,平得犹如一面天然形成的镜子。不仅将岸边高高低低的青山倒影在碧绿的河水中,连河边的树木花草都倒影在里面,在林间穿梭的小鸟也融入这幅巨大的镜子之中。竹筏经过之处泛起层层涟漪,将倒影击碎,闪着星星点点的光影。这是一种不经人为雕琢的原生态的美,美的令人窒息,令人难以言喻。

两人一组的竹筏,在筏工不断画着圆的竹篙下顺遇龙河漂流而下,两岸青山翠竹相随,村舍田园淳朴自然,一群白鸭悠然自得地觅食,一片原生态的景象。沿途秀山挺拔,碧水悠悠,坐在宽阔的竹排上,凝望水天一色和两岸青山的倒影,仿佛就在人间仙境游历,令人心旷神怡。江上有野鸭、天鹅、鸬鹚,又见鱼翔水底,鲜花盛开的两岸,伴随竹影芭蕉,似入画中……

“小小竹排江中游,悠悠江山两岸走……”,竹,感觉在依山傍水的地方,特别有诗情画意。懒洋洋地依靠在竹筏的椅子上,抬头仰望无际苍穹,我在想,如果时光能够永远停留在这一刻该多好啊。或者,是不是因为时光本身也是不停地行走,才让我们在历经俗世的喧嚣之后,依然愿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把行走当成生命的延续呢?

偶有不知是哪叶竹筏传来的山歌声,打断了我的思绪,打破了这片宁静。

 

9.月亮山下

我们坐的这个竹筏感觉划得特别快,才半个多小时,令人意犹未尽。

在十里画廊的末端工农桥底下了竹筏。然后等着竹筏漂流比较慢的文友,继续探寻其它美景。

工农桥边是大榕树,是电影《刘三姐》刘三姐与阿牛哥的定情处。我们没有进去大榕树景区游览,而是沿G321国道徒步,往传说中的月亮山奔去。这一带山景依然优美,奇峰美景,田园秀色,许多山岩形状独特给人遐想。山下风光古朴素雅,路边散布着一些简易竹棚,村民烧着柴火,上面架着一节一节的大竹筒,烤着香飘四溢的竹筒饭。卖竹筒饭的农村阿婆,居然与骑行的老外用英语在交流,令我瞠目结舌,暗自钦佩。

走了近20分钟,终于来到月亮山脚下了。抬头仰望,山头上有一个天然的大石拱,两面贯通,远看酷似天上明月高挂,俗称月亮山。当然,我感觉这个圆拱也像太阳,但就是没人称它为太阳山。我猜想,太阳代表热情奔放,而月亮却代表着静谧含蓄,对于向往美好爱情的人们来说,月亮代表一种浪漫,代表一种圆满,代表一种幸福。诗人云: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传说中刘三姐与阿牛哥的伤感爱情故事也是发生在月亮山附近。所以,用月亮来命名这座奇特的大山更有特殊的意义吧!

有人告诉我:月亮山有天下名山、仙山、灵山之美誉,山顶上还有神奇的“月宫”,月宫内多乳石,状如嫦娥、玉免,与广寒宫的神话居然惊人的吻合。只可惜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登上山去游览,只是在山下慢慢欣赏。

此时已至正午,我们在月亮山下的一户农家吃竹筒饭,掰开熏得乌黑的竹筒,冒出的热气还在吱吱地响。竹筒饭类似广东的煲仔饭,不过比煲仔饭香,并且制作手法也不一样。饭里面加入了芋头和鸡肉,趁热吃,既美味,又满口翠竹的清香。要是再来一杯桂花酒,那么文友们肯定又会陶醉得诗意大发,不过由于急着赶路,我们不敢随意喝酒。

吃罢午饭,我们坐着摇摇晃晃的三轮摩托车,返回水厄底码头,取回租来的电动车,骑行回到阳朔县城集合,然后登上回广州的大巴,短暂的阳塑之行也就结束了。

时光虽然短暂,但漓江的美、阳朔的美却深深地刻入了我的脑海,挥之不去。美好必须分享,就如美女诗人文娟姐的诗云:“如遇漓江,一定要告诉她……”。我想,回去后,我一定要告诉她——我的妻子,当然,还有我的孩子。告诉她,漓江的美,无与伦比;告诉她,阳朔的美,独一无二;告诉她,阳朔的人,淳朴率真;然后,选一个合适的假期,带她们来,慢慢地游玩。

我想:阳朔,我们很快就会重逢。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