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原创 > 杂文·评论·奇章

杂文·评论·奇章

  • 关于《激荡的岁月》

    一、关于特殊方言注音宜春的,也是祖国的;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有鉴于此,作者在本作品中倾注了浓重的乡情,因而无可避免地带有方言的色彩。与普通话相比较,记述方言的字词在形音(包括声调)义方面都有一定的改变。因此,为了传递出当地方言在特定情境中所产生的神韵,有时候,作者会对作品中的某些象声词辅以注音的方式,偶尔,也会对形音义改变较大而又有必要注音的重要词语加以注音。注音时,作者会使用汉语拼音方案中规定的声韵调,重新组合成该字词的方言读音,并用圆括号夹注以示区别。具体标注方法,视其形音义异同或近似的具体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    其一,如果该字词仅语音与普通话的不同,如“啪!”,则标注为:啪(pià)!其二,如果该字词只在意义上与普通话的相同或近似,其余均不同,则在上述基础上,再于括号内、拼音前夹注意义相同或近似的字词,如“月亮”与“冇亮”,分别标注为:月亮(晓xiāo);冇亮(晓xiáo)。其三,如果普通话中没有(有时也可能是自己一时没能找出替代字词),则在这个字词应处位置标注相应的拼音,其后再使用括号,并在括号中夹注与该字词相同或相近的意义。 二、关于“引子”与“楔子”本部作品将采用在正文前置以“引子”,必要时,在引子后或正文中插入“楔子”的形式。它们都是小说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先说楔子,它在小说中所起作用是什么呢?金圣叹大师删改《水浒传》时,将原本的“引首”与’第一回”合并,并改名称为“楔子”。对此,他是这样解释的:“楔子者,以物出物之谓也。”通俗点说,就是以一种事物引出另一种事物的意思。应该说,这种解释是不科学的,甚至颇有些狸猫换太子的意味。在之前长达数千年的社会时期,木工等手工业繁荣发展,楔子就是木工制作木器产品时一般都要用到的部件之一。一般来说,楔子的材质与其他部件或组件相同,它上部呈矩形,下部呈锥形,两侧呈或近似锐角三角形,作用于榫眼及其中的榫头,不同楔子的宽窄、厚薄并无统一要求。在宜春话中,楔子就叫“尖”,相应地,木楔子就叫“木尖”,木工作用的过程就叫做“加尖”。在整个产品中,楔子形体虽小,但作用却不可小视,它是连接、组装、固定相关部件使之成为优质产品的重要部件,由于它的加入,并与榫头、榫眼团结一致、同心合力、各显神通,使得产品整体方圆有致、曲直分明、结实稳固、增添强度,提高了产品的性能与质量。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木工产品都必须使用楔子,即便相同的产品,因受木工师傅自身的技术所制约,有的不加楔子,产品就会摇晃甚至散架,而有的不加尖也摔不坏。例如,书中也记述了我自己,曾经挑着木工担走四方,一般的矮婆凳等家具,我就无须使用楔子。    正因为如此,所以在文学创作中,并非每篇作品都须有楔子。但是,当我们在文学创作中引入木工行业中的术语“楔子”一词时,显然是着眼于其在产品制作中所起的作用。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楔子在所有的木制品中,它都不会处于最边沿,即从不位于最前列。否则,楔子就失去了自身的价值与作用。    现在再让我们回过头去,我们将会发现:无论是楔子概念的表述,还是楔子功用的实现,都不符合金圣叹大师的解释;而符合金圣叹大师之解释的文学术语,莫过于被大师自己改掉的名词:引首!至此,作者不得不实事求是,还其本源。    其实,“引首”并不止于这一种称谓,在现在的文学创作中,多数人使用“引子”这一称谓,就是明证。本作者认为:鉴于书画作品中也有“引首”这一专有名词,为了让术语不致混淆,小说作品不妨就择“引子”而用之,藉以引出小说主题与内容发生发展之土壤、之萌芽、之情势……总之,引出的事物,就犹如“站在地平线上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    引子之外,必要时尚可再添“楔子”。如同木工产品,所用楔子,多数不止一处,插入人物或故事,藉以起到补充与连接、固定与稳定的作用。    三、关于书中人物鉴于文学性与时代性的需要,书中人物除了作者本人更具真实性以外,其余多为虚构,或者多为虚构成分。作者在感恩父母与同胞、老师与同学、邻居与朋友,以及下放地各级领导、各位父老乡亲和亲密无间的小伙伴们的同时,既认真记述事实,又力图超越生活。为此,作者恳请各位:请为时代鼓掌,切勿对号入座!

    2016-02-25 00:05:37 作者:映山红 来源:原创
    • 0
    • 9687
  • 《落泪是金》读后感

    《落泪是金》读后感    我们都在生活的最低处,踌躇前行,彷徨不安,人生的每一个决定,每一次前行,每一个步履,都为我们的人生添砖加瓦,经历过贫困和痛苦的人生,方才懂得什么叫做面向大海,春暖花开。    何建明先生在文中说:学习——是所有走进“象牙塔”的大学生必须完成的最终目标,每一位贫困生也毫不例外。他们因此比别人付出更高昂的代价。因为贫苦,他们所要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多了,赵小刚的父亲为2000元学费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清晨两点仍在自习室学习的吕咸涛,因营养不良晕倒在厕所的李某,冬天连一双棉鞋都穿不起的段同学,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上除了贫困带给他们之外还有贫困带给他们的精神。在他们身上我看到坚韧和顽强的高洁,不屈耻辱的孙天帅,打工流浪的程鹏。正如卢梭所说:节约和勤勉是人类的两个名医,在他们身上无一没有体现。    从大山里出来的贫困学生,不能辜负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多少父母为了供出一个大学生付出了多少血与泪,其中的辛酸我们只能从文字中去体会,没有亲身经历的我们一辈子也无法领悟那种无能为力的感觉。贫困是不能直言的痛苦,那么就去直视它,托尔斯泰说:真正的高贵不是优于别人,而是优于过去的自己。这句话一直勉励我的大学生涯,生长在贫困山区的我,自小就被灌输考取大学就是唯一的出路。家庭的卑微一直是我前进的动力,我的爷爷是二级视力残疾人,在49岁就失去劳动力,奶奶也是二级残疾人,二十几年的医药费和经济压力早已压垮父母的身躯。和文中的崔建国一样,我虽身为贫困的学生子弟,但是我能直视我的贫困和昨天,在暑假和寒假期间我去打工挣取学费,一次又一次在街头寻找工作,记得有一个暑假,不停的搬货,每晚11点才下班,路灯都关了,自己只能飞奔的跑回家,那个夏天我都忘了留在脸上的是泪水还是汗水,每次在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跟自己说:不能放弃啊,你得为了学费去坚持。在学校,我担任班级的团支书负责我们班的团务工作,每一次的工作我都能认真细致的完成好 。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大学连续三年我都被评为“优秀团干部”和,连续两年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和“优秀学生”。在课余时间,我担任图书馆管理员,当酒店服务员,派传单。我坚信每一个贫困的学生都能通过自己不停的努力而去拼搏,努力了可能不一定成功,但是不努力一定不成功,这是真理。    感恩一直陪伴我们父母,资助我们的恩人,正如席慕蓉所说:贫穷不是羞耻,富贵也不是罪恶,粗茶淡饭与锦衣玉食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只要我们有爱,孩子们就会有笑容。去感恩,去拼搏,这一生就会是阳光明媚的一生。

    2016-02-23 23:43:00 作者:
    • 0
    • 9635
  • 《落泪是金》征文:冲出象牙塔 ——读何建明《落泪是金》有感

    冲出象牙塔                     ——读何建明《落泪是金》有感 读罢作家何建明的长篇报告文学《落泪是金》,我的内心百感交集。这是在用文学的嗓音为所有贫困大学生向社会发出的嘹亮呐喊之声。我能深深体会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悲悯情怀,体会到什么才是生活的重量,什么才是人生的价值,什么才是生命的尊严。虽然这本书写于90年代,至今十几年过去,回头再看依然能给人带来震撼。大学生群体是社会中受关注的特殊群体之一,其中贫困大学生是近二十年来受到关注最多的话题。这本书的问世让贫困大学生的问题得到社会的重视,国家随之出台多项有关解决贫困大学生读书难的政策,解决了贫困大学生的难处。正如《落泪是金》书名蕴含的真理所言,贫困大学生流下的泪是对苦难的诉求,更是对未来人生埋下信念种子的隐忍。是贫困成就了如金子般闪闪发亮的眼泪。贫困大学生们在得到社会援助后圆梦象牙塔,待毕业后再以他们全部的青春回报社会,这也是社会对他们的期盼。同时也应看到,由于中国大学生是庞大而特殊的群体之一,在他们之间存在不同的人生价值观,虽然现在国内每所大学都设立助学贷款,助学金,奖学金,为贫困大学生解决了读书难的问题。但另一方面,有少部分大学生本身并不是贫困生,但为获得利益,编织了贫困的事实。还有的大学生获得资助后,却没有认真学习,在毕业后仍然留恋校园生活,导致不敢直面社会竞争压力,不能独立工作生活。而有的大学生在已有经济能力的条件下仍然不愿偿还当初学校和社会给予的资助,造成失信后果。这些少数大学生的不良风气为整个大学生群体带来负面影响。近年来,啃老族、蚁族等各类网络名词不断涌现,都与大学生这一群体有关。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曾经享有天之骄子的美誉,如今随着大学扩招,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的涌现,大学生的社会身份地位可能不如一位农民工。我也是一名大学生,同样出身于贫穷家庭,因此本书更让我感同身受,引发强烈共鸣。贫困,在每个人一生当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但贫困并不是炫耀的资本,而是作为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因此家境贫困的大学生更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履行好大学生应尽的义务。一直以来很多人认为只要考上大学便可以高枕无忧,于是躲在象牙塔里逃课,打游戏,睡懒觉,过着浑浑噩噩的日子。导致毕业后无法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为避免这种后果,作为当代大学生应紧跟时代,德育智全面发展。身为大学生要学会读书。学好专业知识,不逃课,不沉迷网络。多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和颜如玉的这些古言永远是真理。虽然当今社会流传着读书无用论,但这些都是以讹传讹的谣言。读书并不是指对书本上知识学习的死读书,而是扩大到对个人,社会,世界认识高度的读书,在读书中提炼人生价值。身为大学生要学会感恩孝敬。面对大学的高昂学费,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是父母用血汗钱供读的。现在很多大学生知道感恩别人,却一直忘记感恩陪伴自己成长的父母,感恩父母不是俗话和套话,而是行动。就我的家庭而言,妹妹虽已离世5年,但她作为子女对父母没完成的感恩行动,换成在我身上延续下去。身为大学生要学会承受压力。虽然高考造成的大学起点不同,但毕业后走进社会的机遇摆在每位大学生面前都是平等的。面对日趋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要充分想象困难,做好充足心理准备。庞杂的社会如一座金字塔,每位大学生踏入社会意味着要从塔基做起,承受来自塔腰、塔顶、塔尖的压力。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过程中不断蜕变自己,最终才能得到“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生命成果。身为大学生要学会谦卑。大学生群体存在各种攀比现象,比成绩、比钱财、比外貌等。这种不良心理会给人造成浮夸肤浅的印象。如今读大学不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学生已没有昔日天之骄子的光环,更应胸怀谦卑,放低姿态与他人相处,而不是一味索取和炫耀。身为大学生要学会承担社会责任。社会责任不是口号,正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大学生就是肩负社会责任的匹夫,作为未来国家建设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应担当起作为一名现代社会人角色的责任。只有成为一名勤奋积极、阳光向上、意志坚强、尊师孝道、谦卑有礼、感恩生命的大学生,最终才能以强者的身份挣脱束缚,冲出这座美丽而坚硬,迷幻而舒适的象牙塔,走出未来绚丽多彩的人生路。 

    2016-02-20 21:48:00 作者:黄宇
    • 0
    • 9596
  • 《落泪是金》读后感

    《落泪是金》读后感                 《落泪是金》讲述了诸多寒家学子大学之路的艰辛困苦,全文用大量鲜为人知的真实的感人故事反映了中国贫困大学生的生存状况,一幕幕催人泪下的情景更是激起了我无尽的思考。古人云:“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现如今的读书人哪个不希望自己能够登上“天子堂”,成为“状元郎”?然而却有无数贫寒学子在成为“状元郎”的背后,承受着悲喜两重天的煎熬。既为自己目标的达成欢喜,又为接下来整个家庭所要承受的经济重担忧愁。面对残酷的生活现实和高额的学费,他们用一颗积极向上、坚定求学的心去鼓励自己完成上大学的梦想,并付出实际行动去获得支撑他们完成梦想的物质基础。托尔斯泰说过:“生活环境的清寒,对于一个有理智的人来说,是没有任何坏处的。”贫寒人家的孩子,似乎总是有着超越年龄的成熟与担当。他们不会埋怨自己出身清贫,责怪自己的父母没有让自己过上富足的生活,而是想方设法的去寻找工作来筹集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无论是捡垃圾赚钱的曾祥志,还是“承包厕所”的李祥华,还是“校园修鞋匠”程云飞……他们都是值得我们敬佩的,他们为了自己的大学梦用自己的汗水去浇灌大学之花,梦想之花。尽管生活的艰辛跟无助的痛楚也曾让他们落泪痛哭,但是在悲伤过后,他们选择用积极正确的态度跟做法去直面困难,他们显示出的毅力跟勇气,或许真的是生活所迫,但是植根于他们骨髓之内的韧劲却是无法被剥夺的。无论是面对下跪屈辱,毅然决然选择辞职的孙天帅,还是怒斥那些嘲讽并冤枉自己是小偷的人的“木头”,尽管物质的贫穷让他们几乎难堪于在人前抬头,但是精神的富足却让他们变得高大,正如薄伽丘所说贫穷不会磨灭一个人高贵的品质,那些不可改变的客观因素并不能阻碍他们对自己的尊重。这时,我不禁想起一位大学生给作者何建明来信中的一段话:“尽管我穷得叮当响,我依然穷其心力来守护和经营自己的心灵家园,家园里生活的我有好高骛远的愿望,有张扬坦荡的个性,有苍旺凌厉的思想,我有正常的随意的生活作风或生活方式。”是啊,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理想抱负、愿望憧憬,他们都在努力建造自己的精神家园,用另一种方式去弥补其他的不足,在迈进大学校门之前也曾好好规划过自己的大学生活。但是事物变化运动,大学是知识的殿堂,它的美好无可厚非;大学人员冗杂,万事纷呈,它存在的各种攀比跟诱惑也不可否认。贫困生不计其数,富有的人也比比皆是,中国人最讲究的就是面子,特别是神经更为敏感的贫困生群体,在面对那些赤裸裸的物质刺激跟炫富挑逗,为了拾回自己的面子跟平衡自己的心理,有部分人免不了会扭曲了自己的价值观,破坏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像扎破汽车轮胎的“仇富男”,商场偷衣贼“伪富家女”,“疯狂猎女郎”蒋永……他们都是社会贫富分化下的真实写照,都是对比他人与自己生活状况下心理失衡的产物,比贫穷更可怕的就是忘记贫穷的教训,踏上错误的路途,最后酿下的苦果也只能自己咀嚼,所有为了上大学而付出的辛劳,而流过的泪水,最后也将一文不值,一无所获,最终害了自己前程。穷则思变,差则思勤。家庭的贫困可能会让人感到无助,认真劳作最后却仍家徒四壁,可能会为此落泪辛酸,但是所有解决问题的方法都不会是流泪,在生活面前落下的泪,只能成为越来越激发他们斗志的动力,贫穷并不是耻辱,贫穷的经历也是日后的一笔财富。贫困大学生群体不会消失,但是学校,社会团体,国家政策也都在为贫困大学生打开绿色通道,学生本身应该用正确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现状,富兰克林说过贫穷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以为命中注定贫穷或一定老死于贫穷的思想,自己只有树立正确的三观并积极求变才能成为改变自己命运的贵人。看完他们的故事,同样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发现我找不到不好好努力、不感恩生活的理由。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我要汲取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摒弃他们的陋习,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2016-02-20 15:27:00 作者:李海燕
    • 0
    • 9615
  • 不要因贫困而埋怨--读<<落泪是金>>有感

    不要因贫困而埋怨--读有感曾经的我,十分羡慕富人的生活。我总是思考为什么富人们就能随心所欲,丰衣足食,而我就不能的问题。因此,我开始埋怨自身家庭的贫寒。直到读了一本书——《落泪是金》,我的观念才有所改变。《落泪是金》,这本书讲述了出身贫寒的学子们为了完成自己的大学梦,不屈于命运,勤奋学习,克服生活中的层层障碍,打破金钱隔阂,最终成才的故事。但是,在我看来,他们成功的背后离不开父母的支持。每一位接受高等教育,成为社会人才的寒门子弟的父母都有唯一的共同点,那就是:省吃俭用,倾尽全力,不遗余力地供自己的孩子上学。他们最大的希望就是他们的孩子能考上大学,将来找份好工作,出人头地。从他们的故事中,我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是我不禁想到我父母是如何供养我上学的。我出身在一个低收入的家庭,家里有三个孩子念书,平时家里的收入也不高。我父母平时都不买新衣服,他们穿的都是十几年前的旧衣服。但是,倘若我们几个孩子中有人提出要买新衣服,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掏钱让我们去买,而他们自己的衣服却是缝了又穿。我们在家的时候,父母总会买很多菜回来做饭。但是,记得有一次,我没有告知他们我要回家。回家后,我发现他们的饭菜只有几条青菜。顿时,我泪水湿润了我的眼睛。因为,我从来没有发觉我不在家的日子,他们吃得那么差。尽管父母在家吃不好,穿不暖。他们却总会叫我们在学校里要吃得好,穿的暖,没钱就打钱进卡里。可是,这些钱都是他们省吃俭用,不分昼夜辛苦劳作攒下来的血汗钱。我又怎么用得心安呢!每到开学的时候,父母明明为学费而发愁,我却总强装镇定。他们跟我们说,不用担心钱的问题,只要你努力学习就行,钱的问题我们会解决的。听到这句话时,我的内心不止一次发誓要努力学习。在我印象中,父亲还经常开玩笑说,还没到砸锅卖钱的地步,大不了问别人借钱。可是,我心里凉了一大截,我知道这并不是什么玩笑。为了供养我们学习、生活,父母欠了别人许多钱。所以,我希望,等我工作后,我能尽快赚钱把债务还上。在农村贫苦家庭求学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两种现象,一是读书有用说,二是读书无用说。读书有用说既是父母觉得上学能让孩子出人头地,尽管家里穷得叮当响,父母也要供孩子上学。二是读书无用说则是父母觉得上学没什么用,还不如让孩子出外打工赚钱。上了大学也未必有工作,还不如用上学的成本来做生意。许多农村的孩子本来读书成绩就不错,但却因为父母对学习的这种错误观念不得不放弃学习,踏入社会。农村的人们本来文化程度就比较低,必须通过教育才能有所改善。然而事实的真相却是:许多早早放弃学业的孩子,没能很好地改善他们的经济状况。一个地区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人才,资本这些要素。而农村本身就欠缺资金,倘若年轻一代也不接受良好的教育,那么连知识,人才也将缺失,最终只会恶性循环,穷人就变得越穷,社会贫富分化更加严重。有人说,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对于寒门子弟来说,读书却是最好的出路。因此,没有没有上一辈的财富资本,你就只能踏实地靠文化,靠能力。如果你想说你可以白手起家,不读书也能创业,那么试问中国能有多少个像李嘉诚这样的人。在我看来,农村家庭应该要改变观念,鼓励孩子去上学。减少贫富差距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我们自己的责任。只有政府一边拉,家庭一边推,问题才能解决。否则,读书无用说持续存在的话,只会导致某些农村家庭更穷,贫富差距也会进一步拉大。除此之外,贫苦学子们也要对未来充满希望,不要因为贫穷而放弃学习。在国家和社会各界的爱心帮助和父母的支持之下,上大学将不再遥不可及,与此同时,贫苦学子们一定要懂得感恩,发愤图强,以后为社会作奉献,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孩子。    知识改变命运。命是天注定的,但是命运是自己决定的。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给你打开一扇窗。不要因贫困而埋怨,相信自己,你想要的,一定会有的。

    2016-01-31 20:31:00 作者:吴颖欣
    • 0
    • 9614
  • 惊悚的梦与蛇

    惊悚的梦与蛇 一个法国摄影师采用银版照相法,给古老的物种“蛇”拍了一组诡异的照片。我看到那些攀附在柱子上、或杂七杂八纠缠在玻璃纸板上恣意地伸展着本能欲望的蛇,感觉浑身颤栗。虽然吃过蛇粥,但毕竟没有亲自处置过蛇。也喝过蛇汤,但每当活生生的蛇舍生赴义之前我总会自觉地躲得远远的。脱离了这种保持距离的饮食关系,生活中的蛇无论哪一副妆容都是令人恐惧的。我曾经为了煲一锅土茯苓水蛇汤,去菜市场寻找那些待售的蛇。那些早已被抽筋剥皮的蛇那腾挪的动静比活着的时候还要妖劲十足,实在不敢撩拨。我看到杀蛇者把光溜溜的蛇抓进一个塑料袋里,可垂死挣扎的蛇超常的精力旺盛。它们在袋子里使劲扭转拧巴翻供,看的我真怕它们攀援出袋口蹭我一口,最终落荒而逃。初读圣经,才知道夏娃和亚当被逐出伊甸园是因为蛇诱惑他们偷吃禁果。蛇作为一种模样丑陋的物种存活于世上,总让我觉得它不但代表狡猾,还代表一种难解的要生要死的欲望。孩提时期的某一个清明节,我跟随爸爸和家族里的叔叔、伯伯一起去给祖先扫墓,途经一个堤坝的时候,我突然想尿尿。那时候没有高速堵车随便尿那些囧事,农村意识的大人们根本不会把随地大小便当一回事。小孩子也没有任何害羞的意识,只需顺从地找个不碍事的地方蹲着趴下裤子就是了。我被姑姑安排到路边的草丛里蹲下解决三急中的这一急。放轻松的我一边拉裤子一边站起来的时候,顺便往身后瞧了一眼。天啊,我居然发现一条花蛇张大充满欲望的眼睛死死地瞪着我!那一条花蛇大概害怕童子尿,和我的小屁屁只不过相距一二十厘米,居然放弃了亲我一口饶过了我。我虽说是逃过一劫,自此之后梦里时常出现蛇的身影。梦醒的时刻,我都会被蛇惊出一身冷汗。这条花蛇给我留下的惊悚印象和村子里流传的“大南蛇”爱在夜半出没的恐怖影响是一样的。小时候,人们说我们村子和邻村之间的乡路两旁的杂草丛里藏着一条一丈多长“大南蛇”。有一个走乡串寨挑担卖豆腐的货郎,曾经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被大南蛇生吞了。其实,并没有人亲眼看到大蛇吞人的真实场景,只是说事的说起那事,都说村民隔天早上发现货郎的豆腐担子凌乱地散搁在那条村道上,豆腐渣则摔了一地。现在,我用成年人的思维想一想,“大南蛇”大概就是指“大懒蛇”,专门指代那些不务正业、好吃懒做的年轻人。至于“大南蛇吃货郎”那个故事,大概是村子里的大人为了教育小孩子夜晚不要走夜路编出来的吧。正是因为这两起蛇事件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即使我做过许许多多五发八门的梦,醒来偏偏只记得关于蛇的。我初中的学校门口有条河,我青春期的梦里就曾经出现过整条河都是蛇的场面。众多蛇身子翻卷起伏的蛇风蛇浪就是河水了,根本没有河水,我居然在低首洗头发。一手下去,缠绕着一堆蛇!哇哇哇哇叫不停——诸位可以想象我在这样的梦里惊醒需要多长时间才会平复情绪!后来,我还梦见过自己在田埂边行走,走着走着在田埂的坎子里就会冒出一些赤链蛇来。蛇太多了,眼看无立锥之地。我想逃开,就改用跳的方式。可是,每跳一步蛇就在脚下的那道坎子出现,根本就无处可逃。我还曾梦见好几种任何一个年轻的心脏都受不了的和蛇有关的噩梦,惊悚的场面不出其右。梦中那些蛇不但出现在水里,地里,还会出现在树上。树上的蛇像极了在伊甸园诱惑亚当和夏娃犯禁的那一条。只是,我梦里的那些树上的蛇不止一条。它们好像旗帜一样,在树的某个枝桠间守护着各自的领地。这样的蛇既不像妖魔也不像图腾,但总之就是让我看着迷惑和惊悚。清醒的时候,我免不了要斟酌一下这梦里的蛇为何要缠着我不放。想到后来,我记起来了一事。十三四岁的时候,爸爸妈妈忙于生意总是很迟才回家,我和弟弟妹妹只能互相照料着,一边读书一边做家务。出于做大姐姐的职责所在,到柴屋拿柴火的分工每次都会落在我的头上。一天傍晚,夜已渐黑,我独自一人来到屋后竹林里的柴房。才到柴房门口,我就听见一阵悉悉索索的声音。为了壮胆子,我故意哼哈地叫了几声。没有什么动静了,我想大概是山老鼠吧,就迅速推开柴屋的门,拖起一捆木柴就急急返回家去。如此情况反复出现了数次,我就在爸妈某天早归的晚上,把情况说了出来。隔天,爸爸说要开一锅“龙虎凤”,准备大宴亲友死党。我问妈妈什么叫“龙虎凤”,才知道爸爸在后山的柴房的门槛底板下打了一条足有担干长身段上有九个圆环的大毒蛇。我的生活就像蛇出没的现实或梦境一样,遭遇过各种险境。30岁之前做过几次手术,两次是全麻醉推进手术室开膛破肚不知能不能活着出来那种。好在命不该绝,九死一生。现在的我已经在人间有惊无险地度过了几十个春秋,真该感谢上帝!作者简介:侯红霞,女,生于1975年10月,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太平镇人。现供职于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第四小学。是一名美术老师,也是清远市作家协会会员。曾在清远市级报刊、杂志发表过文学作品数十篇。在《作品》杂志发表散文《春雨畅想》,在《四川文学》发表小小说《阿SIR,来啦!》。最近在“拾文化”原创公号发表作品散文《牛外婆的婚礼》、《他人不伟大,本人不单纯》、《不务正业又何妨?》、《如果有来生之孟婆卖布》等文章。

    2016-01-28 11:07:00 作者:侯红霞 来源:广州市青年作家协会
    • 0
    • 9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