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进展。8月4日,队伍就宣传扶贫措施的目的进行了一次走访。队伍走访到一家扶贫家庭时,队伍在简单的问候后开始了今天的任务——宣传扶贫措施。一是产业发展脱贫,二是转移就业脱贫,三是易地搬迁脱贫,四是教育扶贫,五是健康扶贫,六是生态保护扶贫,七是兜底保障。其中队伍着重讲解了兜底保障、健康扶贫、教育扶贫以及贫困户的认定。队伍希望此次宣传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到一些真正贫困但不知道如何得到政府的帮忙的家庭。在队伍的讲解中,这家农户表示对于这些措施他们有了一定了解,也感叹到党的好。此时,一位86岁的老爷爷在门外走进来给队伍讲起了党的历史以及他对党的信仰,在结束之后他目含泪光地唱起了党歌,党歌里面包含的每个音符他都清楚地记得。可见,党不仅只是在我们的大学生心中,也更在老一辈人的心目中,牢记在记忆里。队伍在他唱完后要离开时,他还不忘提醒‘不要随便相信刷单之类地网络诈骗,更不要接触网络贷款’。队伍纷纷应了下来,满怀不舍与老人告别。队伍成员表示在此次的走访中受益匪浅,队伍在宣传扶贫措施的同时也感受到了60年代的老人对于党的忠诚,老人也时刻关注着社会的变化,而处在热血青春的我们更要忠于党,跟党走,助力于回报社会,建设祖国!
时光飞逝,转眼间,调研即将接近尾声,为了让调研数据更加丰富,8月8日下午,系梦乡行队的队员们在村干部的指引下,8月8日下午,“系梦乡行队”的队员们顶着炎炎烈日,来到了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新铺镇的另一个贫困村--金沙村进行调查。在去寻找采访人员的途中,曾舒妮遇到了在田地里干活的刘阿姨,在仔细观察了一下这位认真干活的阿姨之后发现,虽然在这闷热的夏日辛勤的劳动之后的汗水已经浸湿阿姨的衣衫,但她的脸上依然洋溢着愉快的笑容。经过简单地交谈,她们了解到刘阿姨恰巧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之一。在刘阿姨的讲述中她们了解到,早在2018年刘阿姨的房子便进行了危房改造,而其中危险房屋是指:“结构已严重损坏或承重构件已属危险构件,随时有可能丧失结构稳定和承载能力,不能保证居住和使用安全的房屋。”危房改造,按照以满足农户量基本需求为目的,优先改造最困难、最需求群众的量危险房屋的原则,根据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来总体规划,同时刘阿姨作为农村贫困户还可享受农村危房改造补助。刘阿姨的房子在政府补助修整之后,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都不需要再为房子的稳固性而感到担忧。此外,刘阿姨还告诉她们,她的女儿现在在上大学,在她女儿的学习生涯中离不开这条幽静平坦的小路,与以往相比,村里的交通便利了许多,泥泞的小路变成了宽敞的水泥路。由于有国家的支持,村里的贫困学子助学金解决了刘阿姨女儿的学费问题。并且家里老人也有成功申请到低保。目前她们的生活也在政府的扶持下慢慢变好,这些变化,无不让人感到愉快。刘阿姨生活上的变化,也都向我们展示了我们国家改革的一些小成果,以及脱贫攻坚战的成效。通过此次调研,我们更加深入了解的农村生活的水平和人们的幸福指数,还获得了许多群众的意见:多到农村实地了解,提高扶贫攻坚精准度,加强扶贫攻坚责任和政策落实,注重扶贫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更加切实体会到群众的需求等。
2020年暑假期间,因在新冠疫情期间情况特殊,学校从实际出发,考虑到学生在家较为安全,同时也能利用好时间,不放松学习,岭南师范学院灵活响应大学生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面向全校招募志愿者,将本应在线下进行的“三下乡”活动运用互联网技术改为线上进行。7月22日,在史老师的工作指导和带领下,由班为集体的线上乘风破浪社会实践队正式成立。该社会实践队主要针对线上志愿服务家教活动的辅导,这项志愿服务主要针对于初高中以下的学生,辅导内容为辅导对象的假期作业,科目主要包含:语、数、英、政史地、物化生等全部科目,为辅导对象带来一个别开生面的辅导方式。为保障乘风破浪实践队的活动正常进行,志愿者们自愿组建了打卡群,每天辅导完会进行家教服务的签到签退、拍照或录视频等认证,志愿者们也会通过服务平台(小程序)和求助学生(辅导对象)进行联络和视频教学,每天定时辅导,帮助求助者完成学业。此外,此项志愿服务家教活动将持续开展至各学校开学。此次学生志愿服务家教活动主要目的在于锻炼我校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将在学校所学的知识灵活应用在实际当中,培养教师教育能力,为日后的实习和工作奠定扎实基础。
今天是参加万人志愿辅导的第五天,回想起来,只觉得这次活动意义非凡。作为师范生,我们学校每年都会在我们大一下学期暑假安排“三下乡”活动。但今年因为疫情原因尤为特殊。与时俱进,我校组织了线上云支教活动,万人志愿作为线上辅导项目,主要提高大一师范生的教学实操能力。在我决定报名的那一刻,我心中万分不安,一方面是因为我觉得自己还没有能力去辅导小朋友,一方面是害怕遇到挫折。但我明白,只有离开舒适圈才能成长,万事开头难,没有人天生就能成功。真正着手准备课件的时候,我给自己定了清晰的计划并做好了一定的试讲。为了发现自己的问题,我还特意录了屏,在回看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的状态逐渐从容,讲课也有了自己的节奏,越来越注重课堂互动等等。除了学习上的感受,通过这次实践,我认识了一些小朋友,她们在学习上很认真很自觉。在教学中非常有礼貌,他们的爸爸妈妈也很关心他们的学业,加上教学方面也给予很大配合,让我觉得很欣慰。在课后聊天中,我了解到我辅导的小女孩非常自觉,放假在家也能合理安排好自己的学习时间,让我觉得后代的教育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在清爽的七月早晨,岭南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摇光”三下乡队伍到达位于阳江阳西县的鸡乸㙟村,探访这个不仅富有渔家风情,孝道文化也不胜浓厚的村庄。鸡乸㙟村的入口处有一座“海之子”观景台——渔民雕塑静静地屹立于其上,坚定地眼神望向远方,手抓渔网,脚下是汹涌的海浪和腾跃的鱼儿,这是当地人勤勤恳恳耕海劳作、心中满怀对大海的憧憬的写照,极富当地文化特色。我们踏着矫捷的步伐往里边走,在一条长廊处,留意到了一座座立牌。而每一座立牌的内容都不同,但皆与孝道有关,有如行佣供母的感人事迹,旨在供村民学习和继承并发扬“孝”之精神、“孝”之内涵。我们还注意到,一位母亲带着孩子散步,边走边给孩子讲述立牌上面的故事,而孩子也饶有趣味地听着。那孩子高兴地说:“妈妈,我要向这位叔叔学习,我也要帮妈妈做家务。明天我还要听这些故事。”他的母亲笑着回应道:“好!明天再给你讲讲新的故事。”鸡乸㙟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建设了以“二十四孝”为主题的孝道文化长廊,通过家风家训、移风易俗、孝老爱亲、睦邻和谐、尊法守法教育,强化群众思想道德建设,村民们的生活观念也发生了跨越式变化。我们感叹:鸡乸㙟村的美不止在环境干净整洁、宜人大方,文化建设的渲染更是不可少。鸡乸㙟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产业发展完善的情况下,大力弘扬文化,加强文化建设力度。也正所谓百善孝为先,只有当我们将自我的本分做好,我们所在的家、家园才更加美好。孝道潜移默化,村民文化素养节节升高。鸡乸㙟村不愧为新农村改革建设的典范,能够做到由可见到的美渐渐深入到不可见的美——村民心里的美,他们愿意学习文化知识,也愿意尽己之力为乡村建设锦上添花,并且因乡村的发展壮大由心底洋溢出幸福的笑容。它值得现在的成就,也值得广大建设中的乡村学习、效仿。来源:教师教育学院“摇光”多彩乡村社会实践队文字:吴丽珍
“锄禾”走访居民提疑篇习近平说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随着全球变暖,酸雨,绿化面积减少等问题的出现,环境问题在如今这个年代成为了民生的头等问题。为此,“锄禾”实践队展开了行动。8月7日早上,为了调查环境保护及垃圾分类的问题,“锄禾”实践队走访组的干部何晓雲来到了罗定市朗塘镇上随机采访了两名人员。首先,她采访的是一名服务员,她询问了服务员家里的垃圾有哪些,是否知道垃圾分类等问题。该受访者表示家里主要是厨余垃圾,每家每户附近有垃圾回收站,并且会有专门人员来清理垃圾,村里的环境也因此得到改变,乡村变得山清水秀。通过采访何晓雲进一步了解到该受访者没有按照规定的垃圾分类来分,只是按自己的理解大概分一下。随后,干部何晓雲随机采访了另一位村民,她向这位村民问了附近垃圾桶是否影响到自己正常生活,垃圾分类的作用是什么等问题。该受访者表示因为垃圾桶摆放的位置离村民的家比较近,可以闻到一股恶臭味,对大家的生活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建议将垃圾桶的摆放位置放在合理的地方。垃圾分类的作用是将不同的垃圾分开回收,可以减少垃圾回收的成本,还可以让可回收垃圾变废为宝,更好地保护环境。受访者还说自己在平时是可以做到将垃圾分类处理的,她将不同的垃圾用不同的袋子装起来。垃圾分类对于处理垃圾意义十分重大,值得大家学习。通过采访,我们了解到很多人都知道垃圾分类,但能够做到垃圾分类的人还是不够多。两位受访者都坚信垃圾分类可以在农村得到重视并且普及,要建设美丽乡村,垃圾分类是必不可少的,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基石,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严格按照要求将垃圾进行分类,才会拥有一个美丽乡村。撰稿人/李琰靖摄影/何晓雲供稿单位:“锄禾”实践队作者:李琰靖13927509953审核人:侯添艺1987697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