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懒(梁卓锐) 今天是比较偷懒的一天,也可以说是比较闲的一天吧,没有师兄师姐下发的一定要做的工作或者支教组要做的工作,可以自己选择做还是不做,我选择了不做,为什么呢?因为今天是这十几天中难得的休闲之日,我想自由一天哈哈哈,然后做一些自己的事情,放松放松。这个选择导致的结果就是我现在心得没有什么可以写,今天的四节课我都没有怎么去听,只是早上两节课听了一会儿,看了一会学生的反应。但是没有什么感觉,因为昨天晚上已经听过他们的试讲了,就觉得没有什么新意,没有多少吸引我,就提不起兴趣来,然后我就干脆偷懒了,不听了。接着就做了我自己的事情,下午大部分时间都在整理前几天落下的资料,材料之类的东西,整理起来发现近期要交的东西真的很多,大部分还是文字工作,真的是太折磨我了,主要有:社会实践考核表,社会实践心得,通用志愿者的每周反馈表,三下乡的每天心得,还有思想汇报两篇,凑合起来都差不多有一万字要写了,还是挺恐怖的,而且都是最近要交,加上要开始复习期末考试了,就更加恐怖了。幸亏支教组到三下乡后期都是比较闲的,主要是把前期准备好的课给上完就好了,上课的时候再随机应变就差不多了。整理完之后,今天下午大部分时间都是找同学玩了,都好久没有出去了,难得的快乐。说偷懒倒也不是真的偷懒,除了真正要做的规定的工作之外,其他事情也是要整理的,也是要时间的,还有一个人的一天的时间也不能完全是工作,还有生活,开开心心生活最重要。
兴趣的重要性 (袁紫茵)今天我比较空闲,因为我负责的课程已经上完结束了,接下来的工作就比较轻松了。所以我今天去观看了范老师的绘本创意课,范老师用简单的数字123456……来进行创意绘画,十分新颖有趣,同学们也配合的非常积极踊跃,都纷纷在课堂的另一边拿起画笔和纸来跟着老师一步一步的画出来,我在这边看着有趣也跟着画了起来,果然兴趣才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们的兴趣才是最重要的。课后学生们都纷纷把自己的画作发在班群里,都画的非常棒,老师们也都纷纷出来夸奖小朋友们鼓励他们,有些老师也把自己跟着画的图案发了出来,这真是一次师生互动相互鼓励的好课堂。回想昨天的知识小竞赛小朋友们也是非常积极活跃的举手回答问题,可见小朋友们对知识竞赛非常感兴趣。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在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时往往会比较集中注意力,有了兴趣才会有探索问题的动力。所以我们老师要做出令学生们感兴趣的课堂,把学习变成有趣、学生喜欢的一件事。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需要作出改变,尽量寻找一些比较新颖贴近学生思维的课题,来诱导激发出他们对上课求知的兴趣和欲望,这样在学习上才能让学生们既记住知识点又可以调动起对课堂的喜爱,让课堂变得更加活跃互动更多。因为在课堂上师生互动和课堂活跃度非常重要,像我上课时课堂活跃度就是不太好,所以就会导致老师问问题没有学生回答,导致老师会非常尴尬,也不能确定学生们有没有学会,可不可以开始进行下一个知识点教学,学生们们的活跃度是关系到课堂进度的非常重要。以后还有机会的话我肯定要再改善改善我的课堂教学方法。
三下乡第七天心得(赖学锋)今天是我三下乡第七天,8月7日,我们“曦望之光”班级线上支教已经过去一个星期了,最后还剩3天就结束我们的三下乡之旅,今天是我觉得自己最有成就感的日子,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今天上了两节课,与同学们互动很多,增进了彼此的感情。早上的9点,便是我自己给他们上的数学游戏这堂课,他们很有兴趣,刚开始上课就准备好笔和纸了。首先我让同学们做个热身运动题(算术题),他们很聪明,一看到题目就知道怎么做了,很多同学都非常积极回答问题,这让我非常高兴,让我见到了他们的积极、活跃和认真的上课状态。在回答问题时,虽然也有些同学答错了,但听完我的解释后,立刻就明白了。在我讲课讲到猜谜语时,同学们显示了很高的热情,有不同的回答,顿时课堂氛围高涨了起来,我很高兴能为他们讲解谜语。后面那部分脑筋急转弯,很多同学答不上来,但也有一些特别聪明的同学,不用一会就答对了,这让我都觉得意外。在回答4、5、7、8四个数字通过加减乘除得数为二十四时,很多同学答不上来,大多数同学只答出其中一种答案,确实在短时间让他们回答出来确实有困难,在听完我的讲解后,纷纷为我点赞,这真的让我很高兴和充满成就感,与其说是我在教他们,不如说是他们带给我心中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接下来,便是范滢滢老师为同学们讲解绘本创意,通过一些数字能画成不同的动物,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数字画成同一种动物。让我见识到了平时课堂没有的课程,深深被绘本创意所吸引,那些数字画成的图画非常生动,不少同学们纷纷跟着老师的步骤来学着画,他们非常喜欢绘本创意课,还在班群发出他们在课堂所学的图画。绘本创意跟画画有着一种关联,但它又在这基础上有所创新,因此很多同学对此很有兴趣。今天是我三下乡非常成功的一天,让我意识到线上支教也是一种快乐的享受。
第一次给曦望之光班上课,不负一声老师黄心怡 生活中的突如其来的小意外,积极乐观坦然面对,线上班级授课给学习师范专业的我一个非常好的锻炼机会。从无比紧张、忐忑到从容、激情满满,冥冥之中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睡梦中猛然惊醒,迅速爬起为给曦望之光班上第一节课做最后的准备,压制着紧张,对着电脑拿着课稿一遍遍练熟如何营造氛围、上课的语气,还在脑子里过了一遍遍课堂突发状况的解决方法。这些天来在会议里面观察着同学们的上课状态,上课时同学们积极回答老师问题时群情激昂、关麦认认真真听老师讲课等场景丝毫不亚于线下真实课堂氛围。这是回不去小学课堂,然而这些天仿佛自己就是同学们中的一员。一直期待可以给他们上一节课,由于临时的调课,我的小心愿提前实现了。积极融入其中就是最好的上课方法。像往常一样早早进入会议,第一位进入会议的同学欣怡的一句“老师,早上好!”,我的紧张瞬时烟消云散,亲切回复“欣怡,早上好呀”。小小的问好,足已给予我一整天的快乐。我跟同学们愉快地聊起天来,令我惊喜的是他们记得我是手工小能手的任课老师,我还学起了粤语,他们非常乐意成为我的粤语小老师。不知不觉已经到了上课时间,意犹未尽的我们互应课间休息不见不散。初上七尺讲台,有不少小失误,还算从容、越上越有激情,给积极配合我上课的同学们竖个大拇指。由于家里网络问题,只能在自我介绍时开个视频让他们好好认识一下平时喜欢和他们聊天、做游戏的心怡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生物”的含义吗?”,小学的他们还未接触过生物课的学习,但是他们迅速说出了动物、植物等生物,还有病毒,他们的知识储备不容小觑,生动有趣又收获满满的生物趣味小知识课堂揭开帷幕。 同学们都比较喜欢玩游戏,还是游戏小能手。通过猜谜语的小游戏,不仅仅锻炼同学们的信息提取、反应能力,还考验着他们的知识储备。同学们在根据不同动物的特征、与众不同和我的引导下猜出谜底的轻松过程中,激发他们对这些小动物深入了解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于比较熟悉的动物,他们一看到谜语就猜出来了,如“换黄壳大肚皮,只会拿枪刺”的黄蜂、身前有两把“大刀”的螳螂、“骨头露在皮肉外、墙上爬”的蜗牛。如“四不像”的麋鹿,“澳大利亚小国宝、无尾宝宝”的树袋熊、“海中小狐狸似美妞”的水母等等比较难猜的动物,他们也猜到了部分如鹿等等。重点在于生物小知识的趣味讲解,我会用他们可以听得懂的词语解释生物专有名词(他们都说能理解),如一家几口人住在一起解释“黄蜂的独栖”;带他们一起欣赏现实生活中的小动物的奇特魅力,还讲了一些跟小动物有关的趣事。同学们还互相分享了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可爱的小白兔、本课中学习的小憨憨树袋熊、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小狗等等。 整节课下来上课氛围良好,我是比较放松得给同学们上课,就似与他们聊天。说错字、瞬间忘了想给他们扩展的知识点等失误还是存在的,课下改进争取下一次更好。
不知不觉,第三次辅导开了。其实前两天就应该辅导的,但由于个人原因,上次规定的时间我没办法给小朋友进行辅导,只能延后了。上节课我给他布置了课后作业——背诵课文的其中一段,过了这么多天,我十分担心他忘了背,或者背了又忘了,但令我意外的是,他不仅背了,还背得比较流畅,这相对于我弟弟的背诵,真是让我甚感欣慰,也让我看到了他的一颗好学之心。在这节新课中,我改正了之前课件中内容不够完整的不足,特别是在生字词这部分,我把一些组词也放进了PPT,以免他们一些字不知道怎么写的,也节省了我打字告诉他们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课上,我也尝试着通过一个问题,然后引导他们去思考,通过阅读课本,找出答案,并告诉我他们这么想的原因,使他们从更多的听课到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是我在引导方面还是有待提高的,还需要找到更好的方法引导他们独立思考。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寻找题目答案)
为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递非遗匠人精神,给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贡献一份力量。8月8日,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南夏”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来到了刘兆津东方陶艺工作室,拜访了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刘胜记第五代传人刘兆津老师。 承陶艺之宗融新潮之技据了解,石湾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陶艺底蕴,在这片沃土涌现了一批著名的陶艺大师和陶艺世家。刘兆津老师就出身于著名的刘氏陶艺世家,祖辈以陶塑为业,到他已经是第五代传人了。刘兆津说:“在家庭浓厚的陶艺氛围熏陶下,我自幼就开始观察大人做“公仔”,后经父亲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湾陶塑技艺代表传承人刘泽棉的引导,才对陶艺产生了兴趣,并在父亲的谆谆教导下进步明显。”传统的父传子的老路可以让后辈少走许多弯路,不用花心思的在创新方面,但老一辈的陶塑技艺难以到达或超越,不利于更好地继承和发展石湾陶塑技艺。1981年,刘兆津被保送到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进修两年,在进修过程中,刘老师提升了自身艺术修养,也用更广阔的视野重新审视了石湾陶塑。“我非常鼓励子女走出去,学习古法的陶艺制作技艺固然重要,但不断研习和创新也非常重要。我的儿子刘梓洋,现在在新加坡的三维动漫展设计专业学习,正尝试将现流行的3D打印技术应用到传统的陶艺创作中,只有一代又一代不断地吸纳新的东西,发展自由把握创作的空间,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石湾陶塑技艺。”刘兆津说。图为潘汾淋老师向队员们介绍古法的陶艺制作技艺。邹艳玲摄郢匠勇挥斤以陶塑平凡在工作室中,队友们通过浏览陈列有序的陶塑作品,可以发现刘老师的以人物塑像为主,风格朴拙雄健,注重骨骼肌肉匀称,衣纹自然流畅,作品粗细大小、动静、刚柔结合,生动传神、情意真切。“传统宗教题材和现代伟人题材我均涉及,但题材的选择我会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如我会与庙宇合作生产壁画等,积极开辟新的市场需求。”刘兆津说:“陶塑产业现通过不断适应市场需求来保障基本的生存能力,政府应该加大对石湾陶塑产业的支持力度,营造出良好的市场环境。”图为刘兆津老师的部分原创陶艺作品。邹艳玲摄刘兆津老师的创作灵感多来源于真实生活。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作为石湾陶塑技艺传承人,刘兆津老师选择了最平凡却最伟大的群体——抗疫一线的白衣天使为题材,创作了陶塑作品《妈妈我等您平安回来》。他说:“当时从电视报纸中看到医护人员在赴抗疫一线前与家人离别的各类报道,感慨万千。大家可能更关注钟南山院士等抗疫伟人,但我觉得平凡的故事更显得珍贵和动人,也能体现家国情怀。”图为刘兆津老师与队员们分享《妈妈我等您平安回来》背后的故事。邹艳玲摄通过本次对刘兆津老师的采访,队员们深刻的体会到了石湾陶艺人传承与创新的不断探索精神。石湾陶塑技艺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在传统陶塑技艺的基础上不断研习、探索和创新,才能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政府应该不断加大对石湾陶塑技艺非遗文化的扶持力度,为石湾陶塑产业营造出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石湾陶塑产业的经济发展,扩大石湾陶塑文化的影响力。图为“南夏”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队员们和刘兆津老师合影留念。邹艳玲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