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原创> 杂文·评论·奇章

阅读是否需要“转型升级”?

时间:2016-01-27 15:09:00     作者:马忠      浏览:9615   评论:0    来源:广州市青年作家协会

阅读是否需要“转型升级”?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纸质阅读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经典图书日益受到冷遇,抚卷读书浸染墨香的场景也逐渐被鼠标点击的方式所取代,在重视阅读的呼声越来越高的同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传统的阅读习惯正在经历着巨大的挑战和考验。近年来,网络上关于阅读状况的调查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争论越来越多。关于“浅阅读”“深阅读”的讨论更是不绝于耳。不少学者也纷纷撰文,深表忧虑。引起学者恐慌的一个背景是,在从1999年第一次到2005年第四次的全国阅读调查中,纸质图书阅读率已经连续3次下跌,从60.4%降至48.7%。这个数字传递出危险的信号:至少有一半中国人已经不看纸质书了。

  相对于纸质书阅读率的连年下跌,数字阅读率却在日益增长。电子阅读器貌似在拯救阅读,让读书的人多了起来。著名学者王余光为此发表了一篇题为《我们不得不面临的时代》的论文,提出我们在面临阅读转型。文章认为,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阅读转型是从手抄书到雕版印刷;第二次是机械印刷和新式教育的变革;而第三次就是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电视、电脑和手机等电子媒介,几乎影响了每一位阅读人。那么,不看纸质书,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我认为它至少传达了三方面的信息:一、说明今人传统阅读的方式与习惯正在发生改变。数字化生活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并成为一种常态。二是暗示出纸质书的命运。广州三联书店、光合作用的倒闭表明,传统的书店已濒临山穷水尽的境地。三是由此带来的深层次影响,即数字阅读的利弊问题。数字阅读符合大众流行文化与消费文化的基本特质,带来方便的同时,这种“浅阅读”也会将人引向功利性阅读、思维能力弱化。

  传统认为,阅读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也可以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照此而言,阅读的深与浅的确关乎到一个社会精神气质的形成和走向。因此,有部分学者认为,数字阅读容易陷入浏览式、随意性、跳跃性、碎片化,其浅层化在某种程度上对阅读本身造成了伤害,这种阅读习惯将致使思维能力弱化,最终导致文化底蕴散失、民族素质降低。显然,这样的忧虑并不是没有道理。但我认为这个问题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于数字阅读本身。

  众所周知,随着电子阅读器、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发展,数字出版与数字阅读声势渐涨。阅读习惯的改变已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不应该作为一问题来讨论。其实,是读书还是读网,这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读什么内容。之所以传统经典内容越来越少得到现在的年轻人呼应,主要原因在于语言表达方式和社会出现的代沟,比如《论语》,单纯文言文很难读懂,但有了于丹通俗化和切合现实的解读,容易理解了,读的人也就自然多了。

  从这个角度,我认为,数字阅读内容制作者如何在硬件开发上不断创新,让沉浸式的“深阅读”在电子世界里也能觅到栖身之地,显得至关重要。也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阅读习惯出现的问题可能不单单是作为阅读主体的阅读者的问题,作为制造阅读品的人应该选择最符合时代的语言和思想表达的方式去传达那些经典的思想,才能避免阅读习惯的命悬一线。

一句话,“人生没有绝路,任何情况下,弦歌不辍都是活着的最大依靠。”身处知识飞速更新换代的今天,我们手中的书本是什么形式并不重要,深阅读和浅阅读之间也只有分立,没有对立,能否坚持一种深得人类菁华滋养的阅读习惯才是最为重要的。

                                     (载《文学报》2012年5月17日)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