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原创> 杂文·评论·奇章

千古名村--澄江

时间:2016-01-18 07:41:11     作者:谭勇华      浏览:9608   评论:0    来源:广州市青年作家协会

千古名村--澄江

 

苍茫辽阔的雩山脚下,一条源自宁都青塘的澄溪河逶迤而来,在一块如聚宝盆般的盆地中绕了一个小弯,依山傍水之间,有一座村落,这就是澄江古村。民风淳朴的客家先民在澄江这个风水宝地勤劳耕作,刻苦经营,将一条小村建成了一座富庶的城邦。这里风景秀丽,环境优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古建筑成群连片,文物古迹随处可见,是罕见的客家千年古村。2014年8月经省政府批准为“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同年11月经中央七部、委批准为“中国传统村落”。

一、山青水秀澄江古村  风水宝地自然天成

从319国道于都宁都两县交界处沿迤逦山道往东两公里,澄江古村犹如世外桃源般呈现在眼前,给人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在澄江古村的北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路边的两棵高数十丈的巨大古樟,两棵树龄800年的香樟树冠如华盖,双胞胎兄弟般立在北门迎来送往。洽似名甲天下的黄山迎客松,伸出友好的双手,迎接外来的客人,我们称之为迎客香樟。迎客香樟下面是进入村庄古驿道的必经之路,站在树下放眼北眺,只见层层良田错落有致,阡陌相连,一直延伸至宁都县赖村镇的新民村。远处高耸云端的群山便是源自宁都的雩山山脉,山峰秀丽,连绵起伏。山坑田塅间,水源溪流蜿蜒而入,波光粼粼汇入澄溪河,流过整个澄江村。

澄江村是江西风水名村,最能体现澄江村风水宝地的,是村西南面的后龙山。郁郁葱葱生机无限的后龙山自北向南蜿蜒连绵,宛如一把硕大宽敞的太师椅,座落在村庄背后。不仅来龙龙势活跃,如五虎下山,正属真龙正结,开帐后的龙穴也结成阳宅之平阳局,砂护案朝齐备,堂局开阔明朗。山上森林茂密,古树参天,透出一股仙气。其中一株空心古樟高耸入云,最宽直径达3米多,内空直径约2米多,让人叹为观止。四株罕见的樟树交叉连理,盘根交错。树上寄生披拂,苍翠茂盛。大片的翠竹林中,一棵如霞似火的古枫沧桑屹立,直冲云霄。据传这些古树都是建村之初栽种的,树龄已达千年,是澄江古村变迁的活见证。

站在后龙山上眺望,东边群山环绕,七、八个山包如百宝箱般整齐排列着。离村三百多米处,东、西两山环抱交会,如城似廓般紧密护卫着,形成一个天然美丽的宝葫芦形。古村傍山而建,座西朝东。村子中间良田百倾,澄溪河绕村而过,撒下一路欢歌,犹如神龙摆尾,从山口处蜿蜒而去。

二、刘江东卜居选址  谭文谟开基建村

澄江村是谭氏单姓所居的千年古村,建村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末年间虔州(今赣州)的长官谭全播。唐僖宗朝进士谭全播,本为朝中大夫,与同在朝中为官的钦天监杨筠松(俗称杨救贫)过往甚密。唐末黄巢起兵,天下大乱。五代十国取代李唐。谭全播为避黄巢之乱,携家并邀杨筠松南归虔州府,隅居表弟——虔州知府卢光稠处。十数年间,他协助卢光稠于乱世之中保赣州一方平安,可谓功高德厚。期间杨筠松得以踏遍赣南山山水水,先后收卢光稠表弟曾文灿和廖三传、刘江东为徒,在兴国与于都、宁都三县交界处的深山中建三间茅寮(即今兴国梅窖镇三寮村),习学堪舆之术。全播公次子文谟也成了不记名弟子,并得杨筠松《天元一气论》相赠。刘江东原本是澄江村隔壁的上老人,看好文谟英俊聪慧,并且年轻有为,就将女儿许配给了他。卢光稠父子先后离世,吾祖全播公众望所归,临危受命,接掌府印。并请命于梁,于公元912年封为虔州防御史兼五岭开通史,安国公,“护虔七年,得境安民”。文谟公不仅袭父爵官至御史大夫,而且尽得杨筠松、刘江东堪舆秘术。在刘江东指导下于公元930年前后由暂居的谭埠(今曾子村潭布)迁居在澄江开基建村,成为于都澄江基祖。后来子孙兴旺,遍布各地,距今约有1100年历史。

三、谭文景荣归故里  澄江村飞速发展

沧海桑田,世事轮转。澄江村传至谭文谟之第九代孙谭文景,文武全才,授宋仁宗朝都指挥史,出镇汉阳府,卸任后,因精通祖传堪舆术,识得于都澄江故乡为吉壤,是真正的风水宝地,于是回迁澄江居住,从此扩建村庄。

文经武纬镇汉阳想乃祖雄风犹在,景运鸿图绵澄水看君家湛露方浓。澄江谭氏十分重视教育,以教化人,以致英才辈出,嗣孙繁衍,人丁兴旺,历经50多代,长顺不衰。以谭文景(宋仁宗朝、官拜都指挥史,出镇汉阳府)、谭叔奇(南宋文天祥的抗元义军战友)、谭仲简(元末明初堪舆大家,于都县城留有其作品)、谭光道(清乾隆诰赠五品武德郞、嘉庆诰赠四品中宪大夫)、谭源(清乾隆巳未科进士授正五品武德郞)、谭金浩(清嘉庆封直奉大夫)等为谭氏人杰,民国以溯七品以上23人。

托祖宗的福荫庇佑,如今谭氏后裔不仅在家乡人才辈出,据不完全统计,建国以来,出自澄江的谭姓正师级干部有4人,县处级干部13名,副高以上职称的专家学者20余人,正副科局级干部和中级职称人员100多人,硕士22人,博士10余人,大批民营企业家更是数不胜数。散布在广东、福建、四川等外省他乡落子生根的近十万澄江后人大多都功成名就,无法一一统计,远涉重洋、居留国外的自不必说。

四、文革斋澄江执教  文天祥建四大城门

受祖辈影响,从小在诗书礼仪熏陶中成长的谭文景曾孙谭子清,十分重视教育。经长相往来的吉安谭氏宗亲介绍,慕名前往吉安聘请名师文革斋先生到澄江执教十余年。文革斋便是后来名垂青史的文天祥之父亲。文天祥自幼随父侍读于澄江村,受到谭氏族人恩惠厚待,学费、吃、住全免,并与谭子清的儿子、侄儿谭叔奇、谭叔信等同窗共砚,结下深厚的情谊。

文天祥中状元并官至显宦后,为报谭氏厚待之恩德,于公元1267年为澄江谭氏首修族谱作序,并为澄江村建东、南、西、北四大门,亲题门匾。后来族人遂绕门建起围墙,形成当时罕见前河(澄溪河)后山(后龙山)的城堡式村庄。文天祥在谭氏始修族谱序中写道:“予友于邑谭君叔奇、叔信,手其家谱过示予序。余先府君以儒业尝设帐于叔奇之叔子清家塾,余乃侍读至其家,辱叔奇之父、叔辈怡怡愉愉深嘉爱之固甚悉。自后以余宦京师与子清甫辈阔别十余载,其人亦不作矣。今叔奇远谒祈文奚容辞……宋咸淳三年龙集丁卯岁(即1267年)三月望日。”落款:“眷友生吉郡文天祥拜撰”。

文天祥抗元期间,谭叔奇招募义兵随文天祥入闽抗元,壮烈牺牲。

如今,文天祥所建的四大城门已经不复存在,幸而城门牌匾没有遗失,由政府收藏。

桃花流水,风雨飘拂中,站在古村听历史,只剩下东门骨架孑然独立,以及蜿蜒300多米的围墙残基。古朴的村落,斑驳的墙体,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古老的夯土院墙,虽破败,但却别有一种错落美,让整个村庄更有了古旧生动的气韵。

五、谭仲简一代“地仙”  刘伯温澄江学艺

谭仲简,讳宽,字敦素,也称宽公。他不但学得祖传十八代堪舆秘旨,且本身日常也勤于前往外地各处寻龙踏脉,其后与人阡葬皆能使主家后代发财添丁。故其晚年在于都地区素有“谭地仙”之美誉。谭宽不但寻龙点穴之功夫了得,且文章之才华亦颇受家传之深厚影响而造诣颇深。他撰写的《金函经》及《堪舆总索》等堪舆专著,千百年来一直流传,供后人钻研。

元朝至顺二年岁次辛未(1331年)刘伯温在多年的求学生涯中深深体会到,风水地理对于改变人的一生命格与行程运势确实占有非常的重要的位置,又深知江西赣南是历朝风水国师与地理名师的成长摇篮,因此如果要在堪舆术中想精益求精的话是非得前往江西不可。后刘伯温又探知赣南于都县澄江村有一位名叫谭宽的地理大师。谭宽是唐末风水祖师杨筠松所传最后一位徒弟刘江东的女婿谭文谟的第十八代裔孙,谭宽对于星象堪舆方面的功夫早有被誉为“地仙”之名号。同时谭宽也是刘伯温已订亲但尚未迎娶过门的未婚妻富氏之父亲的姻亲表叔,有了这亲戚关系。年轻的刘伯温辞别家人,只身前往赣南于都县澄江村寻访堪舆大师谭宽。

当刘伯温按址寻得谭宽位于深山避野的住处之时,在与谭宽一阵酣喧介绍后,谭宽看到刘伯温为人稳重及谈吐彬彬有礼,加上本命俱有之涵养所反应至外表而成之颇俱仙风道骨,而让谭宽对于刘伯温的第一印象即颇有好感,便二话不说马上答应传授刘伯温天文卜筮及堪舆精术。谭宽后来更将其特有秘术灵棋占卜世事吉凶之灵棋术也同时全部传授予刘伯温。刘伯温在谭宽家住了两年,便把天文星象及地理风水之精华诀窍奥秘学得非常透澈,为其成为朱元璋军师积累了满腹经论,为大明开朝建国立下卓越功勋。

六、古建筑群宏伟壮观  名胜古迹随处可见

步入古村,呈现眼前的是连绵恢弘的古建筑群。计有文景祠、云窗祠、雪窗祠、松波祠、圣岸公祠、志大公祠、叔奇祠、光道祠、渊泉祠、相明祠、天圣祠、秀明祠、邦彦祠、邦院祠、礼训祠、公让祠、琴乐祠、明澜祠、仲常祠等。这些古祠雕梁画栋,功名石旗杆石散落,图案精美。雪窗祠门前还有一对嘉庆石狮威风凛凛,是谭金浩知云南宾川事任上从云南运回的;文景祠和云窻祠、雪窻祠、渊潜祠、仲堂祠中的斗拱结构错落有致,藻井绘画,图案造型异常华美。渊泉祠内屋顶内饰有书法彩绘,十分精美,墙砖铭文刻有“渊泉公祠”字样。秀明祠庭院幽深,门楼上面有精美石雕,门面长满青草藤蔓,让人陡然生出岁月沧桑之感。

据统计,村内建有历代古祠堂24座,总占地面积6424平米。这些古祠堂均系徽派建筑,用九五制式青砖和优质木料建成,外表壮观,内饰精致,最早的建于宋代,最迟的也建于清光绪年间。整个古建筑群规划合理,布落有致。古祠堂前后排列有序,左右相连,中间有石阶巷道相隔,前面有石编庭院连通,形成井字型结构。每座古祠堂之间有石阶小巷,小巷两侧高墙青砖绿瓦,让人惊奇的是每块青砖上面居然刻有当年制砖工匠的名字,可见当时工匠多么精益求精,对房屋质量敢于承担责任。每条小巷还有排水沟渠纵横交错,并建有数口用于净化污水和消防的池塘。更令人惊奇的是古祠内饰的精致雕刻以及精湛壁画,门柱楹联,历历可见。除古祠堂外,还建有进士第一座、“五桂齐芳”门庭一个。村中还有很多文物古迹,有古寺庙、古民居、古驿道、古茶亭、古井、古石雕、古石器皿等。

七、谭氏先祖发家有道  澄江村富甲一方

这么大的古村,这么多的古建筑,可以想像当年的澄江村是多么的富庶!人们不禁要问:澄江村哪来这么多的钱财建成如此庞大的古建筑群?这要归功于澄江谭氏宗族的勤劳勇敢、聪明才智、人心团结以及强大凝聚力和创造力。澄江村先祖除了高官众多,名人倍出外,经商方面也是非常出众,商人当中的杰出代表就是谭光道。谭光道因侍奉祖和久病的父亲而辍学,回村教子课孙,自创家业,乐善好施,生意做得风声水起,人财两盛,富甲一方,不仅将澄江村建设成方圆几百里闻名遐迩的富裕城邦,还在宁都、瑞金、于都县城行商置产,各行各业的生意都有涉足,据后人代代相传,仅在如今的赣州市文清路,当年谭光道就置有一百多家店铺。

澄江村富庶的见证——古老的澄江圩。澄江圩位于古村庄东南方300多米的水口处,早在宋朝,这里就建起了贸易集市——悦来市(即今之澄江圩)。占地约一万平方米,数十家店铺星罗棋布在七棵大樟树下面,雨可躲雨,晴可遮阴,至今还保留着老圩棚、古戏台,还有香火旺盛的迴澜寺。不能与现代的立体陆路交通相比,当年这里虽是山村,但却是于都、宁都、瑞金三县交界之中心要冲。古驿道从宁都赖村延伸而来,经过澄江,东往瑞金丁陂乡,南达于都曲洋圩梅江边。因交通便利,人气汇聚,人口大增,商贸繁荣。日用百货、农副产品、饮食住宿、作坊赌场,一应俱全。毎逢圩日来自三县邻近乡村的赶集之人多达数千,五里之外都能听到圩场的喧嚣声。

八、澄江村民尊宗孝祖  先祖遗产代代传承

千古传奇的谭氏小城,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谭家人。澄江谭氏的勤劳勇敢,艰苦创业,尊宗孝祖,团结互助,乐善好施等优良传统,传承至今。他们精心维护着祖传的历史文化遗产,多次自筹资金修缮古建筑。2011年,于都县政府批准澄江古建筑群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后,村党支部、村委会牵头,村民自告奋勇报名,报政府批准,成立了澄江古建筑群管理委员会,制订了保护公约,雇请专人管理,所有文物古迹都挂起了保护牌匾。2014年批准为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又列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精品点和中心村建设点,将补助几千万元的建设资金,为澄江古村的保护和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

古村显赫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让它焕发新的青春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现在澄江人正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为建设古老而美丽的新澄江而共同努力奋斗。

(此文作于2015年5月,为今年新修的澄江谭氏族谱之序言)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