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原创> 杂文·评论·奇章

回望,那年华似水

时间:2016-01-11 12:01:39     作者:陈超      浏览:9609   评论:0    来源:广州市青年作家协会

回望,那年华似水

 

(原文发表于《广东金融学院校报》,有增删)

 

夜枕溪流,小溪就在小屋坡下,潺潺的流水声在静寂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夜鸟声声,水流澹澹,抒成一体,化作青春诗的伴奏曲,轻轻地吟,吟给自己的心听,毫无顾忌——人生苦短,韶华易逝,这曾是让无数文人佳丽的苦叹与吟唱的主题。今夜,伴着窗外的一地月光,又让我触摸到了心魂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湖边的许愿树,一如往常地在湖的那边摇曳,摇落了满天的繁星,缀落于水面。三十年弹指已过,青春的故事或近或远,却时常在耳边回响呢喃,让人扑朔迷离,曾经的心灵之约,却在聒噪不休的世界里不断地重复与逝去,而我又将如何用那一如既往的平心与静气去呵护那不断逝去的青春与故事呢?回想儿时,在天空白羽一掠而过的感动中,读着一首首清新的童谣;如今,每每坐在柔和的灯下,从笔底流出的却是长长的怅惘,缠绵而悠扬……

最初读陈子昂的《念幽州台歌》,因为感叹文中的苍茫而沧桑,于是,在初秋的一个黄昏,我一个人静静地伫立于山海关的城楼上,面朝东北漠漠旷野,隐约在尘烟中感受着那来自远古的战鼓声响。当时就如醍醐灌顶:“历史的长河,一切都如尘土的飞扬,来去匆忙。”于是在频频的回首中,让我领悟历史的更替与人生的无常。

曾不明白诗人们为何总是用悠悠的江水来形容人缠绵的愁绪,翻开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诗篇,却有感于那“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惆怅。于是,也就明白了晚江秋水只是怅惘中的一个极致,而冷月下透着嫩寒绿意的碣石也仅是对生命最无奈的诠释。

随徐志摩在“印度洋上的秋思”中一起漫游时,不想做迷恋于青春情酣的男女,也不为那恬然安睡的婴儿动心,只为他那心头永驻不散的薄雾而牵挂;就因为那是一种难言的失落与不幸呀。这如稚子般轻灵的小小安琪儿,在十五月华的庇护抚摩下,他的“赤子之心”于生命和未来的眠床旁悄然掠过。——诗人永远是生命本真的同义词。

还是喜欢余光中的清淡雅致,和对现代人生活如同细雨般的推敲。在窄窄的浅水湾里,于一个雨季的芭蕉叶上和陌陌深巷里,满怀着的是他那对时空流转静静的探求。不能说没有一丝的感伤,但那留在石板路上浅浅的足音,于当下喧嚣浮华的文化都市里,听起来却是那样的清脆与真挚。

曾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短暂而感伤;也曾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无奈而慨叹。只是,从未为此而难于释怀,清楚地记得席慕容的那一句诗:“生命是一首悲欢交集的歌,我们都是那唱歌的人。”

瓦蓝如水的天籁,夹杂着耳边冷冷的鸽哨,回望那渐行渐远青春,留下的只有阵阵刺痛和那叫“空茫”的幸福。

——无法言说的青春,欲说还休的年华!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