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代相互抛弃
-------致敬鲍勃迪伦(Bob Dylan)
说来迪伦进入我的视野也不久,差不多半年前知道迪伦的存在。当时没怎么在意,因为他在我还在持续聆听马頔,李志等人的民谣的时段以一首摇滚《Things have changed》进入我视线当然被我的潜意识排在了次要的位置。之后因为Dylan这个看似奇怪的名字开始了解他(其实他本名叫Robert Allen Zimmerman跟Dylan一点关系也没有)。这个混合着杂陈时代所有性格的男人,民谣以及摇滚一同伴随的男人突然出现,并且与当下的浑噩青年生活极其相似就成为了我本人在一段时期内关注的焦点。
其实时代永远不会因为一些人而改变,尤其是这种心怀桀骜,才华横溢但飘渺游离于时代之外的人更是如此。迪伦很少公开露面,他的私人生活也很少被别人了解,之前接触过的捷克裔小说家米兰昆德拉也是如此。这就导致我看到一个名字只能想起为数不多的他们公开的照片,好比说我脑子里想像的昆德拉永远是那个目视前方,有点谢顶,目露凶光的老头子而迪伦就是脸蛋帅气,叼根香烟,抱着吉他的年轻人。由于好奇,先前去图书馆找到了迪伦的传记《down the highway》,对其有了个大概的了解,但是里面包含的细节性实在过多而且又是别人采访迪伦的友人等等所做,因此对其真实性有一定的质疑。但是他的生活的大概轮廓就是那样——1941年出生,童年以及少年所有的时光就和战后的所谓“垮掉的一代”(the Bea tGeneration)一起惶惶终日。(要想了解这段时间美国青年的所做所思所想,以迪伦为标本,以杰克凯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为蓝图是个不错的选择)慢慢长大一点,认识到了摇滚的魅力,于是叫上三两好友组成乐队,巡演,像个侠客一样周游四方,之后借着才华和时代成名,赢得掌声之后荣光慢慢消散。当然现在老头子迪伦依然在进行音乐创作,时有专辑发布,但是这个时代的迪伦已经不是那个叛逆青年了。迪伦之所以憾动世界除了他极具音乐天赋并且才华横溢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是一整个美国战后青年生存状态的代表,就如同海子一样,是整个中国上世纪八十年代青年人的缩影。由于对迪伦真是生活状况了解过少,下面我想以其四首歌曲分析我所认识的鲍勃迪伦。
一.《Things Have Changed》 我先前已经讲过,这是迪伦进入我视野的第一首歌曲,收录在1965年8月发布的专辑《重访61号公路》(Highway 61 Revisited),标准的战后美国摇滚格调,里面的歌词充斥这对现实的感慨感叹,对生活不满但是又难以找到倾诉对象,所以歌词出现了一个坐在他怀中喝香槟的女人(There's a woman on my lap and she's drinking champagne)。起先听说过一个人生三阶段说,其中第二阶段大概会出现在一个人的青年时期,这个时段起先了解到的价值观等等都会分奔离析,觉得什么都不可信,急切需要找到一个类似信仰的东西以求指示方向,迪伦在写这首歌的时候差不多也处在这个时期。全篇歌词将现实和超现实结合在一起诉说内心的苦闷无奈。朦胧诗派早先的意象“南方”“青马”“姑娘”等等与这篇歌词暗中出现默契。以原版歌词来概括他所要表达就是:
People are crazy and times are strange
人们都太疯狂,时间太诡异
I'm locked in tight, I'm out of range
我被紧紧锁住,在射程之外
I used to care, but things have changed
我曾经关心,但一切已经物是人非
简评:其实就是什么都难以表达才表达出这样的词句。
二 《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同样收录在专辑《重访61号公路》之中,民谣风格,歌词清秀隽美,我个人认为诗与歌达到近乎完美的契合就是这样一种感觉。与《Things Have Changed》不同的是,他并没有将情绪如同火山喷涌一般爆发出来,而是犹如一个真正经历过生活,沧桑,满脸胡茬的老男人在对自己的妻子娓娓道来过去发生的事情以及对时代变化如此之快犹如火箭飞机,自己如同斑马狮子,永远都追不到时代但是始终在追着,望尘莫及。战后的美国就是这样,彻底抛开了战争的压力,国内一片繁荣景象,人们都看似生活美好富足,但是人们精神世界空虚,惶惶不知所措。压抑,迷惘,困惑,但是又害羞,无知,单纯就出现了这首歌:
The line it is drawn,
期限已到
the curse it is cast,
诅咒已发
the slow one now will
现在缓慢的
later be fast,
今后就是快速的
as the present now
就象现在
will later be past
终将成为过去
the order is rapidly fadin'
命令已无效
and the first one now
现在的第一名
will later be last
将成为最后一名
for 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
因为时间正在改变
简评:要说早早就窥探到现代文明下人的精神空虚,除了迪伦,我觉得卡夫卡其实更应该当之无愧。
三《Knockin' on Heaven's Door》,这首歌收录在Bob Dylan在1974年发行的双唱片专辑《Before the Flood》里面,同时也是1973年上映电影《比利小子》的插曲。我不太赞同很多人的论调,认为这首歌仅仅是一首反战歌曲。我觉得这更是是迪伦面对暴力,人类内心阴暗面的申索以及对安宁平淡生活的一种向往。全篇歌词大部分都在重复:
Knock-knock-knocking' on heaven's door !
敲敲敲,敲开天堂之门
除此之外,还有:
Mama,put my guns in the ground.
妈,替我把枪埋到地下
I can't shoot them anymore.
我已无力再举枪射击
That long black cloud is comin'down.
那连绵乌黑的云笼罩在我身后
Feels like I'm knocking' on heaven's door
令我感觉自己正敲开那天堂之门
这是向往,最单纯美好的向往,但现实往往残酷,生活就是充满痛苦荆棘:
You just better start sniffin' Ur own.
你最好开始反省自己。
Rank subjugation Jack 'cause it's just U.
因为就是你蛮横地镇压工人。
Against your tattered libido.
抑制住你残酷的欲望吧。
The bank & the mortician forever,man.
你是财富与死亡永恒的主宰,你这个刽子手。
And it wouldn't be luck if U could get out of life alive.
如果你根本不在乎这些,那你将是不幸的!
简评:苦痛令你认清生活,苦难令你向往生活。
四:《Mr.Tambourine Man》这首歌曲收录在迪伦1965年专辑《Bring It All Back Home》里面,乡村民谣风格。全篇歌词给我的感觉是尼采笔下的查拉斯图拉站在山顶高高吟唱,极度的超现实主义歌词,独特,精美与迪伦的嗓音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歌词中的Mr.Tambourine Man其实就是迪伦自己心中的救世主。有人问我,当你对现实不满时你会怎样做,我曾经可能会呐喊,会抱怨,会愤怒,但是如今我会告诉他们,我只能保持安静,书写一些东西,告诉自己身体得跟着世界一同运转得妥协,得生活得生存,但是内心自始至终都不会死掉。
Hey! Mr. Tambourine Man, play a song for me,
嘿!铃鼓先生,为我奏一曲
I'm not sleepy and there is no place I'm going to.
我尚未入眠,且无处可归
Hey! Mr. Tambourine Man, play a song for me,
嘿!铃鼓先生,为我奏一曲
In the jingle jangle morning I'll come followin' you.
在这铿锵作响的早晨让我与你同去
Though I know that evenin's empire has returned into sand,
尽管我知道,黄昏的帝国早已归於尘土
Vanished from my hand,
自我的掌心消逝
简评:我之所以将这首歌曲放在最后来写评论是因为我个人觉得这是迪伦所有歌曲都想表达的那种心声,如前所提的看清楚了现实,苦痛,想游离于时代之外却被时代所抛弃,无奈只能高歌一曲。在于此,鲍勃迪伦不再是一位歌手,因为他不仅是歌手,而且是诗人,是自己的救世主。同时,我个人认为这是迪伦歌词创作的一个顶峰。
我很期待与诗人,歌手,作家等等偶然的相遇,不仅如此,在这种偶然之后,能在彼此的灵魂中互相撞击,相互形成默契更加难能可贵,更加独特,更加打动我的内心。对于我而言,我认识的那个迪伦永远处在青年时期,桀骜不驯,喜欢周游四方,时代变了又变,他依然坚守着自己内心的那份诚挚,热情。我并不是说如今迪伦的作品不好,只是觉得他缺失了年轻时期的那种锐气,那种污秽之中都能看到光亮的双眼。
迪伦老了,时代在改变,他和我们一样都和时代相互抛弃。
马格
2014.5.25于广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