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超在《南方文坛》2013年第6期撰文指出,近三十年来,广东的“新移民”作家群体和地域文学创作群体一直以来以一个独特的创作姿态和精神能量,承载了与国内其他地区所不尽相同的岭南文化基因,外化出有别于京沪等地的文学生态。这种文学生态表现为岭南“新移民”生态叙述与地域文学的现代转进。在“新移民”叙事中表现为从怀乡到异乡反思的转向。以郑小琼、王十月、展锋、曹征路等为代表的作家,在《黄麻岭》、《国家订单》、《无碑》、《终结于2005》、《问苍茫》等作品中都已再难于看到传统乡愁的主题直接再现,而更多的是对现实所处“异乡”的现代性反思和批判。属于跨界创作的“新移民”作家群体其文学触角已经出离了传统的乡愁单一表现,并改由传统的怀乡情结转向为“异乡”的文化认同和空间的关注。在岭南本土文学创作方面,则表现为从历史回溯转为文化守成的走向。在《巷天厚土》、《围龙》、《茶道无道》、《西关小姐》、《东山少爷》等地域文化作品都不存在试图对一种历史意识形态进行颠覆的企图,他们仅是借更为深长的时间隧道去铺陈开岭南传统文化的习俗,并通过一系列文化符号的描摹和再现,对岭南文化传统进行一种缅怀。这种借历史时间纵深来展现传统,表现对传统的依归,是一种文化守成的表现。综合来看,岭南文学生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者是文学现代城市精神的欠缺。《黄麻岭》、《无碑》、《终结于2005》、《问苍茫》已经超越了一般的苦难叙事,注目于城市化背景下城市村庄的消失及当下农民“市民化”质素的增长问题,对于城乡文化冲突的处理,要么仍站在原有农村秩序和传统视角,要么直接把农民市民化过程简单地镶入到原有传统“市井文化”中去,这表现了当下作家在都市社会自觉融入过程中对农民主体意识的有限把握;二者是地理历史诗学精神展现的不足。《围龙》、《茶道无道》、《西关小姐》这些直接以符号入题的本土创作,作者似乎准备了太多的传统习俗和文化佐料,这种过于堆砌文化习俗符号的做法,有伤害历史叙述诗学旨向的嫌疑。于是,在现代与传统、过往与当下、城市与村庄的冲突中,作为城市化开启最早的地区广东,需要寻求一种更为良性的生态关系,在对于历史、对于地方、对于城市、对于现代化等命题上进行更为充分的交流,才能在文学中求得个体性、地方性与历史诗化的更自然结合和相处。
作者简介:陈超,广东金融学院副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省批评家协会会员,广州市作家协会理事、市批评家协会理事,广东校园文学网副总编辑。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