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原创> 杂文·评论·奇章

孝道

时间:2014-05-01 00:22:22     作者:刘子纬      浏览:9648   评论:0    来源:广东校园文学网

“百善孝为先”。孝主要体现在事亲上,即对父母的奉养上。那么怎样奉养才算孝呢?“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其亲”(《纪孝行章》)。“生事爱敬,死事哀戚”(《丧亲章》)。即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开宗明义章》)。孝的初义,大概就是“善事父母”,后来发展到包含文明礼貌、尊敬父母、友爱兄弟、家庭和睦、尊师敬贤、尊长爱幼、扶危济困、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等美德范畴。“孝为德之本”,就是把孝视为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基础和发展前提,认为孝是美德之首、立身之本、齐家之宝,更是治国之道。《孝经》开篇就讲,“先王有至德要道”即“孝”;“夫孝,德之本也。”《孝经》的宗旨,无非就是以孝劝忠,以孝治天下。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是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史记》中说:“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以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以身作则,遵行孝道,这是天经地义的,因而可以“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感应章》)。“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圣治章》)。 “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开宗明义章》)。所谓“至德要道”就是孝。“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孝治章》)。正如《天子章》所说:“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此天子之孝也”;诸侯之孝则不同于天子,他应做到“在上不骄”,“制节谨度”,这样,“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社稷和其民人”(《诸侯章》)。保住社稷和人民才是诸侯之孝;作为辅佐国君的卿大夫,他的孝完全体现在言和行上,言行俱遵行正道,“非先王之法言不敢言,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这样才可以保住宗庙(见《卿大夫章》);士是统治集团中的“基层群众”,他的孝可以用忠、顺二字概括,即《士章》所说的“忠顺不失,以事其上”;庶人之孝则与上述诸人都不相同,他要做到“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庶人章》)。  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生儿育女循环理,世代相传自古今。为人子女要孝顺,不孝之人罪逆天。家贫才能出孝子,鸟兽尚知哺乳恩。养育之恩不图报,望子成龙白费心。幼儿咒骂我,我心好喜欢;父母嗔怒我,我心反不甘。一喜欢,一不甘,待儿待亲何相悬?劝君今后逢怒,也将亲作小儿看。儿辈出千言,君听常不厌;父母一开口,便道多管闲。非闲管,亲挂牵,皓首白头多谙练,劝君钦奉老人言,莫敎乳口胡乱言。夫妻携钱包,买衣又买糕;罕见供父母,多说饲儿曹。亲未膳,儿先饱,爱护心肠何颠倒?劝君多为老人想,供养父母光阴少。市上检药物,只买肥儿丸;老亲虽病弱,不买还少丹。儿固瘦,亲亦残,医儿如何在父先?割股还是亲的肉,劝君及早驻亲颜。富贵孝亲易,双亲未曾安;贫贱养儿难,儿女无饥寒。一条心,分两般,亲则推贫儿不言;劝君莫推家不富,薄食先亲自然安。

    
    《 孝行览?孝行》中说:“务本莫贵于孝。人主孝,则名章荣,下服听,天下誉。人臣孝,则事君忠,处官廉,临难死。士民孝,则耕耘疾,守战固,不罢北。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事之纪也。” 父母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是人生的启蒙老师,是天下最疼爱自己的人。倘若没有父母的抚养,自己能从一棵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吗?世间最可报答的人是谁?依我看就是父母亲。自己本事再大,官职再高,也不能忘本,不能过河拆桥。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尊重的人,能承望他爱别人呢?“别忘了时间的残酷,别忘了人生的短暂,别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别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否则你将永远无法尽孝,因为孝心不能等待!”“孝心的真谛是爱,孝心的本质是爱,孝心的源泉还是爱。让孝心永存,让孝心常在,让孝心无价,让孝心无疆。”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最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吮着母亲的乳汁离开襁褓;揪着父母的心迈开人生的第一步;听着父母那无私的声音学会了叫第一声:爸爸,妈妈.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成长;灾灾病病使父母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读书升学费去父母多少心血;立业成家铺垫着父母多少艰辛。可以说,父母为养育自己的儿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这 种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庄子·天运》孝的观念:「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 孝顺是太阳,给人带来温暖;孝顺是大山,给人带来依靠;孝顺是宝石,是一笔财富。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屹立在世界东方的一张名片。‘“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若草莽之有华实也,若树木之有根心也。虽异处而相通,隐志相及,痛疾相救,忧思相感。此之谓骨肉之亲,神出乎忠而应乎心”。 普天下的人都会老,你也要做父母,父慈子孝,你能用平等的心孝敬天下的父母,视天下父母如同自己父母,用慈爱的心对待天下所有的人,视天下儿女如同自己的儿女,主管视员工就像自己的儿女一样,这才算大孝。一个人真能爱父母,爱家庭、爱公司、爱顾客、爱员工,他一定也是忠诚的人.因为忠诚是一种情爱的发挥,如果他没有基本的爱心,连父母都不爱,他也不可能对公司、对顾客、对员工有起码的忠诚。    

        

        孝文化表现为:孝敬父母、慈爱子女、夫爱妻顺、友爱兄弟、孝心爱心、和睦温馨。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表现。所谓「百行孝为先」,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孝是民族认同、民族团结、民族振兴的精神基础,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 一个民族的今人与古人、领袖与民众、此处人与彼处人、本土人与侨外人之间,贯穿通达思想文化的潜动力还是孝意识。 赤子之心,孝子之情。港、澳、台同胞来内地寻亲祭祖,侨居世界各地的华裔,不远万里,奔归祖国寻根,正是执着于命根之求的表现。孝敬是一切社会道德的根本、做人的根本。父亲节是一年中特别感谢父亲的节日,约始于二十世纪初。每个国家的父亲节日期都不尽相同,也有各种的庆祝方式,大部分都与赠送礼物、家族聚餐或活动有关。世界上有52个国家和地区是在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庆祝父亲节。我国台湾地区的父亲节是每年的8月8日。与父亲节对应还有母亲节,西方的母亲节是在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母亲节,作为一个感谢母亲的节日,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时间是每年的一月八日,而在中国、美国、加拿大和一些其他国家,则是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其他一些国家的日期也并不一样。母亲们在这一天通常会收到礼物。康乃馨被视为献给母亲的花。而我国的母亲花是萱草花,又叫忘忧草。正如一位国学专家总结说:“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孝永远是一颗闪耀着人伦之光的璀璨明珠。”孝亲就像天上的日月星辰那样有规律地运行,像大地江河那样永不枯竭,这是人的行为规范和做人的准则。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起码规范,不会孝敬父母的人,在社会上就不会宽容别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孝敬的人,一定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