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原创> 杂文·评论·奇章

也来谈谈《包法利夫人》中爱玛悲剧命运的原因

时间:2014-04-24 23:12:56     作者:吴芸      浏览:9621   评论:0    来源:广东校园文学网

不得不说,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确是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巨作。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是对骑士小说的清算,然而,《包法利夫人》在一定意义上则是对浪漫主义与浪漫派小说的清算。小说女主人公爱玛·包法利的姓名就极具蕴含:在法语里,“爱玛”是个浪漫的名字,“包法利”Bovary这个姓氏的词根Bov-包含“牛”的意思,福楼拜煞费苦心选定的这个姓名,本身就意味着想入非非的浪漫与平庸的现实之间的反差。



小说讲述了一位受过修道院贵族化教育的农家女爱玛,幻想着骑士式的浪漫爱情,但由父亲做主,嫁给了她瞧不起当乡镇医生的查理·包法利,随即无法忍受平庸不堪的婚后生活,而为了追求浪漫和“巴黎式爱情”自甘堕落与人通奸,使自己成为高利贷者盘剥的对象,最终因为负债累累无力偿还而身败名裂,服毒自杀。这表面上看似是爱玛自甘堕落,自我毁灭,是她个人的自身悲剧,可真的是仅仅如此吗?在小说里,我感受到福楼拜在努力地找寻着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根源,毋容置疑这还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其背后甚至还隐藏着一种必然性。

1.修道院教育,对浪漫虚无爱情的憧憬,是悲剧孕育的温床

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无论是巴黎还是外省的中上层资产阶级,都热衷于把女孩子送进修道院接受贵族教育,学习贵族思想,培养贵族式的气质和言行举止,为日后爬向上流社会打下基础。爱玛出生于外省拜尔斗的一个富裕农民家庭,卢欧老爹怀有企图改变阶级成分的野心,并把自己的野心野蛮地强加于少不更事的爱玛身上,她13岁便被送进修道院接受贵族教育。13岁,年少的爱玛无法从本质上辨别社会的是是非非,可卢欧老爹的贵族情结在悄悄地侵蚀她原本单纯的认知,天真的她慢慢地把贵族情结转变成自己的欲望对象。

1830年前后,风靡人心的消极浪漫主义,配合天主教卷土重来的活动,也渗透了修道院。在乌尔苏拉会修道院,她接受了崇尚物质主义的资本主义贵族教育,逐步培养成了追求奢华和物质享受的价值观。她在浪漫主义小说的熏陶下成长,彼耶的小说《保耳与维尔吉妮》是她最喜爱的图书之一;修女们在训诫时,反复拿未婚夫、丈夫、天国的情人和永恒的婚姻这些概念进行比较,这般便在情窦初开的她的灵魂深处唤起了意想不到的柔情以及对爱情的向往:“她希望生活在一个古老的小城堡里,像那些身穿长腰紧身胸衣的城堡女主人一样,整天待在三叶形尖顶拱门下,胳膊肘撑着石栏,手托下巴,遥望一位骑着一匹黑马的白翎骑士从远处的田野疾驰而来。”文学评论家纳博科夫指出,爱玛不是一个善于读书的人,原因是她太容易动感情。爱玛把书中的世界与现实生活、书中的女主人与现实的自己混淆起来,心灵也变得浮躁。此外,爱玛15岁便失去母亲,母爱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致使她沉浸在小说的美好世界里。可爱玛逐步形成的浪漫主义贵族情调与那个庸俗丑陋的社会格格不入,就这样,爱玛悲剧人生的种子即深深埋下。

2.现实平淡乏味的婚姻,浪漫的爱情幻想成为泡影,是悲剧的催化剂

爱玛悲剧爱情的实质是浪漫的幻想与平淡的现实冲突的结果,是她浪漫的不切实际的爱情价值观不堪现实冲刷的落败。母亲去世后,爱玛回到农庄帮助父亲打理家务,过起了与世隔绝的生活,爱情于她而言,仿佛是一只玫瑰色羽毛的巨鸟,可望而不可即,在诗的灿烂的天堂里翱翔。包法利治好了卢欧老爹的腿,成了“医术精湛的大夫”,在农庄里,包法利成了爱玛眼里最接近“英雄”的人。她将幸福的希望寄托于婚姻,她带着自己的浪漫幻想一同嫁给了包法利,对新生活的热望和天真使得她总处于幻想当中。很快,她的幻想成了泡影,她却发觉包法利是个平凡而又庸俗的人,他“谈吐像人行道一样平板,见解庸俗,如同来往行人一般衣著寻常,激不起情绪,也激不起笑或者梦想”。婚后简朴、索居的生活和爱玛的幻想格格不入,“日复一日,仿佛不断头的线”。包法利成了爱玛欲望投射的对象,她希望包法利:“多才多艺,无所不知,能够启迪人去领会激情的力量,生活的情趣和奥妙。”包法利这一老实人显然不是爱玛理想中的爱人,他实在的平凡的对她千依百顺的爱,缺乏激情,一点儿也不浪漫,而这样的爱情并不被爱玛欣赏,自然对包法利百般挑剔和无所顺心顺意。

“渥毕萨尔之行,在爱玛的生活上,凿了一个洞眼,如同山上那些大裂缝,一阵狂风暴雨,一夜工夫,就成了这般模样。”渥毕萨尔之行,使得爱玛心中的天平骤然加剧失衡,她内心受到的冲击非同平常。爱玛对昂代尔维利侯爵家豪华的气派,高雅的客人,珠光宝气的舞会场面,走火入魔了,而所有的这些就如同她时刻臆想着的事物。最是致命一击的是,风度翩翩的子爵出于礼貌邀请她跳舞,致使她内心从此无法平静,她无法不把呆板的丈夫与潇洒的子爵对比,她再也无法甘心于自己平淡乏味的婚姻生活,她似乎觉得自己从此应该像那一夜那样过着她认为高雅的生活。理想与现实的错位,幻想与现实的鸿沟,爱玛无法正视,她执着于自己的幻想,从而在通往悲剧命运的路上越走越远。

3.欲望的无底洞,对浪漫爱情的飞蛾扑火,是悲剧的万劫不复

爱玛的一生都在追求浪漫的爱情,“巴黎式的爱情”。李健吾说,“爱玛的好处就在于她是‘一个通常所见’的女人”。爱玛是一个典型,是一个现实生活中极其常见的女性,她有自己的追求和欲望。爱玛对浪漫爱情的追求实质是对自己欲望的填充,欲望的诱惑使她对幻想的浪漫爱情飞蛾扑火,而且心甘情愿即使成为爱情的牺牲品也在所不惜。

子爵的出现燃起了爱玛心里原本压抑住的浪漫爱情之火,子爵也成为了她理想情人的具体化对象。爱玛爱上的第一个男人是律师所实习生莱昂,他们有相同的志趣,而且都爱好旅行和音乐。但这时候的爱玛,理智战胜了感性,她克制住自己的感情,尽管她无比的痛苦。罗道耳弗是爱玛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情人,这是个风月场中的老手,约莫三十四岁光景,性情粗野,思悟明敏。天真的爱玛注定要落入这个伪君子的设计中。当爱玛下定决心抛弃至亲的女儿,随同他一起私奔之时,罗道耳弗却反悔了。她在那一个晚上亲眼目睹罗道耳弗去卢昂找他的另一个情妇,当即晕倒,曾经苦苦追求的爱情成为了泡影。当她决定改过自新时,再次遇到了曾经为之动情的莱昂,心中的欲望再次萌芽。可是她的浪漫爱情梦再次破灭,而长期的幽会开销致使她欠下狡猾的商人勒内一大笔债,她无力偿还,求助往日的情人无果,在绝望中吞下砒霜,痛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她一生的欲望只为追求一段浪漫的爱情,可是现实却把她的欲望之火重重地浇灭了!

4.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堕落,现实的丑恶残酷,是悲剧的必然

福楼拜说,“任何写照都是讽刺,历史是控诉。”爱玛生活在一个腐朽糜烂灯红酒绿的社会里,身边的人对她的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是他们亲手把爱玛推向了悲剧的深渊。外省贵族、地主、高利贷者、市侩的恶德丑行,资本主义社会腐朽堕落的社会风习及小市民的鄙俗、猥琐,真实地再现了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在表面繁荣掩盖下的残酷现实。

孔弗兰侯爵做过王后的情人,决斗、赌博、抢夺妇女,无恶不作。当爱玛因欠下巨额债务时,求助于她的两个情人,他们不惜露出庸俗不堪的嘴脸,展现出见死不救自私自利的真面目,走投无路的她去向律师居由曼借钱,可是这老鬼却乘她眉急之际想占有她。在幻想的对照之下,现实社会是多么庸俗丑恶;在现实社会的反衬之下,幻想又显得多么空虚苍白可笑。19世纪的资本主义社会,那是一个物质盛行和阶级分明的时代,根本无法容纳爱玛的浪漫主义情怀和纯真。可爱玛却又无法逃离这样腐朽堕落的资本主义社会,她只能在社会和欲望的拉扯对决中走向堕落,走向毁灭。

爱玛是一个为了追求幻想的浪漫爱情而不惜牺牲自我的女性“唐吉坷德”,她的悲剧命运让我们唏嘘不已。可回想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我们之中又有多少的“爱玛”呢?生活需要感性,而更需要理性,只有在理性的引导下我们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姿态。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