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原创> 杂文·评论·奇章

当今中国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三)

时间:1970-01-01 08:00:00     作者:李元骏      浏览:9615   评论:0   

3.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才能使中国主流文化得益。
  之前说明了传统文化不能作为主流文化中的主体即主导文化,又说明了它甚至不能作为主流文化的组成部分而阻碍文化的现代化,那么应该把传统文化摆在哪里?
  曰:应该把传统文化拉出主流文化,只作为少数人的文化研究对象,兼做一个站在大众文化之外的守望者、批判者。
  传统文化不做主导文化,不做主流文化,就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完善腾出了空间,使现代文化彻底成为主流。执工具理性的现代文化能最大化地促进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而经济决定文化,又使文化进一步现代化,从而良性循环。
  传统文化转做文化批判,能调和将来中国社会必将出现的“现代性”问题。社会要发展不能拒绝“现代性”,我们能做的是:一方面,勇于让主流文化显现“现代性”;另一方面,在主流文化之外保留能为人们认同的批判力量。前者要求从主流文化中剔除传统文化,后者要求传统文化置身主流文化之外承担文化批判之责,两者得到了统一。
总而言之, 传统文化不做主导文化、主流文化而司职文化批判,才能使中国主流文化得益、使中国社会得益。

结束语:
  中国传统文化不但不能是主导文化,也不能在主流文化中立足——结论似乎出人意表,但又在情理之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现代化社会的主流文化必然是现代性的。一直以来,不少人面对现代问题而希望从传统文化中得到拯救,但事实是——现代问题只能用现代的方式解决!作为一种功利主义文化,传统文化已经过了保质期。
但,作为一种非功利的、有历史价值的文化,传统文化价值连城——而又易碎!
过了保质期的东西,自然不必取出来使用;宝贵而易碎的东西,合当留在博物馆里由有识者潜心研究。
  传统文化放弃主流地位之时,或许正是它新生之日。毕竟,主流文化倚重大众文化,而“文化伪平民主义”的谬误告诉我们,老百姓喜欢的东西并非都是正确的东西——大众文化往往是功利主义的,有一时之用却不可能是真理性的。专于学术的传统文化比晓谕民众的传统文化更能回归本真。倒是在“跳出来”之后,传统文化的“道德理想主义”到了更合适的位置,能更合分寸地做文化批评,规正“经济理想主义”又不碍之。
  经济社会的进步是大多数人共同推动的,文化中只有功利主义文化与之相关;而(真正的)文化的繁荣却极少数人的事。所以当传统文化不适应社会要求时,跳出主流才是最好的选择。要相信:较之在“多数人”手里,传统文化在“少数人”手里能起更大的作用、能被保存得更好。

参考资料:
[1]马克斯•韦伯,《新教徒论与资本主义精神》,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甘阳,《古今中西之争》,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
[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5年版 
[4]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华南师大附中 高二(11) 21

           李元骏

           20081

[注:该文是历史课布置的作业,由于首次写论文,不知格式等方面正确对否,请各位高人指正!]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