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原创> 杂文·评论·奇章

为身陷俗务后不致忘却锦瑟华年而记(赛)

时间:2007-11-01 18:34:21     作者:李元骏      浏览:9527   评论:0   

                    第九届国学夏令营日记

由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台湾素书楼文教基金会主办,华南师大附中承办的第九届国学夏令营于今年725日至31日在广州举行。短短一周,活动甚丰,收益良多。谨记之以供来日缅怀:

 

                    2007725
  凌晨五点就把自己拖下了床,那感觉跟杀猪有一拼。不过没办法啊,行李还没收拾,开营仪式上的发言稿也没写完(在下的坏习惯:凡事总拖到最后一刻完成……)——而上午九点就要回校集合了。十万火急中更兼一项火上浇油的统计数据:有史以来,但凡李元骏没睡好,其思维能力从没有好于乔治布什……在这无尽的痛苦中,我绝望地向睡神祷告,给我足够的精力以憋完一篇稿子吧我情愿在未来几天内睡不好觉等等。接着心理暗示:挖哈哈哈我已经充满力量了,直把自己的脑细胞骗得超负荷运转,结果奇迹般地写完了发言稿(见附件一)。然后以第一宇宙速度收拾行李吃完早餐,像火箭飞出地球一样飞出了家门。杀到学校已经九点五分,却发现同党们居然还没到……终于,大家齐聚于某三星级酒店:我校领队老师Miss杨、陈昌瑜、吕国安还有不才在下鄙人我,我和国安同房。乃趋房间,在电梯里遇到一位笑容慈祥的老教授,小有谈笑。今天还没开营,全天报到。之所以早早聚头是为了排练日后晚会上的节目。中午在宾馆吃自助餐(日后基本都在那儿吃),巧遇上届国学夏令营东道主湖师附中的师生一行,便邀来同桌就餐了。饭后回房午睡补眠,才半晌,还未睡足就被抓起来继续排练了——谁叫我没背熟台词呢,无奈。晚饭与湖南、浙江、山西的朋友一桌,席间湖师附中的硕男康思齐秀出了他刚买来的秘密武器——一瓶辣酱,看来是被中午酒店提供的“清淡版”辣酱给刺激了。康大汉有辣酱在手吃得兴起,开始跟我谈起广东宏远的易建联,此后三句话不离篮球……傍晚,带着湖南朋友逛了一下华师,之后又到天娱 -shopping。回到宾馆,不久就躺下了——可就是睡不着。难不成睡神真来讨债了?

 

                     2007726
  一大早乖乖地按照夏令营作息时间表爬了起来。吃完早餐就带着大家去学校了,酒店离华附那是相当的近。开营仪式在奥校楼讲学厅举行。领导讲话完毕,轮到在下作为营员代表发言了。也不知那篇赶出来的文章是否拿得出手……不过没什么好紧张的,好歹是自己的主场呵。发言的时候扫了一眼台下的朋友们,一瞬间发现:原来身边多出一群志同道合、能互相唱酬应和的兄弟是这么爽的事……仪式完毕后,在奥校楼集体合影。站在人群中,我不知怎么就想到了闭营后分别的场景——尽管现在才刚刚开营。眼前这些朋友,虽然此刻还不相熟,谁又能想到接下来的几天里他们将给我刻下怎样的精彩回忆呢?如果玩得太疯,来日会不会舍不得别离?打住!敲醒自己回到现实……接着是第一场国学讲座,由清华的钱逊教授主讲论语,听后感触良多,受益匪浅。
  中午回到宾馆进餐。席上一老者十分面善——马上记起他正是昨日电梯里的慈祥教授。教授认出了我,笑称上午的发言不错,那个受宠若惊啊……又教授略谈了上午的讲座。回到房间,发现酒店的清洁工作异常到位(居然帮我叠好了扔在床上的衣服),国安狂赞这里是“三星级的酒店五星级的服务”。
  下午的岭南文化讲座由中大李宗桂教授主讲,系统而不失生动。此后我校黄德初老师则带来了一堂国学选修课,其中自出机杼的新解,叫人称奇。接下来的活动是参观校园,Miss杨、昌瑜、国安和我负责带台湾的朋友们游览。很快大家就侃上了,我总算了解中午饭桌上那位神秘教授的身份了:他叫辛意云,也从台湾来,是钱穆老先生的弟子。宝岛来的兄弟们都热情友好,我几乎是在第一刻就跟他们交上了朋友。由于聚清园和宿舍正在装修,我们只游学校西部,先后前往了体育馆、操场、校史展馆和陶艺室。经过先贤墙时,发生了一件“恐怖”的事情:一兄弟站在苏轼和莎士比亚等人的浮雕前问,这是校友墙吗?OMG,苟有校友如坡翁、莎翁者,华附岂不是建校逾千年、分校遍全球了?We all laughed to tears…在操场的国旗台前,我还以我校现任国旗班一员的身份就一些升降旗事宜进行了讲解。
  晚上是联欢时间!主持人,摆出华丽造型的罗杨、曾译心,拉开了晚会的序幕。之后,唐嘉仪(才知道她减了短发)和包彦菲抱着榴莲首先登场。我们的三口相声也登台了,大玩广东方言、普通话互译,引起了分贝颇高的笑声。其后也不乏地方性强的节目,比如新疆舞和浙江的吴音朗诵,真是“杂莺满芳甸”。最后,台湾同胞掀起了全场的高潮:身形小巧的张智凯耍了一套形神兼备的太极扇,那个帅啊……余氏兄弟的二重唱互动十足,唱功深厚,外加“高人”詹博文同学的吉他,直教我们的手机通通变成了荧光棒。

 

                    2007727
  昨晚又没睡好,睡神还挺较真啊。上午有两场讲座:吴昌顺教授的《论语》讲座和暨大蒋述卓教授的诗词讲座。所述甚为精辟,令我颇有增益。
  午后乃登上旅游巴士,游览市内景点。营员分坐两车,我与Miss杨偕港澳台师生一车。一上车我就和台湾同胞打成一片了,坐在广杰旁边。话说台湾的校园还真是一个神奇的所在,高中生都很成熟浑身散发着老男人的魅力,大学生则驻颜有术个个青春逼人(开玩笑,呵呵)……博文奸笑着撺掇我猜测他们就读于高中还是大学,结果——居然全猜反了!历游黄花岗、省美术馆、中山纪念堂、五层楼和五羊石雕。一路上和台湾的老师、老师聊了许久,海阔天空无话不谈,非常愉快!晚上去白云山麓吃沙河粉。半路上广杰一度显得很迷茫——原来他以为我们将享用“含沙的河粉”。我一听就绝望了:“河粉”本就是“沙河粉”的简称啊,然后开始唠叨,这个“沙河粉”啊应该断句为“沙河”“粉”而非“沙”“河粉”至于“沙河”那是广州某地名……
  晚上是各校国学教育心得交流研讨会。听了大家的发言,感悟良多,可以为鉴。回宾馆的路上,国安和我巧遇地理科老师,遂把他“劫持”到房间里,听了一次“加场讲座”。老师听说我们要在省内旅游,很是起劲,大谈西樵山,从他当年在山脚跟某老板娘一顿海侃以收获地理知识讲到山中一小路尽头的死火山口,甚至指出了西樵山的N处“经典逃票路线”……
  一天的活动结束之后,已经困得神智不清了。半夜居然还传来莫名的机器声,难道是睡神遣来打扰我的?这厮欺人太甚。我和国安皆翻来覆去许久才睡着。

 

                     2007728
  自从昨天在老师口中得知他将于次日登台讲演后,我就一直对此满怀期待,以至于今天早晨前往学校时的步履异常轻盈。早早进入讲学厅之后,要做的就是等待了。学校在每场讲座前总会播放岭南民乐,千回百转的旋律是迎接明师的最好前奏也是进行岭南文化教育的绝佳“辅助教材”。终于,老师“千呼万唤始出来”,一上台就以他非凡的个人魅力俘虏了同学们的心。辛老实在是功力深厚,将《论语》中的思想举重若轻地娓娓述来,一言一语一颦一笑无不扣人心弦。老师作为助教登场。辛老兴致高涨地在舞台一端的白板上写板书,老师就在舞台的另一端心有灵犀地操控幻灯片。啊我真是羡慕死姜老师了!讲座在大家意犹未尽的情绪里结束了,老师的一席话着实给了我极大的启发。本来困得无可就药,现在早已精神百倍了。呵呵睡神其耐我何?接着是杜华平教授主讲的“国学热中的冷思考”,同样很受欢迎。
  下午先后去了南越王墓、陈家祠及西关大屋。这三处以前都曾去过,但因为没有重视的缘故(“就在家门口嘛不过如此”之类的想法使然),从未深入欣赏。这次偕外地朋友前来,不免要行导游之职,才在喃喃“有典不详”之余有所愧疚。于是细心观察,竟大有新的收获、大发新的感慨。
  傍晚来到荔湾广场的“西关人家”吃传统粤菜,顺便向朋友们介绍了“荔枝湾”之名的由来以及“东山少爷西小姐”的掌故。这里的菜肴上得很精致,分成一小碟一小碟地呈到每个人面前;还有濒临“绝种”的推车,里面装着小茶点。我许久没来这种有“沧桑感”的地方了,一心按传统慢慢品尝;不过大家似乎比较喜欢雷厉风行,居然有一口吞下一个丸子的……呵呵,还好有周乘怡陪我一边聊江浙菜一边细品粤菜。
  夜游珠江是广州游的经典保留项目。晚上我们在大沙头码头登船,江上那可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啊。两岸华灯初上,吹着甲板上的江风看着船尾分开的波浪的确很有feel。月也升上来了,用某人的话来说就是,“好一个印象派的月亮啊”……是啊,好久没有这么“朦胧美”的月亮了,或者是我一直“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吧?也学苏子吟哦几句,“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及下船,江上只剩那一轮罗曼蒂克的月亮。
  广杰从下午开始就一直很high地在乘车时唱着歌。夜里回宾馆的路上,广杰仍在车里低声吟唱,结果引起台湾众人的兴致。“歌神”忠元和博文先后演出,继而发展为台湾歌曲怀旧大合唱。而坐在台湾朋友中的我自然也跟着唱了起来,坐在车前部的北京、港澳师生则挥起手充当观众。整辆车成了一个盛开着欢乐的大礼盒。

 

                     2007729
  昨夜大家聚在一起打牌、聊天,很晚才睡。早上挣扎着从梦海里游到清醒的岸,才一上车就又失足落海了。反正要前往佛山,还有很长时间的车程。在巴士上并不舒适的座椅里以矜持的睡姿痛苦地休息了两小时后,车已进入佛山。先到黄飞鸿故居,同车的台湾朋友声称他们都是“黄师傅”的biggest fans。在此观光的重头戏是欣赏南派醒狮及南拳的表演。
  乍入庭院尚未开演,大家便到各厢房四处游览。一行人走进一间逼仄的小屋,里面居然挂着满墙的“虎鹤双形拳”招式图解,引得台湾“鸿粉”佳人“鸿粉”才子们纷纷偷师……时辰既到,武馆的一班师徒(这里维持着古老的“拜师学艺”制度)就在院里亮相了——场地上早搭起了梅花桩。武师拱手用粤语致词,大略为光大国术云云,我少不得为周围的朋友司翻译之职。
  先是醒狮表演,舞狮艺人顶着行头,一出场就赚得满堂喝彩。也许是好事多磨吧,天上骤然飘过奇大的乌云,将院落上空遮得“在昼犹昏”。武师们只好从走了一半的梅花桩上退下,拿来塑料袋套在桩顶——居然早有准备。有伴山而居熟知雨性的兄弟“掐算”六合之变,说是“密云不雨”,即使有雨也不过草草数点而已。未几雨至——果然作疏星状,不成气候。倏而乃止,众武师立即取下塑料袋子——不料锣鼓乍响、南狮初动时,竟又星星点点地下起雨来。豪杰们弄艺心切,再不理会雨势,只管扮着雄狮飞身踏桩而上。脚从无落脚处落,身向可腾身处腾,直惊得在座看官“好”声如雷,几乎把鼓声掩去。
  之后是武术表演。一个十岁上下的小徒弟率先登场,一套南拳有板有眼。接着众弟子依次献艺,或空手或执械,亦独舞亦对练,无不精彩绝伦,“硕男”康思齐目不转睛瞪得眼都直了。最后的轴子便是老师傅亲自出马演练的“虎鹤双形拳”,别看他动作不快,实则招招刚猛异常。攻则必取,防则无阙,老拳挥处,虎虎生风。招式使尽,演出告终。大家意犹未尽地走出庭院,才发现之前那点小雨早就停了。刚才还是黑云翻墨,现在只有万里晴空。
  遂往西樵山,瞻仰大观音像。由于先前来过n次的缘故,我没有随众拾阶而上,却一头钻进了一条邻水的浓荫小路,寻找曾偶遇的“无名潭”,回味当时临潭抚膺长叹律成的七言:“皆道府城底曷深?或同潭水逾千寻。悠鱼戏浪春潮急,逸鸟骋天秋雨霖。名利岂堪曲我意,乾坤自可鉴人心。乃知拜相封侯事,不若长歌间短吟。”(详见附件二)
  下午往石湾陶艺厂去也。不赘述。
  晚上的自由活动改为“读《论语》、学孔子”心得交流会。某与北京四中刘啟鲲老兄临时领司仪职。好在不需串词,尚能应付。末了突然要我作个结语,不得已硬着头皮胡诌几句,会后居然又蒙台湾的弟兄们谬赞。博文还取笑我“深得‘嘴炮’三昧”,要我步马英九后尘当台北建国中学荣誉校友。“囧”啊……

 

                     2007730
  上午,大家在昏睡中乘车进入开平。“马降龙”碉楼群实在令人耳目一新——试想:南中国密林间的乡村里,神奇地出现几座隐隐然有欧陆中世纪遗风的碉堡状小楼,这是何等的……诡异啊。除了观赏这些奇特建筑,营员还身负“任务”:通过与当地原住民交流以获得碉楼背后的信息。鉴于当地居民一辈子生活在粤语区,我们三个Cantonese和港澳同胞计划为同俦担负翻译的职责。很快,几个“翻译”就倍感工作艰难了——当地方言与广州话相去甚远,只能且猜且译。幸而一位香港朋友的祖辈生于此间,多少懂几句,才渐使我们脱离困境。结合谈话内容与之前的既有信息,我们了解到:碉楼是当年被“卖猪仔”至南洋、北美的华人发迹后回乡所建——毕竟中华民族的“寻根”意识极强,无论海外家业多大,总要回到故里娶妻、盖房——乃有这中西合璧的奇物。现在某些祖传的碉楼作为景点对游客开放,政府是要给屋主补助款项的。
  下午到了中山翠亨村的孙中山故居。“国父”极大地促进了台湾朋友的购买欲,博文和“师叔”巍译分别买了上书“博爱”和“天下为公”的扇子。
  晚饭时从长原处学得几招练肌肉的法门(可惜后来惰性滋生而锻炼中废了)。
  夜里回到广州市区,进入自由活动时间。吾等华附师生成了向导,分成几拨带着大家在天河一带逛逛(陈昌瑜居然还把一些“无知少年”“诱拐”到她的“地盘”——遥远的中大去了)。我当即带朋友杀到学校对面的“打口碟”市场,坚决发扬了华附因毗邻“打口碟圣地”而铸成的“光荣传统”。购书中心深受众师生的欢迎(老师说他开营前提早几天来广州就是为了抢先到书城去“破费”一下,而浙江师生则计划在明天闭营后在此“淘宝”一天)。
  想到“闭营”二字,心中忽地一阵绞痛。

 

                     2007731
  昨夜又没睡好,这次非关睡神,是思绪百转使然。“终有一别”是现实,别后难求一聚也是现实,但我们就该痛苦地把自己放逐在回忆中吗?其实,不必把闭营看成一个结束:我们的思想已经在七天里相互交流了,七天过去以后,面对面的交流也许会就此告终,但彼此间思想的交融才刚刚开始——几年甚至更长时间以后,等我们的思想彻底交融而获得升华之后,我们不是又在一起了么?我们不是能真正地永远在一起了么?那么何患暂别?
  于是我的闭营发言稿脱离了定式,我只想让大家在被预言的重逢面前笑着走完通往歧路的最后一程。可惜发言之后我自己反没有笑出来,我想也许我凡俗的大脑不能马上信仰高贵的重逢吧?既如此,我只能逃走——恐怕我还是见不得离别。于是我匆匆地收起行李先走一步了。对不起了,我亲爱的朋友们,我这个不称职的东道主道别时礼数不周了。我实在不敢道别。

结语:离开了国学夏令营就不要妄图再流连于国学之间了。虽然“国学热”正以它自己的方式丰富着人们干瘪已久的思想,但终究不过是标榜“高尚”者饭后的娱乐与谈资罢了。国学之不传也久矣,眼前也早就不是那个属于士人与市隐的世界。大都市里的成功人士照旧如华尔街证券交易所跃动的红绿数字般忙碌着;哪怕在校园里也没有用来望着斜阳发呆、对着秋风感怀的闲暇,上个世纪初的治学方法将被“自然选择说”遗弃。陷在主流之外是危险的。忘却那些轻狂的、自命不凡的时节吧,从今天起,关心课本和习题。至于令人激动而有些许丧失理性的回忆,就留在纸上好了。或许若干年后某个偷闲的午后想起了,不知那时又是怎样一番心情?

 

【附件一:第九届国学夏令营发言稿:
  女士们先生们,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首先热烈欢迎两岸四地的朋友齐聚广州,也由衷感激大家给我这个发言的机会!
  曾经无所谓国学。洋人叩关,带来了炮火,也带来了外面的世界,以及他们的思维体系:西学。人们只顾着惊诧于西学的优势,却忘记了本国的思维体系:国学的价值,一次次全盘否定国学的思潮使国学日渐式微。直到近些年,各种新问题频频出现:公平、诚信缺失,恶性竞争加剧,以及我们与西方人所共有的“现代人的困惑”。大家发现,有些问题是西学所无法解释的,或者说,这些问题根本就是伴随西方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这时,人们终于想到了国学——却发现,曾经连垂髫小儿都能倒背如流的经典,竟没有几人读过了。
  中国需要国学。国学的价值观强调:道义的价值优先于功利的价值,群体的价值优先于个体的价值,和谐的价值优先于竞争的价值。这与西学的价值观恰恰形成一种互补、互相纠正偏颇的辩证关系。五四以来,随着国学的淡出,中国人的价值观渐行西化;改革开放以来,价值观又面临新的重组。可是,在社会达尔文主义泛滥的今天,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西学价值观中的竞争理念正被无限放大,人类的自然属性充斥人心。而人毕竟不同于一般动物,人类的本质属性是其社会属性。中国需要国学来医人心、治人性,需要国学来使社会回归和谐。
  中国离不开国学。重振国学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实现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意义巨大。一个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重振国学可以扭转一个时期以来中国人对本民族文化的陌生和疏离,通过培养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来实现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归属。国学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血脉和灵魂,不论大陆,还是香港、澳门、台湾都拥有同一部历史,同一种文化,同一种语言,同一种文字。我们的传统文化是连接华人世界的文化之桥,心灵之桥,血脉之桥,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正是因为国学为国人所急需,而国人中通国学者又甚少,所以应该“不知而学”,应该积极学习国学。而要使全民通国学,先要由青少年抓起。今天的国学夏令营里大有闻道远先于吾辈的师长,这正是我们这些青少年学习国学、陶冶情操的好机会。我们怎能浪费这个难得的良机?
  卒章之际,请与君共勉:今天,让我们“为往圣继绝学”;来日,看我们“为万世开太平”!】

【附件二:游无名潭

昔河先生,谪永州而辟小潭,游罢乃有名篇。今余上南海西樵山,不行大道,而入歧途。且行且吟,竟亦得见一潭也,兹可称幸耶?

步于西樵北麓,人迹寥落,天旷山空。或草间虫声微作,更显山之幽寂。忽有清溪自山间来,若鸣钟磬,若啭黄莺。闻之欣然,乃溯源而上。山行百余步,渐有修竹生于小径与溪之间,溪虽与余相隔,然其声之清越则不减也。

石径愈行愈陡,九曲之后,青篁顿开,下出一小潭。潭边有石呈阶状,遂攀行至潭前乃止。立于岸而上观,见低崖,有流水作瀑状,自崖飞入潭中。环之则垤石相峙,仅存一豁处于其侧,适才之溪即自此出也。潭水甚洌,近岸者清浅,可以彻其底,至于潭心,深浅不辨。渐远之处,益趋墨色,水坠于潭乃泛百摺。景光穿林梢,阑干水上,掩映而异趣生也。

当此际,有行路声。一道人着袍束发,负桶而出,见余等,乃相互致意。问此潭,答曰:“小潭既非名胜,故谓之‘无名’也。”见余立于石上,又言:“小施主勿近此潭。兹潭方圆虽小,而或有深逾丈许之处,宜慎矣!”乃谢而从之。自言居于山前道观,来此取水也。卒别,犹叹“深乎小潭”。

未几,日垂于巅。环顾周遭,潭中有鱼乍现,忽遁入深处;山间飞鸟鸣皋,旋即亦逝。潭水寂零冷落,倍感谧然。

噫!人生于世,或如鱼藏江湖,或若鸟隐山林,斯实大乐也。何能营营于名利之间?怎可使心计深如此潭?奈何世间追名逐利、深于城府之徒众矣!叹惋之余,律成七言:

皆道府城底曷深?

或同潭水逾千寻。

悠鱼戏浪春潮急,

逸鸟骋天秋雨霖。

名利岂堪曲我意,

乾坤自可鉴人心。

乃知拜相封侯事,

不若长歌间短吟。

复欲前行,而晚照黯淡,前路亦没于林中。遂原路归去。

同游山者,家父及其诸友;临潭而抚膺长叹者,止余一人。

按:旧曾读《小石潭记》。今春闲游山时,见其景致神似,未敢忘也。因新学过子厚之文,落笔或有近者,望柳公日月之光,勿笑余烛火之暗。】

【征文:中学(专)组】

 

编者按:

     那么细致细心地记录下来,实在是让人感动。问好作者!

编辑  漫天雪

 

【编者按】:作者用心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用心记录了夏令营的点点滴滴,画出了一段亮丽的痕迹。本文娓娓道来,虽为记事,但想像也很丰富。觉得不足的是在记叙过程中议论太少,虽然第一篇演讲稿能补充议论,但仍感不足。

               -----扫地叔叔-----

                   2008-1-5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