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如今为人们所知道的中国武术已逐渐为世界认识和肯定,但是为世界人们所了解的这部分武术却只是中国武术领域展露出来的冰山一角,而在民间仍有更多的武术流派却鲜为人知。就如下文中的一个村庄,它也拥有属于自己的武术,然而如今它的武术传承却陷入困境,它的武术传承又将何去何从……
习武风潮突被掀起
2013年年初,寒假还未结束时,一条名为白鹤坡的村子里掀起了一股学武风潮。
那时候的每天傍晚六点多的时候,晚饭过后,村子里的篮球场上便会聚集一群人,男女老幼皆有之。其中的年纪小的有5、6岁的小孩,大的有六七十岁的老大爷。那里时而有一些妇女抱着小孩站在不远处认真地看着,偶然经过的村民也会不由自主地停下来好奇观望,偶尔也有几个老人在一旁或蹲着或站着,还有的老人坐在那里的石凳上抽着水筒烟,爬满皱纹的脸上眯着眼睛、带着淡淡的微笑看着正在整齐的方阵里扎着马步的小伙子。在篮球场上练武的几乎是十多岁到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中,多是正在读书的孩子,有小学生、中学生,还有一些在外地读大学的和已经出去工作的青年人。每天这个时候,他们都会自主的准时出现在篮球场上,练习扎马步,偶尔练一下打拳,有时也练习棍棒对打。他们每天大概从下午的六点多开始训练,到晚上的九点多的时候才结束。每当他们训练的时候,村民们也乐呵呵地来到一旁凑热闹观看着,甚至还有一些几岁的小孩也满带热情地在一旁有模有样地学。
据了解,这一股学武风潮是由一个村里刚毕业且在市区工作的年轻人梁海辉掀起的。他说,看到村里很多老祖宗遗留下来的各种民间老手艺正在渐渐消亡,他很担心自己村子里几百年来遗留下来的宝贵的武术也会失传。故此,他向村子里一些老人提出自己的想法,老一辈的村民深有同感,也纷纷表示赞成。然而,村子里的武术传承一直以来都是言传身教的原始方法,因此随着很多老一辈懂得武术的人的逝世,现今在村子里真正会武术的人已寥寥无几。全村子里,目前唯一能找到且还记得全套武术动作的只有3人,一个是年过花甲的村民梁大和,另一个则是一个已跟随儿子移居到茂名市区且年过五旬的梁塞,还有一个就是已经卧病在床的梁华庆。面对如此困境,梁海辉作为倡议人也身体力行的积极参与其中去,他利用自己工作的空闲时间拜访与他同在一座城市的梁塞,在他家里向他学习武术的各套动作,然后每逢周六周日自己便从城里赶回村子里协助村民梁大和一起教武术。
传奇村传奇武术史
白鹤坡村位于茂名市茂南区鳌头镇的西南部,毗邻湛江市吴川兰石镇。然而该村如此的地理位置也是与村子的历史紧密联系的。据说,在清朝嘉庆年间,梁氏第二十世梁芝莲等三兄弟于湛江吴川市兰石村迁来。兰石村的梁氏祖先,是梁克家。梁克家是福建泉州府晋江人,宋代庚辰科状元,被封为仪国公,曾任右丞相,后出之福州府。其后裔孟坚率众入粤开基繁衍。故此,经过几百年的变迁,最终形成了现在的白鹤坡村。白鹤坡村,起名由来据说也是源于一个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原来村中居住的地方,有一座形似白鹤的小山坡,山坡上有一穴被堪舆先生命名为“白鹤”,的风水坟地。有一天,坟主想将坟里的骨石迁往别处,当挖开坟墓时,竟然验了堪舆先生“白鹤”的说法。有两只白鹤从远处飞来牺在坟头上。坟主认为这是祥瑞之兆,当即复原土坟,并给此地命名为白鹤坡。由此,人们确信此处就是风水宝地,并也将该村命名为白鹤坡村。人们居住下来后,又给附近几处地方分别冠上白鹤岭、白鹤嘴、白鹤眼等。
白鹤坡村民风淳朴,尚武崇文之风源远流长。武功(洪拳)、醒狮可谓该村村粹,另外还有佛戏等民间传统艺术表演。清末,村中武学兴盛,曾请北淦武术名家吴秀昌任教,据说其高徒有梁毓铜等人,其中梁毓童两兄弟使用的关刀重达一百多斤,名震乡里。后明国时期设有武馆新民社,请衍水拳师梁大友和北淦一代宗师吴有权的高徒吴兆平到村授艺,学成者甚众。改革开放后,遍访名师梁大福回村创办学武堂,与村中拳术、狮艺好手一道授艺传德。其时,无论男女,全村青壮少年都参加到习武行列。20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村中不少村民参与到市中武术表演赛中均获第一名。后学武堂狮班代表本镇首次参加市汇演独领风骚,后多次被邀请到市里的各种活动中去表演。
武术继承何去何从
然而,在白鹤坡村的武术发展在改革开放后达到高峰时,却似乎又是其逐渐走向低谷的开始。二十世纪八九是年代,正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广东本省位于改革开放的最前沿的,城市里劳动力密集型的工业吸引了大量的农村过剩劳动力进城务工。市场经济下,各种价值观的碰撞,在村子里学武倒不如出去多挣些钱,这种想法很快被多数村民所接受。多年过去后,村民们对武术的热情不比当初,所有过去的辉煌已成为这个村子的历史。如今,梁海辉这个年轻人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村子做一些事,然而很多时候这份微薄之力却显得柔软无力。据了解,从今年初2月份兴起的这股风潮,至今2013年的5月底,风潮已逐渐平息。现在村子里每天傍晚时候也依然还有一些孩子在习武,但是相比当初的人数已大大减少了,而且他们练习的时间也由之前的2、3个小时缩短成现在的1、2个小时,由以前每晚的训练变成现在几乎是一周2次的训练。如今,尽管到球场打球的人没有减少,到球场乘凉、聊天的也没有减少,但是练武的人数此时却是屈指可点了。其中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一方面,很多在校住读的年轻人都早已返校学习,要工作的也早已返回自己的工作岗位;剩下的一小部分的年纪稍小的读小学、初中的小孩,对武术的热情也早已消失。由于条件限制,记者没法了解到那些年龄稍大的习武的年轻人练武的原因,为此记者只能访问那些正在篮球场上习武的小孩,他们七嘴八舌地说:“要练武就要练基本功,基本功要练好就要扎马步!扎马步太累了……很无聊……“”以前从城里回来教我们的老师父都没怎么回过了。一直在村子里教我们武术的梁大和师父身体也不好,也没怎么来教……“其中一个正在读初二的小孩向记者说到:“平时多是我们自己来练就练。之前组织我们练武的梁海辉现在也很少回来教我们了。他说自己的工作很忙,如果有不懂的动作,我们可以打电话问他。但是,我们小孩中有电话的很少啊……”当问到他们当初为什么加入练武的行列时,孩子们的原因也是各种各样。一个年级稍大的孩子说:“练武可以强身健体啊,可以保护自己啊……”还有一些小孩则说自己是因为看到其他人练才跟着练,觉得好玩;有些则觉得练武可以变得很厉害……由此看来,孩子们似乎没有真正了解练武的意义。当问到村子里的村干部是否支持大家练武时,“支持啊,就每天晚上我们练武练到天黑时,村长就开篮球场上的大灯让我们继续练。”一个扎完马步的少年蹲坐在球场一旁说到,当问到村子里是否还有其他方面的帮助时,那少年摇了摇头说到:“没了!就这些!”另外,记者也询问了一些村民的相关看法。一位三十多岁的村民梁伟说到:“听我老爸说,以前我们村子的武术可出名了,可我们这一代人都没几个会的。起初看到村子里有人组织练武就一直都有过来看,现在娃们都没人教,怎么能练好呢?我们村子里的很多又不懂武术,想教也没法教啊……”
白鹤坡村的武术——洪拳,多少年前曾是该村村民的骄傲所在,而今真正会此武之人已寥寥无几!洪拳,作为一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村民们又该如何继承与发展?练武的组织者,梁海辉怎么面对这个难题呢?他接下来又会怎么做呢?村子里老一辈的村民回首过去武术辉煌之时,他们除了忧虑之外,又能做些什么呢?其他村民又该如何行动去捍卫武术的传承呢?而村委会又该在这场捍卫战中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呢?……
除此之外,还有村子里的的醒狮、佛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也如该村的武术一样面临尴尬的境况呢?……面对一系列的疑问,本报将进一步跟踪报道。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