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原创> 杂文·评论·奇章

文学|杂感|

时间:2013-05-15 12:45:07     作者:钟灵毓秀      浏览:9769   评论:0   

   谈“文说“事”  

因为新课标还不够新,教育改革仍是正在进行时,我念高中时还是得文理分班;因为在数理化上缺根筋,我颇有自知之明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文科;因为高考填志愿时,相对而言,身为文科生的我选择不多,然后略有所思报考了还算理想的师范院校;因为是学文科进的是师范学校,自然而然地当了个师范生;因为自学生时代起,与语文的交情颇深,故此不忍离去想与语文相伴终生,如此,我与汉语言文学便狭路相逢了,从此注定一生纠缠…一路走来,似是我在不同的时间地点面临多般十字路口做着选择,又似乎一切早已注定,学文变得那么理所当然。其实,只是我的心性使然而已,因为相信感觉,不顾外在环境如何,给自己以自由,给自己以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率性而为有何不可!  

上大学伊始,众专业老师便想方设法各抒己见,试图为我们讲清“汉语言文学”是为何物涵盖什么,只是众口铄金到头来教与学双方都不知所云一头雾水。有一天,我看到一句话,所谓哲学,就是把一些简单的东西变得深奥,变得让你搞不懂,引人进迷宫。幡然醒悟,那汉语言文学的内涵应该也有它本来的面目,汉语言+文学,可以大体地把它分为两块。汉语言,顾名思义,汉民族的语言,学习汉语听说读写并掌握它的用法,不过这里需注意一下中国的语言发展。自远古时代,炎帝神农氏顾全大局自愿把其部落领导权交给皇帝轩辕氏,然后在逐鹿大战蚩尤,炎黄两帝合力攻下蚩尤(见《山海经》),华夏初步统一,是为“汉民族”。不过各部落间语言多有不通,直至秦始皇统一中国大陆所有民族的语言和文字。无论是先秦时代还是封建社会,我国的政治中心多在黄河流域一块,是为中原文明,别的则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所谓非正统欠文明之地。  

“写标准字,说普通话,做文明人”时代对我们的新要求,现代汉语即为“普通话”。规范标准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就是以北京口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的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不过中国不仅有北方,有北方话,还有各种各样的方言。方言是现代汉语的地域变体,中国分布着好几十个方言区,如北方方言区(以北京话为代表)、吴方言区(吴语,具体包括江苏、浙江、上海一带)、粤方言区(广东,香港和澳门地区通用)、闽方言区(福建、台湾地区)、湘鄂方言区(湖南、湖北),客家方言(广东广西江西贵州交界地区)、赣方言区(江西)。不说幸与不幸,我从小生活在江西的一小村庄,在踏进大学校门前几乎都是开口方言闭口方言,如今的一口蹩脚的普通话,这事实在不赖我啊!如果哪天调换一下,让北方人学下我们的方言,不知会是什么样子!  

说到学习语言,不可置否,多掌握一门语言总是好的,无论是地方方言还是各国语言。很欣赏那些在语言上很有天赋的人,精通多国语言,走到哪里都能应付自如,真的是行遍天下都不怕。不过具有语言天赋只是少数人,而我等万万所不及,但是这不妨碍我们之间的哪一个也能成为跟各色人都交谈自如的人。因为掌握一门语言,并不仅仅只能靠天赋,“普遍”一词可理解为普通人做的普通事然后成了很平常的现象,我们大多数人就是属于与“个别”相对的“普遍”一类,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跟周围的人交流,因为我们是在本国在本地,生于斯长于斯对本土方言不可能听不懂,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外界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学会说普通话甚至外地话也很正常,即便不甚标准但同为中国人也不致一丁点听不懂。学习一方语言,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便是在那个地方呆上一段时间,试着“入乡随俗”平时模仿他们说话,日子一长自然而然便学会了,正所谓“耳濡目染”。  

前段时间,室友们卧谈又聊到学习英语的意义,众说纷纭讨论激烈。有人认为强迫我们学习英语没意思,借用有些愤青的话“学习英语祸国殃民,在中国你到哪家店铺必须得说英语”每个大学都有英语专业,有他们学英语就行了,何必让非英语专业学生浪费大量时间去学与他们的领域无关的英语,这叫“陪葬”!需要和有能力进外资企业或到国外发展的人毕竟不多,我们守着中国这块土地充分发展发掘本国经济就“任重道远”了。如今的制度,偏科英语考不上好大学,英语低于国家线纵使专业知识学得再好也读不了研,各种面试应聘英语不过关工作泡汤等等,多少关乎于人的命运的关卡因为英语而无法逾过,只留下声声叹息和失望的背影。  

有人说:最好的教育阶段在民国至新中国成立这段时期。原因大致有三:首先,那时真是思想自由言论自由游行自由,兼容并包,是真正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那时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是多么的有热情,各高校不拘一格聘请录用人才。沈从文因写作方面的才能高小毕业却被聘为北大教授,钱钟书高考数学考15分却因其语言文字方面造诣很深被清华破格录取,此类例子不胜其数。其次,那时的学校高管层也不似现在专制,“五四运动”也只有那个时候酝酿得出。试想我们现在还发得动响彻全国的学生运动吗?我们现在即便有热血,也会在各种压制下冷却,甚至麻木。对比下人们和学校对发起“五四运动”的学生的态度,实在无语。第三点则是那时的学子民族责任感特强,像那时候的留学生一般在学成后都毅然回到祖国,尽他们的一份力救国救民。大多数人怀着这样的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即便无能为力至少有忧国忧民之心。这是才是教育的目的。如今中国的学子是怎样的?抱着怎样一种心态学习?这我就不说了,因为我自己就是其中一员,不过这不能说我们就没有社会责任感,只是所处的时代如此,教育制度如此,我们也没法改变。  

如今,大多学子都是半桶水,有的半桶水都没学到,很少有人可以信心满满拍着胸脯说自己十分精通自己所学的专业,对某个领域了如指掌。大学生就业难,不是社会给的就业机会太少,更多的是没法胜任。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找不到可以胜任某工作的人才,这就使得事业率居高不下。这就涉及我们的社会是要“专家”还是“通才”的问题,所谓“专家”即对某一门很专业但并不是什么方面都懂,“通才”可以理解为什么都懂一点但没有特别精、专的领域。这一问题钱学森先生和季羡林先生在临终前还对我们的国家领导表示了其忧虑。无论我们能不能接受,中国却是缺少真正的专家人才。清末龚自珍曾期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如今我也小小地表示下我的愿望: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我们感兴趣的领域。  

   

对于自己学的这个专业,我更喜欢后一部分“文学”这块。有时朋友打电话过来,然后就引发如下对话:  

“你在干嘛?  

“看书”  

这么认真,看什么书?”  

某某小说或者什么什么的”  

“真爽,天天有时间看书,爱看什么就看什么”  

又或者:在干什么?”  

“写点东西”  

“我以前也很爱写,不过现在…不像你们可以写点随笔随感”  

从上两段对话可知,我们这个专业可以看各色各样的书,古今中外,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人文社科,我们什么类型的书都可以去看,只要你有这个兴趣和能力,你就有条件和机会翱翔在书的海洋。即便看《金瓶梅》也不会有人指责你思想龌龊品性低下,一句“专业需要”足以挡住一切。此外,我们很容易被人冠上“文艺小青年”的称号,因为我们是不是会写点东西,当然不乏一些“无关紧要”“无病呻吟”之文,但对于他们的朋友来说这又有何妨,有点文章是作者有意表现其所思所想所处,然后读者有意去探寻其中包含的内蕴。其实文学是由四要素组成,即作品、作家、世界、读者。世界为作者提供素材,作家把它对世界和自我的认知写成作品,作品又作为中介让读者感受和体会到作家的思想,同时也更好的认识世界,千千万万的读者又是世界构成的一部分。对同一作品研究者由于切入的视角不同所看到的也会不一样,而作品也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这就造成“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不过,我们专业也不全是有趣的东西,有个老师很有风格,喜欢在每一届学生新接时,花整整一堂课的时间告诉他们“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魏王的老骥伏枥,是诸葛的锦囊妙计;是君子好逑的《诗经》,是魂兮归来的《楚辞》;是执过羊鞭的《兵法》,是受过宫刑的《史记》;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共垂青史的《四库全书》…”看到这样的“语文”诠释我震撼了,深引为知己。我潜意识中觉得语文就该这样,就该学习和研究这些中华文明。但是不得不说这样的教学方式太过于理想化,现实中我们学的语文则更偏向于理论操作。我们学的更多是如何赏析一部作品,分析它的时代背景表情达意结构句型,如何文本细读,如何写作,有一个联想到一片,分析它们的共同点和区别处,然后上升到规律和理论,了解一个个名词解释…正如学历史往往不怎么学以前的名人逸事,学文学也不怎么学文人作品本身。经常听人说“我喜欢语文,但是我怎么都学不好”,所以说学汉语言文学的学生也不容易啊,尤其是研究这些方面的人。  

作“文”自古就被赋予厚望,孔子“何以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言,即著作),曹丕在《典论·论文》说作文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西汉张载的千古名句“”,发展到后来就是“文能定国,武能安邦”。不过纵观中外历史,能名传千古被人所知者还真是那些立德者(如孔子),立功者(多方面的:政治上,经济上,哲学上,地理上,科技上,人文等等),立言者。后两者居多。所以说若能创作出一两部好的作品,极有可能名声在外历史留名。那怎样的作品才能成为“经典”呢?没有一个准确的标准,但是有个方向,那就是得“求真、尚善、呈美”,有思想有灵魂,有形式有内容。这样的作品很难写出,一出来则犹如“横空出世”。对于写作,中文系占优势,但不可置否,这并不妨碍非中文出身的人写成巨世大作。只要你肯写,只要你有思想,一切皆有可能!  

愿各行各业都能学有所成!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