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原创> 杂文·评论·奇章

生与死,静谧与肃穆

时间:2013-03-20 00:39:16     作者:黄惠燕      浏览:9592   评论:0   

  

                           生与死,静谧与肃穆    

                                           ——评日本电影《入殓师》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村上春树

    

                         

     影片中,小林大悟在广袤无垠的原野上弹奏着大提琴,身后矗立着白雪皑皑的富士山,周围是死一般的静穆,只有风在吹拂着……    

    我想,那就是生命飞扬激昂的旋律,演绎着生命不息的赞礼,肃穆、庄重又优雅。那是超越生死,穿插着爱情、亲情和友情三连环的动人旋律,时而跌宕起伏,时而高亢昂扬,时而深沉哀婉,就像人的一生,对生、死、爱的参不透,又充满未知的变数,不过因为对生命虔诚的尊重,对死亡的坦然和对未来充满信心,一切艰难险阻和厄运都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作为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日本电影《入殓师》确实是一部值得观看的影片。整部片子围绕“生、死、爱,三连环的谜”展开,处处充斥着死亡气息的同时,也打着质朴美好的人文情怀的标签,对生命的尊重、对死亡的虔诚、对爱的理解是其真正的主题。    

       

                                一 、穿透死亡    

    这是一部涉及死亡题材的电影。死亡一个多么沉甸甸的字眼,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回避的禁忌而敏感的话题。    

人世间,人最宝贵的东西,一是生命,二是心灵。也许,现实中的人们总是忌讳死亡这一敏感的话题,活着的人是不容易的,的确,也许,每一个人都忌讳死亡这个词,也许,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就是一部关于死亡的电影,每一次王朝更替、朝代更迭都是以活生生的鲜血和头颅为代价的,每一个时代的进步都充斥着死亡的气息。也许,每一次亲人的逝世给予我们的总是无尽的悲痛和撕心的恸哭,披麻戴孝扶棂痛哭亦是对死亡的控诉。惨烈的教训和残酷的现实告诫国人,死亡其实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不难发现,中国影坛不缺乏尊重生命这类话题的影片,可是如此直白坦率地描写死亡、叙述死亡却是鲜见的。    

记得火化场一位老者在澡堂婆婆遗体被火化前说过:“死可能是一扇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这是一个以死亡贯穿全片的故事清情节,没有激情澎湃的旋律,没有跌宕起伏的宣泄,但关于死亡的终极话题,却在每一个场景里,每一个细节里,每一句对白里,随着影片的流动缓慢铺陈,不经意间流露在我们眼前。    

影片开头就是男主人公小林大悟在老入殓师的鼓励下,为一位死者化妆换衣服和入殓。他跪在死者面前,神情肃穆,沉稳内敛,双手抚摸着死者脸上的每一寸肌肤,熟练沉稳地为死者清洗、换衣服、化妆。到最后入殓时,我们看到的已经不是一个失去生命的躯体,而是一个仿佛只是累了暂时躺下的鲜活生命……入殓师,用入殓社社长的话说,就是要“帮助他人踏上安稳旅程”。然而,入殓师又不只是这样,他的每一个庄重、严谨、轻盈的动作,那是在为冰冷的躯体召唤着逝者的魂灵,他通过自己的双手表达自己对逝者的尊重、生命的敬畏。    

这部影片透过入殓师的经历窥视着赤裸裸的死亡,又诠释着死亡的真谛,教会我们,要平淡坦然地看待死亡。正如泰戈尔所说:让生命如夏花般灿烂,让死亡如秋叶般静美。人的力量是如此渺小,没有一个人能战胜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唯一能做的就是正确又理性地看待死亡、活在当下。死亡并不可怕,它只是人生必经的一道门,每个人都必须进入里面,只是,外面的人哭着看着里面,里面的人笑着看着外面的人。这就是人世间,有一些人正在走向死亡,可是还诬陷眷恋晚霞映照下的鲜活生活,而有一些人却在放纵作乐,丝毫不知落日余晖的美丽动人。     

    

                        二、 对爱的理解    

影片中,男主人公有一个不幸的家庭和一段不幸的成长遭遇。小时候,父亲跟家里的服务生私奔了,背叛自己的妻子儿子,并约定每一年都会送给儿子一块石头。然而约定并未被遵守。从此以后父亲孤独一人奔波劳碌在外,到最后却客死异乡,死后还被粗暴对待。长大后,母亲又因为突然去世,被当地粗暴地强制火化。结果小林大悟永远失去见双亲最后一面的机会。这便是主人公与父母的全部联系,而维系这段特殊经历的却是一把大提琴和一块鹅卵石头。      由大提琴手到入殓师,由对父亲模糊的记忆和绝望的怨恨到影片最后从心底涌现童年点点滴滴温馨的回忆,与父亲最后的相会融化了他绝望的内心。贯穿整片的那块小石头,虽然普通,却在死亡面前诠释着宽容和谅解。    

看到这里,总以为一直缺失的爱,原来只是我们把它禁锢着而已,亲人的爱的无私的。    

广末凉子饰演的女主人公是一位善良贤惠的妻子,她真诚温暖的笑容足以暖化我们的心扉。小林失业时,她给予了理解和宽容,为了丈夫甘心跟着丈夫回到乡下。当对丈夫的职业不理解时,她也只是担心丈夫和孩子。当看到丈夫入殓时专注投入的表情,也慢慢开始理解丈夫和他的工作。故事最后,小林的父亲去世,小林为父亲化妆时发现小时候送给自己的那块石头,内心激动不已,怀着内疚和愧疚的心情,把石头放在妻子的肚子上。这就是善良的美香用自己的爱和关心赢得了美好的结局,她也用行动和微笑表达了对爱情蕴含的深邃哲理。    

爱,蕴含着无穷的哲理。每个人对爱的表达方式不一样,对爱的感受方式也不一样。在这里,父与子,母与子,夫妻之间,朋友之间,爱的源泉在不断涌现,氤氲而深邃,饱满而真挚,真实的人生解剖诠释的却是一段充满着爱的经历。静谧的镜头,无言的微笑,瞬间的释然,原来一切都裹着爱的气息,尽管那么隐秘那么含蓄那么无声无息。    

    

                    

                          三、对生命的思考    

    

影片中有这么一个场景,小林一个人站在桥头上看逆水而上的鱼,当然不时有死去的鱼顺流而下,一个人走过来问他是在看鱼吗。此时小林道出一个生命的问题:明知道会死去,为什么还要往上游呢?这上升为哲理性的话题: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最终会死去,为什么还要顽强活着呢?    

    其实生命的轮回充满力量,尽管无法抚摸它,无法注视它,然而人类一代一代向前延续又让我们时刻感受到它的存在。影片中社长每次开始之前都会净手,怀着纯净的心灵进行入殓仪式。接着到自己独立进行时,他的动作如此轻盈,神情那个如此庄严,如此虔诚,这些都体现了小林对生命的思考和生命真谛的领悟。记得余华在评价小说《活着》的时候说过,《活着》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是一件美好的事情,生命为其美丽在于每个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沿着不同的轨迹活着。只是有的人活得精彩,有的人活得浑浑噩噩。    

                                 

这是一部关于生与死的影片,光与影之间传达的是关于生命哲理的话题,穿透其中的,是一丝丝深沉悠远、静谧肃穆的气息。    

故事结束了,作为旁观者的我,感到了一种失落,到底失落了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_____后记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