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原创> 杂文·评论·奇章

最后的叹息是什么——《拯救大兵瑞恩》

时间:2007-05-26 22:55:02     作者:巴山夜雨      浏览:9571   评论:0   

                                        1

经历长达两年的三次努力后,终于观看了一遍完整版的《拯救大兵瑞恩》。当我在两年前,第一次,看到其中的片段时,就被强烈吸引过,但却未能观赏完整,当一年前,和朋友讨论战争片时,也看过其中大部分,虽然还是半途而废,却已被深深打动,那泪眼模糊的场景,如今记忆清晰依然。事隔第一次观看两年后的今天,终于,完成了一桩心愿,看了一个完整版的《拯救大兵瑞恩》。如此盛事,应该做一记述!

2.

故事用倒述的方式开始讲述。当我们跟着那个高大,略微弯曲,但足见年轻时矫健而又刚毅的背影,快速前行时,一定会带有,他子女和媳妇,同样的茫然和疑问?“到底,他在找什么呢?是什么东西,让他充满了激昂和强烈情感,急不可耐的向前奔呢?”当老人带着他曾经英勇魁梧的身影,跪倒在白汉玉十字墓碑前,泣不成声时,我们开始被带向了一个崇高的境地,和辽远的过去。开始一段一直让他激荡不已,终生铭记的伟大历程。

这真的让人感叹,因为导演如此巧妙而充满诱导性的安排,牵引我们怀着崇高和厚重感,跟随他的镜头,去追随那段悲壮无比的历史。难道历史不就是充满崇高和厚重,让人肃然起敬的吗?所以,叹服,入神!

3.

虽然,影片是讲述,一个八人的小分队,为保住一个母亲最后的亲情寄托,接受命令去寻找一个名为瑞恩的二等兵,并送其回家,这样的一段故事。但实际上,这是个障眼法,或说只是一个贯穿电影的线索,好突出电影深层主体,那就是充满生机,鲜活的生命,对残酷战争的个人思考和情感斗争。有人说,影片反映了功利主义的局限。但这不足以解释片中很多细节,或者根本就偏离了片的主体。

 

战争是从抢滩登陆那一刻开始。那前闸一开,士兵就被刷刷给射倒场景,让人想起了很多欧美战争片里,那种士兵列队齐步向前,然后,相互傻傻对射的镜头,直让人大呼“蠢蛋”,“送死”“无道理”。这显然不是战争事实,因为古人尚有盾牌保护进攻,现代怎么就只有枪而没有防护就登陆呢?但那前一刻还在祷告,还在战抖,还在焦虑准备,充满恐惧的诸多生命,在他们还来不及接受死亡时,就急匆匆被上帝召去了的一幕幕可怖场景,伴着那呼呼,嗖嗖的子弹射击声,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人轻松起来,反而感让人受到,生命是多么的无常。感慨起弱小的个体和无力的个人,在战争的强力下,似乎就是被迫无奈献祭。

这注定是部讲述个人的战争影片。

当上尉米勒(他饰演过“阿甘”),脱离海水,躲过一梭梭子弹,死里逃生后,躲在铁护栏后面时,我们明显感受到了他的茫然,他耳朵仿佛也失聪,眼神充满忧虑地来回摇晃。后面,我们就是跟着他那写满人生体验的脸,深蕴人生哲理的磁性声音,和饱含人生厚重的身影,去看待这次残酷的战争。如此惨烈的开始,对人的心灵是不是在拷问些什么呢?安全不存在了,那么道义还存在吗?

 

显然很多人,在登陆成功后,道义几乎都被愤怒和恐惧给吞噬了,所以,我们看到那残忍的火攻,听到了那些德国兵撕心裂肺的惨叫,而美军却只说“让他们享受下吧”;我们看到已经投降的德国战俘,被火已攻心的美国大兵上前就是一梭子弹,结果了。但,还是有人——米勒,用他的心灵来感受这场战争。他不是显得狂躁,而是那么沉重,当别人在打扫战场时,我们见到他,给一小瓶子里,装土,与之一起的,还有很多装了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的土的瓶子。明显,他是来见证这场惨绝人寰的战争的,而不单单是个战斗者。

 

这样看似无关的细节在影片中多次出现。在长达170分钟时间里,多余的镜头是没有的。如,那些在美军参谋部发布殉难士兵家信的女打字员们凝重的神情,和那些信的念读声音。人们可以很深刻的感受到,战争的惨烈和美军对战争的崇高道义感的追求,还有对牺牲者的那种深切的悲痛和无限的敬意,但绝对没有沮丧。也就是这种掌握了道义的崇高感,让他们做出了,让瑞恩回家的决定。这表达片中人对个体生命深切的悲悯与同情(即用平等心去感受)。这也是导演安排的道义性思考。其实,瑞恩,救不救得回来,都不是故事所追求的,只要唤起或换回所有人,对这种个体生命的深切悲悯与关怀,那就足以使所有人去战斗,便值得舍命去争取胜利。这或许与历史不符合,但这却是影片所传递给我们的价值理念。瑞恩,在众多战友都牺牲了,还活了回来,那不过是安慰观众那激荡,悲壮的心怀,让我们在感受到悲壮后的,获得点廉价的心理补偿而已。

4

米勒接受了拯救大兵瑞恩的使命,组建了一个八人的营救小分队。其中,导演引入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一个叫厄本的德语翻译官。他其实是这场战争,情感表现最鲜明的感受者,贯穿整部片,都是他的不安,他的恐惧,他的价值冲突与焦虑,最后在所有人都牺牲后,他才真正坚定了起来。他表现了导演在小人物身上安排的对战争的反思,并通过他展现给观众看。而米勒有着一种内心深层的思考和体验。他是不轻易流露的,只是通过他低沉,和缓富有磁性的嗓音来间接表达,当然,还有那反映他精神紧张得几乎崩溃的,神经质般哆嗦不已的手。

影片安排的阵容很小。集中让八个人通过对话和争辩,表达小人物对这样一项行动,或悖论的迷惑心理。这个计划是那样疯狂,它要用牺牲去拯救不能享受的正义与自由,用多的价值去博取小的价值,用多人的生命,去换取一个人的生命,用战争去消灭战争。这仿佛很滑稽,所以,小人物很难理解,影片就是通过他们在认知失调和情感迷茫的挣扎来探讨推进的。

影片也没安排大的战斗,每次的战斗,美军和德军的队伍规模都差不多,但打得都是很惨烈。导演无疑在表达:太强大的战斗,只会让人麻木,和无奈,而不会有个体对战争的体验和反思的空间和条件存在。但也必须要给予足够的惨烈,因为惨烈,才值得反思。

在小村庄里。我们见到了,美国大兵对家的思念。当德国父亲为了小女孩的脱险,而把女孩放下来时,一美国大兵因为想到他女儿,而起悲悯之心,他因此而遭狙击手攻击,毙命。最后,最感人的,是他手里紧紧揣着给家人的信,那一刻雨是那样肆意的下着,那是哀绪的肆意泛滥,和悲伤的无情敲打吧!

他们的医护官,是那样眷恋伟大的母爱,是那样想念和深爱他的母亲。在寂静的夜晚,在稀疏的烛光里,在残破的教堂里,他们所追思和怀念的是那些安详,让人回味的家庭生活,是那样柔情的体验。这和刚性无比,疯狂吞噬生命的战争是何其的不协调,而却是导演所一遍遍的传递的东西,也是为什么要拯救瑞恩的道义所在!

在错认人的误会后,他们找到了101师,即瑞恩的所在部队,但没有现场找到他,当他们近乎玩亵般地辨认士兵身份牌时,一个个,满脸疑虑无力的士兵向他们走来。那一刻,真让人心酸,仿佛一堆生命都失去了尊严与价值,而成为他们手中的纸牌,而这是影片所抗拒的,所以,那一刻,米勒们几乎成了最为狰狞可恶的一群。导演马上派人从老远的医务室冲出来阻止他们。让他们通过一个严重失聪的大兵,找到瑞恩行踪线索。

5

影片接下来给米勒们安排了一场最悲情的战斗。在经过一个雷达站时,他们选择了战斗,亲自拔掉和这颗钉子。这本来和他们自身的任务是无关的。但影片本身讲得就不是一个任务,而是追求那种共同战斗的道义。那种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和深切关怀及无尽的悲悯,所以,他们犹如孟子所言“虽千万人,吾往矣”。他们有争辩,但还是选择了战斗。
这次战斗,医护官牺牲了,在他一遍遍呼唤妈妈的思念之声中牺牲了,战友只能眼睁睁看着他,做些无谓的挽救措施。那悲壮和凄凉把整部片推向了高潮。

在这次战斗里翻译官厄本表现了他的恐惧和焦虑,那种无力和茫然,是无以复加的。真让人唏嘘。最后,他们要杀俘虏,厄本是那样的斗争激烈,他的道义感和战争带来的仇恨,一次次的撕裂了他的心,而我们看到的正是他这样的痛苦。场景选择在昏黄的傍晚,色调有些昏沉,一个个刚毅而充满锐气的脸庞映现对比得那样的鲜明,这是不是有些“断肠人在天涯”的惆怅感呢?

战斗总是在争吵后继续,否则,故事的冲突感和紧张感就失去,影片也无法看下去了。他们很轻易就找到了瑞恩。但瑞恩表现出很高的道义精神。最后把整个队伍一起带上了殉道的道路上。

最后大桥的狙击战,其实所有人都很难幸存。但导演却留下了两人,一个是翻译官厄本,一个是瑞恩。他们在战斗前听了那首让人肝肠寸断的凄婉情歌。翻译官,一开始就显得很惆怅。士兵莱宾,回忆着他的情窦初开的惊艳体验,来提起他战斗的勇气,与赴难的雄心,那一刻,美国大兵的黄色笑话,听起来其实是那么纯真,烂漫,像个小孩的春梦;瑞恩,回忆他兄弟的愉快往事,是那样忘情和率性,让人想起他刚死去的弟兄,不禁悲从中来。米勒,做了个仿佛人生的总结,讲述他如何用他慈爱和良知,全心从事他的教育事业,竟毫不费力。想想,他是多么怀念那段美好的时光,他是多么想结束战争,回到他妻子身边。

虽然最后的战斗那么激烈。但厄本几乎和整个战斗无关,虽然他参与其中,但他是整场战斗的观察者,他用他的战栗,惊恐,和惶然不知所措,乃至完全瘫软来反衬战争的惨烈与悲壮及残忍。他是那样的难以接受和融合进去,是那样的柔弱和怯懦,心志难以坚定下来。

但战斗最后,随着一个个战友的倒下,和当他看到他的德国朋友,是那样麻木和冷酷,冲杀是那样的无情,最后他也抬起了手中的枪,勇敢而坚定了起来。是不是他内心也充满了崇高与道义的觉醒呢?英雄在最后一刻完全倒下了,但遗憾却一点也没有,是那样自然被接受。这是不是因为我们在瑞恩,和厄本身上,看到了这种精神的延续呢?那么,牺牲了很多,但收获却是在放大,这是不是后面强大的飞机到来,所要隐喻的呢?

 

6

整部影片视听效果,很有现场感,如果不是事件本身的事先交代和那有些昏沉的色调,我们几乎就会把它当作今天发生的事来看待。所以,看起来很亲切,仿如事情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但却不失历史的沧桑和悲壮。

 

电影对德军的细节表现不多,一般都是表现得残忍和麻木,仿佛就是个杀人工具,在他们的战斗中,只有冲杀一事,死亡也是在枪声中应声而来,毫无多余的情景表现。这种看法的最集中表现,就是在雷达站,德军俘虏求饶中表现出来。当他骂希特勒时,美军就表达了他们对德军的全部看法。他们眼中的德军,不过就是希特勒的杀人工具而已。

 

电影最后还是回到了,电影开始的那一场景。老瑞恩,叩问自己一生,是否辜负了所望,询问妻子,自己是不是还算个好人。影片呼唤强大的个人,欢呼对人生的忠诚,对良知与悲悯的执着追求的主题,再次凸显出来,并通过瑞恩的追问,点明了这点。

这不是用生命的多少可以考量和计较的啊!

                                                                2007    5   21

 

【编者按】本人还是比较欣赏斯皮尔伯格导演的作品的,在他的作品里,残酷的战争情景与其中呈现的人性灿烂的光芒总是形成强烈的对比,《拯救大兵瑞恩》如此,《辛德勒的名单》也如此,让人看了心灵震撼!——编辑:枕云旧友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